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不如看看肖培東老師的教學實錄《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放假了,不如看看肖培東老師的教學實錄《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第一次知道肖培東是在“正道語文”的一篇文章中,他對自然的清新感受,對生命的獨特感悟,對生活的詩意闡釋,讓這位年輕的特級教師自帶光環。恰逢假期,細細品讀他的教學案例《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對語文教學又有了新的頓悟,所謂“淺淺”,其實就是去除浮華的手段,迴歸語文的本真,正是“大道至簡”。

一.閱讀是語言教育的昇華。

什麼是語文,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什麼?讀完這16個案例,心中浮現的是這樣的問題。在各種新思潮、新理論、新技術衝擊語文課堂的時候,語文課上信息的堆積越來越多,對文本本身的理解和挖掘越來越少;師生之間漫無邊際的“創新”活動越來越多,沉下心來細細咀嚼朗朗書聲越來越少。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在語文課愈來愈不像語文課的當下,肖培東老師能夠始終保持清晰的頭腦,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文字的能力。

放假了,不如看看肖培東老師的教學實錄《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朗讀中悟。無論是面對稚嫩的小學生,亦或是面對成熟的大學生;無論是情感豐富的小說散文詩歌,還是富有哲思的議論文、文言文,或者是寫作,朗讀是課堂中貫穿始終的旋律。在朗讀中我們體會了童話誇張的特點(《皇帝的新裝》),在朗讀中我們感受了人與動物和諧美好的溫馨,進一步理解作者“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山羊茲特拉》),在朗讀中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打開寫作的思路(《小小鳥窩,大大世界》)。朗讀,不是教學的裝飾品,而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最好的、最直接的方式。讀句子、讀詞語、讀標點符號,文本的思想在朗讀中一層層的清晰呈現,學生的情感在朗讀中一點點的逐步激發,讀者與作者的空間在朗讀中一步步的拉近融合。肖培東老師高明就在這裡,用最簡單的方式點撥引導,帶領學生走入文本的深處。

放假了,不如看看肖培東老師的教學實錄《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對比中思。肖培東老師總能在無疑之處平地起波瀾,巧用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讓思維呈現新的高度。如對於文本主旨的探究,他另闢蹊徑,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續寫或者改寫文章的結尾,在對比中了悟作者的匠心。《皇帝的新裝》教師自己的結尾和安徒生的結尾對比,挖掘出童話的深層意蘊;《沙之書》學生自己暢想結尾,推進了對文章主旨的思考,同時更進一步領悟“想象和虛構”在小說中的魅力,在對比中更加真切地理解作者。更不談在遣詞造句和標點符號使用中的對比揣摩。對比,如此簡單,卻又如此神奇,關鍵在於教師有一雙敏銳的眼。

二.寫作是心靈感悟的迴歸。

“言為心聲”。語文教學中,我們的寫作課漸漸忘記了初衷,更多是寫作技巧的講解和傳授,是固化的行文模式和評講模式。寫作,不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而是應試的需要。看了肖培東老師的作文課例,我更明白他對寫作的定位。“寫作是什麼?寫作是尋找,找回我們的心,找回我們的美好,找回最初天清地寧的世界。”

放假了,不如看看肖培東老師的教學實錄《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發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肖培東老師的兩節寫作課都是從自然起步,他認為“山水,讓眼睛更明亮;草木,讓靈魂更純真。”是啊,山水有靈性,草木有情懷。當大自然在孩子們眼裡都有了生命,何愁文字不詩意,何憂文章不靈性?不由想起演繹《苔》的那群貴州小學生,他們有一顆徜徉自然生活的心,即便他們不懂詩歌的意象、象徵的手法,可是筆下的詩歌依然如潺潺小溪,清新宛轉,緩緩流到人的心底。在日常的生活中學會凝視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學會等待楊柳枝頭掠過的清風,學會聆聽天空中啁啾的鳥鳴,學會沉思家門前那片斑駁的樹影……當平凡的物象走入孩子們的視野,寫作的春天就不遠了。

放假了,不如看看肖培東老師的教學實錄《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思考。“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自然萬物,凡人小事,無不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是更廣闊的語文世界。”“教師是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師的目光必須與生活的諸多空間接軌。”在《小小鳥窩,大大世界》的作文課上,肖培東老師引導學生從在匍匐歲月裡艱苦掙扎的小草、從穿越千溝萬壑來到荷葉的水珠、從經歷寒冬苦熬飛上枝頭的綠葉等等,明白了淺顯的道理:人生其實就是一個拼搏掙扎的過程,成功絕不是一種偶然,不是一種運氣。當孩子們學會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學會思考人物言行背後的思想境界,作文就有了深度、高度。

放假了,不如看看肖培東老師的教學實錄《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實戰。我們不是清高避世的隱者,還是要積極面對必須應對的考試。讓自然、讓生活走進作文考題,將素材的寫作具體化,尤其將一個素材多角度的延伸和發揮,實現了小物象的寫作價值。還是那節作文課,肖培東老師在引導學生接通自己的生活,由“鳥窩”展開聯想和想象,打開學生的思維後,讓“鳥窩”走進高考作文,讓前期對人生的思考,對生活情感的醞釀,在作文題中發酵,形成文字表現出來。作文訓練,不是技巧蒼白的肢解,而是給枯瘦的心靈注入生活的源泉,當心靈迴歸,放眼世間萬物,就到了肖培東老師說的境界——清風不語,拂過就是文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肖培東老師用他的十六堂課例告訴我:語文課堂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大道至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