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朴实无华的温情故事,包裹着晚年心理需求的内核

据调查显示,从2000到2010的十年间,中国城镇的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而农村的比例由37.9%上升到45.6%。到2030年时,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状态,意味着,未来10个老人里,就会有9个老人是空巢老人。每个人终将老去,在晚年时如何心有所依,便是《我们俩》这部影片呈现的现实意义。

《我们俩》豆瓣评分高达8.7,由马俪文执导,是根据她早年真实经历进行改编的电影,在2006年4月10号上映后,凭借这部电影,她获得了第25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演员金雅琴与宫哲,凭借这部影片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等多项提名。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居住在北京四合院的老太,生活毫无波澜;因为大学生小马来租房,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一开始,老太在电费、生活费、借用冰箱等生活锁事上斤斤计较,相处一段时间后,她将小马当成了最亲近的人,虽然有一个养女,可是直到逝世前,她只牵挂小马的故事。

《我们俩》的片名,让观影者感受到这是一部关于陪伴与温暖的影片,事实也确实如此,导演将故事地点集中在老太的四合院里面,通过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刻画人物形象,老太对小马态度的转变,小马的热情活泼、以及老太女儿的自私,都能够引发观众者的情感共鸣与反思。

整部影片的呈现,导演是采用纪实的手法,结合冷色与暖色的对比,全面渲染影片氛围,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如果只是从剧情来进行分析,会显得非常单薄,因此,我将从人物塑造,情感表达,色彩作用,叙事策略,现实意义4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我们俩》:朴实无华的温情故事,包裹着晚年心理需求的内核

1、人物塑造:将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于生活细节,强化观众观影体验

整个影片的剧情,围绕老太与小马展开,通过两人相处的过程,故事情节层层递进,将老太的整个人生呈现在观众面前,她的养女出现的情节不多,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下,3个人物形象的特征淋漓尽致体现出来。

① 老太:表面精明、内心柔软,导演用细节完美刻画了一个精明老太

影片的开始,屋外正在下着大雪,屋内一80多岁的老太与邻居在屋内并排坐着,相对无言,静静的看着窗外;小马前来租房打破这份平静;老太看了小马的学生证以后,报出较高价格;面对小马房租少点的请求,老太毫不让步,一副爱租不租的姿态,小马只好接受了这个价格。导演以这个情节,将老太冷漠、精于算计呈现出来,故意让观影者对老太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为误会小马打长途电话导致电话费超标,老太与小马发生激烈的争吵。情绪激动时,小马脱口而出,“像你这么老了,还如此精明的不多。”对这样的定义,老太在情绪激动中脱口而出,“到了我这个年纪,除了靠钱,还能靠什么?”

这样的回复,为老太的精明算计作了解释,也让观影者为之伤感;老太情绪崩溃的特写镜头,全面渲染了影片氛围。

两人解开误会之后,从针锋相对变成相互陪伴,这些在老太等小马吃年夜饭、关心小马为何夜不归宿、让小马摆放自己的家具等细节充分展示,这些生活毫不起眼的小细节恰恰说明,老太因为愧疚,心门逐渐对小马打开,象征她骨子里其实是个善良的人。

在我看来,当老年人把钱当成人生的依靠时,必然经历了某些绝望之后,将自己原本柔软的心层层冰封。剧中老太的人物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导演之所以选择用生活细节来强化观影体验,是想让观影者对这份感受有所领会,引发对父母态度的反思。

② 小马 :活泼坚强、心地善良,导演在她身上展现了不畏生活困苦的积极

小马是来北京读书的穷大学生,她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全景,天空正下着漫天大雪,她推着一个二八单车,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挨家挨户找房子。

这个镜头,体现出小马在陌生的环境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而这份坚强,也让她在面对老太的各种刁难时,勇敢用自己的方式应对。

比如,老太不让她用家里电话时,她便去牵了一根电话线到自己的房间;老太不让她用厨房时,便自己去买了一个电磁炉;老太误会她打长途电话时,她正面回应毫不退缩等等,当然,这些情节也在侧面说明小马的年轻与活力,以及善于解决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能力。

老太为为了和小马一起吃年夜饭,等到深夜,让小马对老太的态度逐渐缓和。在后来的交流中,因为视频作业《老人的一天》,小马了解到老太一天的生活,更是生出许多怜惜之情。放学回家或者周末,小马常会做饭和老太一起吃,贴心地帮助老太洗头发,怕老太孤独,就带小狗回家陪伴老太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明小马心地善良。

在我看来,是小马的坚强,成功化解了生活对她设置的各种坎坷;是小马的善良,让原本精明的老太对她心生信任。导演通过这些生活细节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同时也给了初涉社会的年轻人提示,让他们在勇敢应对生活刁难的时刻,也懂得保持自己的善良温暖他人。

《我们俩》:朴实无华的温情故事,包裹着晚年心理需求的内核

老太的养女:冷漠自私、工作忙碌,导演塑造了冷漠形象与小马形成鲜明对比

老太年轻时结过婚,丈夫却在第二年就死了,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为了晚年生活不会老无所依,老太领养了一个女儿。本以为有什么事情,还有养女可以依靠,然而,养女工作特别忙,没事基本不来看老太,影片中一共只出现过2次。

第一次出现,养女是来找老太要房子,因为她的儿子结婚需要新房,买了两条老太喜欢的鱼,老太默默应允这件事情之后,她连饭都没有陪老太吃,留下一句“妈,有什么事情打我电话。” 就走了。这里说明,养女常以工作忙碌为由,不曾真正陪伴老太,同时,养女让老太把房子让出来给儿子结婚的行为,体现了人性的自私。

第二次出现,养女叫来司机把老太送到乡下去,因为她儿子马上即将举行婚礼。老太被送到乡下去时,小马去送她,老太精神萎靡不振,话已说不出来,只能紧紧的握着小马的手,满眼泪水。当养女看到这种情景时,说道:“老太太真是奇怪,相处几个月的人,居然有这么深的感情。”

导演通过养女的这句话,诠释出她对养母的冷漠毫不自知,也侧面说明,她认为老太把房子让出来,给自己的儿子结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我看来,剧中老太早已对养女失望至极,以至于离开时,牵着的是小马。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也是这样,工作忙碌,连电话都很少打给父母。当我们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连仅有的陪伴都变成奢侈,父母终将对我们彻底失望。导演将养女这个人物的行为与小马形成鲜明对比,呈现的是老年人真正心理需求的主题。

《我们俩》:朴实无华的温情故事,包裹着晚年心理需求的内核

2、色彩运用:通过画面色彩体现两代人的空虚与热情的精神状态,让观众体会不同生命阶段

在影视作品中,冷色调代表安静孤独,暖色调代表温暖活力。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便运用了暖色调与冷色调,巧妙了渲染了影片的氛围,让观影者在各种的画面中,感受不同情感;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从而引发对当下或是未来的思考。

① 冷色调呈现”老太”这个人物的孤独

影片以冬天切入,第一个镜头便是老太她和邻居,她所在的画面是没有彩色的,她所住的房间装扮是灰暗的,她用的生活用品是陈旧的,整个院子里也是皑皑白雪笼罩,没有一点生机。这些色彩,隐喻老太这个人物象征生命的衰老阶段,以及她晚年生活中的孤独与凄凉。

②暖色调呈现“小马”这个人物的活力

小马经常穿着大红色的外套,租下老太的房子以后,第一时间就将里面的东西全部处理,重新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布置,贴上窗花,给整个房间贴上了大红色的墙纸,在过年的时候,她还在院子里到处挂了红灯笼。导演通过镜对将这些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体会小马这个年纪的活力与热情。

老太与小马,如同是不同生命阶段的对话,让观影者见证年轻的美好与衰老的落寞。小马的到来,如同暖阳照耀着老太的生活,没有生气的院子变得热闹,老太整个人也变得柔和。

在我看来,老太对小马的信任,是因为小马给到了老太想要的陪伴,治愈了因养女忽视产生的失望。导演对色彩的巧妙运用,隐喻着多数父母的晚年生活平淡,没有工作以后,精神空虚,渴望子女的关怀;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又不高,经常打个电话、一起吃顿饭、帮忙洗次头发等生活小事,都能够让她们内心备感温暖。

《我们俩》:朴实无华的温情故事,包裹着晚年心理需求的内核

3、叙事策略:以老太和小马象征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引发观影者反思

《我们俩》无疑是一部呈现空巢老人真实生活状态,以折射人在晚年时真正心理需求为主题的影片。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剧中人物“老太”,塑造出孤独精明的老人形象,从老太与小马的相处的过程中,侧面说明老太的整个人生经历,引发观影者情感共鸣。

第一阶段,讲述的是老太的冷漠与精明。老太与小马刚有交集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毫不让步,无视小马的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小马是一个穷学生,她一分钱房租都不肯少;冬日天气太冷,她没有为小马起火炉子,嫌小马打电话太吵,直接将她的电话张掐掉。导演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让老太在观众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后面又揭开老太冷漠的原因是心无所依,让观影者反思到了晚年时,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丰富自己的晚年活动,不让精神出现孤独迷茫的状态。

第二阶段,通过老太养女的出现,解释了老太冷漠精明的原因。

配合小马拍摄《老人的一天》这个视频时,老太给养女打电话,却显示无人接听;养女平时不回家,一回家就让老太把房子让出来;老太吃年夜饭的时候,养女一家没有出现。在这些情节中,大都用了特写,老太下半生的生活状态呈完整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让观众透过老太这个人物的孤独,对父母或未来的生活状态进行思考;整天工作忙碌,父母的电话形同虚设,遇到什么事情,他们不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你,如果是你,未来孩子总说工作忙没时间联系,你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生活?

第三阶段,通过邻居与小马的聊天内容,说明老太年轻时的勇敢热情。老太年轻的时候会骑大马,做过巡逻员,义务维护过胡同的平安,甚至还会抽大烟;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不难看出,老太年轻时是一个敢想敢做,风风火火的人。导演通过对老太年轻时的形容,让观影者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年轻的活力满满,及衰老时的孤独迷茫。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广为人知,

也就说明每个生命阶段,上天都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年轻时,父母付出一切陪着我们长大,建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那么当他们老去时, 我们也有责任关注父母,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保持活力。

在我看来,小马是老太年轻时的样子,老太后来之所以对小马产生依赖心;是在小马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怀念过去的同时,把小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心中有了寄托。年轻时的热情、晚年时的孤独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命历程,小马在生活中,对老太的照顾,是导演告诉观影者,如何让晚年心有所依的提示。

《我们俩》:朴实无华的温情故事,包裹着晚年心理需求的内核

4、现实意义:结合《我们俩》的剧情内容以及观影感受,谈谈影片呈现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我们俩》这部影片,导演马俪文花了将近10个多月的时间,做到了真实还原故事的情节。通过老太与小太的相处,完美诠释晚年生活真实心理需求的主题;让观影者重视父母的晚年生活状态,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活如何度过,这是影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① 理解老人晚年生活的孤独与迷茫,找合适的方法改善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身体的衰老,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退休后,与社会开始逐渐脱轨;空闲时间充裕,需要有心灵寄托才能避免出现抑郁或者焦虑的现象。

影片中,老太的生活非常孤独,内心非渴望有人陪伴。比如,她与小马聊天的时候,就说过一段话:“大部分的时间,坐在院子里看着门外发呆;经常期待院子里能进来个收破烂的人,她就把家里的纸盒卖给掉,与人家说上几句话。”

在这里,导演通过老太的台词,渲染了影片氛围,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我认为,老太的精神状态,象征着当下多数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导演让观影者通过“老太”这个人物的视角,感受晚年心无所依的痛苦,也对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进行反思。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每个人终将老去,你的晚年生活如何度过,取决于你现在如何对待父母。

② 工作再忙也要经常联系,父母有事第一时间回应

现实社会中,年轻人忙于为生活奔波,多数人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部分人甚至像老太的养女一样,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的父母。

小马老是占用老太的电话时,老太不乐意,怕自己接不到电话;她只有养女一个亲人,家里装的电话,其实是为养女而留;然而,当老太给养女打电话时,却是无人接听;吃年夜饭时,只有小马陪在老太身边;老太离世时,养女不在身边等等。导演通过诸多细节呈现出养女对老太的忽略,引发观影者的反思。

有些人说,成年人每天都在为了明天忙碌着,想要陪伴父母却有心无力。我认为,他们从未了解过父母晚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老太对养女要求不高,无非是希望自已需要帮助时,养女能够出现;在特殊的日子里,养女能陪着一起吃个饭;因为总被忽略,老太才将自己的心门紧闭。在现实生活中,多数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是这样简单,你会发现,在忙碌之余给父母打电话的几分钟,可以让他们明白你的心从未离开,理解你的不易。

《我们俩》:朴实无华的温情故事,包裹着晚年心理需求的内核

③ 找到自己的心理寄托,任何生命阶段都充满希望

起初,老太对小马是选择旁观者的姿态,好奇地观察着小马的生活。刚开始是坐在房间里,透过窗户往外看;后来,她坐在院子里,观察小屋的动静;看到小马从房间出来,她也会主动找对方说话,缓解自己的孤独。通过这样的方式,两个人从矛盾不断走向相互依靠。在导演的镜头里,老太对小马态度转变过程,呈现的淋漓尽致,也是这部影片的亮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老太与找到了心理寄托;心理寄托也称之为源动力,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原因;没有心理寄托或者心理寄托过头,都会对精神造成影响;而陪伴、运动、爱好等等项目,都是让人产生心理寄托的方式。剧中老太是因为有小马的陪伴,缓解了精神上的空虚,加上小马平时帮她洗头发,一起吃饭的行为等生活细节,让老太感受到温暖。

在我看来,老太与小马的相处方式,相当于告诉观影者,有心理寄托以后,生活才会充满热情。

对于父母,子女除了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出现,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兴趣爱好,自己工作忙碌的时候,这些爱好便可以成为他们的心理寄托,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当我们步入晚年时,同样也可以如此过好自己的人生。

总结一下:

《我们俩》是一部导演马俪文根据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电影,通过剧中人物老太与小马相处的方式,适时给出成年人与父母相处方式的思考,以及每个人在晚年时丰富生活的方式。每个人终将老去,无论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我们懂得合理寻找心理寄托,就会拥有对生活的热情,晚年也能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在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现实意义及价值。谢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