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八景”和“八宝”镇原县的传说

镇原“八景”和“八宝”镇原县的传说

镇原八景久为邑人传说,更是文人雅士的赋诗吟颂寄兴抒怀的所在。但建置久已泯废,有的尚有遗址,有的置废址芜,空留传说罢了。据《重修镇原县志卷一》古籍与山川部分记载及前人传闻,镇原八景是:

(一)玉山春雨。遗址说法不一。其一,县东十里多白石,阴雨之夜明艳如玉,虽数日后其光不熄。其二,县右七里有玉山,多白石。其三,在县东,山上崇岩峭壁,白石粼粼,曲屈奇离,春柳袅袅,每雨过后,山南光分城市,碧映邻村。其四,县东七十里彭阳故县西面有玉山,在刘大夫庄,山上曾建有玉山寺,因山而得名。其五,民间传说东川朱家沟沟或张新堡子的山上有白石,就是八景之一的玉山。这与前一、二所指接近。究竟在什么地方,重修县志肯定了彭阳西刘大夫庄的说法,但寺废址毁无可考查。

(二)潜台夜月。潜台一名夜月台,在县治北山瓮城中(俗称灯盏里)即东汉王节信读书著论处,所以又名读书台、潜夫台。传说这里清风徐徐,槐香四溢,飘进书屋沁人肺腑;月亮升起的时候,真像挂在松林中的一轮玉盘,光辉恬静,肃穆安逸,照着王符的读书亭阁,显得格外的高雅幽静。人们趁着月色游此胜境,仰忆先生慷慨激越、精辟透彻、切中时弊的论著,真是文笔犀利,妙语横生,景慕之情油然而生。

(三)黉宫产芝。明朝洪武年间,灵芝产于文庙的柱础上。本来灵芝不足为异,奇特的是产处特殊。人们都说这是文明的征兆,是圣贤德望的反应。与上古尧帝时的指佞的蓂荚(祥瑞的草)一样,显示了神明的灵爽精气。以后传说大成殿前的鱼池中有几砖洞,灵芝就长在深处,游人在池桥上争相俯瞰,却怎么也看不见,显得神秘莫测。

(四)佑德集凤。佑德观在潜夫山巅,是宋代天庆观故址,明朝永乐年间,在故址上复建了玉皇殿、老君阁;清嘉庆五年邑人重修。以后常有补修,1958年拆毁,1995年复建。相传明朝时有异鸟集于佑德观,百鸟结朝,人们根据百鸟朝凤的传说,便把它们当着凤凰了。成为当时的胜景,每天早晚上山观赏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凤去鸟散,而却成为八景之一的佳话流传至今。

(五)太洋神湫。相传在泾州北界有湫,清澈不容秽浊,如有喧污便能兴云致雨。土俗逢天旱在湫边祈祷时而应验,因为它是云和龙的住所。另说,五泉里(在彭阳东石窟寺,因有五泉而名,明时设五泉里)有湫叫太阳,渊洞深处有大虫、蟒头、角似青羊。人们不认得它,以为是妖怪或神虫。同时还有记载县东七十里处半山中有池环周五里多长,水澄澈,深不可测。天旱时祈雨多能应验,明朝万历八年邑令陈遇文建祠祭祀;十九年县令李盘取金色鱼、鲫鱼并莲、蒲、水藻、水葱、温草投到池里以供观赏。又说,太洋一名太阳,在山腰中环围数里,不涸不溢,天旱祈祷常很灵应,人们都把它叫神湫,这就是古时候的朝那湫。在“太洋神湫”条下还载,在县东,前志作神湫灵应。广阔一片水波荡漾,周围有数顷大,不溢不涸,停蓄山腰。亢旱时莫不祈祷灵液,可立见滂沱大雨,滋润万顷良田,庇祐百姓,胜景第一。据老年人相传,神湫就是现在屯字镇太阳高家东面的孙家边边山下的沟池,原叫太阳池,已涸多年,解放后县上利用已涸池底和周围的土地办起林场、农场。后承包给群众了。

(六)温池洁莲。县西二里许有莲花池,旱不干涸,冬不结冰,以前种植莲花特别茂盛,因此得名。这是八景之一,昔时置布亭阁,以供游人观赏吟咏。很早以前就已塌废了。但池边的井尚存,刻有“莲花池”三字石碑,仍镶在井旁土崖中。温池洁莲条的记述,很是引人入胜,大意是:在县西,前志作莲池温洁。一泓清水碧波粼粼,每经寒冬池水常温,夏日满池鲜妍的莲花散发着清香,金鱼翔游忽而浮上水面,倏尔又潜入水底。依亭赏景,吟咏抒情,使人心旷神怡。

(七)仙洞香茗。洞在县治北山上,宋朝时候有个姓徐的神翁曾在这洞里修炼过,所以又名神翁洞。洞口有香茗(香茶)。传说这香茗很有神力,喝了它可以洗涤人的俗肠。以后神翁虽然去了,但香茗仍留在洞口,供人采饮。但愿世间鄙俗读书人和贪官污吏以及龌龊的汉子们,普饮一杯,以清洗肮脏的心肠,以便弘扬正气。

(八)道院异柏。道院是指县城东北山的佑德观。异柏相传是野云簪插地竟生成了可做栋梁的参天大树,每天清早可见稀疏的老杆上长着苍郁的浓冠,好像整个山城都被掩映成一片翠绿。到了晚间象舞龙一样的曲屈多姿的树枝笼罩着一轮皓月,回窝宿夜的鸟儿唧唧喳喳地叫着,显得格外幽静惬意。相传这古柏是东汉王符在山上读书著论时所栽。他每天从水荫沟泉里担水浇灌,水桶前后担着,前桶的水浇树,后桶的水泼在山坡上,以示诚敬。如果路上遇见行人讨水喝,就让喝后桶里的,如误喝了前桶里的水,他就一齐倒掉下沟另担。久而久之这些柏树也有了灵气,数不清数。传说民国年间城里驻军不相信,就带一连士兵上山,令每人抱一棵树,却长了两棵树无人抱,散去原数复抱,却多了两个人无树抱。这就增加了古柏的神秘色彩。据潜夫山公园管理处稽考,现存的古柏有93棵,其中最大的有四围多粗,树龄约1800多年了。

以上就是有关镇原八景的记述,千百年来引得墨人骚客为它们吟诗赋词,抒情托志,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可惜保留下来的却寥寥无几。现将张纯锦先生保存的其父张公衡前辈的“咏镇原八景——冠首格”一组,谨录于后,以飨读者。

(一)玉产深山里,山高可接天。春风吹夜雨,雨后白光连。

(二)潜德暗深修,台高百尺留。夜吟诗韵雅,月满北山头。

(三)黉学何人往,宫中圣且贤。产生多少卉,芝草最鲜艳。

(四)佑福原州众,德宏万古留。集来几鸟百,凤仪现楼头。

(五)太古池中水,洋洋映翠山。神灵真应验,湫洒百姓田。

(六)温冱鱼戏玩,池静水微涟。洁净污不染,莲叶映碧天。

(七)仙家生雅境,洞内少尘缘。香烟任缭绕,茗茶细细煎。

(八)道人何处去,院内草萋萋。异样非常物,柏撑恨天低。

八宝镇原县的传说遍及城乡,凡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能说出几样宝来。相传古代修筑原州城时,风水先生先选定开边的万城子,认为地势宽敞平坦,是个好地方。经商定遂将标志旗写好插于该地。即将破土动工,有人提出异议,便进行实地勘查,认为大户坪优于万城子,故将标志旗挪到大户坪,开始备料,动工修筑。一天晚上月色如昼,工地上巡更的差役发现标志旗被一只狐狸衔着跑了。第二天一早士绅与工匠沿着痕迹一直找到潜夫山下才寻见。传说是狐仙给搬迁的,因为这里周围藏着许多宝贝,是个风水极好的胜地,宜修城池。这宝贝先后共计有八个,所以就叫八宝镇原县。这八宝是:

(一)七里河(一说是城隍庙)的金香炉。因香炉外表是涂了漆的,加之长期的灰尘积塑,看不清本质,所以寺中僧众与附近居民都不知道它是金子铸的。后来不知何年何月,来了外乡的云游喇嘛发现这里有宝气,但不知真宝在什么地方。后经神仙指点说:上至县城,下至原郑家,上七里,下七里,金香炉在七(漆)里。喇嘛领悟了,便用一个瓷香炉将殿中菩萨像前的漆香炉换走了。这就是喇嘛盗宝的传说。

(二)蚂蚱沟里的金蚂蚱。相传蚂蚱沟里有一眼清澈甘甜的水泉,冬暖夏凉,不冻不涸,供居民饮用。水底深层有一只欢蹦乱跳的金色蚂蚱,午夜时分常出水面跳跃,浑身金光四射,将整个沟渠和两面山腰直照得通明,如有惊动,便倏尔潜入水底不复再见。后来也被喇嘛所盗,泉水也渐渐地干涸了。

(三)灯盏坝上的金灯盏。灯盏坝就是北城外的瓮城,东北高,西面低,南与北城墙相接,却低于城墙,中间是洼池。形状很象古来老百姓用来点灯照亮的灯盏头,因而得名。传说地下有个金灯盏,护住北城不塌陷,所以是宝贝。传说也被盗走,故而北城也就破损了。现在公路从灯盏中间穿过,形状已看不清楚了。

(四)水荫(涌)沟里金马驹。水荫沟,本是水涌沟,因泉水很旺,昼夜不停地涌出而得名。后来水泉周围柳树成林,浓荫密蔽,汲水的人们,常在树下纳凉,渐渐地叫转音了,就成了水荫沟。相传泉底石孔中有匹金马驹,常在午夜跃上泉面,在水中驰骋,金光闪耀照得全沟与四山光亮如昼。据传说只有用千年的陈谷草为诱饵才能将马驹唤出水面。后来喇嘛为了盗金马驹,把庙中神像的一条胳膊剁下,因为内骨是谷草做的,深夜拿到泉畔,果然将金马驹唤出来了。刚逮住缰绳,碰巧儿对面山上刘乔的爷爷起夜,一出门见满沟金亮,莫名其妙,便咳嗽几声壮壮胆,却惊动了山上人家的狗,吠声四起,金马驹倏而潜入泉底,喇嘛只揪断了半截缰绳扫兴而去。这一宝至今仍藏于泉底深处,所以泉水一直很旺,供群众饮用。

(五)莲花池里金莲花。县城西二里许有莲花池,池水清澈温洁,每盛夏季节,碧叶滴翠,妍荷映日,游人络绎不绝,骚客吟诗抒怀,真是乐趣横生。相传池底水眼中有一朵金莲花,故致池水不涸,碧莲不衰。后因被喇嘛盗走,所以池涸莲枯,亭塌阁废。

(六)南门河岸逼水珠。县城南门外约里许,茹河大桥以东110步处的北岸有高约三丈,宽约两丈多的半圆形石崖突出河滩。相传洪水至此不再上涨,且折向南流,所以南城不被水冲。传说石崖中藏有能治服洪水的宝珠,因而在崖顶上修建龙王庙一座,四时祭祀;庙门前立有椭圆形石碑,上刻“逼水珠”三字。文革中被好事者推入河中。另一说,在啤酒厂背后的河岸边有石崖突出,河水至上侧受阻折南而流,群众也呼为逼水珠。

(七)县府大堂里蒿木檩。原县府是现在公安局,大堂民国年间称大礼堂,后改称中山堂,现已拆除。相传修建县府时发现山麓下有一簇铁秆蒿长得高大结实,更奇特的是夜里放射金光。官民均以为宝。遂砍下主杆约酒杯粗细,六、七尺长,镶并在正中的中檩上,建成县老爷审案的大堂。因此长期留传为佳话。

(八)黉学里的灵芝草。即八景中黉宫所产的芝。因为灵芝草药用和营养价值都很高,据传说能治很多病,有起死回生之功效。《白蛇传》里盗草救许仙,就是神话佐证。因多生长于仙山,俗界甚少。黉学里长出灵芝更是罕见,所以官民都以为是宝,就相传下来了。

另外,有人还说东岳庙的一柏临三碑,一说文庙内,涝沟井里的金鸭子,瓦户庄的一个碾子,四个碌碡均为八宝之一,但不为众人所共认。这里就不必赘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