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李雙雙》背後的故事

五十年代,隨著工農業生產“大躍進”高潮的到來,文藝界也掀起了一股反映“大躍進”生活中新人新事的創作熱潮。

電影《李雙雙》背後的故事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家李準來到河南林縣山區龍頭村體驗生活。當時,他住在一個婦女隊長家裡,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但李準卻很少見到這個早出晚歸忙於生產的婦女隊長。

令李準感到新鮮的是,每天早上,他都會在牆上和窗子上發現許多小紙條,上面寫著他從來沒有見過的話:

”水庫的庫字,就是褲子的褲去掉一邊的衣字。”

”誰聰明?誰憨?見人多了,工作多了就聰明!鎖在家裡不見人就憨!”

”如今興握手,真好,用右手握.”

儘管這些文字樸實無華,但李準卻從那歪歪斜斜的字裡行間看到了新時期農村婦女身上發生的變化,並由此萌發了創作一部反映新時代農村婦女新生活的小說的想法。


從此,李準便一頭扎進了婦女堆裡,在勞動之餘與這些“李雙雙們”聊天談心,瞭解她們的思想動態,記下她們身上每天發生的新鮮事。


經過兩年的積累、打磨,一部反映新時期農村婦女生活的小說《李雙雙小傳》便告完成。小說裡的故事情節圍繞“大躍進”中婦女辦食堂來進行的,寫了喜旺管不好村裡食堂,雙雙接手後將食堂辦得有聲有色,成了模範炊事員。

電影《李雙雙》背後的故事

小說著重刻畫了婦女隊長李雙雙爽直、潑辣、敢與自私現象作鬥爭的精神,成功塑造了一位新時代農村婦女的形象。


這個婦女隊長的原型就是當時在林縣宋家莊村任婦女隊長的劉鳳仙。《李雙雙》於1962年在林州市(當時為林縣)城郊鄉宋家莊村拍攝完成。演員們體驗生活,張瑞芳和劉鳳仙同勞動同生產,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誼。


另外,作者妻子原名董雙(後改名董冰),貧苦人家出身,勤勞善良。他把妻子的名字和影子也揉進了李雙雙的身上。


小說在《人民文學》1960年第3期發表後,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導演魯韌看了喜出望外,覺得這是個拍電影的好材料。


他馬上找到李準,要他將小說改編成劇本,還給劇本重新起了個名字《喜旺嫂子》(後來又改回《李雙雙》)。李準爽快地答應了,沒多久,他便拿出了拍電影的劇本。


與小說相比,改編後劇本人物性格基調雖然沒有變,但卻更加豐富多彩,大大加強了電影的可看性。此外,改編後的劇本對小說的某些內容也根據當時形勢作了相應調整。


如小說裡故事情節原本是圍繞“大躍進”中婦女辦食堂來進行的。在改編成電影劇本時,由於農村辦食堂政策已經破產,李準便將中心事件由辦食堂改成了農村如何發揮婦女勞動積極性,正確開展評工記分。

一部影片的成功與否,演員選擇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李雙雙是全劇的主角,她心直口快,性格潑辣。

電影《李雙雙》背後的故事

當時有人推薦張瑞芳來出演這個角色。劇組意見也不一致,李準擔心他潑辣勁不夠,謹慎的魯韌卻又擔心她太潑辣,擔心演起來不小心會醜化了勞動人民。


研究了半天,最後還是確定了張瑞芳。當時張瑞芳正在上海演出話劇《星火燎原》(扮演主角張玉蘭),接到李準和魯韌的“調令”後便趕到河南林縣外景地劇組。 


張瑞芳(1918.6.15--2012.6.28),出身於河北保定,著名錶演藝術家,抗戰期間參加革命文藝工作,曾獲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等獎項。


孫喜旺雖是劇中的配角,但這個演員對於整個劇情的發展起的作用卻相當重要。他憨厚朴實、膽小怕事,但同時又有點大男子主義色彩。


當初趙丹看了劇本,對孫喜旺這個人物很是喜歡,尤其是他那有趣多彩的性格更吸引了他,便向魯韌表示希望由自己來演這個角色。


儘管趙丹此時已是名聲在外,但李準和魯韌覺得趙丹是屬於演“大人物”之類的演員,演農村題材的戲不合適,趙丹當時對此頗不以為然。


其實魯韌心裡早有了孫喜旺的人選,他就是此前在魯韌導演的另一部影片《今天我休息》中扮演那個小民警的仲星火。趙丹後來看了仲星火演的孫喜旺後,很是佩服,說要是自己肯定演不出那種憨粗的鄉土氣息。

電影《李雙雙》背後的故事

仲星火當時不像張瑞芳,還不算明星,仲星火說導演看上他是因為他“傻大黑粗”。仲星火是部隊文工團出身,長期跑龍套,但是政治上很過硬,跑龍套的同時也是各個劇組的團支書、工會組長。


張瑞芳在戲中能準確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調,在表演李雙雙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時,著力體現女性的溫存、忍讓,對丈夫、孩子的疼愛,對大夥的關心,這就更有力地襯托出李雙雙的性格色彩,並且將這個角色演得毫無雕琢之嫌。這也是張瑞芳在表演中的出彩之處。


凡是看過影片《李雙雙》的人,對影片中李雙雙的“農家活”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李雙雙走近灶邊,揭開鍋蓋,倒水、取麵糰、揉麵、擀麵、切面,這一系列動作熟練自然,乾淨利落,令人嘖嘖稱讚。


其實對於張瑞芳來說,這些動作也是從無數次“試驗”中得到的。她後來回憶當時情景時說:“當時管道具的交給我兩大團面,讓我先揉著,然後現場開始調整燈光,我就揉啊揉啊,然後擀麵、切面,好不容易忙完了吧,導演說,好,然後把麵糰重新揉在一起,讓我重新來,於是我又重新做一遍。


觀眾在銀幕上看到李雙雙這麼熟練的動作,就是這麼磨練出來的。”黃宗英看了深有感觸地說:“在同輩的知識分子出身的電影女演員中,還沒有人能像她那樣自如可信的去扮演農民。一切的農家動作,在她已不是累贅的負擔,而是體現角色的得力手段。”


李雙雙的成功還在於喜旺這一配角形象創造的成功。仲星火以特有的詼諧表演,塑造了一個淳樸而有些幽默感但思想上還有自私狹隘的大男子主義意識的生動形象。


如果李雙雙沒有仲星火演的喜旺來襯,那就會遜色不少。李雙雙和喜旺來來回回拉鋸式的衝突,最後總是落在喜旺身上。


喜旺的自私映襯著雙雙的無私;喜旺的磨磨唧唧映襯著雙雙的快人快語;喜旺就像綠葉,映襯著雙雙這朵暖洋洋的大紅花。這也是《李雙雙》耐看的地方。當時觀眾裡面就流行著這麼一個口頭語,說是“做人要做李雙雙,看戲要看孫喜旺”。


仲星火由於在《李雙雙》中的出色表演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在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獎中一舉奪得最佳配角獎。


影片《李雙雙》不僅真實地反映了農村存在的人民內部矛盾,塑造出鮮明、生動、具有典型意義的銀幕形象,而且創造了一種農村喜劇片的新風格,成為中國農村電影的經典之作。


《李雙雙》影片兩首插曲:《小扁擔三尺三》和《清清小河水》,也在全國傳唱。

電影《李雙雙》背後的故事

電影封鏡後,魯韌和劇組演職員們卻一點也輕鬆不起來,在當時的政治大氣候下,大家對於這部影片會產生什麼影響心裡沒底,尤其是怕被扣上“醜化勞動人民”這頂誰也戴不起的大帽子。


廠領導也沒打算把李雙雙作為重點影片推出。儘管如此,1962年5月,當《李雙雙》在小範圍內放映時,立即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然而專家的評價使大家那顆懸著的心又添了許多憂慮。因為專家評價並不好,說是喜劇不喜,李雙雙只有樸素階級感情,作風簡單,時常和人吵架,充其量只是箇中間人物。


還有的稱張瑞芳演的李雙雙有點“瘋”,不符合革命主線。專家意見通不過,恐怕這一關是難過了,大家都等著挨批。


正當劇組為此感到心情沉重時,周總理調看了這部影片。1962年秋,張瑞芳訪問日本回到北京,鄧穎超約她到自已家吃飯。張瑞芳雖然也很想見見總理,但她也知道總理很忙,不忍心打憂,便遲疑了一下,鄧穎超似乎看出了她的想法,說:“請你們去是為了放鬆心情,換換腦筋。”


周總理一見到張瑞芳就高興地說:“今天請你吃螃蟹,因為你拍了《李雙雙》這部好戲。”“你演的李雙雙很好嘛,很有生活氣息。這部電影內容是好的,藝術上有不少可取的地方。”


張瑞芳還是第一次聽到周總理說《李雙雙》的好話,便將信將疑地問:“是嗎?可是別人都說不好嘛!您說好,是不是因為它正好配合了八屆十中全會以後的農村政策?”


周總理笑笑說:“你不能完全這麼看,這部影片在藝術上也是有可取之處的。你的表演也有新的東西。其它中央領導看了以後也非常高興!” “演古人比演當前的人容易,因沒人見過他們。演現實生活裡的人不容易,因為人人都能看出來像不像。


“李雙雙演得有點樣子,我喜歡李雙雙這樣的人……李準的小說原來是寫婦女辦食堂的,現在電影是寫李雙雙推行記工分的,情節變了,但人物性格沒有變,依然個性鮮明、生動活潑,可見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李準要不是生活底子厚,這個電影怎麼出得來…… “今年的百花獎,我投李雙雙一票。”

電影《李雙雙》背後的故事

周總理還問張瑞芳能不能將《李雙雙》拍成彩色的,張瑞芳說不能,因為技術不過關。周總理聽了不無無遺憾地搖了搖頭。


從周總理那裡回來後,張瑞芳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立即寫信告訴了製片廠。廠領導接信後也是興奮不已,馬上重新調整了宣傳和放映計劃,將《李雙雙》作為重點片向全國推出,並由此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李雙雙熱”。


1963年5月22日,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的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晚會上,《李雙雙》一舉奪得第二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


這也是文革前最後一屆百花獎評選,周總理親自出席頒獎晚會,並向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的張瑞芳表示祝賀。此次百花獎的獎品也很是特別,都是文藝界老人題寫的詩。


張瑞芳的獎品是由郭沫若題寫的:“天衣無縫氣軒昂,集體精神賴發揚,三億神州新姐妹,人人競學李雙雙。”《李雙雙》出名後,張瑞芳的人氣也是水漲船高,走到那裡都聽到人叫:“李雙雙來了”。


後來,郭蘭英還把那首“李雙雙小唱”歌曲唱得風靡全國,成為那個時期交誼舞會上的流行樂曲。周總理也非常喜歡這支曲子,凡是有張瑞芳在場的場合,每當樂隊演奏起這支曲子時,周總理總是走到她跟前邀她共舞。


儘管《李雙雙》以其獨特的喜劇風格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但在“文革”中,它卻被扣上了“工分掛帥、階級鬥爭熄滅論、中間人物論、文藝黑線代表作”等種種罪名而遭禁錮。作為影片的主演張瑞芳也受到迫害,周總理對此十分氣憤。

電影《李雙雙》背後的故事

1973年,他在接見中日友協訪日代表團成員時,突然將話題轉到了文藝界,氣憤地提到安徽省黃梅戲的著名演員嚴鳳英的死是因為沒有人關心她。並責問在座的當時“四人幫”在文化部門的代理人于會泳:


“《李雙雙》電影有什麼問題?是作者有問題?是工分掛帥?為什麼要批判?它錯在哪裡?把我都搞糊塗了。”“于會泳,你說,為什麼要批判?李雙雙做了很多事情,都是為公的嘛,只是她丈夫的思想有點中間,要歷史地看這個影片。整個影片的傾向是好的嘛!可現在,連李雙雙也沒人敢唱了……。”


然而,烏雲終究遮不住太陽的光輝。十年浩劫結束後,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李雙雙》又重新回到了銀幕上,回到了觀眾中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