“兒媳,娃娃受了點傷”“你怎麼看孩子的,這點事都做不好!”

孩子,是一個家庭情感的紐帶,似乎家人之間都可以通過孩子來瞬間拉近感情。甚至很多感情面臨破碎邊緣的關係都能因為孩子而恢復如初,但同時很多矛盾又會因為孩子而產生。

在很多家庭中,都是以孩子為家的中心。有好吃的好玩的也得是先緊著孩子,這像是約定俗成。當然,沒有一個家長是不愛孩子的,他們也都想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一個積極正面的角色,但往往迫於現實的壓力而不得不缺失孩子的童年。

“兒媳,娃娃受了點傷”“你怎麼看孩子的,這點事都做不好!”

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為了家中生計,很多人不得不遠行外出打工,於是造就了一個有特色的名詞“留守兒童”。經常在一些新聞報道里看到留守兒童的信息,衣衫單薄的孩子在電話裡喊著媽媽,剛有記憶的小男孩抱著爸爸的腿死活不撒手的畫面,那是一種怎樣的辛酸。

像是我們所在的村子,就有一大批的留守兒童。一年到頭來最盼望的日子,就是父母回家日子。你去參加一場農村的家長會,整個教室坐的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那些孩子的眼睛裡滿是羨慕地盯著那些有父母在身旁的孩子,腦子裡也一定在想自己的父母吧。

“兒媳,娃娃受了點傷”“你怎麼看孩子的,這點事都做不好!”

鄰居一家就是這樣的狀態,孩子的父母都是在工地上班的,基本上一年就在家待上十幾天。兩個娃,一男一女,全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畢竟爺爺奶奶年紀大了,看管孩子精力不足,大部分時間都不允許孩子跑遠玩耍。

兩個娃娃還算聽話,每天按時上下學,一直是按部就班。隨著冬季的到來,一下雪,孩子們都變得興奮起來,在雪地裡追逐玩耍,一不小心就忘記了時間。

眼瞅著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別的孩子都回家了,爺爺奶奶開始著急了,預感到出了意外,老兩口趕緊出去尋找。終於在河邊找到了娃娃的衣服,奶奶被嚇得號啕大哭,“我的寶貝孫子孫女啊,你們要出了什麼事,我可怎麼活啊!”

“兒媳,娃娃受了點傷”“你怎麼看孩子的,這點事都做不好!”

爺爺還是比較冷靜,他顧不得悲傷,還是一直尋找。一轉頭,就發現兩個娃娃在橋洞下面瑟瑟發抖,他趕快吼住老伴“別哭了!娃娃在這好好的!”兩個人趕快一人背起一個往家的方向跑去。

孩子基本沒什麼大礙,就是因為在室外的時間長了,把手腳凍得起了凍瘡,奶奶卻是被嚇得差點心臟病復發。她沒有多想,趕快給兒媳婦打電話彙報一下“兒媳婦,孩子找到了,就是出了點小事故,手腳起了凍瘡,你別擔心了!”

“可算找到了!你們是怎麼看孩子的,這點小事都做不好!要是孩子出了意外,我跟你們沒完!”兒媳婦盛氣凌人,像是要把人吃掉一樣。

“兒媳,娃娃受了點傷”“你怎麼看孩子的,這點事都做不好!”

婆婆可是沒有料到兒媳婦會說出這樣的話,她的本意是不讓她擔心了,但現在卻飽受苛責。她不想跟兒媳婦起正面衝突,只能強壓怒火,“孩子沒事就好,我們以後會注意的,你們別擔心就是了。”

可是,人一旦老了,很多事情就開始失去控制。冬季嚴寒,家裡的取暖工具都沒有,兒媳婦何曾擔心過呢?天天電話裡問的都是孩子瘦了胖了,卻從沒有問候過公婆是不是需要什麼。

“兒媳,娃娃受了點傷”“你怎麼看孩子的,這點事都做不好!”

其實,對於老人來說,是很容易滿足的。她們不會想著在你這裡獲取什麼,而是總想著給你點什麼。留守老人照顧著留守兒童,那是一種怎樣的壓力呢?出門在外的人根本不會了解,你只覺得照顧個孩子不是很簡單的事嗎?

但是,對於老人來說,照顧孩子根本不比任何一項勞動省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擔心他是否吃飽穿暖?每天能不能安全健康回家,這都是農村老人每天都必須考慮的問題。

“兒媳,娃娃受了點傷”“你怎麼看孩子的,這點事都做不好!”

而作為兒媳婦,一定要有同理心。不要想當然地把別人的付出一概而過,要多換位思考,懂得別人的不容易,而不是每天都是像個領導視察工作一樣,在家庭中一味的挑剔,頤指氣使,盛氣凌人,那隻會加速你在被人心裡被淘汰的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