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提纯有效成分,再配伍,是中药的发展方向吗?

唐云春


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发展的途经也不相同,西方因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兴起引发了工业革命。自然而然也会渗入到医学和药学领域,才有对血压、血型和各项生理生化、病理等人体生命标示物的认识,运用统计学原理标定了正常值范围,利用各类科学技术运用到医学、药学中,不断完善各种检测、治疗及不断提高药品从动植物中提取或化学合成的方法与手段。西医西药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助其发展,中医中药就不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西方也不能利用?利用了就认为是中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我所用,难道不允许?只能西医可以?这种认识未免太狭隘了吧。不少植物药是从外国引入的,如血竭、乳香等,现在也属中药了吧。中药的膏丸丹散汤熏香是剂型,给药途经仅有口服、皮肤和呼吸道,缺肌肉和血管的途径。中药针剂是我国独有的,是利用现代技术的创新,扩展了中药的给药途经,增强了中药的疗效。有人认为针剂就是西药,大错特错。西方因化学工业发达,故将药品定义为化学物质(单体),话语权限制了对中药的认定,不认可中药是药品,故申请不了世界专利。这次疫情世卫组织赞赏了中国的做法,但依然不认可中医中药所起的作用,原因就在此。就中药针剂来说是复方而不是单体,即便有单体,运用也要依据中医原理来进行,这与西药针剂有本质上的区别。很多人拿青蒿素(是从黄花蒿叶中提取的,非单体)来说事,但他们不知现在的青蒿素也是复方,世卫组织开始也不认可的,但唯有它是治疟疾的特效药,被逼认可。现西药也学中药有复方制剂了,难道这种复合制剂是中药?谁学谁的呀?中国人的民族组成不是单一的,自然文化也不是单一的,正因如此,中国自古从不固步自封,历来是海纳百川为我所用,时至今日为何还要自我封闭、以邻为壑呢?


肩周炎专家


所有吹中医中药的有意的无意的骗子们,别碰瓷吹牛了,吃野生动物就是中医思维传统思维,所谓的大补,补血补气补肾。中医不灭民族不兴。

中医:来,我们结合一下。

现代医学:我不用你结合。

中医:你还没有预防药和特效药,我有的是。

现代医学:那你还跟我结合干嘛?

中医:我得发挥关键作用。

现代医学:那你自己发挥吧。

中医:不行,我不跟你结合就不能发挥关键作用。

现代医学:……

中医:现在,我宣布,中西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发挥了关键作用。


abc查无此人


中药提纯,这本身就是用医药的观点看中药。

几味药放入砂锅,加热后里面的成分相互渗透。如果支提纯某成分,那么就偷换概念的嫌疑。例如,如果检查某药品是否含有人参,将人参皂甘作为评判依据。其它成分就可以另做他用。那么一根人参可以卖给多个生产厂家。

中药提纯,应该分为,成分提纯,和全提纯。要根据需求,如果配伍使用,全提纯才能保持原有的功效,目前市场上不乏有精制中药,破壁中药等等。提纯技术逐渐成熟发展趋势一定有的。



无为的小蚂蚁


是与不是现在的中医方向确实如此,国家支持,中医对比颇有争论,各有依据,个人认为,这可以作为中医发展的一个方向,中医大多在继承的角度上生存,一般老中医专家都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的说看四大经典的越来越少了,研究古人方剂的越来越少了,结论是中医即将消亡,但是忽略了中医的发展从来就是百花齐放,同一个疾病,方法和认识有时大不相同,中医是哲学精神占据篇幅较大的学问。

我们不能只是继承而忽略了发展,应在继承中发展,不能一看到棘手的病症就想着翻古人的医书,现在的伪中医很多,粗知一些名词就是专家,包装的套路也是一样,世代中医,祖传世家,更有甚者称乙型肝炎治愈是因为自古墓中出土的肝炎专用方等等。

现在的中医发展困难,纯中医很难生活,原因如下:1.知继承忘发展。尤其是一部分自称各门各派者,竟然不能对药方做出改动,生搬硬套,治好一个就会兴奋异常。2.同行相欺。中医大多存在门户偏见,讲究法不传六耳之类,越来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3.药味难服。现代的社会,人们大部分是现代医药保卫成长起来的,或者大部分疾病依靠西药,不是中医技术不能治病,而是病人选择西药是因为中药服药的痛苦,让人畏惧。

所以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是中医药发展的一条途径,它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而出现的中药剂型改革,也是中医的发展方向之一,与其不认同,不如在剂型上努力,发展出既能适合现代社会又能保持中医特色而效果良好的中医药剂型。


火柴在另外的世界


是中药西化发展方向。

中医诊疗讲求人法于天地。中药配伍讲求阴阳调和、四时转换、五行生克、八纲辩证;讲求君、臣、佐、使匹配。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纯,搅乱了中医用药基本药理。最终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三千年玉兔


不仅是,而且中医本身就在做。但这种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青蒿素提取工作为什么那么的难?因为具有活性的青蒿素的提取是有严格的温度要求的。研发工作搞了几十年,一直不能获得成功。最后屠呦呦向老祖宗的医书请教。在古医学书里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找到了汲取青蒿素的最佳温度。最后获得了成功。任何两种化学物质进行反应,不单单有温度有浓度,而且有些还需要酶的作用。那么催化剂酶在中医药理成分里边叫做引子。很多药物混合在一起,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煎煮,最终它所得到的有效的产物。已经是一个新的碳水化合物了。这种新的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里边的药物里所不具备的。所以简单的提纯配伍不能完全取代处方效应。


发明大专家


中医中药不分家。所谓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组成的药材组合方剂。离开了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的中成药,是因为适应病症强,比较成熟比较稳定了。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是西医思路,可以进行研究探索,也会也会有所斩获。但是,这一模式不是中医的发展方向,与中医理论背道而驰。中药的管用性,不是完全建立在药材的有效成分上的。它依据的是药性。如中药材中的浮小麦,不是用它的有效成分,而是取其浮性。实践证明,很多应该搭配浮小麦的方子,缺了它,就没有疗效或疗效不佳。



水歌悠扬


绝对不是。

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做不到,一种药物谁提纯得出它全部的有效成份,痴人说梦罢了。

每一种天然植物都分上中下,三部份,而且每剂药所需用部位,制法均有不同,你如何提纯其有效成份,神仙也做不到,千万别想傻事。学懂中医另劈稀径可以,要想投机取巧无益画饼充饥。回头吧,别痴心妄想,浪费青春。


用户王培25096256151


首先说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是西医一个说法,中医说的是一味中药对人产生的作用。从来没有 有效成分 的说法,有效成分 是西医发展认识中药的过程,西医发展时从中医的身上萃取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而去提炼中药,这本身就是西医的发展方向,是西医的一个对中药的研究方向,而不是中医中药的侧重点。这就是说中医和中药本身是一个整体的人,西医要研究人的一部分,中医是注重整体人的功能调整调节从而治疗疾病。可以说研究药是西医对中医一个逐步认可的过程,为什么要认可呢?因为西医发现中医中药里面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好,。所以说药的研究不是中医发展的方向,而是西医西药发展的过程。


中医顾鸿


中草药在煎者过程中不同药性相互作用,这样药力才会互相渗透,真正发挥汤药的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