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内心的避风港,与内心对话的场所

在结束加班的回家途中,经历了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淋湿了一身,迈向家的脚步更加急促,在这样一个狼狈的夜晚,还有家,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

我急切地在脑海中想象到家之后,换下湿透的衣服,走进浴室,好好地洗一个热水澡,驱散周身的寒意,让疲惫的身体得到放松。

找寻内心的避风港,与内心对话的场所

家是我们抵御风雨和放松身体最好的地方,我们懂得趋避现实世界的风雨,让身体得到恰当的照顾,但对于我们的心灵世界的风雨,并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去应对

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的我们,在各种关系中,总是会有摆不平的时候。在工作中,碰到领导的刁难和挑剔,遇到不好相处的同事,背地里似乎在说你的坏话;在家庭中,与他(她)因为对方认为不必要的开支而打冷战,关系紧张又压抑。孩子的老师联系你,说孩子的作文这次不及格……

种种问题好像都需要等待你来解决,可是你又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应对。各种无奈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找寻内心的避风港,与内心对话的场所

心很累的时候,怎么样去寻找一个避风港呢?或许松浦弥太郎的经验对我们有所帮助。

松浦弥太郎在《像我这样轻松地生活》中告诉我们,拥有一个“避风港”是人生的必须品。他的避风港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只要去那里,就可以不受任何人打扰。

只要去那里,就可以尽情思考。

只要去那里,即使再沮丧,即使受了伤,即使觉得自己即将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仍然可以找回自我。”

松浦认为避风港的场所并没有任何必须的条件,关键在于适合自己,可以是一个咖啡厅,可以是散步的小路或街道。在自己的避风港里,可以好好地和自己进行对话。

“抛开不必要的念头、纠结的人际关系,以及莫名奇妙增加的工作,恢复赤裸裸的自己”

找寻内心的避风港,与内心对话的场所

这样的避风港,是给自己一个开机重启的机会。

人生匆匆忙忙,年轻时有父母督促学习一门门功课,工作后被驱使地完成一项项的工作。我们很少有机会慢下来,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每天的烦恼不断地被放入心灵的角落,有一天,这些不必要的东西已经占据了心灵的大部分空间。当心灵的抱怨逐渐通过情绪来释放时,我们应该告诉自己要停一停。就像淋湿时要回家换洗一样,当我们心里疲惫不堪时,需要有一种仪式来给自己的心松绑

在我们所处的各种关系中,人和人的交往会带来很多情绪,有高兴,有难过。松浦认为人对人的影响有正面的,自然也有负面的,因此,有时候必须独处,隔绝所有来自外界的影响。这种隔绝并非是指要找到一个绝对安静,空无一人的地方。而是指与周围的人都没有任何的关系,处于“避风港”之中,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既便是周围人来人往,只要互不熟悉就好了。

因此,像是独自散步等方式,也是一个选择。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避风港”,别人的经验未必是自己喜欢的。

找寻内心的避风港,与内心对话的场所

也许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放空自我的状态,也许这和冥想的实质也有某种巧妙的关联。突然想到了慢跑。

村上春树推崇跑步,说自己的很多写作灵感都是在跑步时获得的,为了平衡伏案写作对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常年坚持跑步。在我看来,跑步兼具了强制放松思想和制造与内心对话空间两种作用。

举跑步的例子,只是为了让我们感受确实存在排除杂念,专注于某种思考或是不思考的场景。诚如松浦所言,“避风港”可以是某个旅游景点,也可以是旅行这件事情本身。

找寻内心的避风港,与内心对话的场所

在我看来,“避风港”是一种具备不受日常干扰,和仪式感的地方或者是自己喜欢的某种活动。就像我的朋友,在心情不好时,会开始打扫卫生,通过清理房间的方式,将这种外在的秩序感带入到内心,仿佛居住环境和内心存在某种传递信息的秘密途径,这也是一种“避风港”啊。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避风港”。


找寻内心的避风港,与内心对话的场所

(作者:闲时翻书君,一家之言,茶余笑谈)

(文中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