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新時代好少年】譚浩:久病床前有孝子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但宣漢卻有這麼一位年僅十來歲的少年,

他多年來堅持細心照顧身患重病的母親,

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從未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

他用實際行動詮釋“孝”的真正內涵,

【宣漢新時代好少年】譚浩:久病床前有孝子

2019年,他被評為宣漢縣十佳新時代好少年。他叫譚浩,是漆碑中心校五年級一班學生。

【宣漢新時代好少年】譚浩:久病床前有孝子

譚浩出生在漆碑鄉竹園村的一個貧困家庭,一家四口人,弟弟在竹園村小學讀三年級,母親身患重病,皮膚硬化,生活不能自理,連久站也十分困難,喪失了基本勞動能力。家庭的生活開銷巨大,如今負債十餘萬元,全家基本生活全靠父親在外務工,但是自身沒有技術,收入十分微薄。平日裡母子三人在家相依為命,餬口的兩畝田地,全靠住在離家不遠的外公外婆忙裡偷閒過來打理。

幼年的譚浩在鄰里同學看來應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在父母眼裡應是天真可愛的孩童。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他讀一年級的時候,年輕的母親患上了嚴重的皮膚病,給譚浩以及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譚浩每每看到日漸消瘦、面目日益變化的母親,眼中總是噙滿淚水。然而,家裡的困難並沒有壓倒譚浩同學稚嫩的肩膀,在家裡他無怨無悔地精心服侍母親,為母親梳頭、洗臉、洗澡、洗衣做飯等等,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絕不推脫,正如母親所說“他這娃娃就算不吃飯也要把家務幹完。”母親說到這,臉上總是會露出自豪的表情。

【宣漢新時代好少年】譚浩:久病床前有孝子

【宣漢新時代好少年】譚浩:久病床前有孝子

小小的他早早的挑上了生活的重擔,每天中午、下午做飯的活計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三年級以前就讀於離家不遠的村小,每天放學後他總是急匆匆的往家裡趕,做飯、洗鍋、餵豬。中午兩個半小時的午休時間忙完家務後,他還要到田地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玉米、水稻拔草。

然而四年級到了,他不得不背上沉重的行囊來到中心校上學,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他並沒有畏懼,很快的適應了學校生活,很快的與同學打成一片,但是懂事的孩子覺得照顧母親的時間越發的少,以至於他總是掛念家裡生病的母親,他總是想著母親一個人在家是否好好吃飯?是否能自己梳頭?是否還受病痛折磨?是否……每週五放假後,他步行幾公里回到家,放下書包,就忙著幹家務活,洗衣、做飯、洗碗都不在話下,看著幹活幹得十分嫻熟的孩子,母親也時常流淚,感覺自己的心裡很內疚,對不起孩子,不忍心看到11歲的孩子承擔這樣繁重的家庭重擔。每當看到媽媽流淚,懂事的他都會笑著說:“媽媽,這是我應該做的。”

【宣漢新時代好少年】譚浩:久病床前有孝子

【宣漢新時代好少年】譚浩:久病床前有孝子

【宣漢新時代好少年】譚浩:久病床前有孝子

外公外婆過來打理莊稼時,他總是忙前忙後,準備農具、拾種、為外公外婆端茶遞水,所有的這些,年老的外公外婆看在眼裡,覺得為他們家庭的付出是值得的。平時他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整理房間,洗衣服。有時外面有事,媽媽需要去操辦,他就自己一人在家,做飯學習,輔導弟弟學習,把家裡整理得井井有條。

他為家庭付出的種種、為母親所做的樁樁件件,使人心中不免心生憐憫,心疼他在這個年紀承受了不該承受的重擔。他的事蹟早在鄉里鄉親中傳開了,每到農忙時節,外公外婆抽不了身時,隊上的許多村民自願到他家幫忙,三下五除二就幫他們幹完活,平日裡,周圍鄰居還把飯做好送到他家裡,譚浩同學總是對媽媽說:“媽媽,等以後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幫助過我們的人。”聽到這,媽媽總是會滿意地直點頭。

【宣漢新時代好少年】譚浩:久病床前有孝子

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譚浩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

“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

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對父母的情意,

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彌久彌真,

最終化作傳承美德的人間佳話,

流傳在世間的每一個角落。

“百善孝為先,孝是德之本”,

譚浩的孝心故事,

演繹和詮釋了孝的艱辛和動人,

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愛滿天下,孝暖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