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倆》:樸實無華的溫情故事,包裹著晚年心理需求的內核

據調查顯示,從2000到2010的十年間,中國城鎮的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而農村的比例由37.9%上升到45.6%。到2030年時,隨著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陸續進入老年狀態,意味著,未來10個老人裡,就會有9個老人是空巢老人。每個人終將老去,在晚年時如何心有所依,便是《我們倆》這部影片呈現的現實意義。

《我們倆》豆瓣評分高達8.7,由馬儷文執導,是根據她早年真實經歷進行改編的電影,在2006年4月10號上映後,憑藉這部電影,她獲得了第25屆中國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演員金雅琴與宮哲,憑藉這部影片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等多項提名。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居住在北京四合院的老太,生活毫無波瀾;因為大學生小馬來租房,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一開始,老太在電費、生活費、借用冰箱等生活鎖事上斤斤計較,相處一段時間後,她將小馬當成了最親近的人,雖然有一個養女,可是直到逝世前,她只牽掛小馬的故事。

《我們倆》的片名,讓觀影者感受到這是一部關於陪伴與溫暖的影片,事實也確實如此,導演將故事地點集中在老太的四合院裡面,通過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刻畫人物形象,老太對小馬態度的轉變,小馬的熱情活潑、以及老太女兒的自私,都能夠引發觀眾者的情感共鳴與反思。

整部影片的呈現,導演是採用紀實的手法,結合冷色與暖色的對比,全面渲染影片氛圍,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特色。如果只是從劇情來進行分析,會顯得非常單薄,因此,我將從人物塑造,情感表達,色彩作用,敘事策略,現實意義4個角度來進行解讀。

《我們倆》:樸實無華的溫情故事,包裹著晚年心理需求的內核

1、人物塑造:將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於生活細節,強化觀眾觀影體驗

整個影片的劇情,圍繞老太與小馬展開,通過兩人相處的過程,故事情節層層遞進,將老太的整個人生呈現在觀眾面前,她的養女出現的情節不多,但是,在導演的鏡頭下,3個人物形象的特徵淋漓盡致體現出來。

① 老太:表面精明、內心柔軟,導演用細節完美刻畫了一個精明老太

影片的開始,屋外正在下著大雪,屋內一80多歲的老太與鄰居在屋內並排坐著,相對無言,靜靜的看著窗外;小馬前來租房打破這份平靜;老太看了小馬的學生證以後,報出較高價格;面對小馬房租少點的請求,老太毫不讓步,一副愛租不租的姿態,小馬只好接受了這個價格。導演以這個情節,將老太冷漠、精於算計呈現出來,故意讓觀影者對老太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為誤會小馬打長途電話導致電話費超標,老太與小馬發生激烈的爭吵。情緒激動時,小馬脫口而出,“像你這麼老了,還如此精明的不多。”對這樣的定義,老太在情緒激動中脫口而出,“到了我這個年紀,除了靠錢,還能靠什麼?”

這樣的回覆,為老太的精明算計作了解釋,也讓觀影者為之傷感;老太情緒崩潰的特寫鏡頭,全面渲染了影片氛圍。

兩人解開誤會之後,從針鋒相對變成相互陪伴,這些在老太等小馬吃年夜飯、關心小馬為何夜不歸宿、讓小馬擺放自己的傢俱等細節充分展示,這些生活毫不起眼的小細節恰恰說明,老太因為愧疚,心門逐漸對小馬打開,象徵她骨子裡其實是個善良的人。

在我看來,當老年人把錢當成人生的依靠時,必然經歷了某些絕望之後,將自己原本柔軟的心層層冰封。劇中老太的人物形象,是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導演之所以選擇用生活細節來強化觀影體驗,是想讓觀影者對這份感受有所領會,引發對父母態度的反思。

② 小馬 :活潑堅強、心地善良,導演在她身上展現了不畏生活困苦的積極

小馬是來北京讀書的窮大學生,她出現的第一個鏡頭是全景,天空正下著漫天大雪,她推著一個二八單車,在雪地裡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前行,挨家挨戶找房子。

這個鏡頭,體現出小馬在陌生的環境裡,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而這份堅強,也讓她在面對老太的各種刁難時,勇敢用自己的方式應對。

比如,老太不讓她用家裡電話時,她便去牽了一根電話線到自己的房間;老太不讓她用廚房時,便自己去買了一個電磁爐;老太誤會她打長途電話時,她正面回應毫不退縮等等,當然,這些情節也在側面說明小馬的年輕與活力,以及善於解決生活中各種困難的能力。

老太為為了和小馬一起吃年夜飯,等到深夜,讓小馬對老太的態度逐漸緩和。在後來的交流中,因為視頻作業《老人的一天》,小馬瞭解到老太一天的生活,更是生出許多憐惜之情。放學回家或者週末,小馬常會做飯和老太一起吃,貼心地幫助老太洗頭髮,怕老太孤獨,就帶小狗回家陪伴老太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明小馬心地善良。

在我看來,是小馬的堅強,成功化解了生活對她設置的各種坎坷;是小馬的善良,讓原本精明的老太對她心生信任。導演通過這些生活細節引發觀眾情感共鳴,同時也給了初涉社會的年輕人提示,讓他們在勇敢應對生活刁難的時刻,也懂得保持自己的善良溫暖他人。

《我們倆》:樸實無華的溫情故事,包裹著晚年心理需求的內核

老太的養女:冷漠自私、工作忙碌,導演塑造了冷漠形象與小馬形成鮮明對比

老太年輕時結過婚,丈夫卻在第二年就死了,沒有留下一兒半女。為了晚年生活不會老無所依,老太領養了一個女兒。本以為有什麼事情,還有養女可以依靠,然而,養女工作特別忙,沒事基本不來看老太,影片中一共只出現過2次。

第一次出現,養女是來找老太要房子,因為她的兒子結婚需要新房,買了兩條老太喜歡的魚,老太默默應允這件事情之後,她連飯都沒有陪老太吃,留下一句“媽,有什麼事情打我電話。” 就走了。這裡說明,養女常以工作忙碌為由,不曾真正陪伴老太,同時,養女讓老太把房子讓出來給兒子結婚的行為,體現了人性的自私。

第二次出現,養女叫來司機把老太送到鄉下去,因為她兒子馬上即將舉行婚禮。老太被送到鄉下去時,小馬去送她,老太精神萎靡不振,話已說不出來,只能緊緊的握著小馬的手,滿眼淚水。當養女看到這種情景時,說道:“老太太真是奇怪,相處幾個月的人,居然有這麼深的感情。”

導演通過養女的這句話,詮釋出她對養母的冷漠毫不自知,也側面說明,她認為老太把房子讓出來,給自己的兒子結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我看來,劇中老太早已對養女失望至極,以至於離開時,牽著的是小馬。現實社會中,很多人也是這樣,工作忙碌,連電話都很少打給父母。當我們將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連僅有的陪伴都變成奢侈,父母終將對我們徹底失望。導演將養女這個人物的行為與小馬形成鮮明對比,呈現的是老年人真正心理需求的主題。

《我們倆》:樸實無華的溫情故事,包裹著晚年心理需求的內核

2、色彩運用:通過畫面色彩體現兩代人的空虛與熱情的精神狀態,讓觀眾體會不同生命階段

在影視作品中,冷色調代表安靜孤獨,暖色調代表溫暖活力。在這部影片中,導演便運用了暖色調與冷色調,巧妙了渲染了影片的氛圍,讓觀影者在各種的畫面中,感受不同情感;通過不同的人物形象,瞭解人生不同階段的特徵,從而引發對當下或是未來的思考。

① 冷色調呈現”老太”這個人物的孤獨

影片以冬天切入,第一個鏡頭便是老太她和鄰居,她所在的畫面是沒有彩色的,她所住的房間裝扮是灰暗的,她用的生活用品是陳舊的,整個院子裡也是皚皚白雪籠罩,沒有一點生機。這些色彩,隱喻老太這個人物象徵生命的衰老階段,以及她晚年生活中的孤獨與淒涼。

②暖色調呈現“小馬”這個人物的活力

小馬經常穿著大紅色的外套,租下老太的房子以後,第一時間就將裡面的東西全部處理,重新按照自己喜歡的風格佈置,貼上窗花,給整個房間貼上了大紅色的牆紙,在過年的時候,她還在院子裡到處掛了紅燈籠。導演通過鏡對將這些細節呈現在觀眾面前,體會小馬這個年紀的活力與熱情。

老太與小馬,如同是不同生命階段的對話,讓觀影者見證年輕的美好與衰老的落寞。小馬的到來,如同暖陽照耀著老太的生活,沒有生氣的院子變得熱鬧,老太整個人也變得柔和。

在我看來,老太對小馬的信任,是因為小馬給到了老太想要的陪伴,治癒了因養女忽視產生的失望。導演對色彩的巧妙運用,隱喻著多數父母的晚年生活平淡,沒有工作以後,精神空虛,渴望子女的關懷;他們對子女的要求又不高,經常打個電話、一起吃頓飯、幫忙洗次頭髮等生活小事,都能夠讓她們內心備感溫暖。

《我們倆》:樸實無華的溫情故事,包裹著晚年心理需求的內核

3、敘事策略:以老太和小馬象徵不同人生階段的特點,引發觀影者反思

《我們倆》無疑是一部呈現空巢老人真實生活狀態,以折射人在晚年時真正心理需求為主題的影片。導演將鏡頭對準了劇中人物“老太”,塑造出孤獨精明的老人形象,從老太與小馬的相處的過程中,側面說明老太的整個人生經歷,引發觀影者情感共鳴。

第一階段,講述的是老太的冷漠與精明。老太與小馬剛有交集時,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是毫不讓步,無視小馬的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小馬是一個窮學生,她一分錢房租都不肯少;冬日天氣太冷,她沒有為小馬起火爐子,嫌小馬打電話太吵,直接將她的電話張掐掉。導演通過這些生活細節,讓老太在觀眾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後面又揭開老太冷漠的原因是心無所依,讓觀影者反思到了晚年時,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豐富自己的晚年活動,不讓精神出現孤獨迷茫的狀態。

第二階段,通過老太養女的出現,解釋了老太冷漠精明的原因。

配合小馬拍攝《老人的一天》這個視頻時,老太給養女打電話,卻顯示無人接聽;養女平時不回家,一回家就讓老太把房子讓出來;老太吃年夜飯的時候,養女一家沒有出現。在這些情節中,大都用了特寫,老太下半生的生活狀態呈完整現在觀眾面前。

導演讓觀眾透過老太這個人物的孤獨,對父母或未來的生活狀態進行思考;整天工作忙碌,父母的電話形同虛設,遇到什麼事情,他們不能夠第一時間聯繫到你,如果是你,未來孩子總說工作忙沒時間聯繫,你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生活?

第三階段,通過鄰居與小馬的聊天內容,說明老太年輕時的勇敢熱情。老太年輕的時候會騎大馬,做過巡邏員,義務維護過衚衕的平安,甚至還會抽大煙;通過這些細節,我們不難看出,老太年輕時是一個敢想敢做,風風火火的人。導演通過對老太年輕時的形容,讓觀影者明白,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年輕的活力滿滿,及衰老時的孤獨迷茫。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句話廣為人知,

也就說明每個生命階段,上天都賦予了不同的使命。年輕時,父母付出一切陪著我們長大,建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那麼當他們老去時, 我們也有責任關注父母,讓他們的晚年生活保持活力。

在我看來,小馬是老太年輕時的樣子,老太后來之所以對小馬產生依賴心;是在小馬的身上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懷念過去的同時,把小馬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心中有了寄託。年輕時的熱情、晚年時的孤獨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生命歷程,小馬在生活中,對老太的照顧,是導演告訴觀影者,如何讓晚年心有所依的提示。

《我們倆》:樸實無華的溫情故事,包裹著晚年心理需求的內核

4、現實意義:結合《我們倆》的劇情內容以及觀影感受,談談影片呈現給我們的現實啟示

《我們倆》這部影片,導演馬儷文花了將近10個多月的時間,做到了真實還原故事的情節。通過老太與小太的相處,完美詮釋晚年生活真實心理需求的主題;讓觀影者重視父母的晚年生活狀態,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活如何度過,這是影片的現實意義所在。

① 理解老人晚年生活的孤獨與迷茫,找合適的方法改善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隨著身體的衰老,心理也會發生變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老年人退休後,與社會開始逐漸脫軌;空閒時間充裕,需要有心靈寄託才能避免出現抑鬱或者焦慮的現象。

影片中,老太的生活非常孤獨,內心非渴望有人陪伴。比如,她與小馬聊天的時候,就說過一段話:“大部分的時間,坐在院子裡看著門外發呆;經常期待院子裡能進來個收破爛的人,她就把家裡的紙盒賣給掉,與人家說上幾句話。”

在這裡,導演通過老太的臺詞,渲染了影片氛圍,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我認為,老太的精神狀態,象徵著當下多數老年人的真實生活;導演讓觀影者通過“老太”這個人物的視角,感受晚年心無所依的痛苦,也對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進行反思。父母是孩子的老師,每個人終將老去,你的晚年生活如何度過,取決於你現在如何對待父母。

② 工作再忙也要經常聯繫,父母有事第一時間回應

現實社會中,年輕人忙於為生活奔波,多數人忽略了對父母的關心;部分人甚至像老太的養女一樣,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的父母。

小馬老是佔用老太的電話時,老太不樂意,怕自己接不到電話;她只有養女一個親人,家裡裝的電話,其實是為養女而留;然而,當老太給養女打電話時,卻是無人接聽;吃年夜飯時,只有小馬陪在老太身邊;老太離世時,養女不在身邊等等。導演通過諸多細節呈現出養女對老太的忽略,引發觀影者的反思。

有些人說,成年人每天都在為了明天忙碌著,想要陪伴父母卻有心無力。我認為,他們從未了解過父母晚年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我看來,老太對養女要求不高,無非是希望自已需要幫助時,養女能夠出現;在特殊的日子裡,養女能陪著一起吃個飯;因為總被忽略,老太才將自己的心門緊閉。在現實生活中,多數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也是這樣簡單,你會發現,在忙碌之餘給父母打電話的幾分鐘,可以讓他們明白你的心從未離開,理解你的不易。

《我們倆》:樸實無華的溫情故事,包裹著晚年心理需求的內核

③ 找到自己的心理寄託,任何生命階段都充滿希望

起初,老太對小馬是選擇旁觀者的姿態,好奇地觀察著小馬的生活。剛開始是坐在房間裡,透過窗戶往外看;後來,她坐在院子裡,觀察小屋的動靜;看到小馬從房間出來,她也會主動找對方說話,緩解自己的孤獨。通過這樣的方式,兩個人從矛盾不斷走向相互依靠。在導演的鏡頭裡,老太對小馬態度轉變過程,呈現的淋漓盡致,也是這部影片的亮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老太與找到了心理寄託;心理寄託也稱之為源動力,是一個人活下去的原因;沒有心理寄託或者心理寄託過頭,都會對精神造成影響;而陪伴、運動、愛好等等項目,都是讓人產生心理寄託的方式。劇中老太是因為有小馬的陪伴,緩解了精神上的空虛,加上小馬平時幫她洗頭髮,一起吃飯的行為等生活細節,讓老太感受到溫暖。

在我看來,老太與小馬的相處方式,相當於告訴觀影者,有心理寄託以後,生活才會充滿熱情。

對於父母,子女除了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出現,還可以幫助他們培養興趣愛好,自己工作忙碌的時候,這些愛好便可以成為他們的心理寄託,豐富他們的晚年生活;當我們步入晚年時,同樣也可以如此過好自己的人生。

總結一下:

《我們倆》是一部導演馬儷文根據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通過劇中人物老太與小馬相處的方式,適時給出成年人與父母相處方式的思考,以及每個人在晚年時豐富生活的方式。每個人終將老去,無論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只我們懂得合理尋找心理寄託,就會擁有對生活的熱情,晚年也能過好自己的生活。這是在影片中所呈現出來的現實意義及價值。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