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贛州經開區各項工作穩中向前 亮點紛呈


2019年,在區黨工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感恩奮進、勠力同心,堅決打好中央三大攻堅戰和全市六大攻堅戰,加快推進“一區三基地”建設,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各項工作穩中有進、穩中向前、亮點紛呈。

【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2019年,贛州經開區堅持項目為王,安排六大攻堅戰項目368個,總投資1900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406億元,列入市調度的81個重點項目全面開工,完成年度投資240億元,完成年度投資率160%,竣工投產56個。

集群式項目“滿園擴園”行動101個項目紮實推進,86個項目完成目標任務。全區項目報建數量佔全市的25.9%,佔中心城區五區的48%。化解政府債務105.41億元,總量居全市第一。

預計實現GDP增長9.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740億元,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財政總收入50.56億元,增長9%,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億元,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億元,增長12%,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75億元,增長14%。

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財政總收入、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實際利用省外資金、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等8項主要經濟指標全市領先。

【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雙首位產業集群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聚集整車及關鍵零部件項目82個,其中,整車項目6個,“三電”等核心零部件配套項目22個,6個“國家隊”項目紮根新能源汽車科技城。2019年預計實現主營收入120億元,佔全市新能源汽車產值的78%,隨著國機智駿、凱馬汽車等上市銷售,將呈爆發式增長。

電子信息產業成功引進全市首個總投資超200億元的名冠微電子功率芯片項目,填補了全省半導體晶圓生產線空白;同興達科技贛州工廠實現產值超60億,畝均產值達1億元/畝,在國內民營企業觸控顯示一體化模組全行業第一;2019年預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5億元,佔贛州電子信息產業帶的“半壁江山”。雙首位產業集聚度升至45%。

鎢和稀土等傳統產業邁向智能化、高端化,金力永磁連續三年產值保持30%以上增速,穩居國內釹鐵硼行業第二。全區新增入規企業36家,總數達200家。

招大引強捷報頻傳。深入開展“三請三回”和“三企入區”,簽約項目74個,簽約資金700億元,其中引進50億元項目5個、100億元以上項目2個,兩百億元以上引領型項目取得突破。累計引進諾貝爾物理學獎、國家特聘專家、博士等各領域高層次人才793名。

科技創新深入人心。現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18個,數量居全市第一。科學技術財政支出3.55億元、同比增長29%,居全市第一。全區專利申請1603件,專利授權909件;PCT專利申請74件,同比增長36倍,居全市第一。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5家,總數達109家,佔全市的1/5。2019年園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省智能製造基地,企業富爾特電子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常態化開展領導幹部掛點聯繫企業制度,解決問題700餘個。深入開展“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為企業減負約30億元。嚴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減稅降費達4.55億元。積極推廣五個“信貸通”,全年為700家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9.6億元,為企業降低融資成本3500萬元。大力推廣“雲稅貸”“雲電貸”等普惠金融產品,為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3.38億元。充分發揮企業還貸過橋基金作用,為企業提供99筆、5.8億元過橋週轉金。

大力實施工業標準廠“梧桐樹”計劃,建設16個科技園304.4萬平方米,已開工220萬平方米,建成100餘萬平方米。

【產城融合步履鏗鏘】

2019年,贛州經開區建成區面積增至49.3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68%,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取得突破性成效。

功能品質顯著提升。113條背街小巷全部提升改造完成,改造提升老舊小區9個,金坪舊城改造綜合商業體項目全面啟動。建成農貿市場7個、二類以上公廁32座、社會停車場5個、小遊園4個,6個垃圾中轉站全部達到“創國衛”標準。拆牆透綠、修復城市園林綠化面積32萬平方米,完成“白改黑”道路25公里,拆除“兩違”建築1156處14萬平方米,新建、改造雨汙水管網108公里,建成海綿城市面積2.88平方公里。長效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全國衛生城市創建取得階段性成果。

交通基礎設施實現歷史性變化。全年累計完成徵地5522畝、簽訂房屋及企業拆遷協議1213棟59萬平方米、拆除868棟46萬平方米、遷墳3553穴,高質量完成黃金機場改擴建、高鐵新區、東江源大道、客家大道西延、創業路(高架段)、國際會展中心等省市重大項目徵拆任務,有力地推動贛州高鐵西站、黃金機場T2航站樓建成並投入使用、迎賓高架等快速路順利通車。大廣高速科技城互通、廈蓉高速保稅區互通穩步推進,打通緯一路、大坪路2條“斷頭路”,“八縱十橫”交通路網更加暢通。建成“四好農村路”40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戶戶通。

現代服務業更具活力。建成贛州國際企業中心、恆科產業園、深商產業園、金嶺科技園、香江科技園等五大創新創業集聚區,落戶各類企業700餘家。贛州市小微企業孵化基地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贛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評為優秀(A級),均為全市唯一。綜合物流園落戶了傳化、順豐、安能等行業內知名物流企業100餘家,贛州傳化南北公路港獲評全市唯一的全省示範物流園區、全國優秀物流園區。區塊鏈金融產業沙盒園累計入駐企業62家,初步形成了金融、物聯網、食品、家居等區塊鏈應用場景+的發展創新模式。北部農旅產業園園區硬件系統建設基本到位,臺灣部落已建成約3萬平方米,五彩城花博園完成800畝花海和2萬平米陽光草坪種植。

改革開放活力迸發

執行力更加高效。高質量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推進“五型”政府建設,堅決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風頑疾,創新力、凝聚力、戰鬥力顯著提升。落實“基層減負年”成效明顯,全年召開會議同比下降38.9%,區本級和各牽頭職能部門督查檢查考核事項同比減少64.3%。

“放管服”改革邁出關鍵步伐。11項事項實現“一鏈辦理”,辦結時限累計壓縮159個工作日,辦理材料累計精簡37個。“贛服通”贛州經開區分廳正式上線,線上可辦事項達183項。全區最多“最多跑一次”事項達到95.8%,“一次不跑”事項達到61.5%。

市場化改革引向深入。贛州建控集團升級為市級國有企業,主體信用AA+評級進入關鍵期,完成市場化融資182億元、同比增長273%。區工發集團組建各類產業基金14支,已落地5支、註冊規模51.8億元、實際投放超5億元,成功引進3個項目、總投資211億元。在全省率先推行“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完成了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分類。

爭資爭項爭政策再創新高。向上爭取政策、項目90個,全年爭取上級資金24億元,同比增長119%,增速居全市第一,完成任務的120%。

開放型經濟全面提速。實際利用省外資金123億元、增長12.16%,實際利用外資2.35億美元、增長13%,進出口總額預計74億元、增長42.1%,其中出口總額預計57億元、增長32%。與廣州開發區、深圳龍華區共建園區,與崑山經開區、瑞金經開區合作共建綠色食品科技產業園,與龍南經開區合作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園。贛州綜保區在全省率先獲批“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政策試點”,率先開展“全國通關一體化”業務。

【民生福祉日益增進】

2019年,贛州經開區投入17.6億元辦好了55項民生實事。1541戶4304人實現高質量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13%。174名幹部結對幫扶219戶397人城鎮貧困群眾,城鎮貧困群眾救助專項資金、低保救助金等各項政策全面落實。

新(改、續)建學校19所,補充中小學教師273人,公辦園、普惠園佔比分別達42.4%、78.3%。新(改、續)建醫院4所、公有產權村衛生計生服務室7所,組建74個家庭醫生團隊229人,履約18000人。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

18個約2400萬平方米棚改項目加快推進,已開工建設2042套,建成1900套。完成2744套返遷安置房和496間返遷店面的分配。

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3.4%,PM2.5濃度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7.5%,優於國家二級標準。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新增草皮種植1350畝、蔬菜450畝、水產養殖380畝,初步形成“一鄉一品一特色”的產業佈局,帶動39個村2313戶農戶增收414萬元、32個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45.25萬元。

精準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責任,松材線蟲病、柑橘黃龍病、非洲豬瘟防控到位,清除病柑橘黃龍病樹8579株,清理松材線蟲病疫木1.43萬株,防控松林面積4.5萬畝。

大力推行“鄉鎮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社會治理創新推進,社會保障更趨完善,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和信訪維穩形勢向好,掃黑除惡成效明顯,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