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文 | 圆圈

17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写道:“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我们和朋友既要彼此独立,又要互相依赖。独立和依赖,走向任何一种极端都不会是好事。

01

家长总要求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真的变“独立”了吗?

前几天,我带着儿子在小区里散步。看到邻居家6岁的孩子童童在小区里与一群小朋友玩时,不知什么原因被一个大孩子打了。

童童妈妈在和别人聊天,没有看见发生了什么,直到准备回家时看见孩子脸上有被抓破的伤才问起。妈妈心疼地说:“妈妈在旁边,你为什么不向妈妈求助呢?”童童只是沉默不作声。

童童妈妈比较信奉“独立”教育,为了锻炼童童的独立性,每当孩子请求帮忙的时候,经常对孩子说:“自己想办法,别总让我帮忙”。

童童上幼儿园的时候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或争执时,妈妈的理念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由孩子们自己来解决。

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所以,每当童童把眼睛投向妈妈,希望获得妈妈的帮助时,妈妈也总是选择让孩子自己去面对。慢慢地,童童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是自己保护自己,被打也选择默默承受。她已经习惯了不能从妈妈这里得到想要的保护。

我们一直在接受着这样的教育:独立是好的,依靠别人的帮助是不好的。

于是,那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了一个永恒的真理被无数父母用来教育孩子。

然而,真正的独立不是训练来的,而是孩子成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当我们这样教育孩子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时,结果真的是我们期待的吗?

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认为: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从完全依赖,到相对依赖,直至趋向于独立”

如果家长过早地要求孩子独立,很可能让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像童童这样看似“独立”的人,其实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脆弱不堪的,他们往往对“依赖”这种行为抱有十分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做,不应该麻烦别人。当他们走投无路,不得不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时,他们会感到十分尴尬和羞耻,甚至会因此厌恶自己。

这样的情形,在心理学上被描述为“依赖无能”,通常都有如下的特征:

他们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拒绝求助他人;

他们对于求助别人感到强烈的羞耻和尴尬,甚至厌恶自己;

他们希望给人留下独立、强大的印象;

他们时常感到孤独,即使身边有亲人朋友.....

美国心理学家Janae Weinhold和Barry Weinhold在他们所著的关于依赖无能的书中指出:

"这个人群对于依靠别人这件事是心怀恐惧的。他们乍看之下可能是强大、自信,甚至是很成功的,但在内心他们其实脆弱不安,虽然害怕,却又隐隐渴望着亲密。"

如果这个人群为自己营造出一种独立的表象,而这种“独立”实际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他们只是在做一个别人眼中的独立的人。

但是独立的人内心世界往往是平静的、充盈的,在独自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并不会感到孤独无助,而与此同时,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有时候也需要他人的帮忙感到羞耻或恐慌。

所以,依赖无能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独立”。他们所认为的“独立”,并非源于内心对“独立”本身的需求,而是来自于对“不依赖”的需求。

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02

孩子无法依赖他人的本质是什么?

  • 内在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

造成依赖无能的首要原因是我们自身的安全感不足,而安全感往往和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有关。

依赖无能者往往拥有一个对孩子极其严格、吝啬于赞美与肯定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需求父母不能及时的满足,反倒经常打击孩子,孩子内心里觉得不优秀的自己是不配得到喜欢的,用尽了全部的能量来获得父母的认可。

无法依赖的本质也是信任感的缺失。对于外界无法建立信任,起源也是亲子关系,父母的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孩子。

孩子经常在父母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

“你这样没有人会喜欢你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总想要我帮忙,这样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太多的焦虑,这种焦虑让孩子对于外界也产生了太多的防御和不相信,所以他不敢跟外界建立联系,他也把外界当成了需要对抗的敌人, 觉得只能靠自己。

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 自身的匮乏感

如果长期感到需求无法被自身拥有的资源所满足,就会产生一种长久的匮乏感。这种匮乏感不一定是客观上的贫穷,也有可能是家长主观告诉他们的。

比如,有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匮乏感,或是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他们会习惯于夸张地跟孩子强调:

“我们家很穷,你要懂得节约”,“这个颜料很贵的,不要浪费了”,“养你真是费钱!”......

在这样的匮乏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自尊感——一种“我没有”的低人一等的感觉从年幼时就和他们如影随形。

对于一般人来说,接受别人的付出,带来的感受是温暖;但对他们而言,接受别人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虚弱和没有力量——他们不会感到在这种交换中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而会感到自己不得不承受他人的“赐予”, 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更低一级的位置上,又因为这种感受被刺伤。而这种感受正是来自他们童年那些匮乏的经历。

他们会认为,需要依赖别人、接受别人付出的那一方是更加弱势的、低姿态的,即使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排斥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弱势的情境中,就算不得不接受他人的付出,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还回去”,来恢复内心的平衡。

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 过分追求独立反而使他失去自我

“独立”的价值都在越来越多地获得肯定。很多人认为,只有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人才是“强大”的。

但来自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F·伯恩斯坦和玛丽·A·朗古兰德(以下简称作者)显然不这么认为。在《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一书中,作者提出,

“一定程度的依赖他人、以及允许他人依赖自己,是健康的关系中不可或缺的。”

过分独立的个体往往最害怕的是不独立,而不幸的是,因为害怕不独立,无法接纳脆弱的部分,终究可能会迷失并丢失自我。

依赖无能者并不是从不会有依赖别人的冲动,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想要依靠别人,也不是不渴望亲密的联结。

在一些波动的瞬间里,他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想要亲近、依赖他人的愿望。但他们却会对人际交往中各种微小信号的过度解读,极其容易将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理解成对他们的拒绝,从而一瞬间就打消自己的念头。并从此用更加严实的“外壳”武装起自己。

同时,对依赖无能者来说,表达需求是那么困难,所以他们的需求常常会以别的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他们可能经常让别人听到、看到自己的抱怨,却又拒绝帮助;甚至去指责、控诉对方没有做好,来别扭地表达自己需要对方的事实。由于表达需要的方法是负面的,关系反而可能变得更加糟糕。

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03

适度的依赖是懂得求助并保有强大的自我

心理学家罗伯特·F·伯恩斯坦这样解释适度依赖:

“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

也就是说,依赖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们无需对依赖别人而感到自责,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它不是贬义的,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健康的一种表现。

乔布斯1994年接受硅谷历史协会访谈时,讲了一个观点:

“我觉得有件事情非常之正确,就是多数人缺少人生经历的原因是他们从来不去求助。”

乔布斯本人,就是一位善于求助的高手。

12岁时,乔布斯要设计一个机械装置,可卡在了频率计数器的制作环节上。在多次努力无果的情况下,乔布斯勇敢地抓起电话,打给了当时大名鼎鼎的硅谷之父,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比尔·休特。万万没想到,比尔·休特竟然接听了他的电话。

乔布斯非常激动,自我介绍之后,立刻开门见山请求帮助:“你好,我叫乔布斯,我12岁,是个中学生。我想做一个频率计数器,我就想问问您有没有多余的器件可以给我用?”

电话那头,54岁的比尔·休利特笑了。

但他没有拒绝乔布斯,而是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最后,比尔·休利特不仅给了乔布斯频率计数器的器件,还让他到自己公司实习。

就这样,一个求助电话,为一个勇敢的孩子,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9年之后,乔布斯和同伴沃兹在地库创办了苹果公司,产品风靡全世界。此后很多年里,比尔·休利特都是乔布斯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乔布斯的当年的求助。

善于求助的孩子,能和外界有效链接,以新的视角看问题,懂得借力的孩子,不仅仅可以解决问题,往往还能抓住更多的机会,持续进步和成长。

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04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适度依赖”关系?

第一,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和向他人寻求帮助

这个鼓励需要家长自己来进行示范,自己自如的帮助家人,也向家人寻求帮助。

例如,你可以跟孩子说:“来爸爸帮你一下 ,你帮妈妈来拖个地吧,得到你的帮助妈妈觉得很开心……”

让你的孩子明白有时应该求助,有时应该自立,让孩子明白给予付出与依赖请求都是很自然存在的事情。

我们要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坚定的站在他们的身边,不漠视,不责备,不惩罚,提供合理的帮助和支持,那么这样的孩子也一定会有足够的安全感。

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教会孩子说“请帮我……”

不能在孩子哭的时候立刻就帮孩子把事情做了,得留一个空间,给孩子一个机会去向你请求帮助。

例如:

在餐桌上孩子够不着饭菜,向大人喊“我要吃排骨”,这时可以示范给孩子,教给孩子合适的话语,“你可以说请帮我把排骨递过来”。

当孩子渴了,说:“我要喝水!”妈妈要对孩子说:“你可以说‘妈妈,请帮我把水杯递过来。"

如此反复多次,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向父母求助的习惯。

这个帮助的度需要父母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的能力判断,是完全帮助,还是帮一半,或是从旁引导孩子自己尝试完成。

家长可慢慢地在孩子的心智结构中建构起“在能自己解决问题时可以积极解决问题,在无助时知道怎样求助他人”的模式。

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第二,在孩子请求帮助时,合理运用“延迟满足”三大原则

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请求帮助时,应适当拒绝或延期提供学习帮助,如回答“你再想想看,等会儿我再回答”等。

还要教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肯定、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从而保证他们将学习意志坚持始终。

训练延迟满足能力有三大原则:

①“等一等”原则:

当孩子需要你帮忙时,你一定不能马上满足他。你可以跟他说:“你可以的,再试试看,好不好?”

如果孩子对做一些事情的兴趣或勇气是瞬间和暂时的,他不一定是不会做。等一等就能够让他抽身出来,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完成它?”

如果确实一段时间以后,他还是很无法达成,你就可以引导帮忙。

②“要努力”原则:

当孩子每产生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一定不能让他很容易就得到帮助。

这样很容易就得到了帮助,他一定会养成习惯,所以任何他向往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努力来得到。

③“猜不透”原则:

在孩子提出让你奖励他的要求时,不能每次他做得好你都奖励。这种奖励,会降低孩子的动力。

打个比方,孩子每天要晨读英语,如果你主动每次他读英语都奖励他5块钱,那意味着什么呢?

当有一天你不奖励他了,他绝对不会再对英语有兴趣。所以你要在奖励他的时候,让他猜不透你的奖励规律。

比如,他读了两天,给他一次奖励,又读了五天次才给一次奖励,让孩子永远都摸不清你的套路,但又期待你对他的回馈。

积极鼓励与帮助。

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时,千万不要干涉他们,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干涉往往表示一种暗含的批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引导他们冷静分析,鼓励他们去勇敢地尝试。

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第三,认可孩子努力的态度,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父母经常对犯错或失败的孩子说:“你呀,怎么这样笨,这辈子完了!”“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以后的事情更做不好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贴标签”。

心理专家认为,当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一旦一个人被他人贴上了标签,那么,这个人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失败了,如果总是被父母说成笨孩子或者失败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教育专家陈鹤琴也提到:

“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当孩子请求帮助时,只要帮孩子把问题轻轻点破,积极地暗示引导。

比如,“你以前做得很好,现在你会做得更好”等。

在孩子尝试做某件事时,不管成功与否,家长都要在情感上支持孩子,认可孩子努力的态度和过程,让孩子内心感受到家长的爱。

假如看到孩子失败就叹气或露出失望的表情,那么孩子就会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再次尝试了。

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家长小心这样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

让孩子独立并不是斩断依赖。相对于过分独立者,适度依赖的内心是充实的、温暖的。相对于过分依赖者,适度依赖者的内心是有力量的。

适当的依赖,存在于过分的独立和过度依赖之间。个体可以平衡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能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关键是并不因此觉得自责和自感弱小低劣。

他能够充分地信任别人,敞开心扉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有足够的自信去处理关系中的冲突。

正如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路易斯·科佐利诺所说:

“一个孩子的生存竞争力,不取决于他自己能够做多少事,而取决于他能够获得多少人的帮助。 善于求助的孩子,拿得起,放得下。”

这样的孩子很聪明,处理事情从不使用蛮力,懂得借力,能随机应变。所以往往能抓住更多的机会,也能变得更优秀、更快乐、更懂得享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