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蘇軾的《臨江仙》?

每天讀文史


好玩的國學的回答,一定好玩!

蘇東坡: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都是過客!

蘇東坡有好幾首臨江仙,好玩的國學來賞析蘇東坡寫的一首送別詞!

離別總是傷感的。特別是古人的離別,有時候是一去經年不知何時再見;有時候就是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

古人的離別,瀰漫著灞橋的風雪;搖曳著隋堤的楊柳;是孤帆遠去的遙望,是獨山高樓望斷天涯路的思念;是渭城的朝雨;是十里長亭一杯酒;是江湖夜雨十年燈。

樂觀的人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悲觀的人的說,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而哲學家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這個哲學家,就是蘇東坡!

蘇東坡的這首詞送別詞,

不同於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不同於多情公子晏幾道的“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

而是充滿了道家的哲學色彩,揭示出蘇東坡儒道佛兼修後的人生境界——面對無法挽回的世間,面對流水一般逝去的時間,面對生命中無法把握的不確定性,他的一種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送別這個朋友的時候,蘇東坡正在杭州當市長。這也是蘇東坡看透了朝廷黨爭的烏煙瘴氣,受不了朝廷上下爭權奪利,而自請外放的。杭州的湖光山色給了他更加曠達的心境。所以這首送別詞,清新明快,細膩深沉,其真摯的情感和哲學思考,讓這首詞有了傳唱至今的經典魅力。

 詞的上片寫與友人久別重逢。朋友之間的幸福,莫過於久別重逢。如果所有的愛情,都像老朋友久別重逢一樣,那麼人間將是多麼美好的世界。

蘇東坡說他與老朋友三年沒有見面,三年來自己和朋友一樣,浪跡天涯踏遍紅塵。雖然三年不見,但兩人一見面,還是互相如坐春風。

接下來就是誇他的朋友氣質高雅氣韻瀟灑道德高尚。這本是送別詞的套路。

最精彩的最具有哲學色彩的,在下片。

再曠達的人,在離別之際,總會感到悲傷。雖然不至於像唐代詩人鄭谷寫的那樣:”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但“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一句,還是描繪出一種悽清幽冷的氛圍。

  但蘇東坡天生就是個樂觀派,他不會永遠鬱鬱寡歡。“樽前不用翠眉顰”就體現了他的由曠達、豪邁,說離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著為離愁別恨而哀怨。

從這一句開始,逐步有了哲學的思考。

一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離別也是為了最後的相見,何必在歧路之時痛苦傷感?

其二,人生本來就是一個離別的過程,我們離別青春,離別生命,離別我們最愛的人,離別我們找不回的時間,這是人生的常態,也是生命的常態。

所以,不必為離別而傷悲,要知道,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自此,蘇東坡的千古名句呼之欲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寄啊!

有人說李白是天仙,蘇東坡是地仙,在這裡地仙蘇東坡化用了天仙李白的一篇名文。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既然人只是天地間的過客,誰也逃不掉漂泊,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那你我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蘇東坡總是能把特別不好玩的事情,想成很美好的樣子,總是能把無趣的生活,搞成有趣的樣子,這是蘇東坡的魔力和魅力,也是蘇東坡對我們的意義。

也許日子很操蛋,但是生活要樂觀!也許生活很慌張,但是生命不能彷徨。

這就是蘇東坡,一個參透了人生苦痛的詞人,一個融匯了儒道佛思想的詞人,這種豪放的樂觀的幽默的曠達的性格,讓他在生活的悽風苦雨中,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

因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好玩的國學


《臨江仙》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門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賞析]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寫的是詞人與友人夜飲雪堂,回到自己在黃州的住處臨皋後的所見所感。

上片寫醉酒歸來。蘇軾被貶黃州,是待罪之身,不僅不能簽署公事,連行動都受到限制,為了防止言多有失,詩人只能經常閉門不出。處境的變化,讓他深深地感受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心中愁苦,經常借酒澆愁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醒復醉"三字將他這種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彷彿"二字恰當地表現了他當時半醉半醒的神態。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喝完酒後回到家的時候已是深更半夜,因為家童熟睡,怎麼敲門都無人應答,詞人無法進屋,只能倚門而立,耳邊傳來陣陣江聲,不禁生出無盡的感慨。這三句為下片抒發感慨埋入了伏筆。

下片抒情。"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兩句詞化用於"汝身非汝有也"、"全汝成,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莒“之言,表現了詞人對自已遭際的感嘆,他感嘆自己大半生為那浮名虛利所牽絆,異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夜晚江上靜謐的景象使詞人生髮出出世之想,他要寄情江海,以求擺脫內心的苦悶。

欣賞這首古詩詞


劉楚雲817


蘇軾的《臨江仙》有好多首,獨愛《臨江仙.夜歸臨皋》全詩如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此詩寫於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第三年所作。經歷了肉體與精神的雙重迫害,已是風雪歸來,劫後餘生,內心充滿了對昏暗朝廷的憤懣與絕望,寧願歸隱卻又身不由己,悽苦與悲涼之下寫出這首千古絕唱。

夜晚在東坡飲酒,醉了睡著,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家童鼾聲如雷,反覆叫門也不應。只好獨倚拄杖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

長恨身在宦途,身不由己。什麼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餘生。

他的另一句:“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亦可詮釋本首詩。


文心暮歌


蘇軾的《臨江仙·送錢穆父》全詞如下: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都門一別已有三載,四處流浪,踏盡了世間的紅塵。依舊未改的笑眸如春天般溫暖。心無波瀾似古井,高潔的品格若秋竹。

惆悵的人兒駕乘孤帆連夜出發,淡淡的月光,輕微的雲下送行友人。酒杯前歌妓用不著蹙顰。人生如寄居在逆旅,你我俱是過客。

  • 上片:“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蘇軾在都門和錢穆父分別之後,匆匆的時光已經過了三年。三年裡,蘇軾和友人錢穆父皆四處流蕩,經歷了諸多事,踏盡了人世間的紅塵。

  • “依然一笑作春溫”,雖然歷經滄桑,但是兩人堅守氣節,均未有些許的改變,依然如故的笑臉如春天般溫暖。
  •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心無波瀾似不為外界所動的古井,高尚的氣節如秋天的竹子。這是蘇軾和友人都具有的秉性。
  • 下片:“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錢穆父將要連夜乘船前往百廢待興的地方任職,惡劣的環境使其惆悵。伴隨著淡淡的月光和微薄的雲層,蘇軾夜裡送行友人。
  • “樽前不用翠眉顰。” “翠眉”代指歌妓。在踐行的酒宴上,歌妓不用為好友的離別而頻頻皺眉,表現了蘇軾面臨離別所持有的超然樂觀的心態。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逆旅”:旅店。最後的兩句是蘇軾對友人的勸勉。人生如寄居在旅舍,你我都是過客,並不會永久地居住在此。所以在有限的人生路程中,不要太糾結於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看開點呢。

文字的二三事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東坡最豁達的一首詞,結尾10個字道出人生理想,令人回味無窮

提起蘇東坡,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每逢中秋,基本都能聽到這句詩。他雖仕途坎坷,屢遭貶謫,從京城到祖國最南端,但胸襟坦蕩,樂觀豁達,遇事達觀,交遊甚廣,甚至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這心胸,真男神。蘇軾詩云: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也正是因為蘇東坡屢遭貶謫的經歷,才更顯其人格魅力。這一首詩以樸素的的語言道出了最真摯的情感。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蘇東坡被貶黃州第三年的一首詞,此時的他布衣芒屩,出入阡陌之上,於自然中尋求美,感悟人生。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轂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在詞的上半闕,東坡以精簡的筆觸描述了整件事情的起因、經過。寫此詞時,蘇東坡已經被下放了。從表面上看,他現在的生活好像還不錯“夜飲東坡”,看上去頗為瀟灑自在。由於歸來的太晚“彷彿三更”,大家都睡了,所以大文豪的敲門聲“都不應”。不過文豪就是文豪,就算酒醉後遇到這樣的事也沒有像其他醉鬼那樣大吵大嚷,而是轉身去了江邊。去江邊做什麼呢?“倚仗聽江聲”。到這裡為止,都還只是普通的敘事,頂多體現了文豪良好的品德。重點在於下半闕。

下半闕一開頭就直接點明心情“長恨”。看上去情緒好像轉變的太快,其實一點都不突兀。在最開始,東坡就說了“醒復醉”。復是什麼意思?又、再的意思。表明了東坡喝酒的狀態: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心裡要有多大的愁苦才會使得連酒都不能暫時消除呢?看似瀟灑的獨飲獨醉,背後其實是無力擺脫的煩悶:政治理想的無力實施,被貶謫的愁苦等等結合在一起,成了詞人心頭的陰翳。沒有了酒精的麻痺,再加之四下無人的寂靜。詞人不禁憶起自己的愁苦,因此發出了一聲感嘆“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個軀體不屬於我呀,什麼時候才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

詞人連用三個動詞“闌”“靜”“平”描繪了一幅深夜江河圖,同時暗示自己的情緒逐漸平緩下來。在詞的末尾,詞人希望能駕起一艘小船“從此逝”遠離紛紛攘攘的塵世,將自己的心神寄存於天地江海之間,不染汙垢。

全詞以寫實平淡開頭,又以遼闊曠達結尾,使讀者體味到詞人的心緒轉變,與詞人產生共鳴。也足見,東坡曠達的襟懷,當然也是他退避塵世、嚮往自由的心聲。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東坡的這首詞,你喜歡嗎?歡迎留言討論哦。


每天讀宋詞


原詞: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一般我們唸到這首詞,更多的會將目光集中在最後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但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一起來品味這句“長恨此身非我有”。

歷史上關於蘇軾的軼事有很多,他性情豪邁,詩詞、繪畫、美食、佛理、政治無一不通,他是鼎鼎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思念弟弟時,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長辭不做嶺南人”,他展現給我們的,永遠是他的樂觀,是他的豁達,可當我們讀到這一句長恨此身非我有,我們就會明白,東坡先生一生歷盡宦海浮沉,當他寫下這首詞,他終究還是沒有完全放下,他的心中多少被功名利祿所影響,或許他還是沒有做到真的清風明月皆無價。

東坡的詞會豪邁奔騰,也會悲悽婉轉,他能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也能寫出“人間有味是清歡”,他能寫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可無論如何揮毫潑墨,可當他年華老去,一切物是人非,終究還是寫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終究,他還是寫下了那句“長恨此身非我有”。


一夜花落知多少


你這問題問的,我也是無語了。

普及一下,臨江仙是個詞牌名。東坡一生作過多首臨江仙我沒細查,據我所知遠非前面提到的這幾首。正如你問如何賞析李商隱的無題,他一生作的無題詩多達幾百首,誰知道你問的哪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