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见到刘邦后为什么会坚定的支持他?

导语:

张良作为能够和姜太公相提并论的人物,自然也是有本事的人。张良最出名的是什么?是出谋划策,以至于民间戏言: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从某种程度上讲,张良也是可以和韩信等人一样封王的,只是最终没有实现有点可惜。

但是,张良在跟随刘邦之前,却不是他后来表现得那个样子,最直白地表现就是古博浪沙刺杀刺杀始皇帝。但是,在之后的十年间,张良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或者说他将重建韩国作为自己的次要目标,他有了更大的目标,这是因为黄石公给他《太公兵法》了吗?

青年张良

张良出身于战国时代韩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先后担任韩国五朝的相国,风头一时无二。年轻的张良就在家族的荣耀中长大,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所以说,韩国被秦国灭亡后,他的幸福时代也就结束了,所以他对于秦朝的恨是强烈的,对于韩国的灭亡是悲痛的,为韩国报仇就成为了他在当时唯一能够做的事情。

张良在见到刘邦后为什么会坚定的支持他?

韩国还在时的张良

虽然秦灭六国,但并没有赶尽杀绝,而张良的家族辉煌了这么多年,家产是丰厚的。所以,张良报仇的方式就是悬赏始皇帝的人头。

当然,在秦朝一统天下的时代,就算张良真的这样公开悬赏,也不会有人真的来领赏,更多的可能是被人出卖,所以他换了一种方式。

张良花钱招揽到了一个大力士,出重金为他打造投掷类重武器,不得不说张良考虑的很周全。可惜,他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只能流亡江湖,继续寻找反抗秦朝的道路。

张良这一去就是十多年,直到秦朝大乱他才重新出现,而这个时候的张良和以前已经判若两人,少了少年时的锋芒毕露,变得沉稳深邃,让人捉摸不清,他这十年经历了什么?

张良改变

张良消失了十多年的时间,据他所说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叫黄石公的人,得授《太公兵法》,所以一直在潜心研究,学会之后才出现再次抗秦。

在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张良,不再像之前那样想法简单了,他的想法发生了一次很大的转变。这些不是姜太公的兵法能够教会他的。

张良在见到刘邦后为什么会坚定的支持他?

张良与黄石公

张良收起了他年轻时的幻想,不再认为杀掉了始皇帝就能够再次挑起天下大乱,进而成功恢复六国,成为国家和家族的英雄。

他深切的明白,历史始终是历史,过去的六国早就已经毁灭了,韩国只是给他的家族带去了辉煌,但给他的只是一个贵族出身的身份和沉重的仇恨。

所以,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他并没有建议刘邦恢复六国皇室并取得他们的支持。相反,他建议刘邦摒弃六国贵族,直接向能够拉拢的势力许以王位。

张良在见到刘邦后为什么会坚定的支持他?

张良剧照图

从这一点来讲,张良已经脱去了曾经困扰他良久的枷锁,成功的挣脱了出来。所以,他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开阔,为刘邦出谋划策的时候更加的灵活多变。

胸怀天下

秦朝末年的张良和之前有什么不同?虽然秦末乱局中,张良也组织了一批人马成功的光复了韩国,也拥立了韩王的后代当上了韩王。

但是,和之前刺杀秦始皇的感觉很不一样。刺杀始皇帝的时候,张良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仿佛要将自己奉献给韩国。但是,秦末的时候,张良更像是在完成一种使命,他想要赶紧完成这件事情,然后全力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所以,张良很轻易地就丢下了新的韩王,随着刘邦打天下去了。张良几乎是一种摆脱麻烦的动作跟随了刘邦,这就说明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韩国已经束缚不了他了。

当张良的眼光到达了整个天下的时候,取舍自在他的心中,放弃韩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一点从他选择做韩王相就能看得出来。

张良在见到刘邦后为什么会坚定的支持他?

张良与刘邦剧照

毕竟,张良算是重新建立了韩国,他完全可以自己当韩王,但他却当了相国,很象是在延续家族的荣耀,完成他祖辈的遗愿。

追随刘邦

张良和刘邦相见是在项梁的麾下,同样优秀的年轻人还有项羽,为什么张良认可了刘邦而放弃了项羽和项梁呢?这只能说是和他们的追求不同,张良和刘邦更合拍。

在《史记》上记载了刘邦和项羽两人在遇到了始皇帝的车架之后不同的反应,从两人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刘邦追求的是始皇帝的王道,一统天下;项羽追求的是始皇帝的霸道,一筐天下。

无法评定两者追求的高低,但结合历史情况来看,项羽追求的是早已泯灭在历史尘埃里的道路,刘邦追求的一条新兴的成功之路;这样看刘邦就要高出一筹。

虽然张良刺杀秦皇失败浪迹天涯,但他却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深刻的认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落后性,大一统时代的可行性。

张良在见到刘邦后为什么会坚定的支持他?

刘邦与重臣画像

张良的想法在刺杀始皇帝之后发生了转变,不能消灭他,那就加入他的行列,张良就带着这样的目标出发了。通时期的项梁、项羽都不是他真正可以追随的人,刘邦才能实现他的想法,所以他选择追随刘邦。

跟着刘邦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成为了张良的追求,所以他和刘邦的关系很好,在刘邦有实力实现他的报复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投向了刘邦。

总结分析

总的来说,张良和刘邦不是志同道合的人物,他们只能算是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所以他们之间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亲密无间,隔阂还是有的。

从前文可以看出,张良之所以追随刘邦而不是项羽,主要原因还是项羽的想法代表着他的过去,而刘邦的想法才代表着他的未来。

相比较而言,张良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他能够在不利的环境中思考,他的思考不仅给他带来了对历史、对国家的理解,他能够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思路,但又有着坚定的意志。

所以说,他对自己的选择有着深刻的意志,他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张良和刘邦确实是一对很好的搭档,但成长轨迹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他们对时代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相同的只是他们脚下的路。

张良选择刘邦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张良真的有才能,但是真正能够赏识的人并不多,张良和刘邦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