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一、瓷业公司的概念

公司是指一般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孔子在《大同·列词传》中最早提到了“公司”一词:

公者,数人之财,司者,运转之意。

庄子也曾说过:

积弊而为高,合小而为大,合并而为公之道,是谓“公司”。

其含义与现代公司大致相同,即聚多人之财、共同运作。

瓷业公司是集陶瓷产品自主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以盈利为目的社团法人。民国时期,瓷器公司主要分为官商合办与民营两类。

官商合办的瓷业公司,以制度化实施企业管理。如公司最高领导人为经理,负公司全责。下面有各课主任,各司其职,责任分明。

民国早期的民营瓷业公司最高领导人为老板,其下雇工、徒弟数人。一般老板兼管事,老板娘兼做伙夫,有较强的家庭作坊性质,制度并不健全。多数公司以老板姓名加“号”、“斋”、“厂”等命名,非常杂乱。他们虽然管理经营肤浅粗疏,但也基本体现了集合资本、组织生产、扩大规模等公司性质。

二、晚清“公司潮”与民国瓷业公司的兴起

1、睁开眼睛看世界:晚清民国的公司潮

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清王朝却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境中,维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外资大量涌入导致中国传统产业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作为舶来品逐渐被中国社会所接受。1867年,江苏候补同知容阂向两江总督建议“设一新轮船公司,倡用中国人合股而成”,并提出股份公司章程。

官督商办企业的出现揭开了晚清企业改革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工商业逐步向公司制度过渡。

甲午战争后,全国掀起了“振兴实业”、“设厂自救”的爱国运动,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895年至1900年,全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到81家,总资本197.24万元。公司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实业的发展,造就了第一批近代化企业和第一代民族资本家。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首次承认了民族工商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产业政策的重大转变。随后,清政府出台了《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法规,公司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化企业: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1901年后,清政府为了鼓舞商情,再次出台了重磅奖励:

投资2000万元、1800万元、1600万元以上者,分别特赏一、二、三等子爵;投资1400万元、1200万元、1000万元以上者,分别特赏一、二、三等男爵;投资7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以上者,分别特赏三品卿、四品卿、五品卿。

这些措施改变了商人一直处于“四民”之末的低微处境,极大地调动了国人投资公司、创办实业的热情。1904年至1908年,商部注册新公司达265家,资本总额约1亿3833万,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公司热潮。

2、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公司的兴起

1902年,康达和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公司”,成为中国瓷业公司先驱,“瓷都”景德镇随即出现了大量民营瓷业公司。到了民国初年,这种“作坊式”公司已经遍布当地。民国8年,资本在20万以上的窑户有:陈庚昌、余英源、冯承就、王家琨、刘世机等13家;民国17年,主要瓷业公司有美成瓷庄、陈同泰瓷号、刘森茂瓷号、天宏华瓷业公司等;民国38年,主要瓷业公司有刘乃桃号、刘和丰瓷号、巢宝珍瓷号、余鼎顺瓷号等。以上均为影响较大的商号,可见民国景德镇瓷业之兴盛,虽不及康乾盛世,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民国时期的瓷业公司大楼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景德镇的民国瓷业史,大致以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界,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呈上升态势,晚期频频受困。

一、江西瓷业公司

江西瓷业公司在收藏圈被称为“民国官窑”,是近代影响力最大的瓷业公司,整个民国期间都在苦力经营,我们且将其放在早期介绍。

1、历史概况

江西瓷业公司成立时间众说纷纭,《景德镇陶瓷史稿》定其于宣统二年;而据《清档》记载:

清光绪二十九年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府提议:“振兴工艺,而保利权”

却一直囿于资金短缺难以成立。

最后考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江西瓷业公司遗址出土了带有“戊申江西瓷业公司试造”铭文标本,以原始物证无可争辩的证明,最迟至1908年,江西瓷业公司就已成立。

历史上的江西瓷业公司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官商合股的形式,由湖北候补道孙延林委办瓷厂事务,设窑于御窑厂内,并于光绪戊申年(1908)年正式投产。此时的江西瓷业公司带有旧时御窑性质,其生产、销售、运营均录于清档,成为名副其实的“官窑”。但国内军阀割据、内忧外患,公司生产时断时续,举步维艰,处于随时倒闭的风险中。

第二阶段以宣统二年祁门贡生康达接管公司为标志,公司由“官办”向真正意义上的“官商合办”过渡。新中国成立后,于同年将其接管并正式更名为“江西景德镇建国瓷厂”。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康达

江西瓷业公司成立后,原御窑厂的窑工画师云集于此,更有文人介入生产设计环节,其产品代表了民国瓷业的最高水平。

2、经营改革

在江西瓷业公司的历史上,康达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管理下的公司锐意改革,设立学堂,经营的有声有色。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产管理做了完整的规划改革,具体如下:

  1. 整顿管理制度。设总协理二人,为名誉职。经理一人,负公司全责。以下又有各课主任,分理其职。具体办法是:分工场、发行两部分,实现生产流通相结合,工场中又分坯作、窑作,彩作三课。设窑巢两座,每四日出窑一次,产值2000余元。
  2. 重新规划厂房。于中华路新建房屋,作为办公和门店使用。西南有彭家弄、东司岭等厂房和柴窑,东北有薛家坞、罗汉肚等厂房和柴窑。
  3. 尝试新技术和机械制瓷。如电用瓷与学术用瓷的开拓。
  4. 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公司在九江设立销售部,收购其他瓷庄产品进行贴牌包装,接受官方、私人、团体等各种形式的定制等等。

3、产品特色

江西瓷业公司在初创阶段,由于御窑窑工、画师及文人的加入,具备了优良的瓷质、先进的制瓷技术、高超的绘瓷技艺,使其产品远胜于其他瓷业公司,主要有陈设瓷、高级日用瓷、工业瓷三类:

  1. 陈设瓷既有传统器型,又有所创新。如明清时期有盖琢器多为罐类及一些小瓶,大型盖瓶较为少见,江西瓷业公司新开发了“双耳盖瓶”器型,广受市场欢迎。还有瓷板画系列,形状多样、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画工精到,为其时的高档艺术品。
  2. 高级日用瓷品种极为丰富。除了传统的杯、碗、盘、碟、壶,还有成套的餐具、茶具、咖啡具,印泥盒、笔洗、笔筒等文房用具,另有帽筒、温酒器、火锅器等等。其中马蹄杯等产品名扬海内外。
  3. 工业用瓷包括电用瓷与学术用瓷。由陶瓷专业学校试制成功后,在瓷业公司批量生产。如电线碍子、隔电瓷碗等,均有不错的销路。另有蒸发器、耐火钳锅等学术用瓷,一度在国内大专院校试销试用,很受欢迎。这些全新的产品线为传统瓷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青花开光粉彩彩婴戏图双耳盖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瓷业公司的款识,打破了瓷器只有帝王年款和私家堂名款的限制,出现了当时瓷业界的新事物——公司款。款识文字有“江西瓷业公司”、 “江西瓷业公司造”、“江西瓷业公司出品”等,字体大多为楷书,有手书体,也有图章款;边饰则采用双圈框、单圈框。款识书写前期十分讲究,后期就相形见绌。同时随着产量增加,红彩图章款逐渐增多。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江西瓷业公司部分款识

4、影响意义

江西瓷业公司的成立,代表生产关系从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演变为资本的雇佣关系。其在生产技术上引进先进制瓷设备,培养专业人才,打破传统手工业的局限性,推动了景德镇瓷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在产品上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在工艺上不断研究刷花、金彩等新技术;在销售上,于九江、上海等地设立销售部,既省去了瓷庄的中间费用,又扩大了公司销售量及影响力,最终为建国后瓷业公司的公私合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民国早期的其他瓷业公司

在民国早期的景德镇,除了江西瓷业公司一枝独秀之外,还有许多民营瓷业公司蓬勃发展,各有所长,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如擅长制壶的天佑华瓷业公司;擅长奇特器型及仿古瓷的杨福生瓷厂;还有中美合资的美成瓷庄,不仅产品大量出口美洲,而且应国民政府之邀,研发烧造了富丽堂皇的国宴用瓷。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美成瓷庄的国宴定制瓷

总之,民国早期瓷业呈现一片生机。一方面,官商合办的江西瓷业公司,聚拢了大量御窑技术工人,并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及管理方式,为民营瓷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众多民营公司以灵活的经营方式,优质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有中外合资背景的美成瓷庄,引入了新的委托定制生产方式,为景德镇瓷业带来活力。

可以说,民国早期是景德镇瓷业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从民国二十六年到民国三十四年,国民经济转向战时经济,景德镇处于艰苦的抗战环境中。民国三十四年至民国三十八年,中国陷入内战,景德镇瓷业再遭重创,老板、工人纷纷逃离。据江西陶务局调查:民国景德镇瓷业兴旺时,有瓷业2493户,到解放前,能正常开业的不到200户,仅占原来的百分之七,半失业、失业工人近万人。

在这一时期,官商合营的九江光大瓷厂,试图改良民族工业,却遭遇困境;还有的瓷业公司在战火纷飞中坚持生产,成为民族工业的脊梁。

一、九江光大瓷厂

提到九江光大瓷厂,就不得不提爱国实业家杜重远和他的江西陶业管理局。杜重远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1918年官费留学日本。1923年冬,回国筹办瓷业公司,成为名噪一时的新实业家。1932年,杜重远受东北救国会和后援会的委托,到上海支援抗日。1934年,他赴景德镇实地考察,并向江西省政府提出振兴瓷业计划。同年,江西陶业管理局成立,杜重远为首任局长。1936年,在九江成立光大瓷厂。1943年,杜重远被军阀盛世才捏造罪名杀害,年仅45岁。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杜重远

光大瓷厂是官商合办性质的股份有限公司,资金总额一百万元,二十万由江西省财政拨款,剩余八十万由杜重远个人出资。杜重远出任总经理,另聘杨之屏为经理并实际主持。

1936年,光大瓷厂在九江东门外辟地鸠材,预计年产量十万担。原拟1937 年开工,迨抗日战争爆发,九江局势堪危,于是在湖南录口及重庆设立分厂,坚持生产,直到抗战结束时止。

抗战胜利后,光大公司经理杨之屏也曾拟在九江原厂恢复生产,但由于杜重远被害,公司失去领导,杨之屏号召力不足而告停顿。

光大瓷厂主要生产日用瓷及电瓷。其日用瓷以高档中西餐具为主,多销往汉口、上海等城市;此外还研发电气用瓷,产品质量高,外观精巧,价格低廉,适应了战时军政部的需求。

光大瓷厂引进大型机械设备、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公司规章制度,在产品与管理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传统瓷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瓷业局面,其瓷业革新也随着战争的爆发、杜重远的被害而成泡影。

二、民国后期的其他瓷业公司

1、巢宝珍瓷号

“巢宝珍瓷号”建于清末民初,由都昌人巢克谦所创。1955年,巢宝珍瓷号转入公私合营,称景德镇市第三瓷厂,1956年改名为新平瓷厂。

巢克谦的青花料配方在景德镇独一无二,其青花瓷色泽鲜明,光泽夺目。特别是优势产品青花梧桐瓷,曾获全国金奖,远销海外。

2、杨福盛瓷厂

杨福盛瓷厂是杨福生的分厂,也是景德镇为数不多的抗战时期还坚持生产的瓷业公司之一。其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老板杨福盛决定改做粗瓷,并根据战时运输困难的情况,尽量将瓷胎造薄,以减轻重量。1939年后,有商人偷过敌人防线采买瓷器,景德镇瓷业逐渐好转。1941年,杨福盛瓷厂开始生产电瓷,并接到国民党三战区30万只的订单,终于使公司走出困境。

3、艾荣生号

艾荣生号创建于民国初期,也是一家在抗战时坚持生产的瓷业公司。其时,老板艾早发将家人安顿在原籍,自己和工人一起生产。防空警报一响,就躲到自挖的防空洞,解除警报后再回到坯房工作。在生产上,艾荣生号以传统提梁壶为主,装饰技法以青花为主,产品有极高的性价比,因此在当时行销中原腹地。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艾荣生号产品

可以说,杨福盛瓷厂和艾荣生号发展的历史,是中国民族工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艰难求生的缩影,实业家们所付出的艰辛,为建国后的公私瓷厂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兴起了一股“瓷业公司潮”。瓷业公司的诞生,取代了“官窑”及传统手工作坊,在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改弦更张,给当时的景德镇瓷业注入新鲜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旧的解体,新的进化

公司的出现,意味着自然经济性质的旧时瓷业生产方式从此解体,手工业产品转变为现代商品。在景德镇,传统的集国家之力,不计成本追求高品质的官窑体制消失;面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追求降低成本、提升品质的现代瓷业公司应运而生。

瓷业公司带来了新的管理制度,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机械设备,推进了景德镇瓷业的近代化发展。

二、优秀企业家对瓷业的改革

晚清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官商合办的企业家,对景德镇瓷业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江西瓷业公司负责人康达,成立景德镇商务会,以“会集各业、讨论商学、改正行规、调息纷难、研究陶业、改良制造”为宗旨,在协调“三帮”(徽帮、都帮、杂帮)关系,开拓瓷器外销,缓解劳资矛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康达还曾以“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人才,以改良陶业”为办学宗旨,创办了中国陶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瓷业人才。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中国陶业学校旧址

光大瓷业公司负责人杜重远,在改造瓷业技术工艺的同时,难能可贵的将目光着眼于景德镇的社会生活改良。他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培养训练人才;创办《民众月刊》,宣扬改进瓷业生产措施,刊载瓷业新闻;取缔窑禁等传统陋规,规定窑工正当工资等等。以上举措在改善景德镇社会生活,提高瓷业工人待遇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创新的产品设计

复兴重塑中国传统手工业,仅靠生产动机与生产机制是不够的。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各瓷业公司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自己公司独家拳头产品。如江西瓷业公司有套的西式餐具、茶具、咖啡具;天佑华的特色产品是莲子壶、提桶壶、柚子壶等各种瓷壶;杨福生、杨福盛瓷厂,创烧了瓷器火锅、保温饭盒、重工皮灯;光大瓷厂主要生产战时用瓷;巢宝珍的青花玲珑瓷器,名扬海内外。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杨福生瓷厂的重工皮灯

各大公司还经常聘请“珠山八友”这样的绘瓷大家参与产品的设计制作。他们一方面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另一方面接受西画重写生、重写实的审美倾向,在陶瓷绘画方面创造了“瓷上文人画”的新概念。

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业产品虽无法与前朝比肩,但在“实业救国”的感召下,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

四、产品营销专业化

瓷业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打破了受瓷庄操纵的传统模式,开始自设门面展示产品,省去了中间商费用。他们还在上海、九江、汉口设立发行所,从而扩大销量,增加品牌影响力,并积极收集市场信息以改良生产设计。

除此之外,各大瓷业公司还积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如江西瓷业公司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赛会获奖;鄢亿德的乌金釉在巴拿马国际瓷博会上获金奖;景德镇铁路通车后,各公司先后参加了浙江、广州等四省土特产展览会。1936年,江西陶业管理局成立景德镇运销合作社,邀请地方瓷业公司承接外销瓷,打破了外销业务由客帮包办的局面,既提高了产品销售量,又增加了对国外市场的了解。这些瓷业公司表现出的经营方式、营销策略和发展理念,毫不逊色于二十一世纪的跨国公司。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江西瓷业公司畅销的粉彩花鸟马蹄杯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民国短短三十八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形态由封建帝制转为国民政府;其间又有军阀混战、中日战争、解放战争;同时,西方资本大量进入中国。作为世界瓷业制造中心的景德镇遭遇了巨大冲击。幸运的是,景德镇瓷业与时俱进,及时以“瓷业公司热潮”迎接划时代的巨变。官营瓷业由此从旧时御窑的权贵生产模式,转变为以营利为目的市场化生产模式,并且更为平等、民主、公平。对于民间瓷业来说,瓷业公司打破了明清行帮制度,采取灵活的聘用模式,带来了新的生机。

此外,瓷业公司代表了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开阔市场的拓展意识,面对市场的创新意识,形成了市场→生产→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因此,瓷业公司是民国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体力量。

当今对民国瓷业史的研究,言必提 “珠山八友”,反而忽略了作为民国瓷业生产主体的瓷业公司。事实上,“珠山八友”等大师也是在瓷业公司的主导下参与产品生产设计的,他们的艺术瓷只是民国瓷业的一个层面,瓷业公司才是在当时艰难条件下,为景德镇瓷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实体。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珠山八友”瓷板画作品

此外,民国瓷业公司在社会变革时期,起到了调节、转换、塑造、更新的作用,为新中国成立后国营十大瓷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民国瓷业公司生逢乱世,频陷战火,但其凭借灵活的市场把握能力和多变的市场开拓能力,在动荡的局面中维持并发展了民族产业,证明了中国瓷业工人在艰难环境下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正是成就中国千年陶瓷文化的原动力,是中华文明的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瓷业精神!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清档》

《江西通志》

《景德镇陶业纪事》

《江西陶瓷沿革》

《景德镇文史资料》

《中国近代名家陶瓷》

《民国瓷器史略》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的衰落》

《杜重远与景德镇瓷业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