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20世纪法国伟大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代表作《追寻逝去的时光》中说过:“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以及歌词所唱“回忆总想哭,一个人太孤独”,我想这两句是对《回忆积木小屋》情感呈现最为深刻的表达,今天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这部“奥斯卡电影奖最佳动画短片”的独特动人之处。

《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回忆积木小屋》是由日本导演加藤久仁生执导的短片,于2008年6月10日上映。全片虽仅有短短十二分钟,但因其浓浓的法式情调、独特的造型和新奇的画面气氛的营造,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短片凭此荣获“第81届奥斯卡电影最佳动画短片奖”与法国“2008年Annecy动画节最佳短片奖”,豆瓣评分高达9.3分,在豆瓣“20部评分最高动画短片”中,位居第一。

影片讲述了一位老人孤独地活着,突然有一天,世界变成一片汪洋,空旷而又孤寂。随着水位的上涨,老人不断地加盖房子,宛如堆积积木一般,周围的房子都已被淹没,只有老人的房子矗立着。在搬家具时,老人的烟斗不慎落入水中,在老人潜下水寻得烟斗后,忍不住打开一扇扇的门,回忆随之如洪水猛兽般袭来……

《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在不少数人眼里,日本动漫的画面都如新海诚笔下的清新、纯洁,干净细致到每一帧都可以当做壁纸;亦或是宫崎骏的动漫画面细腻、温馨,充满中世纪欧洲风格。虽然这部《回忆积木小屋》的画风却与我们印象中的日系动漫大相径庭,粗糙的画质、模糊的画面、手绘简笔式的人物,但即使如此,它呈现出的主旨却是深刻的。今天本文将从画面色彩、镜头构造、物品隐喻三部分,解析这部短片的独特魅力所在。

画面色彩:冷暖交替的画面,是现实与回忆的交叉;暖黄色犹如褪色的照片,是美好的回忆;冰蓝色的冷峻,则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模样

著名摄影师其托拉普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和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们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北京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国内著名导演张艺谋也曾说:“我认为电影视觉元素色彩能唤起人情感波动因素”。

色彩意义的表达形式在电影中有很多,可以是整体色彩基调,也可以是部分画面场景,还可以是环境,但所有的表现手法都必须与影片中的形象、主题、内容等相契合,短片《回忆积木小屋》

以泛黄的手绘色彩为主,冰蓝色为辅的画面色彩,让短片画面显得真切实感。

《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 色彩和谐的运用:

色彩的和谐指色彩的相似和色彩与表现内容之间的统一。影片选用了泛黄的暖色调,这种呈现颗粒状的色彩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厚度与质感,就像欣赏一幅幅老照片或者纪录片,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和浓重的历史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片中现实部分采用泛黄的暖色调,符合现实生活中独处老人的孤苦无依的境地,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历经沧桑之感;同时,暖黄色中也有对亲人的回忆,虽然记忆画面模糊,但却是十分温暖与幸福的。

  • 色彩的对比运用:

色彩的对比运用是指运用色彩之间的颜色差异和色彩互为影响而产生变化的效果。主要是色彩自身特征的对比,包括色相的对比、明度的对比等。色相对比是指让画面中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独处以及回忆时的暖黄色都象征着老人对幸福、对亲情的追求,而被冰蓝色海水淹没的部分房子,则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艰难与孤独。

《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泛黄的暖色调,看起来模糊不清,但却蕴藏着一股温暖;冰蓝色看起来清晰、明亮,实则将现实的寂寞冷清一览无遗地呈现出来。毫无波动的冰蓝色湖水,同时也给人一种归于平静的感受,往日的热闹、亲人的聚会,都被时间一点一滴带走,剩下的只有岁月的平静,心如止水,大抵如此。

镜头构造:多重镜头的切换,使得短片画面富有变化;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给予短片故事情节的立体感与充实感

《回忆积木小屋》除了画面色彩的出色运用外,镜头语言的运用也是恰到好处,作为影片的基本元素,镜头在刻画人物、渲染情感、营造气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短片中多重镜头语言的独特运用,高度契合了“回忆”二字的内容。

加藤久仁生,一个画风温和,善于流畅运用法式浪漫的动画制作者。若细品《回忆积木小屋》,你则会发现它浓郁而醇香的法式情调,而这种法式情调正是通过不同镜头之间的切换与剪接呈现出来的。

  • 全景镜头:

全景镜头将人或物的全貌呈现出来,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一定的印象,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和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影片的开头,老人孑然一身坐在房间中,此时周围的物品尽收观众眼底;另一处,老人的房子矗立在茫茫海水之上,而周围的房子都被淹没。

此两处的全景镜头,将人与物融入大的环境中,凸现出了老人当下身处的境地。

《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 推镜头:

推镜头的运用从群体中突出主体,从全局突出重点,推镜头的落幅会将所表现的人或物放大到占画面面积较大的比例,这是向观众进行的重点提示。在老人潜水后,所见到的场景,如,在看到木床时,镜头缓缓推进,木床渐渐放大,随后镜头以淡入的手法进入回忆中;再如,回忆之门在推镜头下不断被放大。

导演将摄像机镜头与画面逐渐靠近,画面外框逐渐缩小,画面内的景物逐渐放大,使观众的视线从整体看到某一布局,这种推镜头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加强情绪气氛的烘托。

  • 蒙太奇与快切的交替

短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丰富的内容,镜头语言的节奏就显得十分重要。前苏联导演和理论家普多夫金曾指出

:“节奏取决于各个镜头的相对长度,而每个镜头的长度又有机地取决于该镜头的内容”,《回忆积木小屋》在影片后部分,采取了交叉蒙太奇与快切的高超结合,镜头将现实与回忆交叉的同时,又以快切的表现手法将回忆中的各个画面一闪而过,这种镜头语言的表现手法,将老人过去的一切展现在观众面前,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孤独形成对比,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感官,与剧中人产生情感共鸣。

《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以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短片的主题,将“烟斗”、“墙砖”、“海水”、“积木小屋”等具象物品抽象化,形成隐喻深意,使影片呈现出强烈的指向作用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用在文学作品中旨在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通过分析《回忆积木小屋》中独特电影符号的隐喻意义,对于理解电影的内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短片中多处运用了独特表意物品,让影片具有独特的意蕴。

  • 烟斗的隐喻:

有人说《回忆积木小屋》是一场由“烟斗引发的故事”,足见“烟斗”在短片中的重要运用。在烟斗落入水中后,老人反复换了几个烟斗,但还是下定决心去寻回,在找到烟斗后,画面切换到回忆的场景,回忆中老妇人将烟斗递给老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烟斗”是两老人之间的重要纽带与连结。

《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 墙砖的隐喻:

在其他房屋被海水淹没后,老人仍旧继续一块砖一块砖地堆砌,无论是刮风下雨,老人都不断地在加高房子。随着海水的上涨,其他房屋都被淹没,老人的房子依旧竖立着。“墙砖”不仅仅是建造房子的基石,更是老人维护回忆的手段,房子在,记忆就在。

  • 海水的隐喻:

“沧海桑田”意为变化之大,形容变化久远。海水代表着流逝的记忆,也代表着时间的逝去。海水的上涨,意味着老人记忆的流逝,也只有当海水淹没了整个世界,老人的记忆才会消失在这世界上。

《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 积木小屋:

作为标题,“积木小屋”的隐喻意蕴是深刻而又真实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房子从安身立命的现实作用,上升到成为精神、心灵的慰藉之所。《回忆积木小屋》不仅仅是老人生活的场所,更是其留存美好回忆的精神支柱与心灵慰藉之处。

老人之所以风雨兼程地堆砌房子,为的就是留住与亲人之间的美好回忆,在老人打开一层有又一层的房门时,回忆如同泛滥的海水,不断涌现。而这些回忆正被记录在这座房子里的每一处角落,即使海水的淹没,岁月的侵蚀,只要房子不倒,老人的记忆就不会磨灭,与亲人之间的羁绊就不会断裂。

《回忆积木小屋》:堆砌起来的小木屋,淹没不掉的记忆深处

结语:

有人说:“时间会冲淡一切”,但《回忆积木小屋》却告诉我们:即使时间流逝,亲情也不会变淡。

记忆,一个代表自我存在的重要证据,记忆就是记录生命的轨迹。普希金曾说过:“一切都是顺息,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却说:“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却都包含一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是选择遗忘?还是选择铭记?我相信,对于亲情,没有人会选择遗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