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灑熱血振中華——何秉彝(二)

鄉間生活 純潔心靈

何秉彝,字念慈,1902年生於四川省新繁縣清流鄉黃水泉,與著名文學家艾蕪是小學同學。出身於地主兼商人家庭。1914年隨父母遷居四川彭縣。

幼年的何秉彝生活在農村,父親在清流場經營染坊生意,同時兼理鄉下田業(其父名下有良田60餘畝)。何父宅心仁厚,做染坊生意信奉誠信為本,以質取勝;出租田地堅持互惠互利,並且能根據收成的豐歉對租戶進行田租的減緩免。因此,何父的染坊生意與田業經營得紅紅火火,在當時的清流場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確確實實可以算是殷實人家,而且在當地得到尋常百姓的普遍尊重。

何秉彝6歲的時候父親就把他送到當地一個比較有名的私塾讀書。何秉彝對人謙恭有禮,加上天資聰穎,好學善思,雖然平時話語不多,但言語中時時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所以深得老師學伴的喜愛和鄰里鄉親的讚許。

何秉彝見證了父親誠信做生意,生意越來越好的過程——這讓何秉彝明白了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就會有好結果的道理;何秉彝也曾隨父親到租戶家收田租,親眼目睹了當時農民靠天吃飯,常年勞作不息卻往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尷尬境遇——這也讓何秉彝感到無比的茫然。

何秉彝生活在一個溫馨慈愛的家庭,耳濡目染,幼小的心靈埋下了誠信正直的種子;何秉彝生活在一個社會經濟凋敝的年代,扶貧濟困,改變民生的思想潛滋暗長。

舉家搬遷 初露鋒芒

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何父望子成龍,期盼著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能把自己靠勤儉持家、誠信經營創下的家業發揚光大。他知道兒子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現在的清流場已經不能滿足兒子的成長需要了。於是何父做出了一個對於何秉彝來說非常重大的決定,舉家從清流場遷居到彭縣聯升巷。自此,何父便改營紙鋪和糧米生意,同時兼理鄉下田業,何秉彝也從清流場的私塾轉入了彭縣閩省高級小學學習。這是1914年的事情,當時的何秉彝剛剛12歲。

1918年8月,何秉彝考入了彭縣縣立中學校(舊制)十三班學習。何秉彝學業優異,深得師生推崇。他為人正直,具有強烈的正義感,樂於助人。凡同學中有困難的,他必樂於相助。有一次他發現學校的伙食團中有人貪汙,侵吞學生的伙食款,別人都不敢聲張,他義不容辭地向學校揭發,使校方不得不對此事嚴肅處理,從而改善了伙食,獲得學生的普遍讚譽。

何秉彝從這一事件中懂得了要爭取正當的權益需要鬥爭,需要有人挺身而出!

實業救國 求學成都

1921年,何秉彝在彭縣中學畢業了。學業優異的他自然要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但讀什麼學校呢?這讓何秉彝犯難了。童年在農村生活的何秉彝熟悉農村生活,瞭解農民疾苦。他看到自己的父親不像其他的地主一樣對農民盤剝,可農民辛辛苦苦勞作還是度日維艱。“窮則獨善其身富則達兼天下”,在讀私塾時這種思想已根深蒂固的烙在何秉彝的腦子裡了。對!要想改變中國的現狀,發展實業是必由之路。於是,何秉彝懷著“實業救國”的抱負,考入了成都工業專科學校。

在成都求學期間,何秉彝參加了當時在成都頗有影響的進步團體“學行勵進會”。他是骨幹,組織學友進行讀書活動,關懷國事。

認清時弊 輾轉上海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四川已經沒有辛亥革命時期保路風潮那樣熱烈的革命氣氛,革命潮流已經消退,四川的上空籠罩著層層陰雲。各派軍閥在四川各地割據,連年混戰,使地方糜爛不堪。教育界的腐敗現象也層出不窮。何秉彝慨嘆地說:“施教者善良固有,而難堪者則實多。”何秉彝閱讀了《新青年》等進步刊物,思想豁然開朗,視界為之開闊,決心走出閉塞的四川,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上海或北京學習。他反覆向父母解釋:“男之所以欲出外,為將來計,非為眼前榮、目前譽。男將來能否成為有用之人,皆此一舉也。”“在此四川半生半死之學校中”難以“成為有用之人”,難以求得“為將來謀利益,增幸福的學問”。1923年5月,他和同學一起來到東海之濱的上海。

初受洗禮 認識飛躍

何秉彝出川之後,先住在杭州補習英語等課程。1924年初,他經同鄉李一氓的介紹考入上海大同大學數理專科班學習。同年三月,何秉彝與李一氓等六個彭縣同鄉發起組織了“彭縣旅滬學會”。他在給父母的信中說,組織“彭縣旅滬學會”的“最大目的是要對於本縣有所貢獻,一般三皇時代的人的腦筋,要與他改換了,教育上要將不對的地方與他改造過,輸送些新文化教育來。學生界及學校的辦理,要指導他們。有志外來的人,要加以引導提攜。”在這段時間裡,通過書信鼓動楊石琴、楊達、何紹文等親友先後到達上海求學,並在他的影響下相繼參加革命工作。何秉彝旗幟鮮明地主張解放婦女、男女平等,對封建禮教做了深刻的批判。他在給父親及妹妹的信中多次提到“男的主意是想要將五妹或六妹任隨弄一個出來,以實行心之所志,引她去光明之路”;鼓勵妹妹“自動醒悟起來”,勇敢地“奔出黑暗的舊家庭,不再受舊禮教的制裁”,擺脫“舊式閨閣女兒的地位”,“與男子相等,同一地位過人。”

在上海大同大學,何秉彝的思想受到進一步洗禮,逐步向共產主義理想邁進。

追求真理 找到歸宿

由於上海大學當時有鄧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惲代英、張太雷等黨團中央的負責人在那裡任教,何秉彝進入上海大同大學不久,就對上海大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特意去上海大學聽鄧中夏、瞿秋白等的演講。從此,何秉彝開始接受黨的教育,也開始意識到中國人民必須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科學才能發展,中國才有希望。於是,何秉彝不顧一心渴望兒子學得賺錢本領藉以光宗耀祖的父親的強烈反對,決意改上上海大學,潛心學習改造社會的學問。何秉彝在回覆父母及親友的多如雪片的反對他進入上海大學的信件中,這樣闡述自己決意要讀上海大學的理由是:“目前我國外遭帝國主義侵略,內受萬惡軍閥之蹂躪,吾人陷此水深火熱之境地,欲求救國救民,舍行國民革命外,其道無由。致力自然科學,雖有相當價值,然非此時所需也。”“大人唯一的主張,最大的目的,和至切實的見解,只希望男讀個如北大、東大、北洋、南洋和唐山等有虛譽假銜的國立部立大學,在修學時,可以無意味的膾炙人口,畢業後,可以用內虛外實的資格去麻醉人,拿一張不值錢的假飯票去欺騙人”。他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為什麼要研究社會學的原因:“男何以要研究社會學?因為男現在是二十世紀的新青年,不是十九世紀的陳腐的以文章為生,以科舉為目的的老學究。生在這二十世紀的社會里,便要為二十世紀的社會謀改造,便要為二十世紀的人民謀幸福,……”“男又何以不到別的地方,一定要住上海呢?因為北京、天津的環境太惡劣了,太汙穢了。……上海是世界文化薈萃之區,並是東南第一市場,新潮流的波及,光亮的透射,要算中國土地的先覺,在此地雖然比較多花費幾文錢,而相信所得的代價,所享的進益,實在要比旁的地方所得所享的超出百倍。即使多耗費幾文錢也是大大的值得了。……要想男到那穢惡的北京天津去住與男的意志毫無關係的國立或部立大學,學點官僚的資格,染些政客的派頭,畢業出來,奔走乞憐於侯門之下,喪心病狂與名利之場,為他人作嫁衣裳,搶幾個造孽錢,掙點子假名虛譽,是萬萬不能的。”

1924年8月,何秉彝如願以償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科學系。他在鄧中夏、瞿秋白、惲代英等共產黨人的指導下,刻苦學習馬列主義,孜孜追求真理,積極參加革命鬥爭。1924年10月10日,全市各界群眾在北河南路天后宮舉行國慶紀念會,國民黨右派糾合工賊流氓大打出手,將上臺演講反對帝國主義與軍閥的黃仁(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生,中共黨員,四川富順人)從高臺上推下以致重傷。何秉彝當場也遭毒打,眼鏡被弄壞,鋼筆被搶走。上海大學學生多人受傷。何秉彝不顧自身安危和同學一起將黃仁送往醫院急救,黃仁終因傷重不幸犧牲。這是一個國民黨右派嚴重挑釁的事件。國民黨上海執行部中的共產黨員和上海大學等各校都提出嚴重抗議和鬥爭。何秉彝籌備了上海大學的追悼黃仁大會,並在大會上報告了黃仁犧牲的經過。他還在《民國日報》上發表了《哭黃仁》詩:“我的愛友黃仁呀!你死了;作革命之先鋒,為青年的模範而死了,我只有將淚珠兒盡灑,眼簾兒揉爛!不,盡我這殘生,繼你的素志,為革命而戰!”表達了他將前仆後繼,英勇奮鬥,實現自己的信念,至死不渝。1924年11月,孫中山北上談判,途經上海,何秉彝和上海大學的同學以及全市學生到碼頭熱烈歡迎孫中山。1925年初,何秉彝擔任上海學生聯合會的秘書、共青團上海地委組織主任,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逝世,上海大學學生和全市人民都分別召開了盛大的追悼會。何秉彝在上海大學的追悼會上沉痛地宣讀悼詞:“我們追悼孫中山先生,不但以淚,更要以血;不但在目前,必須堅持永久!要振作精神,加倍努力,向一切反動勢力進攻,使革命早日成功!”

至此,何秉彝已成為了一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

浴血奮戰 獻身“五卅”

何秉彝有了堅定的政治信仰,更加自覺地以民族解放為己任,捨生忘死地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奮鬥!他不分晝夜為革命事業奔忙。他的父母和妻子日夜思念他,再三來信,希望他回四川家裡一次,也可看看已滿三歲活潑可愛的兒子。但是,他考慮再三,回信說:“革命高潮已經來臨,決不能丟下工作和學習回家探親。暑假不能回家,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當然是很高興的,但不如留在上海意義大。留在上海可以讀更多的書做更多的事。等三年後,畢業了回家也不遲。若今後工作需要,遲幾年回家也不要緊,一切應以工作為重。”表現了以革命為重的崇高的思想。這封信才寄出兩個月,何秉彝就在上海南京路上犧牲。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紗廠的資本家槍殺中國工人、共產黨員顧正紅,同時殺傷工人10多人,激起全市人民憤怒。5月28日,中共中央根據運動發展形勢,及時決定進一步動員群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的政治鬥爭。5月30日,上海學生2000餘人在租界內宣傳聲援工人,被英帝國主義拘捕100餘名。

何秉彝是這次大示威演講運動指揮總部的聯絡員。他站在南京路新世界至拋球場一段隊伍前頭,邊行進邊講演。這時,巡捕房開始到處捕捉演講隊員。何秉彝不顧個人安危,四處傳達總部通知演講隊向南京路彙集,營救被捕同志的命令。南京路上已是人山人海,各路演講隊還在繼續向這裡彙集,市民大量湧向南京路,與巡捕發生衝突,同時營救出被捕同志。

這時傳來消息說新衙門關了不少被捕的群眾。何秉彝與二區二分部演講負責人沈田便指揮遊行隊伍向浙江路湧去。行至貴州路,隊伍又遭巡捕阻攔。何秉彝帶著幾個會英語的同學斥退巡捕,隊伍又繼續前進。這時,一群印度巡捕在英國巡捕頭指揮下,向示威群眾開槍掃射,何秉彝和不少人中彈倒下。當場死亡13人,傷者無數,造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31日下午2時22分,年僅23歲的中共早期黨員何秉彝在上海仁濟醫院去世。

何秉彝烈士的一生是短暫的,雖然他遠離我們而去,但他以民族解放為己任,捨生忘死地為共產主義而英勇鬥爭的精神卻永存大地。

紅色故事 || 甘灑熱血振中華——何秉彝(二)


何秉彝家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