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影视蜃楼


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出自李商隐的《马嵬二首》中的律诗,属于律诗中比较重要、必须对仗的颈联。我们先看看整首诗,从整体来看题主的问题: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律,格律严合。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与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对仗。文法也基本遵从“起承转合”的章法,所以这首律诗是标准的。

从内容来说,这首律诗承接《马嵬二首》中的七绝: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灰”部的合律七绝。诗意相对简单,就是交代了安禄山造反“冀马燕犀动地来”,然后唐明皇赐死杨贵妃,不久自己在相思的痛苦中死去“自埋红粉自成灰。”然后指出将祸国之名的黑锅让一个女子背不应该,要不然她笑笑就可以倾城,你又何必仓皇逃窜,以至于马嵬之痛?

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出逃长安,军队在马嵬坡哗变,杀死杨国忠,逼迫李隆基赐死杨贵妃。白居易有长诗《长恨歌》描写这一旧事,并对他们之间的爱情做出了美化。李商隐的诗就是在《长恨歌》的基础上感慨而成。

前面那些事就用绝句一笔带过了,到了律诗这里,开篇就已经是《长恨歌》中后来的虚构爱情桥段了。唐玄宗经常梦到杨贵妃,就派方士去寻仙,还真给他找到了,在海外仙山有个太真,还送来旧时信物,要续唐玄宗的旧时盟誓: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李商隐认为这是扯淡。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起句因为前面有七绝交待,所以直接就发感慨,开怼。你便是知道了海外仙山,更有九州,又怎么样呢?下辈子的事情还不一定,但是这辈子她已经死了,你还活着,你们两人已经完了。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承句进一步回忆描写当时帝、妃仓皇出逃的细节,并且和以前的生活做出对比。开始往惨了写。

当时你们只听到军队里夜间巡逻的梆子,却不知道他们准备哗变起事,让你们再也无法回到宫廷里优哉游哉的生活,听宦官们装鸡叫来唤醒你们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转句进入最惨痛情节的描写,同样使用了对比、对仗。主流说法这里还是用了“逆挽句法”,其实就是先写后面,再写以前。这放在今天的文艺创作中是很简单的,但是有可能在当时属于创新吧。这里用了《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句的用典,所以“六军同驻马”就是指杨玉环身死之日。“七夕笑牵牛”同样是指《长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两人恩爱稠浓之时的指星盟誓。

杨玉环香消玉殒的那晚星空,正是两人浓情蜜意,在长生殿许下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同一片星空啊。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合回首联,对两人的婚姻生活发出感叹。一纪为十二年,四纪就是四十八年,这里指李隆基当了四十几年皇帝。“卢家有莫愁”使用了萧衍《河中之水歌》中的典故,莫愁是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枉你也当了四十几年皇帝,连自己心爱的人都保不住,一腔儿女情长,又何苦生在帝王家呢?

整首诗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有很多人说这是一首讽喻诗,个人认为未必。李商隐是个多情之人,这一点我们以前有大量的诗作赏析。个人看法,他就是替美艳绝伦的杨贵妃不值罢了。要是在今天,他就是个“耙耳朵”,只不过文采情思极高,所以用诗来表达,情诗缠绵悱恻,性格婉转匿藏。这也可能是他当不好官的真正原因。

回到题主的问题。颈联好在哪?在对仗的情况下完成了对比,用“牵牛”对上了“驻马”,同时“牵牛”又暗指“牵牛星”,蕴含了七夕的爱情气氛。这种用暗藏典故的词来对仗前面没有其他意思的“驻马”这个动作,在词性上完全合适,在意义上却不同的对仗方法,我们称之为“借义对”。

其实这个在如今也是很平常的了,我们平时所说的“谐音梗”,很多就是这样的,明明两件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扯到一起去,产生趣味性。

颈联的特别就在于“逆挽句法”和“借义对”。

顺便说一句,这两句诗绝对不能称作千古名句。

什么是千古名句?

表达人类共情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千古名句。穿越时间空间,表达人类共情,能被所有人喜欢并形成通感的句子。

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些思乡、遗恨的人类共同的感情流露,才能真正称为千古名句。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明显不够资格,离开背景和故事甚至都不能单独理解,很难激发读者的共鸣。

所以这两句诗,充其量就是很精巧、独特的对仗颈联而已。


梧桐树边羽


“此日六句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的诗《马嵬二首》(其二),这首诗是写唐玄宗跟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跟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唐代有很多诗人都写诗歌咏过,盛唐有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中唐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晚唐则有李商隐的《马嵬二首》。

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一、全诗解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这一联反用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外有仙山”之意。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听说海外有仙山,便派方士作法去寻,方士在海外仙山找到杨贵妃,杨贵妃告诉方士,玄宗与她曾有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誓言。

李商隐用“徒闻”二字加以否定,并说”他生“再为夫妇之事,渺茫难卜,而今生却生死异路。言外之意,今生尚不能同生共死,他生之事,无非空言。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宵柝(tuò):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这一联以夜中报时的“宵柝”与“鸡人”对比,从一个极小的视角,写出了唐玄宗马嵬之变时的狼狈。虎旅禁军,本是护卫皇帝之军,前缀”空闻“二字,便以透露中宵柝中有不祥之音,下承“六军驻马”的兵变之事。鸡人报晓,是原本皇宫中报时,今无复闻,象征着唐玄宗曾经富贵安宁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日”句:叙述马嵬坡事变。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七夕笑牵牛: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感叹牛郎织女之事,并发下生生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此联上句写马嵬兵变,六军不发,下句写七夕夜月,共立誓言,两相对比,讽刺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才导致了今天这样不可挽回的局面。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纪,古代一纪为十二年,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取其成数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尾联说唐玄宗当了四十几年的天子,却守护不住一个杨贵妃,尚不如普通百姓夫妻那样能白头偕老。

二、第三联妙在哪里?

1)对仗精巧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首先在对仗上异常巧妙。

《瀛奎律髓》中评:“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善能斗凑,“昆体”也。

“六军”与“七夕”,一言军队,一言时节,本不能对仗。然有数字相对;”驻马“与“牵牛”,“驻马”是动词加名词结构,“牵牛”纯是人名,两者更不对仗,但是从字面上看,“驻”与“牵”都是动词,“马”跟“牛”都是动物名词,两者不但相对,而且对得很好。

这一联完全是写不同时间的两件事,李商隐却能凑出如此精妙的对仗来,不得不令人叹服。

2)句法高妙

这一联的另一妙处,便是用了逆挽句法。

清人朱庭珍说:“此二联皆用逆挽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扑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述已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且施于五六一联,此系律诗筯节关键处。……二诗能于此一联,提笔振起,逆而不顺,遂倍精采有力,通篇为之添色。

简单来说,上句写马嵬兵变,但却只写到六军驻马,没继续写陈玄礼逼唐玄宗杀杨贵妃,也没写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而是突然逆入当初两人在七夕之夜盟誓之情景,是为逆挽。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人们对马嵬兵变的故事已经很熟悉了,直写下去诗也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了,是以诗人不再叙写人们已经知道的事实,而以玄宗贵妃七夕盟誓之情景逆挽,映衬今日六军不发请诛贵妃之情景,其中悲剧之感不言而喻。

综上,“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对仗精巧,句法高妙,是以妙绝千古。


谢小楼


问题: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前言

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的七律《马嵬二首·其二》,妙处有两点,很值得学习作诗的朋友们借鉴。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俞陛云(1868-1950)先生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说出了这一联的两个妙处:

五六句非但“驻马”、“牵牛”以本事而成巧对,且用逆挽句法。颈联能用此法,最为活泼。

一、借对

俞陛云所说的巧对,即指“驻马”对“牵牛”。

贺裳(约公元1681年前后在世)的《载酒园诗话》:

借用“牵牛”,可谓巧心𣿰发。黄白山评:此法实滥觞于少陵,如“骥子”对“莺歌”,“如马”对“饮猴”,“如意舞”对“白头吟”之类。

借对,分为借音对和借义对两种,

1、借音

例如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清对白,清与青同音。

2、借义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副词,后者是数量词。杜甫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意用了副词方面的含义。

3、驻马、牵牛,是借义对


驻马、牵牛,是借对中的借义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牵牛,两种含义,一种是牵牛星;一种是动宾结构,牵着牛。

这首诗中,用的是动宾结构【牵牛】,来和动宾结构【驻马】。但诗意却用了牵牛星的寒义。

注: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借对,非常的工整。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中, 借对被放在了工对的目录下。


二、对仗的逆挽之法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这两句诗:

用《长恨传》中事(首二句下)。五六语逆挽法,若顺说变平。

首二句下,意思这首诗前两句以后,都是用长恨歌所说的事情。即马嵬坡事变,以及唐玄宗与杨玉环悲喜无常之事。

白居易《长恨歌》写马嵬坡时,曾有句: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所谓的逆挽法,是指先说眼前事:

此日六军同【驻马】

再说以前曾经发生的事:

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颈联的对仗用了逆挽之法, 指采用了时间的倒叙之法。与此极为相似的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颈联: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这都是对仗中的逆挽之法。

三、全诗的逆挽之法

这里插入一段无关内容。对仗有逆挽法,当然也有全诗的逆挽之法,例如杜甫的《哀江头》。

先写眼前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再回忆以前的事情: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又回到眼前事: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大家看过《泰坦尼克号》吗?电影中先出现的是白发苍苍的露丝,然后开始回忆露丝和杰克年轻时的故事。然后又回到了老年露丝的现实生活中。

这一套手法,咱们老祖宗早就玩烂了。

这种手法在宋词中也常常见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找这类词,非常多。

四、虚实相对

关于颔联的这两句 ,贺裳(约公元1681年前后在世)的《载酒园诗话》中还说到:

中晚人好以虚对实,如元微之“花枝满院空啼鸟,尘榻无人忆卧龙”,李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皆援他事对目前之景。

所谓“以虚对实”是指眼前发生的事为实,如:

花枝满院空啼鸟;此日六军同驻马。

脑海里想到的事为虚:

尘榻无人忆卧龙;当时七夕笑【牵牛】

在比较一下杜甫的《哀江头》,也是眼前事和心中事,虚实相间。

五、宽对与邻对

人物对时间,对仗并不十分的工整: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刚才说过,驻马、牵牛是工对中的借对。但是【六军、【七夕】就不是工对了。

七夕,是时令门,六军,是人伦门。时间名词对仗人物名词,不同门类之间的对仗属于邻对和宽对。

这种对仗并不少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中,也有人物对时间: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结束语

古人的对仗非常讲究,但是佳作往往并不拘谨,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完全门类的对仗很容易合掌。另外,细到同门类的话,上下联的诗意都会狭窄,不利于诗中承载更多的内容。

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几个宽对: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所以,优秀的对仗往往不一定十分工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问题: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此是李商隐的《马嵬》一诗。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此诗第三句妙有三处。

  1. 逆挽对仗之妙;
  2. 今昔对比之妙;
  3. 虚实互证之妙。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此诗却别处新意,通过唐玄宗的第一视角,重现马嵬坡赐死杨玉环后的思绪。亦或是追思,亦或是念怀,亦或是哀叹,亦或是怨悔。但就是这种第一视角,将唐玄宗荒淫误国、被迫赐死杨玉环后,仍幻想着另外一个世界或者另一种情形再续前缘的昏君形象淋漓尽致的刻画了出来。

一、逆挽对仗之妙

此句以“此日六军同驻马”起头,今天在马嵬坡下,举国外逃的路上,所有禁军驻马不前。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逆挽句法用在颈联显得尤为活泼。

“当时七夕笑牵牛”句“当时”“此日”“六军”“七夕”“驻马”“牵牛”。

信手拈来,颠倒成文,有头头是道之妙。

明末清初诗人冯班说:“此篇以工巧为能,非玉溪妙处。”

二、今昔对比之妙

“当时”、“今日”,一今一昔,相去不远,却已经阴阳两隔、物是人非。七夕携手相欢之时还取笑牵牛织女一年一见,哪有我们逍遥快活,今日我们却在马嵬坡这个地方,被禁军逼的生离死别。

强烈的落差,通过此两句,透过纸背,直面扑来。古诗中用此法的不在少数。

白居易“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虚实互证之妙

六军同驻,就在面前,却想起了一块笑谈虚幻中一年一面的牛郎织女的场景。现实是多么的讽刺。虚实互证更能凸显诗意,如平地起山峰。其实此诗的本意就是暗讽唐玄宗误国而不自知,此时此景,仍不思悔改。举国上下战乱不止,百姓流离失所,他却在想起了牛郎织女。让人不禁无奈发笑,有此国君,苍生该如何自处。

虚实之法,早已有之。庄周的“梦蝶”,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

“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

金元文学家元好问这样评价李商隐: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文史趣闻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创作过咏史诗《马嵬》两首,诗中表达了对唐玄宗的批判之意。“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诗就出自其中的第二首。其全文如下: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本首诗的“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写得很是绝妙。至于如何绝妙,笔者总结了两点,现粗略分析如下:

1、对仗工整绝妙。

我们平常总会说“风马牛不相及”之类的话。可是在这首诗里,李商隐却打破了这样一个常规说法,他就是要马和牛相及。同时,我们再看马和牛前面的词语,一个“驻”,一个“牵”,论状态我们不妨可以看作是一静一动。六和七两个数词互相呼应,时间状语“此日”与“当时”的铺排,不禁让人遥想起往日岁月。

2、对比强烈鲜明。

这里的对比有两处。第一处对比:今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被困马嵬坡,处境万般艰难无奈,与昔日两人朝朝暮暮欢愉恩爱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今时今日的落魄和凄凉。

第二处对比:昔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活状态在白居易的笔下是这样的: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而当两人无限欢愉之时,不禁就拿自己和天上的牵牛织女来对比。牛郎织女又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呢,我们不妨读一下这首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里就把唐玄宗和杨贵妃日日笙歌燕舞、耳鬓厮磨的快乐幸福生活,与牛郎织女相爱却终年不得相见的无限苦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两个对比,一个是时间上的昨天和今天,一个是空间上的人间和天上。李商隐的写作手法,真的不得不让人称妙啊。


爱嘻哈的三味书巫


李商隐写诗,皆以情调优美、朦胧多义、深情绵邈,在大唐文坛成为了爱情诗、咏物诗独树一帜的代表。他的一生,历经中晚唐时期六位皇帝,亲眼目睹了大唐帝国日渐式微,逐步走向腐朽衰亡的过程;他自己也因深陷朋党之争,使得自己的一腔政治宏愿无法施展

。所以李商隐只能用自己的笔墨,用自己的忧患意识,对现实和历史进行反思与讽刺,《马嵬(其二)》就是李商隐对于“马嵬兵变”的独特个人见解。

李商隐《马嵬(其二)》

在中国文坛上,李隆基与杨玉环之恋,迄今为止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朽文学话题。从唐朝到清朝,从诗词到戏文,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无不用这段历史,在文学诗坛上浅酌低唱。纵观这些咏史诗、爱情诗,有人对李杨之恋抱以无限同情,有人也对杨贵妃进行口诛笔伐,将她视为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基本上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都将批判矛头直指杨玉环。

唯独李商隐的这首《马嵬(其二)》,却反弹琵琶,将批判矛头,应当承担历史责任的对象指向了唐玄宗。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中的这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为整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那么这句精辟深邃、耐人寻味的千古名句又妙在哪里呢?

强有力的时间、空间对比

首先,这首诗就妙在让前后对比更加明显。整首诗共四联,李商隐在首联借用唐玄宗在杨贵妃去世后悲痛不已,曾派人前往蓬莱仙岛寻回了杨贵妃发饰的典故,以此来讽刺了唐玄宗想要重新寻回杨贵妃,实在是痴心妄想之梦,诗句中的“徒闻、他生”等词,对于这段虚无缥缈的爱情一记当头棒喝。颔联则直接描写了安史之乱的经过,与李杨感情的破灭,那只曾经用来保卫帝妃安全的军队,竟然成为了发动兵变,最终致杨贵妃与死地的罪魁祸首,帝妃想要相爱一生,享受奢靡宫廷生活的美梦就这样破灭。

接下来的这句颈联,相比较于诗中的前两句,其爱情的悲剧性对比更加明显。诗句中的“此日”、“当时”是一种强烈的时间对比,“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则是一种空间对比。时间与空间叠加之时,让读者不禁想起当年七夕节长生殿下,唐玄宗与杨贵妃二人还在谈论着牛郎织女的爱情赏心乐事,曾经的那种恩爱、欢乐,时至今日却成为了唐玄宗逼死杨贵妃的一把利剑。如果当初唐玄宗没有因为女色而荒废政事,又怎么会出现今日六军发动兵变,他要强忍着无可奈何的悲痛之情缢死杨贵妃呢?这种时间上的巧妙章法构造,是李商隐对于唐玄宗往日荒淫政事的一种强烈讽刺。

最后一句尾联,李商隐用家用“天子”和“卢家”做了一个直接对比,唐玄宗作为在朝廷上呼风唤雨的天子,他本应享受着旁人难以企及的幸福,他和杨贵妃本应该在世人的羡慕下长相厮守;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天子,他竟然还比不上一对普通百姓夫妻的恩爱幸福。这种强烈对比,更加强了整首诗的讽刺韵味。这种别开生面的讽刺写法,其实就是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启发世人,要永远记着唐玄宗因荒废朝政所导致的爱情悲剧,因沉迷情色所导致的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他笔下这种浑然天成的强力对比,才能让人们对于过往历史更加惊警深邃。

与众不同的情感倾向

其次,通过这句诗,李商隐展现出了他别出深意的情感倾向。前文中有提到,凡是与李杨恋、马嵬题材相关的诗歌,大多都在责备杨贵妃而称颂李隆基,安史之乱的脏水也都泼在了杨贵妃身上。因为人人都在赞颂唐玄宗忍痛割爱,才最终没有招致大唐亡国之祸,他是一位明事理的圣明天子,而不是过往那些“爱美人不爱江山”,只懂得荒淫享乐的皇帝。但是李商隐的这首诗,却表现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感情倾向。

在李商隐的笔墨之下,他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李杨恋”,其实他的这首诗就是从杨贵妃的角度出发来写的。他怜悯仙逝以后的杨贵妃,心中还惦记着年迈孤独的唐玄宗;他怜悯杨贵妃在跟随唐玄宗西逃途中,自己的性命竟然成为了唐玄宗用来交换六军哗变的砝码;他怜悯杨贵妃的爱情,竟然比不过一个普通百姓莫愁,无需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天子的一时安定,而是可以永远的与自己的爱人长相厮守。尤其是在这一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中,无限放大了杨贵妃的悲剧人生。

昔日里她与唐玄宗花前月下,许下同生共死的誓言,然而在六军哗变的关键时刻,唐玄宗的感情是虚伪的,与她许下的誓言也是假的,只有拿美人换江山,这种冷酷无比的帝王手段才是真的。七夕佳节有多么美好,这一刻的马嵬兵变就有多么可悲。李商隐这种斥责唐玄宗,怜悯杨玉环的情感倾向,与历代诗人相比别出深意,这样的一首诗,何尝不妙呢?

饱满的故事轮廓

最后,“六军同驻马”、“七夕笑牵牛”,仅仅10个字就概括了白居易以前所著《长恨歌》的所有内容。“六军同驻马”指的是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所率领的叛军,仅用了半年的时间,直逼长安城;大敌当前,唐玄宗只能忍痛割爱,缢死杨贵妃于佛堂的史实;而“七夕笑牵牛”则回忆了天宝十载,玄宗与杨妃骊山宫避暑之时,于七夕佳节许下的愿世世结为夫妻的密誓。这种极具概括力的诗句,展现了整个安史之乱的大致轮廓,这样的诗才称得上是马嵬题材诗歌中的精品。

《浅析李商隐〈马嵬(其二)〉中的讽刺艺术》

《李商隐〈马嵬〉之多元关照》


藤树先生


你好,我是容千寻,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我认为这一句妙在运用了对比,暗含了讽刺。

这句话是说当时在马嵬坡上大军不发,纷纷逼迫唐玄宗处死杨玉环,而最终唐玄宗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皇权富贵处死了杨贵妃。“此日六军同驻马”是李商隐对于“马嵬坡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当时七夕笑牵牛”是诗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从前感情的描写。从前两人情意甚笃,好到有可能会在七夕的时候看着满天星河,嘲笑着牛郎织女不如他们幸福快乐。

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再坚贞的感情也抵不过此刻命在旦夕的现实。要么唐明皇杀掉杨玉环以慰军心,要么六军一同反了唐明皇,两个人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虽然满心不舍,但唐明皇还是选择了保全自己。这在当时的情景下或许是一个理智的选择,毕竟一个人死总比两个人死好一些。但是唐明皇却是背弃了曾经的承诺,爱情的光辉消失了,人性的卑劣占据了上风。曾经“你侬我侬”,如今大难临头各自飞,也不可谓不讽刺了。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欢迎讨论,指正。


容千寻


在众多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凄美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中,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李商隐的《马嵬》,马嵬就是马嵬坡,是玄宗在安禄山叛军攻破长安后西逃的驻地,禁军在此发动兵变,逼死了杨贵妃。李商隐以此为题,写了这首《马嵬》,全诗如下,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当年畅想人间为夫妻仙界为情侣,没想到这么快就玩完了。只听军中打更声,没有了宫中卫士击筹报晓。现在六军不前,要我弄死你,当年你我嘲笑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面,现在,唉!现在做了48年天子,到头来不及娶了莫愁的吴家,悲伤啊!

作为大唐的再造英雄,李隆基无疑有非凡的才华与魄力。在奶奶歇斯底里地摧残下,李唐王室凋零怠尽。关键时刻,李隆基横空出世,先是帮助老爹夺得帝位,然后再逼迫老爹退位。然后自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大唐终于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代!

干事业总是需要时间的,而时间是会把大英雄熬老的,李隆基也不例外。要说他中年而亡,那也兴许就成就了一生的伟名。只可惜他活得太久了,所以也就必然要面临所有老年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身体机能的衰退,容颜的苍老,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讲,那已经是致命打击,而对一个富有四海又雄心万丈的皇帝来说,那简直像有人要切他小激激。空虚一下子就将他击倒了,精神的颓废一下子就占据了他的灵魂。

于是老皇帝开始了他疯狂的夕阳表演,要留住在人间最后的岁月,夺儿媳妇,倚重宦官,宠信边将,极尽奢华,懒惰怠政,闭目塞听,自欺欺人,年少的热情与雄心壮志不可避免地随着肌体的衰老在内心荡然无存了。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老皇帝并无可厚非,只是他的怠惰却以消耗天下财富和劳苦自己的子民为手段,这就必然迎来了封建王朝中的另一个持久的乱世,也惊醒了另外一位帝王,千百年后的康熙大帝,所以他日夜警醒自己,终于迎来了一个完美的晚年,虽然有些力不从心!

作为一代文学大家,李商隐的笔力自不待言,其审美也是当时的翘楚。一个封建文人,自小诗书礼仪,对于这样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帝王,要对他作出评价,文人的心中总是充满矛盾,想批不愿,欲褒违心,只好在斑驳的文字中潜露心迹,无意间就成就了一篇妙绝的经典,这就像违曲求存司马迁!





骑驴去高考


马蒐坡前草青青,

今日犹存妃子陵。

题壁有诗皆抱恨,

入祠无客不伤情。

三郎甘弃鸾凤侣,

七夕空谈牛女星。

万里西行君请去,

何劳雨亱叹闻铃!

子弟书即大鼓书词啊,韩小窗还是罗松窗?都是八旗子弟,满族,有才啊!


用户3253102189658


此句出自李商隐《马嵬其二》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眺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言,”讥笑牛郎、织女一年只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呢?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出来。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弱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此日"呢?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