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东汉卷》之61:东汉洛阳地区的书法艺术

《汉魏洛阳故城·东汉卷》之61:东汉洛阳地区的书法艺术

东汉是书法艺术走向繁荣的时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具备,尤其是隶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东汉刻碑立石之风甚盛,多采用隶书,镌刻精细,所留“丰碑”极多,琳琅满目,隶书至此已经完全成熟。篆书受到隶书影响,产生了缪篆。从隶书衍生出的章草、今草,已经开始更广泛地使用。草书的兴趣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更大的领域。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著作在汉末也大量涌现。

《汉魏洛阳故城·东汉卷》之61:东汉洛阳地区的书法艺术

进入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桓帝、汉灵帝之世,墓碑的发展达到成熟、鼎盛阶段。“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壁、碑铭等物。”(《宋书》第40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东汉盛行厚葬,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墓碑的发展成熟。至此,无论是形制,还是书体、文体、墓碑的发展都极尽完美,完成了由上古穿绳引棺的丰碑到“追述君父之功美”的墓碑的演变。该时期碑刻姿态万千,各臻其妙,不只是结构、章法之变化,且有种种不同趣味和神韵,或方整厚重,或遒劲端丽,或纵横奇肆,或疏宕飘逸,不一而足。不仅形式多样,而且用笔的变化,渐为丰富和成熟,因此形成不同的风格。

《汉魏洛阳故城·东汉卷》之61:东汉洛阳地区的书法艺术

东汉洛阳地区的碑刻,在书艺面貌上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碑刻较为古拙,字形轮廓取横势或纵势的都有。后期碑刻在取势上趋向于正方或扁方形态,极少有纵势。在行笔方面,后期碑刻以含蓄柔美,代替了前期的质朴古拙,在流畅的笔法中透露出方正的形象,这意味着隶书形体的逐渐解散和楷书形体的兴起。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为“草圣”。

《汉魏洛阳故城·东汉卷》之61:东汉洛阳地区的书法艺术

汉魏洛阳故城俯瞰图

洛阳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东汉碑刻文字资料,由蔡邕手书的熹平石经,代表了官定标准隶书,因此它集中体现了隶书法则,端庄稳重,笔法遒劲,极为工整严肃,但由于过于整齐拘束,自然风趣就少了。

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汉魏洛阳故城·东汉卷》之61:东汉洛阳地区的书法艺术

东汉时代还诞生了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即崔瑗的《草书势》。崔瑗(78~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父亲崔骃博学多才,与班固、傅毅齐名。崔瑗勤奋好学,继承父业,十八岁时来到洛阳多方求学,精通天官历教和《易传》,与著名学者马融、张衡是好朋友。崔瑗作为东汉著名书法家,尤其擅长章草和小篆。唐人张怀瓘《书断》一书中,把他的章草列为神品,小篆列为妙品。他向章草名家杜度学习,与师父齐名,后人常常“崔杜”并称。他的书法结字工巧,对后人有一定影响。张芝草书正是因学崔杜二人而发展成为一代“草圣”的。

《汉魏洛阳故城·东汉卷》之61:东汉洛阳地区的书法艺术

除了碑刻文字,洛阳地区还出土了大量的砖刻文字,主要是墓砖,大多是长方形,内容主要记录砖的数量、制砖时间等,有的则刻有古代文献。刻制方法一般分为模印、干刻和湿刻三类。洛阳、偃师刑徒墓砖于1956年和1962年出土。1962年发掘出五百二十二座刑徒墓,墓砖八百二十余块,其中刻有刑徒死亡日期的共二百二十九块,始自永元十五年(103年),终于延光四年(125年)。由于只是死亡刑徒有关事件的简单记录,书写、刻契都比较草率,但别有一种挥洒自由的气质,有些甚至有草书的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