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300年的國寶,卻發現被一學校當“鈴鐺”用

我國既是文物大國,同時在歷史上也是紛爭戰亂最為頻繁的國度。這便造成了大量珍貴的古文物,在戰火流離之中失傳於歷史的長河當中。然而,如今我們卻還是能夠在各地博物館內,看到諸多古色古香的老祖宗留下來的國寶級文物,這就跟現代以來致力於找尋流失文物的文物工作者們密不可分。翻看各大博物館內的重要珍藏文物,會發現它們中有不少的“流失”以及“尋回”歷史,極富傳奇色彩!

大家所熟知的已被列為禁止出境展出的一級國家文物“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當初被河南一位農民從地下挖出,藏家裡當做醃菜缸用了十餘年,後來才無意中被當地的文物局發現給上繳進了博物館。類似這樣的文物尋回例子,可謂是數不勝數,下面小編所要介紹的這一件同樣為國寶的珍貴文物,其尋回之旅更為稱奇!

作為國家八大博物館之一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塊名叫“雲板”的看似毫不起眼的鐵塊,卻是該館的幾大鎮館國寶之一。這件“雲板”看上去像是一面掛鐘,同時還像是古代的一種戰斧,在造型上還算比較大氣。

雲板在古代是一種用於下達命令,靠敲擊它傳出遠揚且巨大的聲響來集合人們的工具。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便有記載過雲板,“只聽二門上傳出雲板,連叩四下,正是喪音。”此外,最早的《禪林象器箋·唄器門·雲版》中簡扼的介紹了其用作於傳訊的功能,“版形鑄作雲樣,故曰:雲板。”

雲板,雖然在古代民間運用的比較廣泛,但瀋陽故宮所收藏的這塊雲板的來頭卻大得很!滿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曾用這塊雲板作為一種重要的軍事警報裝置,每當有戰事發生時,隨行侍衛便會敲擊此雲板,以迅速集合軍隊,能夠充當“防敵入侵”的警戒作用。

然而,在滿清統一了全國後,這塊努爾哈赤的雲板便不知去向,後來僅有在《清史稿》中出現過輕描淡寫般一兩行字的記載。到了上世紀70年代,瀋陽故宮派文物專家前去東北各地打探該雲板的下落,然而,對於這件已經失傳了300多年的雲板,在毫無線索的情況下想要尋回它,無異於大海撈針!

文物專家們走街串巷、上山下鄉,找了二十多年卻依舊不見其蹤影,幾乎萌生了放棄的念頭。可也就在此時,事情驚人的出現了大轉機!一次,一名文物專家受邀前去遼寧鄉下一間中學講課時,無意中看到該學校的“校鈴”很是奇怪。因為當時農村學校的條件普遍較差,很多學校並沒有電鈴,而是採用敲擊鐵塊發出響聲的方式,來當做上下課的通知鈴音。

專家看到這所學校用的鈴鐺簡直跟失傳已久的努爾哈赤雲板一模一樣,它大約有80釐米高,呈一塊古代軍用戰斧的模樣,上邊雖然鏽跡斑斑,但還是能看出刻有銘文。隨後,專家通過對鈴鐺上銘文的解讀,確定了這便是瀋陽故宮苦苦找尋幾十年的雲板。好在無人瞭解它的廬山真面目,也得以令其悄悄待在鄉村學校數十年,沒落入文物販子之手,怎麼說也算得上很幸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