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積分在商代古玉加工中的應用,以點帶面,提高鑑定眼力(乾貨)

在商代玉器中,圓圈線常用來表示動物的眼睛,如玉魚、玉鳥。本文看圖說話,分析工痕,掌握工藝,瞭解工具。

一、工痕

微積分在商代古玉加工中的應用,以點帶面,提高鑑定眼力(乾貨)

鹿邑太清宮長子口M1出土商代晚期玉飾,臣字眼的眼珠為圓形線圈,線槽坡度不甚明顯。

微積分在商代古玉加工中的應用,以點帶面,提高鑑定眼力(乾貨)

圓圈線的溝槽多呈斜坡狀,也有斜坡不顯著而作粗線者。圓弧不夠規則,過渡生硬。放大觀察,線槽內部可見交織放射狀條痕,細密毛躁,長短不一。

二、工藝

微積分在商代古玉加工中的應用,以點帶面,提高鑑定眼力(乾貨)

不難看出,這件玉圓圈並非正圓,而是“削方為圓”。製作時,先有起稿,然後按照圓形切線的方向,不斷變換角度,採用切線逼圓、以直取彎的形式,磋磨而成。

微積分在商代古玉加工中的應用,以點帶面,提高鑑定眼力(乾貨)

這其實就是微積分原理。多邊形不斷變化,達到一定極限,就成了圓形,這是由當時的工具決定的。

三、工具

微積分在商代古玉加工中的應用,以點帶面,提高鑑定眼力(乾貨)

商代玉器的陰線均為細石器、砂岩類工具以及金屬片製作,未見砣工痕跡。工具決定工藝,工藝決定工痕。可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論在任何時代,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本文通過館藏商代玉器微距分析,闡述了圓圈線的加工工具、工藝與工痕,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些許幫助,筆者倍感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