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一、瓷業公司的概念

公司是指一般依法設立的,全部資本由股東出資,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孔子在《大同·列詞傳》中最早提到了“公司”一詞:

公者,數人之財,司者,運轉之意。

莊子也曾說過:

積弊而為高,合小而為大,合併而為公之道,是謂“公司”。

其含義與現代公司大致相同,即聚多人之財、共同運作。

瓷業公司是集陶瓷產品自主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以盈利為目的社團法人。民國時期,瓷器公司主要分為官商合辦與民營兩類。

官商合辦的瓷業公司,以制度化實施企業管理。如公司最高領導人為經理,負公司全責。下面有各課主任,各司其職,責任分明。

民國早期的民營瓷業公司最高領導人為老闆,其下僱工、徒弟數人。一般老闆兼管事,老闆娘兼做伙伕,有較強的家庭作坊性質,制度並不健全。多數公司以老闆姓名加“號”、“齋”、“廠”等命名,非常雜亂。他們雖然管理經營膚淺粗疏,但也基本體現了集合資本、組織生產、擴大規模等公司性質。

二、晚清“公司潮”與民國瓷業公司的興起

1、睜開眼睛看世界:晚清民國的公司潮

鴉片戰爭前,西方國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清王朝卻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夢境中,維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鴉片戰爭後,外資大量湧入導致中國傳統產業舉步維艱。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作為舶來品逐漸被中國社會所接受。1867年,江蘇候補同知容閡向兩江總督建議“設一新輪船公司,倡用中國人合股而成”,並提出股份公司章程。

官督商辦企業的出現揭開了晚清企業改革的序幕,標誌著中國工商業逐步向公司制度過渡。

甲午戰爭後,全國掀起了“振興實業”、“設廠自救”的愛國運動,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1895年至1900年,全國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到81家,總資本197.24萬元。公司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實業的發展,造就了第一批近代化企業和第一代民族資本家。1898年,清政府頒佈了《振興工藝給獎章程》,首次承認了民族工商業的合法地位,標誌著產業政策的重大轉變。隨後,清政府出臺了《公司律》、《破產律》等一系列法規,公司法律體系初步形成。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中國最早一批近代化企業: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

1901年後,清政府為了鼓舞商情,再次出臺了重磅獎勵:

投資2000萬元、1800萬元、1600萬元以上者,分別特賞一、二、三等子爵;投資1400萬元、1200萬元、1000萬元以上者,分別特賞一、二、三等男爵;投資700萬元、500萬元、300萬元以上者,分別特賞三品卿、四品卿、五品卿。

這些措施改變了商人一直處於“四民”之末的低微處境,極大地調動了國人投資公司、創辦實業的熱情。1904年至1908年,商部註冊新公司達265家,資本總額約1億3833萬,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公司熱潮。

2、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公司的興起

1902年,康達和熊希齡在湖南醴陵創辦“湖南瓷業公司”,成為中國瓷業公司先驅,“瓷都”景德鎮隨即出現了大量民營瓷業公司。到了民國初年,這種“作坊式”公司已經遍佈當地。民國8年,資本在20萬以上的窯戶有:陳庚昌、餘英源、馮承就、王家琨、劉世機等13家;民國17年,主要瓷業公司有美成瓷莊、陳同泰瓷號、劉森茂瓷號、天宏華瓷業公司等;民國38年,主要瓷業公司有劉乃桃號、劉和豐瓷號、巢寶珍瓷號、餘鼎順瓷號等。以上均為影響較大的商號,可見民國景德鎮瓷業之興盛,雖不及康乾盛世,但總體呈上升趨勢。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民國時期的瓷業公司大樓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景德鎮的民國瓷業史,大致以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界,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早期呈上升態勢,晚期頻頻受困。

一、江西瓷業公司

江西瓷業公司在收藏圈被稱為“民國官窯”,是近代影響力最大的瓷業公司,整個民國期間都在苦力經營,我們且將其放在早期介紹。

1、歷史概況

江西瓷業公司成立時間眾說紛紜,《景德鎮陶瓷史稿》定其於宣統二年;而據《清檔》記載:

清光緒二十九年江西巡撫柯逢時向清府提議:“振興工藝,而保利權”

卻一直囿於資金短缺難以成立。

最後考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江西瓷業公司遺址出土了帶有“戊申江西瓷業公司試造”銘文標本,以原始物證無可爭辯的證明,最遲至1908年,江西瓷業公司就已成立。

歷史上的江西瓷業公司有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官商合股的形式,由湖北候補道孫延林委辦瓷廠事務,設窯於御窯廠內,並於光緒戊申年(1908)年正式投產。此時的江西瓷業公司帶有舊時御窯性質,其生產、銷售、運營均錄於清檔,成為名副其實的“官窯”。但國內軍閥割據、內憂外患,公司生產時斷時續,舉步維艱,處於隨時倒閉的風險中。

第二階段以宣統二年祁門貢生康達接管公司為標誌,公司由“官辦”向真正意義上的“官商合辦”過渡。新中國成立後,於同年將其接管並正式更名為“江西景德鎮建國瓷廠”。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康達

江西瓷業公司成立後,原御窯廠的窯工畫師雲集於此,更有文人介入生產設計環節,其產品代表了民國瓷業的最高水平。

2、經營改革

在江西瓷業公司的歷史上,康達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在他管理下的公司銳意改革,設立學堂,經營的有聲有色。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生產管理做了完整的規劃改革,具體如下:

  1. 整頓管理制度。設總協理二人,為名譽職。經理一人,負公司全責。以下又有各課主任,分理其職。具體辦法是:分工場、發行兩部分,實現生產流通相結合,工場中又分坯作、窯作,彩作三課。設窯巢兩座,每四日出窯一次,產值2000餘元。
  2. 重新規劃廠房。於中華路新建房屋,作為辦公和門店使用。西南有彭家弄、東司嶺等廠房和柴窯,東北有薛家塢、羅漢肚等廠房和柴窯。
  3. 嘗試新技術和機械制瓷。如電用瓷與學術用瓷的開拓。
  4. 採取靈活的經營方式。公司在九江設立銷售部,收購其他瓷莊產品進行貼牌包裝,接受官方、私人、團體等各種形式的定製等等。

3、產品特色

江西瓷業公司在初創階段,由於御窯窯工、畫師及文人的加入,具備了優良的瓷質、先進的制瓷技術、高超的繪瓷技藝,使其產品遠勝於其他瓷業公司,主要有陳設瓷、高級日用瓷、工業瓷三類:

  1. 陳設瓷既有傳統器型,又有所創新。如明清時期有蓋琢器多為罐類及一些小瓶,大型蓋瓶較為少見,江西瓷業公司新開發了“雙耳蓋瓶”器型,廣受市場歡迎。還有瓷板畫系列,形狀多樣、構圖飽滿、層次豐富、畫工精到,為其時的高檔藝術品。
  2. 高級日用瓷品種極為豐富。除了傳統的杯、碗、盤、碟、壺,還有成套的餐具、茶具、咖啡具,印泥盒、筆洗、筆筒等文房用具,另有帽筒、溫酒器、火鍋器等等。其中馬蹄杯等產品名揚海內外。
  3. 工業用瓷包括電用瓷與學術用瓷。由陶瓷專業學校試製成功後,在瓷業公司批量生產。如電線礙子、隔電瓷碗等,均有不錯的銷路。另有蒸發器、耐火鉗鍋等學術用瓷,一度在國內大專院校試銷試用,很受歡迎。這些全新的產品線為傳統瓷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青花開光粉彩彩嬰戲圖雙耳蓋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瓷業公司的款識,打破了瓷器只有帝王年款和私家堂名款的限制,出現了當時瓷業界的新事物——公司款。款識文字有“江西瓷業公司”、 “江西瓷業公司造”、“江西瓷業公司出品”等,字體大多為楷書,有手書體,也有圖章款;邊飾則採用雙圈框、單圈框。款識書寫前期十分講究,後期就相形見絀。同時隨著產量增加,紅彩圖章款逐漸增多。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江西瓷業公司部分款識

4、影響意義

江西瓷業公司的成立,代表生產關係從封建的人身依附關係演變為資本的僱傭關係。其在生產技術上引進先進制瓷設備,培養專業人才,打破傳統手工業的侷限性,推動了景德鎮瓷業向現代企業轉型;在產品上不斷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創新;在工藝上不斷研究刷花、金彩等新技術;在銷售上,於九江、上海等地設立銷售部,既省去了瓷莊的中間費用,又擴大了公司銷售量及影響力,最終為建國後瓷業公司的公私合營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民國早期的其他瓷業公司

在民國早期的景德鎮,除了江西瓷業公司一枝獨秀之外,還有許多民營瓷業公司蓬勃發展,各有所長,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如擅長制壺的天佑華瓷業公司;擅長奇特器型及仿古瓷的楊福生瓷廠;還有中美合資的美成瓷莊,不僅產品大量出口美洲,而且應國民政府之邀,研發燒造了富麗堂皇的國宴用瓷。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美成瓷莊的國宴定製瓷

總之,民國早期瓷業呈現一片生機。一方面,官商合辦的江西瓷業公司,聚攏了大量御窯技術工人,並引進先進機械設備及管理方式,為民營瓷業起到示範帶頭作用;另一方面,眾多民營公司以靈活的經營方式,優質的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特別是有中外合資背景的美成瓷莊,引入了新的委託定製生產方式,為景德鎮瓷業帶來活力。

可以說,民國早期是景德鎮瓷業公司發展的黃金時期。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從民國二十六年到民國三十四年,國民經濟轉向戰時經濟,景德鎮處於艱苦的抗戰環境中。民國三十四年至民國三十八年,中國陷入內戰,景德鎮瓷業再遭重創,老闆、工人紛紛逃離。據江西陶務局調查:民國景德鎮瓷業興旺時,有瓷業2493戶,到解放前,能正常開業的不到200戶,僅佔原來的百分之七,半失業、失業工人近萬人。

在這一時期,官商合營的九江光大瓷廠,試圖改良民族工業,卻遭遇困境;還有的瓷業公司在戰火紛飛中堅持生產,成為民族工業的脊樑。

一、九江光大瓷廠

提到九江光大瓷廠,就不得不提愛國實業家杜重遠和他的江西陶業管理局。杜重遠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嶺市,1918年官費留學日本。1923年冬,回國籌辦瓷業公司,成為名噪一時的新實業家。1932年,杜重遠受東北救國會和後援會的委託,到上海支援抗日。1934年,他赴景德鎮實地考察,並向江西省政府提出振興瓷業計劃。同年,江西陶業管理局成立,杜重遠為首任局長。1936年,在九江成立光大瓷廠。1943年,杜重遠被軍閥盛世才捏造罪名殺害,年僅45歲。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杜重遠

光大瓷廠是官商合辦性質的股份有限公司,資金總額一百萬元,二十萬由江西省財政撥款,剩餘八十萬由杜重遠個人出資。杜重遠出任總經理,另聘楊之屏為經理並實際主持。

1936年,光大瓷廠在九江東門外闢地鳩材,預計年產量十萬擔。原擬1937 年開工,迨抗日戰爭爆發,九江局勢堪危,於是在湖南錄口及重慶設立分廠,堅持生產,直到抗戰結束時止。

抗戰勝利後,光大公司經理楊之屏也曾擬在九江原廠恢復生產,但由於杜重遠被害,公司失去領導,楊之屏號召力不足而告停頓。

光大瓷廠主要生產日用瓷及電瓷。其日用瓷以高檔中西餐具為主,多銷往漢口、上海等城市;此外還研發電氣用瓷,產品質量高,外觀精巧,價格低廉,適應了戰時軍政部的需求。

光大瓷廠引進大型機械設備、培養專業人才、制定公司規章制度,在產品與管理上也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傳統瓷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但是並沒有根本改變瓷業局面,其瓷業革新也隨著戰爭的爆發、杜重遠的被害而成泡影。

二、民國後期的其他瓷業公司

1、巢寶珍瓷號

“巢寶珍瓷號”建於清末民初,由都昌人巢克謙所創。1955年,巢寶珍瓷號轉入公私合營,稱景德鎮市第三瓷廠,1956年改名為新平瓷廠。

巢克謙的青花料配方在景德鎮獨一無二,其青花瓷色澤鮮明,光澤奪目。特別是優勢產品青花梧桐瓷,曾獲全國金獎,遠銷海外。

2、楊福盛瓷廠

楊福盛瓷廠是楊福生的分廠,也是景德鎮為數不多的抗戰時期還堅持生產的瓷業公司之一。其時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老闆楊福盛決定改做粗瓷,並根據戰時運輸困難的情況,儘量將瓷胎造薄,以減輕重量。1939年後,有商人偷過敵人防線採買瓷器,景德鎮瓷業逐漸好轉。1941年,楊福盛瓷廠開始生產電瓷,並接到國民黨三戰區30萬隻的訂單,終於使公司走出困境。

3、艾榮生號

艾榮生號創建於民國初期,也是一家在抗戰時堅持生產的瓷業公司。其時,老闆艾早發將家人安頓在原籍,自己和工人一起生產。防空警報一響,就躲到自挖的防空洞,解除警報後再回到坯房工作。在生產上,艾榮生號以傳統提樑壺為主,裝飾技法以青花為主,產品有極高的性價比,因此在當時行銷中原腹地。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艾榮生號產品

可以說,楊福盛瓷廠和艾榮生號發展的歷史,是中國民族工業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艱難求生的縮影,實業家們所付出的艱辛,為建國後的公私瓷廠經營打下了堅實基礎。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晚清民國時期,景德鎮興起了一股“瓷業公司潮”。瓷業公司的誕生,取代了“官窯”及傳統手工作坊,在管理制度、生產技術等方面都改弦更張,給當時的景德鎮瓷業注入新鮮力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舊的解體,新的進化

公司的出現,意味著自然經濟性質的舊時瓷業生產方式從此解體,手工業產品轉變為現代商品。在景德鎮,傳統的集國家之力,不計成本追求高品質的官窯體制消失;面對市場變化不斷調整,追求降低成本、提升品質的現代瓷業公司應運而生。

瓷業公司帶來了新的管理制度,聘用專業技術人員,引進機械設備,推進了景德鎮瓷業的近代化發展。

二、優秀企業家對瓷業的改革

晚清民國時期,湧現了許多優秀的官商合辦的企業家,對景德鎮瓷業改革做出了突出貢獻。江西瓷業公司負責人康達,成立景德鎮商務會,以“會集各業、討論商學、改正行規、調息紛難、研究陶業、改良製造”為宗旨,在協調“三幫”(徽幫、都幫、雜幫)關係,開拓瓷器外銷,緩解勞資矛盾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康達還曾以“養成明白學理,精進技術人才,以改良陶業”為辦學宗旨,創辦了中國陶業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瓷業人才。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中國陶業學校舊址

光大瓷業公司負責人杜重遠,在改造瓷業技術工藝的同時,難能可貴的將目光著眼於景德鎮的社會生活改良。他創辦陶業人員養成所,培養訓練人才;創辦《民眾月刊》,宣揚改進瓷業生產措施,刊載瓷業新聞;取締窯禁等傳統陋規,規定窯工正當工資等等。以上舉措在改善景德鎮社會生活,提高瓷業工人待遇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創新的產品設計

復興重塑中國傳統手工業,僅靠生產動機與生產機制是不夠的。為了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各瓷業公司不斷推陳出新,研發出自己公司獨家拳頭產品。如江西瓷業公司有套的西式餐具、茶具、咖啡具;天佑華的特色產品是蓮子壺、提桶壺、柚子壺等各種瓷壺;楊福生、楊福盛瓷廠,創燒了瓷器火鍋、保溫飯盒、重工皮燈;光大瓷廠主要生產戰時用瓷;巢寶珍的青花玲瓏瓷器,名揚海內外。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楊福生瓷廠的重工皮燈

各大公司還經常聘請“珠山八友”這樣的繪瓷大家參與產品的設計製作。他們一方面弘揚民族文化精髓,另一方面接受西畫重寫生、重寫實的審美傾向,在陶瓷繪畫方面創造了“瓷上文人畫”的新概念。

這一時期的景德鎮瓷業產品雖無法與前朝比肩,但在“實業救國”的感召下,呈現出了一派繁榮景象。

四、產品營銷專業化

瓷業公司在產品銷售方面,打破了受瓷莊操縱的傳統模式,開始自設門面展示產品,省去了中間商費用。他們還在上海、九江、漢口設立發行所,從而擴大銷量,增加品牌影響力,並積極收集市場信息以改良生產設計。

除此之外,各大瓷業公司還積極參加各種博覽會、展銷會。如江西瓷業公司曾在南洋勸業會、巴拿馬賽會獲獎;鄢億德的烏金釉在巴拿馬國際瓷博會上獲金獎;景德鎮鐵路通車後,各公司先後參加了浙江、廣州等四省土特產展覽會。1936年,江西陶業管理局成立景德鎮運銷合作社,邀請地方瓷業公司承接外銷瓷,打破了外銷業務由客幫包辦的局面,既提高了產品銷售量,又增加了對國外市場的瞭解。這些瓷業公司表現出的經營方式、營銷策略和發展理念,毫不遜色於二十一世紀的跨國公司。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江西瓷業公司暢銷的粉彩花鳥馬蹄杯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民國短短三十八年,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形態由封建帝制轉為國民政府;其間又有軍閥混戰、中日戰爭、解放戰爭;同時,西方資本大量進入中國。作為世界瓷業製造中心的景德鎮遭遇了巨大沖擊。幸運的是,景德鎮瓷業與時俱進,及時以“瓷業公司熱潮”迎接劃時代的鉅變。官營瓷業由此從舊時御窯的權貴生產模式,轉變為以營利為目的市場化生產模式,並且更為平等、民主、公平。對於民間瓷業來說,瓷業公司打破了明清行幫制度,採取靈活的聘用模式,帶來了新的生機。

此外,瓷業公司代表了當時先進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其開闊市場的拓展意識,面對市場的創新意識,形成了市場→生產→市場的良性互動機制。因此,瓷業公司是民國景德鎮瓷業生產的基本單位,也是景德鎮瓷業生產的主體力量。

當今對民國瓷業史的研究,言必提 “珠山八友”,反而忽略了作為民國瓷業生產主體的瓷業公司。事實上,“珠山八友”等大師也是在瓷業公司的主導下參與產品生產設計的,他們的藝術瓷只是民國瓷業的一個層面,瓷業公司才是在當時艱難條件下,為景德鎮瓷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真正實體。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珠山八友”瓷板畫作品

此外,民國瓷業公司在社會變革時期,起到了調節、轉換、塑造、更新的作用,為新中國成立後國營十大瓷廠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民國瓷業公司生逢亂世,頻陷戰火,但其憑藉靈活的市場把握能力和多變的市場開拓能力,在動盪的局面中維持並發展了民族產業,證明了中國瓷業工人在艱難環境下的創造性。而這種創造性,正是成就中國千年陶瓷文化的原動力,是中華文明的勇往直前、開拓進取的瓷業精神!

“合併而為公之道”:民國瓷業公司的誕生,戰亂中的瓷業精神

《清檔》

《江西通志》

《景德鎮陶業紀事》

《江西陶瓷沿革》

《景德鎮文史資料》

《中國近代名家陶瓷》

《民國瓷器史略》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的衰落》

《杜重遠與景德鎮瓷業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