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

本文作者郭恆耀,1956年生,榆次修文鎮郭村人,中共黨員。1973年參加工作,曾任中學數學、政治、歷史教師,源渦學校校長。現為榆次區作家協會會員,曾主編《榆次鄉村簡志》和榆次《郭村村志》,現已基本完成《榆次地名》、《榆次古今之最》、《榆次方言》的編撰。

水晶院,位於晉中市榆次區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中主峰東側,始建於隋朝末年,是從五臺山來的一位雲遊和尚剁手以明志靠化緣修建而成。後經歷代多次修葺擴展,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山西著名的佛教寺院。2007年9月,水晶院落架重建,依山勢疊建有山門、大文殊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等。

水晶院內有一水井,井水外溢,取之不盡,遂漫於院中。青磚覆水,晶瑩剔透,熠熠生輝,形如水晶,故名“水晶院”或“水晶寺”。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宣承寺,位於晉中市榆次區長凝鎮西見子村。舊版《榆次縣誌》記載:“宣承寺”, 規模宏大,前有樂亭,唐咸亨二年(671年)建,宋熙寧七年僧妙果重修,金大定二年敕賜金額。現存宣承寺正殿,建築形制較為規整,為北宋建築風格的原物,為研究榆次地區早期建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科研價值。2016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宣承,就是承奉宣揚。《晉書·阮種傳》:“自頃陰陽隔並,水旱為災,亦猶期運之致。不然,則亦有司之不帥,不能宣承聖德,以讚揚大化,故和氣未降而人事未敘也。”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和合寺,位於晉中市榆次區烏金山西南的中林山上,依山而建,共分四層:第一層為石券窯洞式禪房。第二層為和合寺大殿。第三層為地窨式石砌閉關洞。第四層為觀音堂。此寺始建於唐末天佑年間(904年——907年)。

“和合”是指和睦、和順及相親相合之意。“和合二仙”是神界中管理人世間人際關係和男女情緣的神。因寺內供奉和合二仙,故名“和合寺”。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倆,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二人本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轉世。玉皇大帝為考驗他兩人,就變了一位叫白蓮的女子下到凡界,讓兄弟兩個同時愛上這個女子。當哥哥寒山發現弟弟和自己的心上人是一對戀人後,痛下決心割斷塵緣,出家當了和尚。弟弟發現哥哥走失,並歷經千辛萬苦找到哥哥並得悉他出家的真相後,也跟著哥哥遁入空門。“寒山”與“拾得”經受住玉帝的考驗,玉帝就封他倆為“和合二仙”,並讓道家供奉。中林山和合寺供奉的就是“寒山”與“拾得”。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壽聖寺,位於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蒲池村中部。該寺一進院佈局,中軸線上有山門、正殿;兩側為造型獨特,別有風味鐘鼓樓,還有明代建築東西配殿,寺對面的樂亭已毀。寺廟始建於唐朝,重建於明清兩代。山門與正殿的斗拱等構件具有金代等早期建築特徵。2016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壽聖寺遍佈於全國各地,這一寺名的使用可追溯至北宋治平年間,宋英宗設立壽聖節,並賜使用“壽聖”為寺額。對“壽聖”重新詮釋為“聖賢”與“長壽”, 是個吉祥的名詞。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文廟,位於晉中市城區榆次老城內龍王廟街北、鳳鳴書院東側。文廟群坐北朝南,由影壁、石牌樓、欞星門、狀元橋、大成殿、明倫堂 、敬一亭等組成,始建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是榆次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群之一。

文廟,即孔廟,又稱至聖廟、宣聖廟、夫子廟、先師廟、儒學廟、學宮等。是祭祀孔子的殿堂。文廟起源於唐。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永樂年間,因武廟多建於文廟旁,民間就把與武聖人並列的文聖人孔子的廟,稱為文廟。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大乘寺,位於晉中市城區榆次老城東南,傳說始建於北宋天禧年間(公元1017年-1021年),是歷史上榆次古城的重要佛教文化活動場所。清康熙年間歷史名賢傅山先生曾頻繁往來於該寺。大乘寺亦更加聞名遐邇。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因在褚應豸建起的藏經樓內存放有懷仁裡王廷宰從京師購回的佛教大乘經而得名“大乘寺”。

大乘佛教興起以後,貶抑早期佛教為“小乘”。從此佛教才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主張眾生自度,即通過自己修行而入“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主張兼度,,即不僅只求自身解脫,還要經過傳道幫助別人解脫,即普度眾生,只要信仰修行,人人都能成佛。大乘佛教,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到達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清虛閣, 位於市城區原榆次老城南門外南關的中心,金皇統年間(1141年-1149)重修,南關泰山廟石碑曾記載。另一說為明成化五年(1469年),僧人化緣募捐建成。它是一座構思精巧、宏偉壯觀的純木質結構建築,是榆次境內僅見的,也是晉中稀有的古代閣樓式建築傑作,是晉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名“玉皇閣”,因先奉玉皇像而得名。俗名“南閣”,又稱“觀音閣”,是因明嘉靖年間榆次知縣雷雨將玉皇塑像移至城北後,在閣內供奉了南海觀世音菩薩等佛像且位於榆次老城南而得名。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榆次知縣史記事將“玉皇閣”更名為“清虛閣”。潔淨而沒有渣滓就是清,清白而沒有個人慾望就是虛。“清虛閣”的“清虛”二字就是“清靜無為,虛無縹緲”,也就是“清淨無慾”,以佛家思想警戒世人,不要為名利思想所束縛。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寫作辛苦 嚴禁剽竊!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榆次懷舊文章和視頻,請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公眾號

榆次建築物名稱由來(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