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文 | 圓圈

17世紀的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鄧恩寫道:“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我們和朋友既要彼此獨立,又要互相依賴。獨立和依賴,走向任何一種極端都不會是好事。

01

家長總要求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真的變“獨立”了嗎?

前幾天,我帶著兒子在小區裡散步。看到鄰居家6歲的孩子童童在小區裡與一群小朋友玩時,不知什麼原因被一個大孩子打了。

童童媽媽在和別人聊天,沒有看見發生了什麼,直到準備回家時看見孩子臉上有被抓破的傷才問起。媽媽心疼地說:“媽媽在旁邊,你為什麼不向媽媽求助呢?”童童只是沉默不作聲。

童童媽媽比較信奉“獨立”教育,為了鍛鍊童童的獨立性,每當孩子請求幫忙的時候,經常對孩子說:“自己想辦法,別總讓我幫忙”。

童童上幼兒園的時候與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或爭執時,媽媽的理念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由孩子們自己來解決。

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所以,每當童童把眼睛投向媽媽,希望獲得媽媽的幫助時,媽媽也總是選擇讓孩子自己去面對。慢慢地,童童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是自己保護自己,被打也選擇默默承受。她已經習慣了不能從媽媽這裡得到想要的保護。

我們一直在接受著這樣的教育:獨立是好的,依靠別人的幫助是不好的。

於是,那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了一個永恆的真理被無數父母用來教育孩子。

然而,真正的獨立不是訓練來的,而是孩子成為自己的內在需求。當我們這樣教育孩子要學會獨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時,結果真的是我們期待的嗎?

英國著名的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認為:

“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從完全依賴,到相對依賴,直至趨向於獨立”

如果家長過早地要求孩子獨立,很可能讓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像童童這樣看似“獨立”的人,其實他們的內心其實是脆弱不堪的,他們往往對“依賴”這種行為抱有十分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的事情就該自己做,不應該麻煩別人。當他們走投無路,不得不去尋求別人的幫助時,他們會感到十分尷尬和羞恥,甚至會因此厭惡自己。

這樣的情形,在心理學上被描述為“依賴無能”,通常都有如下的特徵:

他們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拒絕求助他人;

他們對於求助別人感到強烈的羞恥和尷尬,甚至厭惡自己;

他們希望給人留下獨立、強大的印象;

他們時常感到孤獨,即使身邊有親人朋友.....

美國心理學家Janae Weinhold和Barry Weinhold在他們所著的關於依賴無能的書中指出:

"這個人群對於依靠別人這件事是心懷恐懼的。他們乍看之下可能是強大、自信,甚至是很成功的,但在內心他們其實脆弱不安,雖然害怕,卻又隱隱渴望著親密。"

如果這個人群為自己營造出一種獨立的表象,而這種“獨立”實際是基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判——他們只是在做一個別人眼中的獨立的人。

但是獨立的人內心世界往往是平靜的、充盈的,在獨自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並不會感到孤獨無助,而與此同時,他們也不會因為自己有時候也需要他人的幫忙感到羞恥或恐慌。

所以,依賴無能在本質上並不是一種“獨立”。他們所認為的“獨立”,並非源於內心對“獨立”本身的需求,而是來自於對“不依賴”的需求。

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02

孩子無法依賴他人的本質是什麼?

  • 內在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

造成依賴無能的首要原因是我們自身的安全感不足,而安全感往往和我們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有關。

依賴無能者往往擁有一個對孩子極其嚴格、吝嗇於讚美與肯定的父母,對於孩子的需求父母不能及時的滿足,反倒經常打擊孩子,孩子內心裡覺得不優秀的自己是不配得到喜歡的,用盡了全部的能量來獲得父母的認可。

無法依賴的本質也是信任感的缺失。對於外界無法建立信任,起源也是親子關係,父母的焦慮情緒傳遞給了孩子。

孩子經常在父母的口中聽到這樣的話:

“你這樣沒有人會喜歡你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總想要我幫忙,這樣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生存....”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著太多的焦慮,這種焦慮讓孩子對於外界也產生了太多的防禦和不相信,所以他不敢跟外界建立聯繫,他也把外界當成了需要對抗的敵人, 覺得只能靠自己。

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 自身的匱乏感

如果長期感到需求無法被自身擁有的資源所滿足,就會產生一種長久的匱乏感。這種匱乏感不一定是客觀上的貧窮,也有可能是家長主觀告訴他們的。

比如,有一些家長由於自身的匱乏感,或是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是怎樣的,他們會習慣於誇張地跟孩子強調:

“我們家很窮,你要懂得節約”,“這個顏料很貴的,不要浪費了”,“養你真是費錢!”......

在這樣的匱乏感中長大的孩子會建立起一種脆弱的自尊感——一種“我沒有”的低人一等的感覺從年幼時就和他們如影隨形。

對於一般人來說,接受別人的付出,帶來的感受是溫暖;但對他們而言,接受別人的幫助讓他們感受到的,更多是虛弱和沒有力量——他們不會感到在這種交換中自己與對方是平等的,而會感到自己不得不承受他人的“賜予”, 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更低一級的位置上,又因為這種感受被刺傷。而這種感受正是來自他們童年那些匱乏的經歷。

他們會認為,需要依賴別人、接受別人付出的那一方是更加弱勢的、低姿態的,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他們排斥將自己置於這樣一個弱勢的情境中,就算不得不接受他人的付出,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地“還回去”,來恢復內心的平衡。

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 過分追求獨立反而使他失去自我

“獨立”的價值都在越來越多地獲得肯定。很多人認為,只有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在精神層面上,都能夠做到“自給自足”的人才是“強大”的。

但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以下簡稱作者)顯然不這麼認為。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一書中,作者提出,

“一定程度的依賴他人、以及允許他人依賴自己,是健康的關係中不可或缺的。”

過分獨立的個體往往最害怕的是不獨立,而不幸的是,因為害怕不獨立,無法接納脆弱的部分,終究可能會迷失並丟失自我。

依賴無能者並不是從不會有依賴別人的衝動,不是發自內心的不想要依靠別人,也不是不渴望親密的聯結。

在一些波動的瞬間裡,他們會明確地感受到自己想要親近、依賴他人的願望。但他們卻會對人際交往中各種微小信號的過度解讀,極其容易將他人的一句話、一個表情理解成對他們的拒絕,從而一瞬間就打消自己的念頭。並從此用更加嚴實的“外殼”武裝起自己。

同時,對依賴無能者來說,表達需求是那麼困難,所以他們的需求常常會以別的形式表達出來。

比如,他們可能經常讓別人聽到、看到自己的抱怨,卻又拒絕幫助;甚至去指責、控訴對方沒有做好,來彆扭地表達自己需要對方的事實。由於表達需要的方法是負面的,關係反而可能變得更加糟糕。

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03

適度的依賴是懂得求助並保有強大的自我

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這樣解釋適度依賴:

“適度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

也就是說,依賴本身是沒有錯的,我們無需對依賴別人而感到自責,這是我們應該具有的一種能力,它不是貶義的,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健康的一種表現。

喬布斯1994年接受硅谷歷史協會訪談時,講了一個觀點:

“我覺得有件事情非常之正確,就是多數人缺少人生經歷的原因是他們從來不去求助。”

喬布斯本人,就是一位善於求助的高手。

12歲時,喬布斯要設計一個機械裝置,可卡在了頻率計數器的製作環節上。在多次努力無果的情況下,喬布斯勇敢地抓起電話,打給了當時大名鼎鼎的硅谷之父,惠普公司的創始人,比爾·休特。萬萬沒想到,比爾·休特竟然接聽了他的電話。

喬布斯非常激動,自我介紹之後,立刻開門見山請求幫助:“你好,我叫喬布斯,我12歲,是個中學生。我想做一個頻率計數器,我就想問問您有沒有多餘的器件可以給我用?”

電話那頭,54歲的比爾·休利特笑了。

但他沒有拒絕喬布斯,而是耐心地解答了他的問題。最後,比爾·休利特不僅給了喬布斯頻率計數器的器件,還讓他到自己公司實習。

就這樣,一個求助電話,為一個勇敢的孩子,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9年之後,喬布斯和同伴沃茲在地庫創辦了蘋果公司,產品風靡全世界。此後很多年裡,比爾·休利特都是喬布斯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而這一切,都是源於喬布斯的當年的求助。

善於求助的孩子,能和外界有效鏈接,以新的視角看問題,懂得借力的孩子,不僅僅可以解決問題,往往還能抓住更多的機會,持續進步和成長。

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04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適度依賴”關係?

第一,鼓勵孩子幫助他人和向他人尋求幫助

這個鼓勵需要家長自己來進行示範,自己自如的幫助家人,也向家人尋求幫助。

例如,你可以跟孩子說:“來爸爸幫你一下 ,你幫媽媽來拖個地吧,得到你的幫助媽媽覺得很開心……”

讓你的孩子明白有時應該求助,有時應該自立,讓孩子明白給予付出與依賴請求都是很自然存在的事情。

我們要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堅定的站在他們的身邊,不漠視,不責備,不懲罰,提供合理的幫助和支持,那麼這樣的孩子也一定會有足夠的安全感。

比如,孩子很小的時候,教會孩子說“請幫我……”

不能在孩子哭的時候立刻就幫孩子把事情做了,得留一個空間,給孩子一個機會去向你請求幫助。

例如:

在餐桌上孩子夠不著飯菜,向大人喊“我要吃排骨”,這時可以示範給孩子,教給孩子合適的話語,“你可以說請幫我把排骨遞過來”。

當孩子渴了,說:“我要喝水!”媽媽要對孩子說:“你可以說‘媽媽,請幫我把水杯遞過來。"

如此反覆多次,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向父母求助的習慣。

這個幫助的度需要父母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的能力判斷,是完全幫助,還是幫一半,或是從旁引導孩子自己嘗試完成。

家長可慢慢地在孩子的心智結構中建構起“在能自己解決問題時可以積極解決問題,在無助時知道怎樣求助他人”的模式。

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第二,在孩子請求幫助時,合理運用“延遲滿足”三大原則

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請求幫助時,應適當拒絕或延期提供學習幫助,如回答“你再想想看,等會兒我再回答”等。

還要教會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肯定、自我監督和自我鼓勵,從而保證他們將學習意志堅持始終。

訓練延遲滿足能力有三大原則:

①“等一等”原則:

當孩子需要你幫忙時,你一定不能馬上滿足他。你可以跟他說:“你可以的,再試試看,好不好?”

如果孩子對做一些事情的興趣或勇氣是瞬間和暫時的,他不一定是不會做。等一等就能夠讓他抽身出來,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完成它?”

如果確實一段時間以後,他還是很無法達成,你就可以引導幫忙。

②“要努力”原則:

當孩子每產生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一定不能讓他很容易就得到幫助。

這樣很容易就得到了幫助,他一定會養成習慣,所以任何他嚮往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努力來得到。

③“猜不透”原則:

在孩子提出讓你獎勵他的要求時,不能每次他做得好你都獎勵。這種獎勵,會降低孩子的動力。

打個比方,孩子每天要晨讀英語,如果你主動每次他讀英語都獎勵他5塊錢,那意味著什麼呢?

當有一天你不獎勵他了,他絕對不會再對英語有興趣。所以你要在獎勵他的時候,讓他猜不透你的獎勵規律。

比如,他讀了兩天,給他一次獎勵,又讀了五天次才給一次獎勵,讓孩子永遠都摸不清你的套路,但又期待你對他的回饋。

積極鼓勵與幫助。

當孩子試圖去解決一個問題或完成一項任務如洗衣服、打掃衛生時,千萬不要干涉他們,如說“這件事你幹不了”等。干涉往往表示一種暗含的批評。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應引導他們冷靜分析,鼓勵他們去勇敢地嘗試。

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第三,認可孩子努力的態度,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籤”

很多父母經常對犯錯或失敗的孩子說:“你呀,怎麼這樣笨,這輩子完了!”“這點小事你都做不好,以後的事情更做不好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貼標籤”。

心理專家認為,當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一旦一個人被他人貼上了標籤,那麼,這個人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所以,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失敗了,如果總是被父母說成笨孩子或者失敗的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教育專家陳鶴琴也提到:

“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

當孩子請求幫助時,只要幫孩子把問題輕輕點破,積極地暗示引導。

比如,“你以前做得很好,現在你會做得更好”等。

在孩子嘗試做某件事時,不管成功與否,家長都要在情感上支持孩子,認可孩子努力的態度和過程,讓孩子內心感受到家長的愛。

假如看到孩子失敗就嘆氣或露出失望的表情,那麼孩子就會因害怕失敗而不敢再次嘗試了。

總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家長小心這樣養出“依賴無能”的孩子

讓孩子獨立並不是斬斷依賴。相對於過分獨立者,適度依賴的內心是充實的、溫暖的。相對於過分依賴者,適度依賴者的內心是有力量的。

適當的依賴,存在於過分的獨立和過度依賴之間。個體可以平衡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能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關鍵是並不因此覺得自責和自感弱小低劣。

他能夠充分地信任別人,敞開心扉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時有足夠的自信去處理關係中的衝突。

正如美國神經心理學家路易斯·科佐利諾所說:

“一個孩子的生存競爭力,不取決於他自己能夠做多少事,而取決於他能夠獲得多少人的幫助。 善於求助的孩子,拿得起,放得下。”

這樣的孩子很聰明,處理事情從不使用蠻力,懂得借力,能隨機應變。所以往往能抓住更多的機會,也能變得更優秀、更快樂、更懂得享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