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娃娃受了点伤”“你怎么看孩子的,这点事都做不好!”

孩子,是一个家庭情感的纽带,似乎家人之间都可以通过孩子来瞬间拉近感情。甚至很多感情面临破碎边缘的关系都能因为孩子而恢复如初,但同时很多矛盾又会因为孩子而产生。

在很多家庭中,都是以孩子为家的中心。有好吃的好玩的也得是先紧着孩子,这像是约定俗成。当然,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爱孩子的,他们也都想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一个积极正面的角色,但往往迫于现实的压力而不得不缺失孩子的童年。

“儿媳,娃娃受了点伤”“你怎么看孩子的,这点事都做不好!”

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家中生计,很多人不得不远行外出打工,于是造就了一个有特色的名词“留守儿童”。经常在一些新闻报道里看到留守儿童的信息,衣衫单薄的孩子在电话里喊着妈妈,刚有记忆的小男孩抱着爸爸的腿死活不撒手的画面,那是一种怎样的辛酸。

像是我们所在的村子,就有一大批的留守儿童。一年到头来最盼望的日子,就是父母回家日子。你去参加一场农村的家长会,整个教室坐的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那些孩子的眼睛里满是羡慕地盯着那些有父母在身旁的孩子,脑子里也一定在想自己的父母吧。

“儿媳,娃娃受了点伤”“你怎么看孩子的,这点事都做不好!”

邻居一家就是这样的状态,孩子的父母都是在工地上班的,基本上一年就在家待上十几天。两个娃,一男一女,全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毕竟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看管孩子精力不足,大部分时间都不允许孩子跑远玩耍。

两个娃娃还算听话,每天按时上下学,一直是按部就班。随着冬季的到来,一下雪,孩子们都变得兴奋起来,在雪地里追逐玩耍,一不小心就忘记了时间。

眼瞅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别的孩子都回家了,爷爷奶奶开始着急了,预感到出了意外,老两口赶紧出去寻找。终于在河边找到了娃娃的衣服,奶奶被吓得号啕大哭,“我的宝贝孙子孙女啊,你们要出了什么事,我可怎么活啊!”

“儿媳,娃娃受了点伤”“你怎么看孩子的,这点事都做不好!”

爷爷还是比较冷静,他顾不得悲伤,还是一直寻找。一转头,就发现两个娃娃在桥洞下面瑟瑟发抖,他赶快吼住老伴“别哭了!娃娃在这好好的!”两个人赶快一人背起一个往家的方向跑去。

孩子基本没什么大碍,就是因为在室外的时间长了,把手脚冻得起了冻疮,奶奶却是被吓得差点心脏病复发。她没有多想,赶快给儿媳妇打电话汇报一下“儿媳妇,孩子找到了,就是出了点小事故,手脚起了冻疮,你别担心了!”

“可算找到了!你们是怎么看孩子的,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要是孩子出了意外,我跟你们没完!”儿媳妇盛气凌人,像是要把人吃掉一样。

“儿媳,娃娃受了点伤”“你怎么看孩子的,这点事都做不好!”

婆婆可是没有料到儿媳妇会说出这样的话,她的本意是不让她担心了,但现在却饱受苛责。她不想跟儿媳妇起正面冲突,只能强压怒火,“孩子没事就好,我们以后会注意的,你们别担心就是了。”

可是,人一旦老了,很多事情就开始失去控制。冬季严寒,家里的取暖工具都没有,儿媳妇何曾担心过呢?天天电话里问的都是孩子瘦了胖了,却从没有问候过公婆是不是需要什么。

“儿媳,娃娃受了点伤”“你怎么看孩子的,这点事都做不好!”

其实,对于老人来说,是很容易满足的。她们不会想着在你这里获取什么,而是总想着给你点什么。留守老人照顾着留守儿童,那是一种怎样的压力呢?出门在外的人根本不会了解,你只觉得照顾个孩子不是很简单的事吗?

但是,对于老人来说,照顾孩子根本不比任何一项劳动省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担心他是否吃饱穿暖?每天能不能安全健康回家,这都是农村老人每天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儿媳,娃娃受了点伤”“你怎么看孩子的,这点事都做不好!”

而作为儿媳妇,一定要有同理心。不要想当然地把别人的付出一概而过,要多换位思考,懂得别人的不容易,而不是每天都是像个领导视察工作一样,在家庭中一味的挑剔,颐指气使,盛气凌人,那只会加速你在被人心里被淘汰的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