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乐”的兴起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下长安为京都,自此便有诸多诗人名句颂长安之繁华。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歌颂的或许并不止长安此地,更甚是隐约地透露出了独属大唐的繁荣与兴盛。唐朝四海升平,海晏河清,人们一旦生活安定不愁生计,便琢磨在其他方面探索新的领域,自此唐朝在燕乐、文化、膳食、出行方面就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以燕乐之盛为唐朝文化做出的贡献最为可贵。

一、巍巍大唐,政治相对比较清明,经济高度发达,外加开放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诗人们痴迷作诗作词,“燕乐”应运而生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音乐的发展从未停止,从诗三百篇的春秋诗经,到南蛮之地的离骚楚辞。现在的人见到这些经典诗歌,大多是印在纸卷之上的端重庄严的文字,可回首数千年前光景,这些文字也曾灵动的溢在人们的唇齿之间供人传唱。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乐”的兴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罗。”每一字每一句,吟唱起来都有其风骨柔情。古代音乐一直在发展,也一直有着不小的成就,可为何唐朝的音乐就能一骑绝尘突出重围达到辉煌顶峰?

这是因为唐朝音乐的发展融合了前朝历代音乐发展的可取之处,又融合了当时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精髓,在一步步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中凝练出更加有深度、有特点,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音乐来。

提起大唐盛世,人们大多会想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柳眉朱唇的娇柔仕女“名花倾国两相欢,长的君王带笑看。”再或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唐王朝,称得上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燕乐,叫后生说起来,都可以洋洋洒洒高谈阔论一番当时是如何流光溢彩光怪陆离。

上面提到,人们把注意力放到文艺燕乐上面的前提基础是国家的安定与社会的安宁。唐朝幅员空前辽阔,不修长城,不止步于城墙。唐太宗开启盛世“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袭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唐朝政治的清明稳定盛名远扬海外。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乐”的兴起

另外,唐朝延续并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还有环环相扣的封建官僚体系,即三省六部制度。天子守社稷,国无难事,则民亦顺。酒肆茶楼渐多,戏院瓦舍鹊起,人们日常来来往往唱词做对,在文艺方面的研究也日渐进步深入,口口相传,教负责宫廷燕乐的乐官也在不断学习,更是增添了宫廷燕乐的乐趣,也更加方便地促进了其发展。

再来说唐朝经济,唐朝的经济何等盛大繁华早已不必多说,先不说正史书卷中的字面记载,“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李白高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宴会的规模何止是奢靡盛大能够完全形容的。

接下来便是文化氛围的熏陶,唐朝时期,文化先进,并且与科技一般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中,唐朝诗人做出的贡献可不小,“酒入豪肠,三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七分,啸成剑气,修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措施,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唐朝的

余光中写李白,最是突出当时的唐人风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作诗不拘小节,数量多,种类也多,写的多了,人们读着好,便拿去做了唱词用,如此倒是为当时同样在进步的音乐提供了不少好词。

二、唐朝“燕乐”表现形式颇多,各式各样层出不穷,“十部乐”的出现、乐器以及技师群体等方面彰显大唐王朝燕乐种类多样性

唐朝宫廷燕乐主要是用于朝廷各种场合的宴会音乐,它的内容多样,分为器乐、舞蹈与歌唱等多类,既具有仪式性又具有娱乐性。隋唐燕乐主要由乐舞技人表演,《新唐书·礼乐志》中有记载,唐朝盛时,隶属于宫廷乐舞机构的太常寺和鼓吹署的乐人,音声人等乐供舞技总数竟高达数万人。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乐”的兴起

不同的音乐种类有不同的乐技负责,人数众多也说明了唐朝当时的燕乐种类何等繁杂丰盛。单是乐器,就分出了诸多种类,每一件乐器都能独奏出一首完整的旋律。

古琴庄重,长萧如风,玉笛潇洒,琵琶悠转,二胡凄婉,还有其他许多乐器不可计数。乐器多,乐种也多,隋朝的七部乐,到了唐朝变成了九部乐,唐太宗废除“礼毕(文康乐)”,加入“燕乐”

十部乐细分开来,就是民间各种音乐,例如龟兹乐、清商乐、康国乐、西凉乐、高昌乐、安国乐、天竺乐、高丽乐和疏勒乐。

还有坐部技和立部技的区分,站位不同,职能不一,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当时风靡大唐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宫廷燕乐成功的典型,此曲由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作曲,后来又因为杨玉环的惊鸿一舞而成辉煌经典,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既引典回旧,又独树一帜。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乐”的兴起

唐朝宫廷燕乐的种类很多,乐器种类多,技师种类多,各种曲子调调,舞步盘旋,都表现出了唐朝宫廷燕乐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乐趣,也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智慧与艺术细胞。

三、宫廷燕乐的盛行不仅丰富了大唐文化的发展,促使了多种教育机构的出现,提升了唐朝人的文化素养等,同时对后世燕乐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各种宫廷宴会举办,人们来来往往推杯换盏,唐朝又推行以才华为重的科举制,考取功名在朝为官的才子众多。他们偶尔在宴会上饮酒辄醉,然后吟诗助兴,燕乐便是他们最好的着手点。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乐”的兴起

又或是因为宴会上的音乐好听至极,入了才子心意,一首好诗也容易是张口即来。唐朝李贺的名作《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部流芳百世的诗作便是诗人李贺因为李凭的箜篌奏出天人之音而兴致突发而作。

还有李颀的“主人有酒欢今夕, 请奏鸣琴广陵客”《今日良宴会》中所言“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皆是唐朝诗人因为燕乐而起的诗兴。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燕乐对唐朝文化的贡献非同一般,由音乐而得的文化作品同样具有极大的价值。

宫廷燕乐对文化的影响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供宫廷宴会使用。他们学习着《踏摇娘》,唱着《兰陵王》

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不自觉的就提升了唐朝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上面说着宫廷乐师多达数万人,这些人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学习文化,哪怕只是了解了音乐文化,也是大唐整体素质提高的一大助力。除此之外,唐朝的燕乐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唐朝的形象,加强了外来人员对唐朝的敬仰,促进了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时用燕乐会友,加强了唐朝对外联系,丰富了唐朝的文化。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大唐盛世下“燕乐”的兴起

再来说唐朝宫廷燕乐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唐朝燕乐已经是前历朝历代燕乐的集大成者,又做到了各个民族音乐的融合与贯通。这一点就为后世燕乐的发展奠定了极高的基础,也为后人研究音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借鉴。

泱泱华夏数千载,历史一页一页给我们留下的绝不只是朝代铿锵更迭的岁月,此间还有无数柔软可触,唐诗、宋词、元曲、汉赋,还有娓娓道来的诗经吟唱,引吭高歌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历史仍然在继续,燕乐于宫廷虽不复。后人仍然应该继续探索,去看《高山流水》景行仰止,去品《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一字一句,一曲一调都值得我们视若珍宝,因为那是时光留下的痕迹。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