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謊言和成人的迴避

在對待兒童的撒謊和不願承認錯誤這些事情上,家長的觀念通常都是步調一致的愛憎分明。自古就有“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我們在孩子的身上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誠實、敢於擔當的優良傳統美德,也最不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會習慣性地用說謊作為趨利避害、逃脫責任的捷徑。

可是,我們也會發現越是嚴格對待這個“小惡”,它卻會變得越來越頑強甚至固化。我的一個朋友就曾經向我抱怨過,他的兒子“聰明活潑啥都好,就是愛撒謊,怎麼打罵都改不了。”我半開玩笑地說:“也許你的懲罰是在鼓勵他的撒謊。”

兒童的謊言和成人的迴避

孩子做了錯事,他真的不知道自己錯了嗎?其實並不一定。我們要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不願認錯呢?

1、孩子其實比大人更在乎自尊

經常會看到公眾場合不少父母會逼著孩子認錯,在別人面前訓斥孩子,但其實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而且自尊心還會強過成年人,他們的內心很脆弱,很容易受到傷害。所以,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便堅決不承認錯誤。

2、害怕遭受責罰

孩子都知道犯錯之後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的。特別是有些嚴格的家庭,對孩子的錯誤不分輕重,也不問緣由,甚至還會在孩子承認錯誤之後,一視同仁的進行訓斥和打罵,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就相當於在告訴孩子,你雖然承認了錯誤,但是你仍然逃不過要被懲罰的結果。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越發不願意承認錯誤了。

更有甚者,就會發展到孩子寧願撒謊也不願意承認錯誤,不願意面對捱打的結果,如此一來,就與家長嚴苛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馳了。

兒童的謊言和成人的迴避

可是,難道承認了錯誤就好了嗎?就像我們經常遇到的:“我已經道歉了,還要怎樣?”

當然也不是。我們教育孩子承認錯誤的是目的,是希望孩子從錯誤中明白道理,承擔責任與後果,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所以,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先聽聽孩子怎麼說,瞭解他的本意。在給孩子充分的解釋與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他看到別人有哪些錯,自己的哪些行為不對,不對在哪裡,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必須各自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想想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引導孩子糾正自己的錯誤。

在對待孩子犯錯的時候,傾聽與理解非常的重要。

因為兒童的自我認知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養育者以及權威的反饋,“我是一個好孩子”、“我是值得被愛的”,這是維繫孩子的安全感與自尊,建立自我價值感的核心信念。而這一信念的培育,有賴於父母對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傾聽與理解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在潛移默化中其實是幫孩子將錯誤的行為與自我的價值感分離開來。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在為捍衛自尊而戰,若錯誤意味著喪失自尊,那麼任何人哪怕是孩子,也必然會用謊言和逃避誓死抵抗的。

兒童的謊言和成人的迴避

這也就是為什麼成年人更擅用“迴避”的方式文過飾非。因為直接承認錯誤,往往意味著自我的否定。

一、錯誤意味著懲罰

對有些人來說,錯誤會帶來強烈的羞恥感,他感受到的是將遭受嚴苛的懲罰,並且因此而被剝奪利益,並遭受負面評價與貶低。

於是他們會選擇逃避責任,用極力的否認與推卸來趨利避害。他們不是故意迴避,只是害怕太走心會hold不住內心的恐懼。

二、錯誤意味著示弱

很多人的強硬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因為習慣於通過他人的評價來樹立自尊,所以會害怕別人的看不起、害怕別人“看穿自己”,因此不敢輕易認錯。

表面上很強勢的人,往往自尊很低。對於他們而言,承認錯誤就意味著向弱者低頭,意味著將內心中那個虛弱的自我袒露給對方。

於是罔顧左右而言他,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內心的真實有多麼的虛弱。

成年人的這些行為很常見,也很難再用擔當與責任來教育。因為成人的防禦機制早已運用得爐火純青,此時的自尊保護機制已經堅不可摧了,即使面對無法彌補的後果,也依舊不可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是不願意承認,而是因為離心太遠,真的意識不到了。除了午夜夢迴,或是獨處時的某一刻,也或者是彌留之際,才會在恍惚間想到些什麼。

兒童的謊言和成人的迴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