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序

作者:葛劍雄,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葛劍雄:《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序


2006年秋,我收到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生張靖華髮來的郵件,就他在安徽巢湖北岸發現的一些村落和建築形式的特點與移民的關係提出問題。我與他並不認識,更不瞭解他的具體情況,但感到他注意到了一種我們在移民史研究中苦於找不到實例的現象——建築和聚落形態與移民的關係,因此立即給了他回覆,肯定他的思路,並鼓勵繼續深入研究。經過多次郵件往返,2007年4月10日,他發來一篇論文《“九龍攢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規劃與形成背景初探》。5月1日,我將提了些修改意見的論文發回給他,並指出:“我以為,一個重要的不足,是沒有討論水塘,而這是‘九龍攢珠’模式中很重要的部分,或者說是核心。水塘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還是利用自然地形半人工的?究竟有什麼優點?除了排水外還起了什麼作用?為什麼到清代建新村時依然採用這樣的模式?為什麼這樣的模式能夠維持數百年?這是非常值得研究和總結的,也是這一模式的亮點。如有可能,務請補充。”到2009年6月,張靖華已完成他的碩士學業,他的碩士論文《“九龍攢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的規劃和源流》也將由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要我寫幾句話。我欣然同意,寫道:“要復原或重建中國的移民歷史,僅僅依靠文字記載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充分利用文字以外的信息。移民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民居是移民所傳遞的重要文化信息。但對移民內部踩踏建築物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非專業水平,而出自建築、分期按揭、環境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忽略文獻記載和歷史背景,因而像本書這樣成功的嘗試難能可貴。”


張靖華的研究興趣並未因這篇論文的出版而中止或轉移,相關研究在繼續,7月間又來郵件問我重要的移民源江西瓦屑壩的相關問題,8月間還轉達了鄱陽縣湖城辦公室邀我承擔瓦屑壩研究課題的信息。我告訴他:“這些課題都需要作大量調研,完全依靠文獻解決不了問題,而我近期不會有空,所以無法承擔。”2010年7月12日,他給我發來郵件:“我們在巢湖的研究仍在進行,對一些涉及社會學和建築學交叉領域的問題,我很想在以後的學習中繼續深入研究。但苦於周圍學習的條件不夠,因此很想了解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這邊的情況,不知道先生這邊是否歡迎建築學專業出身的我來繼續升造?如果可以,大概需要怎樣的準備?盼望先生給以指導和答覆!”我自然很歡迎,告訴他我們研究所招生從來不講究原來的專業或研究方向,我已畢業的博士生中有電子工程、通訊等專業的。只要考試合格,建築學專業不僅不會是障礙,而且還有其他專業所不具備的優勢。但由於他已工作,加上個人的原因,當年未能如願報考。到2012年2月,張靖華報考我的博士研究生,並在當年7月被錄取。經過5年的學習和研究,他的博士論文於2017年6月通過答辯。又經過一年多的修訂,形成這部專著《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


葛劍雄:《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序


與9年前的碩士論文相比,儘管還沿用了“巢湖北岸”這個概念,但即使就空間範圍而言,也已有了質的擴展,涉及該區域的山系、河湖與地質構造。就時間而言,儘管重點是明初以來,還是追溯了巢湖演化的兩種學說,由秦漢而唐。就內容而言,儘管依然包括對“九龍攢珠”這一移民與建築形態關係的更深入的研究,但已很大程度地擴展到建築空間、移民與社會、聚落形態與市鎮演變、交通和商品對市鎮建築空間的影響,嘗試提出聚落更替和更新理論及計算公式,並對現實的發展和規劃提出建議。


我曾與張靖華討論過他此書的學術旨趣與追求,得知集中於兩方面:


一、社會和建築的關係


建築空間與社會活動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長期以來,建築學的研究,由於對於技術數據的過分倚重,使得二者的有機聯繫常被割裂。對傳統建築、聚落空間的研究往往只是對結構、造型、色彩的總結、概括,對於其背後的形成、影響要素難以觸及。實際上,建築和社會高度重合,互相影響,彼此促進,共同發展。社會是建築產生、發展和演變的巨大動力。真正意義上的建築產生必然和社會的產生同步,而建築空間的發展也必然與社會的運動同步。對於建築的認識和研究,只有建立在對其背後產生的社會因素的理解基礎上,才能真正把握其本質。這是由於:一些建築現象產生的原因,如本書所研究的“九龍攢珠”聚落在巢湖北岸的建立本質上是明初移民社會形成的結果,而建築現象的流佈、發展、演化,又和人口發展、社會的變遷密切相關。不能理解社會對於建築發展的直接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很難真正對聚落和建築進行有效的分析。


葛劍雄:《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序


從另一方面來說,建築對社會的反作用同樣存在。建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人類社會在空間的反映。這種反映在微觀、中觀、宏觀都存在。在微觀上,可能體現為個人、家庭活動對單體建築外觀、結構、陳設的影響,在中觀層面可能體現出家族或其它社會組織對聚落空間秩序和發展方向的雕塑,在宏觀層面則可能體現為更大規模的社會和人口流動過程中建築思想、技術與文化的流傳。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築本身可以成為解讀、理解、觀測某一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指標,它常常是異常敏感的。單體空間的材料對比、造型差異可能代表其背後的經濟、技術、文化差異,相鄰聚落的空間關係可能反映不同家族群體的經濟衝突、社會矛盾,相鄰區域的建築空間的差異則有可能是不同社會環境、管理制度、生產方式所導致。甚至可以認為,建築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空間化。


二、社會學與區域更新


由於建築活動和人類社會的這種彼此依存、互相制約的關係,使得在區域更新的具體工作中,不能完全脫離對於社會的研究與關懷。事實上,冰冷而僵化的,以建築的改造來代替社會發展的思想,已經在現實中導致了十分嚴重的後果,大量的城鎮“千城一面”,古鎮索然無趣,老街上假古董、劣貨充斥,證明在實施過程中,確實存在著某種將建築的改造等同於綜合發展的錯誤思想。這一思想的背後,有體制性的因素,如文化、建設主管部門在行業管理,協作方面的不協調、不對稱,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的社會學研究與現實實踐之間的脫節,以及從某一時期以來產生的社會學者與建築學者之間無法真正對話,互相協作的現實困境。都為區域更新發展與鄉村振興進程中,如何將人的發展與建築的發展真正協調起來,社會的進步與物質的進步統一起來,提出了更復雜,更艱鉅的任務。


為了改變這一現實困境,除了學科層面的交叉合作以外,機制性的創新顯然也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在現實工作中創造機會,使得社會學與建築學的融合工作真正發生,社會學者真正參與到建築與聚落更新的實踐中來,另一方面,體制性的創新與行業的打通,也才能有效的改變上述問題。


正因為如此,張靖華有成果不限於本書的具體內容。至於本書是否達到了他的目的,還得請讀者們審閱評價。


葛劍雄:《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序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