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 粱梦 懵懂年代(一)上

……我用一根粗铁丝拗成的铁钩,推着一个大大的铁圈在一条大泥路上跑。铁钩弯成“V”字型,握手的铁丝与“V”字的一端成直角。铁圈正好卡在”V”型钩的凹陷处。铁钩推着铁圈,铁圈飞快地朝前滚动着。大泥路上有许多干结了的凹陷。不时让滚动着的铁圈东倒西歪。路突然到了尽头,一座有台阶的石桥出现在了面前。我显然知道,铁圈是滚不上台阶的,我试图想用握着的铁钩勾住朝前滚动的铁圈。但铁钩一下,二下,却始终勾不住。我正枉自着急,铁圈竟已经在桥上了……


  用粗铁丝弯成的铁钩,推着一个铁圈在路上奔跑,这是我幼年时,故乡小镇上风行的游戏。小镇的西端石桥北堍,有一家生产拖拉机钢圈的工厂,钢圈用钢板煅压而成。经煅压后初具钢圈模样时,总会多出一圈边。这圈边被切割下来后,便是一只可供玩耍的铁圈了。


  这种铁圈直径约八十公分。大小和重量很适合孩子们玩耍。在那时,能设法弄到一只这样的铁圈,是一件很荣耀的事。那家的孩子弄到了这种铁圈,他必定会在小镇的青石板街道上,炫耀着慢慢滚上一圈。


  用铁钩推动着直立的铁圈朝前滚动,是一门技术活。让滚动着的铁圈按照玩耍者的意图或前行,或转弯,全凭手中的铁钩传递的感觉。熟练的玩耍者只要轻轻调整铁钩的角度,正滚动着前行的铁圈便会改变前行的方向。常常看到一群孩子手握着铁钩,推动着大大小小的铁圈在青石板上招摇而过。铁圈在青石板上滚动,仅发出轻微的“嘚、嘚”声。

第14 粱梦 懵懂年代(一)上

招摇而行的滚铁圈队伍中,跑在前面领头的,必定是那家厂子切割下来的那种铁圈。因为那种铁圈是最富丽堂皇的,最高大威猛的。切割会给铁圈的内侧留下一个斜面。这个斜面在滚动时,会折射出亮晶晶的光芒。有时,在太阳光的折射下,甚至会出现七种颜色。这绝对不是其它的那些从旧脚盆,旧木桶上褪下来的铁箍可以相比的。旧脚盆,旧木桶上褪下来的铁箍,肯定早已是锈迹斑斑,没有一丝的光彩。哪像那种铁圈,有着天生的铁青色。所以,在幼年时,能弄到一只这样的铁圈一直是我的梦想。


  幼年时,与我一起玩耍的伙伴,一个是“陆松城”边,这条取名“乌弄里”的弄堂临街口东侧的那家豆制品商店家的一个小孩。这户人家姓楼。父亲是豆制品工厂的师傅,一个很大的胖子。白白胖胖,脸上有几粒麻子。笑起来一副弥勒佛的形象。喜欢讲笑话。语言诙谐,说话前,自己已笑成一脸花;我印象中,他的形象,总是夏天的傍晚,他躺在豆制品商店前一张藤椅上的景象。眼前笑成了一条鏠。藤椅的扶手上,放着一把褐红色的茶壶。商店是他家的门面,他们家住在商店的里面。


  豆制品的加工场是在镇西一大间临街的房子。印象中的豆制品加工场内有许多浸泡黄豆的大缸。里面一直水汽蒸腾的模样。

第14 粱梦 懵懂年代(一)上

他们的住宅,仅一楼一底很小的房子,楼是搁楼,上面是一扇隆起的老虎窗。放着很拥挤的几张床铺,横七竖八的样子,大概是他们家子女众多的缘故。楼下的那一间很暗,进门便是一张餐桌,靠里侧是一个很大的灶台。一架很小的木梯,在灶台的烧火口边,直直地架在阁楼上。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专门负责豆制品售卖。夫妇俩的配合,在小镇是少有的搭档。男人在豆制品工厂做大师傅,女人将豆制品卖出去。女人长得小巧玲珑,一直蹶着嘴。一副很精明的模样。


  在他们家众多的子女中,与我年龄相仿佛的,是一个比我大一岁的男孩。是他们家次小的孩子,他有两个兄长和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这个小孩幼年时,实在是个人精。眼珠子一转,一个主意就出来了。而且很会玩。小镇哪一种玩法时兴了,他就能很快学到手,并玩得滴溜溜转。


  幼年时,他教我玩“翻洋片”。所谓的“洋片”,就是用很薄硬板纸制成的。薄硬板纸的正面,印成许多等长方块的图案。图案一般都是人物的塑像,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人物画的一个个栩栩如生。像张飞,必定是络腮大胡子,手提一杆丈八长矛;像关羽,必定脸色红如枣子,五络长须,手握的那一柄青龙偃月刀竖在他的身侧;像武松,必定头戴一顶边有绣球的小斯帽,手持一根齐眉短棍,一身短打的打扮;像燕青,必定赤着胳膊,上身和胳膊上纹满了龙形的刺青。

第14 粱梦 懵懂年代(一)上

一个一个的人物,都被固定在一个个等长方方块的画框中。画框与画框之间,是一条细细的红线;对应着的薄纸板的背面,也是这样的红线,这样的画框。只是画框中不是人物的肖像,而是一首描写或赞颂背面的人物相符的小诗。


  薄纸板的正面,被人物肖像上的那些装饰弄得红红绿绿,花里胡哨;背面却没有油彩,只那条间隔的线是红色的。小诗和画框直接印在了薄硬板纸的底色上。沿着红线剪下,便是一张张的“洋片”了。十几、二十张“洋片”构成一大张,在商店里有得卖。商店一般整大张、整大张地卖,不零拆。要买全《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将,得买下全套才齐。而买全套却不是幼年时的我们,靠向父母每日要几分零花钱所能承受得了的。所以,常常是你手中有这几张,他手中有另外的那几张。


  每个男孩都盼望着几时能将自己手中的《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将凑齐了;或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凑齐了。但是,很少有人能达成所愿的。于是,每个人都盯着对方手中的“洋片”呢!那么,怎样才能将对方手中的“洋片”居为已有呢?“翻洋片”的游戏便因此而产生了。


  几个小孩在一起玩的时候,将各自拿出的一张“洋片”正面朝上放在地上。然后,发拳决定谁先来。“石头剪子布”赢的一方,拿起地上自己放着的那一张“洋片”,用力摔在地上。要利用“洋片”着地时,平面拍出的那一股风,将对手的“洋片”翻个儿,才算赢。翻了个儿的“洋片”便归了赢的那一方。双方或几方轮流着来。

第14 粱梦 懵懂年代(一)上

 放在地上的“洋片”被赢走了,得从自己手中攥着的那迭“洋片”中重新抽出一张,以作补充。在玩耍时,谁都盼望着自己赢,对方输。所以,人人都低着头,蹶着屁股,围成一团,看着正甩手翻的人。口中一律的大呼小叫,很是热闹。而结果,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为了尽可能地让自己赢,让对方输。幼年时的我们还想出了许多的绝招。其中最有效的绝招便是:将“洋片”的背面,使劲地在餐桌上磨。户户人家的餐桌,不管吃完饭后擦拭得有多干净,总会有油腻留上桌面。尽管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一直缺荤少油的。但“洋片”被在餐桌上来回摩擦之后。总会有油腻附在了“洋片”上。附上了油腻的“洋片”背面,黑呼呼油滑滑的,“洋片”本身的份量会加重,份量重了的“洋片”,不太容易被对方的“洋片”翻转。


  后来,这样的绝招大家都学会了使用。各自的手中也一直都是那几张“洋片”,谁也赢不了谁许多。只是,在我们时兴玩翻“洋片”游戏的那段时间里,小镇上有男孩的家家户户餐桌都特别干净,都被“洋片”打磨得光可鉴人。

第14 粱梦 懵懂年代(一)上

 再后来玩的,是打弹子。所谓的“弹子”就是玻璃小球。就是现在“跳子棋”的那种玻璃球。在我幼年时,这种溜圆的玻璃小球小镇上很少见。我不知道那个时节,小镇上的这种玻璃球是从哪里来的?我刚开始玩时,拿的是一种比这种玻璃球略大一些的中间没有彩色花的玻璃球。


  略大一些的玻璃球,在我幼小的手中显得大了些,有些玩不转。但我没有中间有花的玻璃球,只能拿略大一些的玻璃球充数了。我记得,那时,我对玩伴们手中的那种有花的玻璃球是多么地向往啊!那红的,绿的,黄的,黑的,甚至是白色的花朵,朵朵开在玻璃球的中间。美伦美奂、美不胜收,真让人羡慕呵。


  我们先玩的是打“饭淘箩”。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种游戏取名叫做打“饭淘箩”。所谓的打“饭淘箩”,就是在地上画一个半尺见方的“田”字格。在“田”字格的每一个笔划交接点上,摆上一粒“弹子”。然后,在“田”字格的三米远的地方,画一条横线。玩游戏的人一律站在横线外,以横线为界,朝“田”字格上的“弹子”弹出弹子。如弹出的“弹子”,能将“田”字格内的弹子撞离“田”字格,被撞离的那粒弹子便归你了。而且,你可以蹲在你弹出的那粒弹子停留的地方,拿起那粒弹子继续朝“田”字格里的弹子弹。直到你再不能将“田”字格中的弹子撞出为止。

第14 粱梦 懵懂年代(一)上

 我那时没有那种中间有彩色花的玻璃球。“田”字格上的玻璃球,是参加游戏的人每人出相同的数量拼凑的。我第一次玩这种游戏,那个份子,还是楼姓的玩伴帮我垫出的。好在我手中的那个透明玻璃球个大,只要它撞上去,总有玻璃球被从“田”字格中撞出来。才算没有将他帮助垫出的那几粒弹子输掉。而且,居然还一不小心地赢了几粒中间有花的玻璃球。这真让我高兴得几乎要发疯。


  玩弹子的手势也是有讲究的。如果,勾起食指,将弹子放在勾着的食指弯,将弯起的拇指等待在玻璃弹子的后面,依靠猛烈伸直弯起的拇指将玻璃球弹出去。如此弹出的玻璃球,缺少撞击力,在地上滚不远。只有伸出食指和中指,用指尖夹起弹子,然后手掌朝上,五指自然弯曲,将拇指弯曲在食指和中指浅浅夹着的玻璃弹子后面,用力弹起拇指,弹子便会在手中激射而出。弹出的弹子的撞击力,实在比前一种方法大得太多,弹子在地上滚出的距离,更不是前一种弹法可比的。这种玩弹子的手势,也是我向楼姓的玩伴学的。

……

(未完待续)

PS:选自胡杨木著作纪实文学《百年梦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