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Girl:今年30岁,期待35岁的到来

5年前的夏季,我刚好硕士毕业。在职业和爱情的十字路口前,我踌躇不决;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我悲观失望。母亲看着痛哭流涕的我,流着眼泪告诉我:"

30岁的时候,人生才真正开始!怎可在黎明未来时,先与黑暗握手言和?"

在那瞬间,我的内心被母亲的这句话震撼了,虽然当时并无法理解:为何都已经30岁了,人生才真正开始?

@Big Girl:今年30岁,期待35岁的到来

朋友米米在过30岁生日的时候,对我说:"其实,想到自己30岁了,突然有一种恐慌,或许你可以把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对年龄有恐惧的女性?"我很惊讶,米米居然也有对30岁的恐惧。米米的老公是标准的好男人,一儿一女颇为可爱,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我好像自动认定这样幸福的女性不再畏惧30岁。

母亲赋予的力量感和米米带来的惊讶感,促使我想写下自己对30岁或者对年龄增长的看法。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就是一个邀请,邀请你跟我在2020年的女神节一起踏上一段探索勇气、自我和连接的旅途。

一、阴影下的30岁

在职场中,30岁似乎到了生命的第二关。有些女性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仍然做的都是低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工作,看不到成长。每天"不想上班"、"想辞职当全职太太"成了她的口头禅。

在婚恋中,单身女性在最美好的年龄就承受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期待:对于"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有怎样的生活,以及"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和婚姻的标准定义。如果女性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则要比男性额外承受多少家庭、社会和文化带给她的压力和羞耻感。

每个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丰盈地充满在家庭、社会中。我们的文化对于30岁的评判,有太多让女性产生恐惧和羞耻感的构建,从而产生了职场、婚恋、生育等方面焦虑和恐惧。

二、"醒"目而活

文化和社会的评判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但是我们对这类评判不可避免,我们的应对方式可能有两个步骤:一、意识到这些评判的存在,并且将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减到最小;二、认识真实的自我需求,在焦虑与恐惧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醒目而活。

正如风雨飘摇的晚清,从朝廷到百姓保守排外、步顾自封。由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单一,即使有曾国藩、左中棠这类"天降神兵",也难以个人之力挽回涛涛向前的时代洪流。因此,虽然既定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已渗透到你所处的历史文化里,但是很多事情并不能简单地判定对错。或许,我们需要跳出镌刻于脑中的价值观,尝试去和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人交流,就会了解更多,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想,那样做。你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但是更加开放的去看,你将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更立体的思考自己,逐渐建构起让自己醒目而活的价值观。

作为新时代的成功女性,杨澜在学业、职业和婚姻中,都是一名佼佼者。杨澜对自己作为女性价值的定位是——Big Girl。"Big"是指大格局、大视野,新时代下的女性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判断,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有趣的灵魂,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Girl"是指女生,应该始终怀有纯粹的初心,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初心无关乎年龄,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你的心里住着一个Girl,你都会保持青春,那时候年龄便是生命馈赠给你的礼物。

@Big Girl:今年30岁,期待35岁的到来

(1) 岁月痕迹的多元价值

舆论赞美某位明星"少女感十足",暗藏着对"岁月败美人"的焦虑。崇拜"冻龄美女"时,也略带鄙视其"老了"。近年来,欧美从对梦露式身材的崇拜,转而青睐具有中性魅力的微乳,可以说是文化对女性外貌要求的"松绑"。

美国著名作家安娜·昆德兰在《不曾走过,怎会懂得》中写到:有时,回望自己曾走过的道路,你会发现飞转的年轮带给女人的不只是沧桑和衰老,它会让女人变得从容而有韵味,而这些是我在没有经历过时体会不到的。

@Big Girl:今年30岁,期待35岁的到来

岁月留下的痕迹通常被称为老,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它其实展现了生命存在的多元价值。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时间是这个世界运行的最基石第一性原理之一。世上芸芸众生,寿命也许有长短之分,但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以同样的速度生、老、病、死。所以,时间是最基础的公平,而成长是以损失时间和丧失可能性来换取确定性的过程,每一处岁月的痕迹都展现"老"的多元价值。真正不会被岁月打败的年轻,不是PS,水光针,而是价值感。 当然,展现岁月价值感的前提就是: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青春飞扬的时候,不骄不躁地拼搏;待岁月的痕迹出现时,有与之为荣的光彩照亮它们,成为另一种美。与年龄握手言和,对素颜或渐老的自己说:"嗨,你好!感谢岁月赐予我的价值感。"

(2) 无条件的爱

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个声音在说:"我渴望无条件被爱"。可是,又有个声音说:"别人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比如:相貌、身高、收入、学历等。"当我们把婚姻看作是价值的交换时,无论是"美貌和财富的交换",或者"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的交换,都在无形中商品化别人,也在商品化你自己。

如果一直生活在被商品化的焦虑和恐惧之中,我们怎么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无条件的爱"呢?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过,我们只有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全然接纳),才可能给予别人无条件的爱。接纳自己的缺点,可以是微胖、大龄、贫穷等,告诉自己:我不是很优秀,但是我是独一无二的,奋勇向前。你的见识、你的目光,要跟这个城市的艺术馆、科技馆一起成长。猝不及防间,遇到上帝派来爱你的那个他。或许你会说:"这该有多难?这是玛丽苏情节吗?"是的,我也不清楚答案,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在追寻问题的答案:要怎样努力去爱自己?要花多大的心思才有机会得到爱?

生命的意义感、自我实现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有机会得到。真正的爱,无论是爱自己、还是爱他人,也是如此,它并没有什么捷径。

(3) 有家庭存在感的女人

传统的社会文化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标准的家庭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下,就意味着:女性一旦结婚,就要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为了子女、为了丈夫去牺牲和付出。她是孩子眼里的好妈妈,是邻居嘴里的好太太,但唯独不是她自己。她们一辈子都在满足他人的需求,从全家的温饱、丈夫的情绪到孩子的梦想,但却从没为自己活过。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否定了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应具有的完整性,包括情绪、自由、梦想。

@Big Girl:今年30岁,期待35岁的到来

当然,这并不代表对传统家庭模式或全职妈妈的批判。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开放心态,如果夫妻俩都认可这样的模式,并且心里感到舒服,那就是适合的。更进一步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或不好,只要当事人觉得舒服、愉悦,那就是OK的!

作为一位女性,感恩自己所处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女性,能从事更多的工作、能去做更多想做的事情。时代为女性的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提供了机会。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幸福。

在女性的修行之路上,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

女人那么努力,不是为了爱情与婚姻,更不是为了名利和金钱,而是为了选择的时候,更自由更优雅。选对了,用智慧去享受。选错了,有能力去善后。

世界和我一直爱着你!

@Big Girl:今年30岁,期待35岁的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