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時,為何沒有救駕的軍隊?難道李世民控制了天下兵權?

翁董威


公元626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唐朝的首都長安城中正在商議關於皇儲的大事。

當時滿朝文武大多支持太子李建成繼承皇位,同時主張廢掉立下赫赫戰功的李世民,將李世民貶為庶人。


唐朝在這個時候又在準備征討突厥的戰爭,並且要將大量李世民的軍隊調進征討大軍中,用以削弱李世民的實力逼迫就範。

李建成以為局勢已經大致穩定,自己掌握了主動權便放鬆了警惕,最終導致玄武門事變,天下歸於李世民之手。


但是玄武門事變時,李世民真的掌握了京城中全部的軍隊導致李建成被殺時沒有軍隊來救援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一:李世民並沒有將京城中全部的軍隊掌握在自己手中,連京城中的軍隊大部分都不是李世民的,天下的軍隊更是如此。

李世民在玄武門部署的軍隊大部分都是秦王府的勢力,比如說: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等人,最多再加上守衛玄武門的宿衛軍將領敬君弘,僅此而已。


而在玄武門李世民動手之後,光是太子府再加上齊王府直接參與救援李建成的就有兩千餘人,還有不少人自發進攻秦王府。

並且當時的宮廷宿衛軍做為第三方勢力也參與了戰鬥。整個局勢非常混亂,李世民的軍隊規模還是處於弱勢的。

二:當太子的死訊傳出來後,太子的部下車騎將軍馮立以及薛萬徹、謝叔方帶領著東宮侍衛火速馳援。

所以李建成在事變發生之後,他的人馬還是參加了這次戰鬥,並且對李世民的軍隊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而在李世民控制皇帝之前,無論是京城中的宿衛軍還是地方軍隊,得到了消息之後都開始為了救駕李淵而動員。

但是他們的行動都比李世民慢了一步。這就給世人留下了軍隊不作為,任由李世民奪權的假象。

所以,在玄武門事變發生之前,李世民相比李建成還是具有一定的劣勢。但是李建成的輕敵,李世民的敢為,最終創造了歷史,而李世民的登基也為唐朝後續的強盛埋下了伏筆。


小司馬遷論史


怎麼沒有救駕的?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總共有兩波救駕的軍隊!

第一波來救駕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宮府兵,領頭的是太子的死黨馮立薛萬徹。

李世民帶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被當場射死,齊王李元吉身中流矢,逃了沒多遠,被尉遲敬德趕上殺死。

然後,李建成東宮和李元吉齊王府的兵馬就來了,帶頭的是馮立和薛萬徹,帶領二千軍隊屯紮在了玄武門外,不但如此,馮立薛萬徹他們竟然還把玄武門的屯營將軍敬君弘殺了。

當時秦王李世民手裡的兵馬並不多,但是秦王陣營並沒有亂,因為太子和齊王已死,他們大勢已去,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出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東宮和齊府的人馬一看,嗯,主子死了,大勢已去, 反正也殺了個把人,就當給太子齊王報過仇了,另外他們又不敢把李世民怎麼樣,於是馮立帶著大部分人都散去了。

薛萬徹原本想帶人攻擊秦王府,一看太子齊王的人頭,也帶領手下逃入了深山。不過後來他又歸順了唐太宗。

這第一波人主要是太子和齊王的人,為的是救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駕。

第二波,南衙兵和北門兵。

這波人才是重中之重,因為南衙兵和北門兵是禁軍,不聽李世民的,也不怕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沒敢自己去見李淵,而是讓尉遲敬德去的。

而且尉遲敬德是穿著盔甲持著長矛去見李淵的,為什麼呢?

南衙北門兵馬,及二宮左右,猶相拒戰,敬德奏請降手敕,令諸軍兵並授秦王處分,於是內外遂定。

原來是要尉遲敬德脅迫李淵交出禁軍的軍權,所謂“令諸軍兵並授秦王處分”是也!

要說南衙兵和北門兵,必須先簡略的講一講唐朝初年的軍事制度。

在地方,唐朝沿襲北朝和隋朝的府兵制。

也就是在全國各個州府,劃出一塊地方,專門屯兵和練兵,這些兵平時種地種田,國家一旦有戰事,朝廷徵召,就得拿起武器應徵入伍。

這種專門的軍事區域,稱作折衝府,最多的時候,唐朝有六百多個折衝府。這些折衝府分為上中下三等,每府人數約為1000-4000人不等,而且每個府都要輪流去京城守衛京師一年。

這六百多個折衝府,大概有三百多個分佈在唐朝的京畿附近,也就是關中地區。

那麼一旦打仗,這些府兵由誰來統領呢?就是下面要講的十六衛。

在中央,唐朝建立的是衛兵制。

在唐朝京畿附近,也就是關中地區,共有十六個衛。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其中後四衛,左右監門衛掌管長安城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侍從、儀衛。這四衛算是都城禁軍,其他十二衛是京畿拱衛禁軍,並且平時一旦有戰事,都是由其他十二衛帶領下面折衝府的兵去打仗。

因為十六衛官署在皇宮之南,所以史稱“南衙府兵”。而一般意義上說的南衙兵則主要是指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這四衛,因為這四衛負責長安城的安全,所以南衙兵也叫南衙禁軍。

《神探狄仁傑》裡,李元芳就是千牛衛大將軍。

咱們前面不是說過,折衝府有三百多分佈在京畿附近,另外地方的折衝府,每年也有一部分要來京師衛戍,所以,包括下面的府兵,都由這十二衛統領,每衛平均大概有軍隊25000-40000人。

因此,雖然秦王李世民奪取了玄武門,可是還有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等四衛的南衙禁軍掌握在唐高祖李淵的手裡,由於這四衛不統率下面的府兵,人數比其他的十二衛少的多,據說合起來仍有四千多軍馬。

除了南衙兵這四衛,則還有皇帝親自掌握的皇宮禁軍,即北門左右屯營,史稱北門兵。前面那個被薛萬徹幹掉的屯營將軍,就有可能是北門屯營將領。

北門屯營本來是南衙的下屬機構,但是它是直接負責皇宮宮禁安全的,守衛的是皇宮北門玄武門,是禁軍中的禁軍,所以由皇帝親自掌握,因此實際上是皇宮的禁軍。

這兩個營,怎麼也得有幾千兵馬吧。

北門左右屯營到唐玄宗時發展成了北門四軍,即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各有兵馬1.5萬左右。史稱北衙禁軍。

通俗地講,南衙軍即護衛長安城的禁軍,北門軍即護衛皇宮的禁軍。

在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屬下拿下玄武門之後,其實還有南衙兵和北門兵這些禁軍他們沒有搞定。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是殺了,可是李淵手裡還有這些禁軍。

所以李世民沒敢親自去見李淵,而是讓尉遲敬德去,目的就是脅迫李淵交出這些禁軍的兵權,因為“南衙北門兵馬,猶相拒戰”。

南衙北門的兵猶在拒戰,當然是在護駕。

然而到了這一步,李淵也沒辦法了,只好承認李世民奪權成功,於是召見了李世民。

結果“世民跪而吮上乳”,沒羞沒臊。更加驚人的是李淵“體有三乳”。一家子都是奇葩。


西堤君


李世民在打下洛陽,解決掉王世充、竇建德之後,李淵便收回了他手上的兵符,削掉了他的兵權。然後封了個天策將軍的虛銜將其閒置於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不但沒有天下軍權,甚至連像樣的軍隊都沒有,只有秦王府中800名親兵衛隊和曾經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那幾名死士--尉遲恭、秦瓊等人。而且李淵擔心秦王對太子下手,開始疏散李世民秦王府的勢力,調走了他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齊王李元吉為了成功發動昆明池兵變,還以遠征需要將領的名義要求調走尉遲恭、秦瓊等人。

玄武門政變是在李世民收到安插在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府上的耳目回報太子齊王將於次日在齊王帶兵遠征的誓師大會上發動昆明池兵變,將一舉消滅李世民及他的臂膀尉遲恭、秦瓊等人,這才讓李世民不得不痛下決心,連夜策劃兵變,先下手為強。因為拖過那個晚上,他將萬劫不復,死無葬身之地。

李世民連夜召回手下的文臣武將,謀劃妥當後,策反了玄武門守城將軍,連夜將八百親兵帶入玄武門埋伏在內。李建成和李元吉做夢也沒有想到李世民會跟他們來這手,還高高興興的想著美事、吹著小調,以為昆明池兵變是萬無一失的將要演變成的事實。

誰知他們一進玄武門就被李世民的特種部隊給團滅了。很多人罵李世民殺兄弒弟,無情無義,但是李世民不殺他們行不行?顯然不行。因為那個時候李世民還不是皇帝,還沒有全部掌控局面,任何一絲的仁慈就可能導致形勢翻盤。李世民殺他們就是不給李淵留任何一絲念想和選擇的空間。

其實玄武門之變是有人救駕的,那個救駕的人叫薛萬徹,也是一員不世出的猛將,他聞訊後帶領太子府數千親兵,拼死衝殺,一度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形勢危急。最後李世民在政變成功後逼著李淵在沒有別的選擇的情況下授予兵符調兵鎮壓,並亮出太子建成的首級,薛萬徹眼見大勢已去,才帶領數十名親信逃往南山隱居。

整個玄武門政變就是這樣子的,僅僅太子建成就有府兵5000人,齊王元吉因為要遠征突厥手上還拿到了兵符,隨時可以調動數萬大軍。而李世民只有區區800親兵,這就是實力對比。

但是李世民是十多歲就獻策李淵以5000人的兵力用疑兵之計嚇退匈奴10萬大軍救了隋煬帝的軍事天才,並且南征北戰,親自帶兵打下了大半個大唐江山的人。什麼樣的兇險場面都經歷過的,什麼樣的爾虞我詐都親歷過的。所以在奪嫡之爭中,始終都比建成元吉快半拍。

無論玄武門之變是多麼大的汙點,都不影響李世民是一代雄主偉人的歷史定位。李世民的胸懷只從一點可以看出,曾經獻策李建成殺掉李世民魏徵,在李世民滅掉太子後還到處尋訪到予以赦免還委以重任,成為貞觀之治的股肱之臣。那個帶兵拼死為主報仇差點打下秦王府的薛萬徹也被李世民派尉遲恭親自找到並恕罪,成為遠征匈奴的得力干將。還有名將李靖,在玄武門政變的關鍵時刻李世民親自去拉攏,他卻予以拒絕,事後李世民卻沒有絲毫的埋怨,得到重用,成為征伐匈奴的第一將。


謝金澎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因素:

1.李世民發“玄武門之變”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和安排。對自己的人員分佈,工作任務,兵力部署,行動路線,他在天策上將府經過多輪協商確定行動方案。

2.在玄武門之變中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後,他們的親信和隨從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還是奮力的抵抗。

3.當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人頭被李世民的人拿到他們面前時,他們還沒有放棄抵抗,因為他們要報恩,報知遇之恩。帶人衝擊秦王府。

4.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持利劍進入皇宮,向李淵報告太子和齊王謀反,秦王以將他們誅殺。從而劫持皇帝李淵,逼迫他下了兩個旨意,一是讓他立秦王為太子。二是冊封秦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因為此時李淵畢竟是皇帝,這樣其他人員就不會再做無謂的抵抗。因為李世民已經是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的太子。掌管天下兵馬。穩定朝局,鞏固軍心民心。安撫人心。

5.李世民的人拿著李淵的兵符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發出警告,太子和齊王已伏法。於其他人員無關,過去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希望他們放下武器,歸順朝廷。繼續為朝廷建功立業。


手機用戶55678993270


玄武門之變是帶著血腥味的陰謀,而陰謀是見不得陽光的。再加上,政變的得益者李世民是後世的執政者,他對政變過程的刻意隱滿。越發使得政變過程變得迷離難測。如果,仔細分析還是能夠發現一點點蛛絲馬跡。

一,時間性。

政變既然是陰謀,那麼所需時間就不可能太長。時間過長對李世民相當不利,因為李世民手下雖然有眾多能徵貫戰的將領,如尉遲敬德,秦瓊,程知節,候君集等,但是政變卻不同於戰場撕殺。單靠這幾個人是辦不成這個大事的。


李世民參於政變的軍隊只是他湊起來衛隊,人數並不多,大約也就是二千人左右。一但,戰事程膠著狀態,不要說京城防衛部隊,就是太子的隊伍也能不費事就把他們消滅掉。

二,突發性。

既然是陰琪,所需時間又不能長。那麼,就不能讓對方發覺。這裡所說的對方,並不僅僅指太子李建成一方,同樣包抬大唐首任皇帝李淵。

所以,政變的發生就要保證突然性。快速發動,快速結束。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對方無思考,防範的時間。否則,一但被任何一方發覺,對於李世民來說都是滅頂之災。

三,周密性。

政變不能時間長,還要有突發性。那麼,就必須有周密的計劃。

這個計劃應該周密到,李世民的所有人員在行動中不能有絲毫的錯誤。部隊什麼時候出發,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等等。


這一點,對於身經百戰的李世民來說,應該不是個很難的事。從事後的情況來看也證明了李世民計劃之周詳,幾無偏差。

這三個條件決定了,李世民必須用有限的兵力,一方面控制住玄武門事發現場。一但發現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及隨從人員,必須全部格殺,不使一人漏網。另一方面,完全封鎖李淵和外界的所有聯繫。

從事態發來分析。格殺李建成,李元吉時還得讓李世民親自下手,以致於差一點失手來看,李世民的部隊數量有多麼捉襟見肘。不過,從李建成的衛隊後來的表現來看,如果,李世民得手稍晚一點,不能用李健成的人頭來成嚇住他的衛隊的救援,政變是什麼結果,還真未可知。

綜上所述,當時的李世民並沒有撐握天下兵權。如果,他撐握了兵權,政變就會變得波瀾不驚了。致於沒有救授的軍隊,只能說,李世民在突發性,時間性,計劃的周密性等方面做的到位罷了。


一葉小舟168521774


呵呵,簡單給你說說吧,首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突然發難,李淵根本沒有提前做好準備,第二李世民當時是秦王,天策上將,尚書令幾乎掌握了唐的軍政大權,第三當時很多唐的大將成分很複雜,有李世民的一手提拔起來的親兵如侯君集、尉遲恭等,這一部分人肯定死命幫助李世民;也有後來投降唐朝的瓦崗軍隊軍人,如李世績、秦瓊等,還有投降的隋朝的官員如李靖等,後面這兩部分,成分很複雜,畢竟玄武門之變是窩裡鬥,在時態沒有明朗之前後面兩部分,誰都不會跳出來支持哪一方,這些人都是絕對的聰明頭腦的精英,有的採取了忠於朝廷的中立態度,有的採取了暗中支持李世民的方法,等玄武門之變大局已定誰會跑來勤王,那就等同於造反,別說李世民不容,就連李淵都不會領情。第四其實玄武門之變後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其實大局已定了,不管誰在折騰,只要尉遲恭帶兵器跑到李淵的大殿中哪怕說的在感天動地、忠心耿耿,任誰也明白,這是挾持皇帝做人質了,除了造反,誰也不能做什麼了!所以當的宰相蕭禹就給李淵一個臺階,說太子自己沒什麼功勞,早就嫉妒秦王功績,早晚若出大事來,這次秦王把他們滅了正好除去心頭大患。李淵也只能漠然!


晴空萬里143673632


玄武門之變,是秘密進行的,沒有人知道。當時李世民也僅僅是帶了十個人,偷偷的埋伏到了玄武門附近。

當李世民埋伏好之後,他就以皇帝李淵的口氣假擬了一份詔書,讓李建成去見李淵去了。

正好李建成要見李淵,他就必須經過玄武門。

若是李建成出現在玄武門,李世民就可以射殺李建成了。這個射殺,也就是盞茶的功夫就可以完成了。

可以說是在電光石火間,李世民就可以把李建成給殺掉的。

事實上李世民就是射了一箭,他就把李建成給射死了。可是,誰都沒有想到,當時的李建成還帶了齊王李元吉。

李元吉看到李建成倒地之後,他知道了這是一場陰謀。

李元吉打馬就跑,李世民趕緊去追,後來是尉遲敬德追上李元吉一刀要了李元吉的命。

這個打鬥的場面,是驚動了李建成的護衛隊的。

李建成的護衛隊趕來,就在他們要參與到戰鬥當中去的時候,尉遲敬德一刀把太子李建成的人頭給割了下來。

他手裡拿著李建成的人頭說,你們的主人已經死了。不想死的趕緊逃亡吧,正是這個場面,讓李建成的衛隊放棄了抵抗。

李世民才得以發動兵變成功的。

在殺了李建成之後,李世民趕緊讓尉遲敬德去找李淵,就說李建成要謀反,然後李世民已經把李建成給幹掉了。

當李淵看到血淋淋的尉遲敬德的時候,他也有點懵了。

這時候尉遲敬德的刀上,還在流著血。李淵也不敢急眼,畢竟尉遲敬德的情緒十分的不穩定,若是把他給逼急了,他肯定是誰都敢殺的。

不一會李世民到了,他就把前前後後李建成如何謀反的過程給說了一遍,正是如此,李淵不接受,也必須要接受這個結果了。

最後,他不得不宣佈立李世民為太子。自此,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事變,算是徹底的成功了。


不才講史


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一點,李世民發動政變,真可謂是萬全之策,也就是說他提前把所有的不利因素都消除以後,才發動政變,從這個角度來說李世民就是“順理成章”的發動政變,而不是冒著沒命的風險才去奪權。

首先第一點,玄武門事變發生之前,作為秦王的李世民功績卓絕,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甚至民間還流傳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資格當皇帝的傳言。

而李世民南征北戰這麼多年,打了不下數十場勝仗,他手底下的人才,雖說沒有李建成府中的人多,但若論才能,卻是當時李唐內部的頂級人才。

房玄齡,尉遲恭,長孫無忌這類就不說了,都是一頂一的人中翹楚,另外還有李靖這些大將,雖然明面上沒有表態支持李世民,但背地裡也沒有倒向李建成,如果當時李靖和徐世勣但凡有點兒歪心思,想要在玄武門前帶兵救李建成一下,那後來的歷史可就徹底改寫了,但並沒有,他倆始終在靜觀其變,說白了,這就更像賭博中的押寶。

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押對了。

因為秦王李世民當時無論是在軍中,還是朝廷,聲望都最高,南征北戰為大唐開國建立無可比擬的基業,這一點就是李建成所不能及的,雖然李建成也在抵禦王世充時駐紮蒲州,有效防禦了突厥的趁虛而入,但比起拿下中原這一天大的軍功,防範外族怎麼看都有些沒法比,所以在朝中軍中都支持李世民的情況下,李靖與徐世勣手握重兵,很“識時務”的沒去幫李建成一把,反倒是坐山觀虎鬥,等到結果不出意料是李世民斬了他哥拿下大權,李靖這哥倆才心甘情願的俯首稱臣。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成功以後,不出一個月就掌控了整個李唐的兵權,如果不是提前都做好了思想工作,李世民接管全部的大唐軍隊,哪有這麼容易?

所以真不是沒有救駕的軍隊去救李建成,只是大傢伙都心照不宣,都知道二主子不好惹,而且大概率是秦王一出馬,老大李建成絕對得折腰,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老二是多麼威猛的主,打王世充,打宋金剛,打歷山飛,打各路諸侯,李世民都是親自上陣,縱觀古代帝王史,像李世民這種逢戰必親上的人,真不多,何況他還是憑藉真刀真槍實打實的攢下一身軍功,所以到玄武門事變之前,軍中很多人都有反對李建成登基的聲音,而是紛紛傾向於支持李世民當太子,所以李世民不過是在歷史大勢面前順勢而為,從頭到尾他都沒受到什麼阻礙,大家去翻翻史書就能看出來,其實李世民辦他哥的時候,一切進展的都很順,你會發現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礙,包括帶著大隊人馬進宮也是,還有宮中禁軍臨時倒戈也是,都是看準了秦王李世民的臉,立馬就知道李世民辦這事兒準能成,成了以後自己作為當時沒幫李建成,反而幫了李世民,那等到他登基,肯定少不了大大的封賞。

總而言之一句話,因為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是秦王李世民,所以沒人救駕李建成,如果換個人,那可就不一定咯~


錢品聚


李世民當然不可能完全控制天下兵權,但問題在於,軍隊來救誰的駕?李建成、李元吉當場就死了,難道救被李世民控制的李淵嗎?救完了你想怎麼辦?殺了李世民?既然木已成舟,李建成、李元吉已死,而做了太子,繼而即位的李世民也是李淵的兒子,哪個不知趣的統兵將領敢去管皇帝的家事?


其實,玄武門之變不是沒人抵抗的。至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親信是有前往玄武門的,當然並不是為了救李淵,而是為了救李建成、李元吉或者為他們報仇。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當得知李建成死後,其親信翊衛車騎將軍馮立與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衝殺至玄武門。張公謹依靠過人的臂力關閉玄武門,將馮立等人擋在門外。駐守玄武門的雲麾將軍敬君弘與中郎將呂世衡帶兵與馮立等交戰,被馮立所殺。薛萬徹攻打玄武門久攻不下,準備轉而攻擊秦王府。此時,尉遲恭趕到,向東宮和齊王府的兵將展示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部隊軍心頓時渙散,無力再戰,四下逃竄。馮立、薛萬徹等人逃走。


由於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率秦王府之眾精心謀劃,先由李世民向李淵密告李建成、李元吉與後宮妃嬪淫亂,李淵召二人對質。所以,李建成、李元吉不疑有他,以為只是去父親面前解釋,根本沒有做武力防範。等到了玄武門發現情況不對,已經來不及,所以被當場殺死。當李建成、李元吉一死,大局已定,此時就算有忠於二人的兵馬前來也無濟於事。如果說李淵的話,確實被李世民控制了。但後來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繼而傳位於他那都是李淵親自下的旨意,就算是在李世民控制之下不得已而為之,但又有哪個武將敢質疑?李世民畢竟是李淵的兒子,您能慫恿父親去殺兒子嗎?

何況,李世民帶兵多年,又有秦王府一群猛將扶持。一般的將領誰有把握打得贏他們?不一定打得贏,打贏了李淵還不一定領情,就算領了情日後想李世民後悔了你還不是大禍臨頭?就算李淵認了,李淵死後繼位的還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的弟弟,能保證不站在李世民這邊嗎?所以啊,什麼帶兵救駕,那是自討苦吃,九死一生啊。


伊耆角木


公元626年7月2日(農曆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成功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僅在事變後的第三天便脅迫李淵冊立了自己為太子。整個事變行雲流水,沒有發生任何失誤。難道李世民已經掌控了天下所有的兵權?



首先說李世民根本沒有掌控天下兵權,而且事變之前,大唐有三大勢力,分別是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而其中最弱小的就是李世民這一股。

李淵勢力

在事變之前的一段時間,突厥、党項、吐谷渾等胡人寇邊,這時李淵在長安城外調集了大量軍隊,領軍將領包括李靖、李世勣、羅藝、張瑾、柴紹等人。這些人除去羅藝忠於李建成之外,實際上大部分更忠心於李淵的,對於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鬥爭基本沒有插足。

《資治通鑑》中記載李世民在政變前詢問李靖和李世勣的立場;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由此可見,李淵的所掌控的大部分勢力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中都保持了中立的態度。



在政變之後,李世民已經殺死了李建成,並且迅速的控制了李淵。李淵看到自己大勢已去,其餘的兩個嫡子也被殺死,而且當時的突厥寇邊,迫於時局的壓力,無可奈何的交出了權力。下詔說“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李淵在下詔之後,處於中立的將領也迅速的倒向了李世民。



李建成勢力

李建成的勢力在玄武門事變之前遠高於李世民,《資治通鑑》記載;

建成擅募長安及四方驍勇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屯左、右長林,號長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發幽州突騎三百,置宮東諸坊,欲以補東宮長上,為人所告。

這也就是說李建成在長安的私兵就有2000長林軍,以及300精銳正規軍。這時的李元吉也有700府兵,兩人共計3000人。反觀身為秦王的李世民僅有800府兵。



當玄武門事變發生後,由於李建成沒有準備,迅速被殺。但李建成的親信部隊聽聞後,還是趕來準備救援李建成。

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

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和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是來救駕了。但當時李世民命人已經關閉了城門,太子府的兵馬無法入城,而且尉遲恭拿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馮立也明白大勢已去,瞬間太子府兵馬全部散去。



總結來說,玄武門事發突然,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首先被殺,導致了太子府兵馬群龍無首。而且李淵也被李世民控制,最終以大局為重,把權力交給了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