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陝西能出那麼多作家,陳忠實,路遙,賈平凹?

成諾


忠實於讀者 平凹於生活 路遙於人生

——-香菸燻出來的作品

問陝西為什麼能出那麼多作家?應該再補上三個字,為什麼能出那麼多‘好作家’?回答就是,一個作家心中必須忠實於讀者,體裁來自於平凡的生活,執筆寫出路遙的人生。

先說作家心中必須忠實於讀者。

陳忠實對白鹿原十分熟悉,他用大半輩子蓄備和沉澱,從小做起,由低到高,長期在創作路上默默無聞,直到《白鹿原》的問世才改變了他的命運。陳的成功,主要是他立足於鄉土文化,忠實於讀者,把故事講到老百姓的心中。

要說賈平凹給人的印象比陳忠實更土。從他小說《廢都》中的“此處刪除××字”來吊一部分人之胃口……這可能是最土反而是最靈的手法了。但任何讀過他的書的人不得不承認他的骨子裡裝滿了平民生活的故事,造就了他成為高產作家。

說起路遙,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也正是他對文學事業的忠誠,艱苦的創作,用畢生的精力寫出了《人生》,舞出了人生。

西安這塊熱士,自古以來就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有著殷實厚重文化的根基。

從遠到近來看,從軒轅皇帝開始,到中國的三大盛世之大秦、大漢、大唐,再延伸到民國和新中國,這個地方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決不是吹的。

我到珠海,遇到一位老總,他說:“我雖然沒去過西安,但那裡一定與一般城市不同,因為秦始皇能看上的地方絕對是天下第一了。”

天下第一的地方出現了天下第一的作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良好的文化氛圍是西安又一特點。好漢不提當年勇,單說當今西安也是首屈一指。從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 講話開始,這裡就埋下了紅色種子,陳、賈、路就是紅色種子開花結果的代表之一。之外,還有數不清的名人湧出:柳青、海霞、劉文西、吳天明、張藝謀、張嘉譯、孫浩、郭達、李琦、閆妮.....真是數不勝數。

辛勤耕耘是高產作品的前提,他們三個人都是菸民,煙-促進他們出好作品,同時也害了他們。路遙42歲早世,陳忠實 去世時74歲。

除了上述三位傑出代表之外,還有後來者,相信有更多更好的新人的好作品問世!





劉寧亞


就當代作家來說,頂級的大陸作家有莫言、賈平凹、陳忠實、餘華、閻連科、畢飛宇、王安憶、韓少功、王蒙、張潔、蘇童、阿來、劉震雲、路遙、遲子建、王小波、張煒、錢鍾書、楊絳、張賢亮、劉欣慈、麥家、鐵凝、劉亮程、餘秋雨、李國文、汪曾祺、梁曉聲、方方、李銳、劉心武、王朔等三、四十人。我認為這其中最突出的,為賈平凹、莫言、餘華、陳忠實、王安憶、韓少功、劉震雲、閻連科、畢飛宇、王蒙、路遙十二位。劉欣慈、麥家雖然讀者眾多,影響巨大,但作為類型小說,文學性稍遜一籌。路遙在普通讀者中聲譽偉隆,但圈子內評價不是很高,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勵志方面,但文學是寫給讀者看的,既然有龐大的讀者群,其價值當然不能忽視。放眼中國文壇,陝西作家顯得特別出類拔萃,竊以為要評選當代作家中的五強,應該是莫言、賈平凹、餘華、閻連科、陳忠實,陝西有兩人入選。如果評十佳,此五人另加上王安憶、劉震雲、韓少功、王蒙、路遙,其中陝西佔三席。陝西之所以如此突出,竊以為主要系近臨效應所致,是柳青、路遙等人的示範作用激勵了陝西作家。另外陝西人倔,不服輸,吃苦耐勞精神好,心無旁騖,不受外界干擾,敢靜心下心來一心一意搞創作,寧靜致遠,能幹成大事,比如陳忠實和路遙,在中國作家中,資質並不是第一流的,但偏偏寫出了震動文壇的佳作,其實柳青的天分也不是很高,但《創業史》足以光耀文壇。相反,作家中公識最聰明最有才氣的,如王蒙、錢鍾書、張賢亮等,雖然也有名作佳篇,但相比《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其影響力終有不逮。


用戶4473313345611


陝西在同一個時代裡出現了璀璨奪目的三位文學巨匠,這樣的現象估計早就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好奇。中國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輩出之地非江南莫屬,在煙雨詩畫的江南水鄉里,哪怕一時並起百位宗師巨匠文學名流,眾人也絕對不會訝異!因為江南就是江南,舉國之下,沃土千里,但文風得天獨厚者唯江南而已,歷經千年傳承從未有竭。再觀八百里秦川,如果說江南是一位有溼氣的女子,那秦川之地就是幹黃黝黑的壯漢!地處內陸腹地的陝西從地形地貌和物資豐饒、山水風光的角度來說和江南差了十萬八千里!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江南的性格是糯糯的,秦地的性格是頑強不屈的代表!就說路遙吧,那陝北窮溝子的苦出身一鳴驚人,憑著什麼?那就是秦地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如果深刻的去探究秦地歷史沿革,我會得倒這樣的結論:陳、路、賈三位文學大師同時耀眼與中國這個時代那不是偶然的現象!這也是拜秦地悠久文化積澱所賜!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絕對是最為有道理的一句名言。有點歷史概念的人一定知曉,陝西做為秦國的故土,西安作為幾朝古都,本身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因為此等歷史地位更是在數百年的時間裡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定居在此,成為此等靈氣的積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大地上橫空出世的關隴貴族集團以儒學治家、互相通婚、相互扶持,為中華大地輸送多少皇帝?多少權臣?多少武將?這般偉大的歷史影響力,秦地關中自有其一份功勞。而這也為秦地的文化積澱形成堅實的基礎!再往後者,新儒學在北宋拉開序幕,而聖人張載正是來自西安,晚年回到故鄉創立關學流派,這才是西安在文化上最大的底氣所在!江南有心學王守仁,西安有關學張載!西安不差了,秦地也有本錢了!就在不久之前的新聞上,陝西師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由百位書法家手書而成,這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實更彰顯了秦地的文化底蘊的深厚!


曾經聰粉還有誰


文壇“陝西三大家”必然中的偶然

大家都奇怪,河南出了九位茅獎作家,也只有劉震雲名字大點;陝西只有四位, 但陳忠實、路遙和賈平凹都是現象級大家,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我注意好幾年了,現在深入分析一下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確係偶然,對於這樣富有影響力的作家,出一個沒什麼驕傲,連續三個,就必須承認僥倖了,這個必須承認,和買彩票中大獎差不多。但畢竟也有必然因素,這和陝西獨特的地域特點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有關。

陳忠實代表關中,解放初,陝西三大家杜鵬程、柳青和王汶石,在全國頗有影響,一也度居於沒落,直到陳忠實發跡。就三位而言,陳忠實起點最低,最初就是農民,沒怎麼上學,長期在創作路上默默無聞,直到《白鹿原》改變命運。陳的成功,除了機遇和個人努力外,必須承認厚重的鄉土文化的激勵作用,正因為他很土,才能以鄉民的樸素歷史觀看問題。

與陳忠實成功相似,以西安為首的關中地區,新生代作家不少,只不過出名的不多,但隨著張藝謀等導演的成功,演藝人才大爆發,編劇人才和網絡小說創作,形成了氣候,曹盾的熱劇《長安十二時辰》,就是對家鄉的最深沉回報。

賈平凹代表陝南,由於秦嶺阻隔,商洛和安康與漢中,長期來往西安不方便,至今交通改善,才最終打破封閉。這樣也有好處,原生態的狀態保護了文化,如今成了關中人旅遊的後花園,豐富的物產也吸引大量外地遊客。

賈平凹來自丹鳳縣棣花鎮,出身知識分子家庭,雖然長相木訥,實際很有才氣,雖脫胎孫犁鄉土文學風格,但青出於藍。散文寫作筆觸細膩,人情時風感悟深切,是當代文壇少有的貫通式角色,連續創作四十年,是中國少有的專業作家。雖然最初多寫老家,後來轉型失敗,但近期寫字,都可以看做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奇人,說玩文學,耍才氣都行。商洛後來出了京夫和孫見喜,漢中和安康至今沒有大作家出現。

路遙是陝北代表,陝北革命老區有榆林和延安兩個市,路遙來自榆林清澗,這裡以貧瘠出名,但精神文化富集。唐宋之前,是兵家必爭之地,幾千年的戰爭帶來人煙稀少的貧困,但就這裡哺育了中國革命。歷代國家領導人,特別關愛這個老區,大家覺悟高,從來不向國家伸手,乞丐都很少。除了陝北民歌廣為傳唱外,安塞腰鼓也很有名,路遙和高建群的小說,加深了大家對這塊神奇土地的好奇。

路遙英年早逝,近乎執拗的創作,透支了生命,卻給作品帶上了炫目的光芒。他的倔強性格,不屈的抗爭,讓人在品味苦難之餘,感受到人民不懈的追求,無論孫少平還是高加林,都有路遙對生命和人生的見解。

現在陝西經濟起飛,都與陝西人民和這方水土的潛質密不可分,願維護好,珍惜好自己的精神家園。




多彩體壇


頂級作家還是在金庸、魯迅(浙江)、劉慈欣(山西)、莫言(山東)。

主要是因為西安周邊取材容易,能寫的多。

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

西安關中是我國最典型的“馬爾薩斯陷阱”存在地區。

縱觀歷史:

1、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2、果然,民國18年,陝西西安關中地區再次發生大饑荒。

民國十八年發生在陝西關中的大饑荒,又名“民國十八年年饉”。

陝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稱為饑年,兩料未收稱為荒年,連續三料未收稱為年饉。

實際上民國十八年年饉從民國十七年就開始了,據近代大量史志和報刊資料記載,民國17年(1928年)陝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麥歉收,秋未下種,冬麥亦無透雨下播。民國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嚴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涇、渭、漢、褒諸水斷流,多年老樹大半枯萎,春種愆期,夏季收成不過二成,秋季顆粒未登,饑荒大作,草根、樹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眾、殍滿道旁、屍腐通衢、流離逃亡,難以數計。

長安、武功、鳳翔、扶風、乾縣、岐山、眉縣、興平、咸陽、臨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陽、寶雞、隴縣、澄城、淳化、長武、褒城、禮泉等縣為重災區。全省940餘萬人口,餓死者達250萬人,逃亡者約40萬人,有20多萬婦女被賣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東等地。


用戶67724358697


是地域文化!這三位作家,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審美意識,均受到了陝西地域文化深厚的影響。陝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濃厚的文學傳統,誕生於此的《詩經》、《樂府》傳頌千古。


路遙所在的陝北,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常年乾旱少雨,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裡交匯,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碰撞、磨合、融合;交通受高原、溝壑等因素制約。這樣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融合,對路遙形成了極大的影響,使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抗爭意識和忍耐意識,並在作品中完全展現出來!


而陳忠實,凝結了更為濃郁而沉重的歷史文化意識。關中平原的黃土地,與陝北的黃土高原明顯不同,關中平原極為適宜農業生產,是中國典型農耕文化的形成發展之地。耕讀,便成為鄉土文化的集中表現。關中因特殊的地域位置,成為了中華民族現今歷史文化最為突出、典型的存活地。從中華民族始祖的神話傳說到遠古中古的文字記載、周秦漢唐的輝煌歷史,使得生長於斯的陳忠實自然而然承繼了關中渭河平原的地域文化傳統!



賈平凹,故鄉在商洛。位於秦嶺以南、巴山以北的陝南山地。這裡的漢江、丹江於兩山之間穿流而過,極具靈氣的山水,給了賈平凹強烈的商州山水情結,故鄉的山水文化幾乎存在於他的絕大部份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出這裡的地域文化對賈平凹的審美意識的深重的浸淫!


曠野的風


這個命題很好。陝西文壇的三駕馬車。

很多人都會說,是陝西,以前稱三秦,即三秦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陳忠實,路遙,賈平凹這樣大名鼎鼎的作家!

對於這樣說法,本人不苟同。

三秦民風淳樸,地方的民歌的文化傳播之廣,不是成就大作家真正的所在。

看看他們的人生經歷。都經歷六十年代,還有七五年之前那個歷史特殊的歲月。他們都愛好文學,這是前提,在那個文人倍感孤獨的歲月,只有多學習,多讀書,多寫作,多積蓄……

那段特殊人生經歷,造就了從八十年代後他們幾個佳作的爆發,像賈平凹的《鬼城》和《二月杏》在1982年引起全國文壇爭鳴,陳忠實在1988年完成《白鹿原》初稿,路遙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特殊的經歷,特殊的情感,造就了特殊的作品!

向陝西文壇三駕馬車致敬!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第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文化是黃土文化,而陝西是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西安是六朝古都,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底蘊豐厚的土壤孕育出了實力雄厚的西北作家群,在中國文壇影響深厚。

第二,陝北沙多樹少,乾旱少雨,自然資源匱乏,生存環境惡劣,又因和內蒙接壤,深受遊牧文化影響,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合體,爛漫粗獷渾厚大氣,陝北信天游就很有這種特色,路遙身上深有體現,他本人就是個強壯粗獷爛漫細膩的人,西北口音重,聲音渾厚生活簡單隨意不拘小節,據說也經常爆粗口。路遙文風更是如此,格局大氣視野寬闊,爛漫現實冷靜充滿人性溫暖,處處體現出強烈的忍耐意識和不屈的抗爭意識,這是陝北黃土高原惡劣的生存環境孕育的作家,特徵鮮明,烙印深刻。



第三,陝西關中平原,一半樹一半沙,是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農業發達,生存生活條件優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關中平原孕育出的陳忠實就是典型的代表,浸淫於深厚的農耕文化中,陳忠實的白鹿原深耕黃土,深厚雄渾,厚積厚發,猶如裝滿時間和故事的匣子,餘音繞樑而三日不絕。陳忠實本人也是個典型的農民作家,勤奮不輟忠實渾厚,臉上的溝溝壑壑裡寫滿了時間和故事,寫滿了關中風土人情。

第四,陝南山靈水秀,是陝西黃土高原裡的綠洲,雨水豐沛,山川秀美,漢江蜿蜒,孕育出了靈秀的文化氛圍,賈平凹就是典型代表,其作品比之前二位,更突出的是靈秀之氣,從文本立意到語言特徵都充分體現了這個特色,是黃土文化的另一種延伸,其風格靈動,精神引領特徵明顯,語言風格個性十足,有些許商業化和職業化作家的特徵,厚積而博發了陝南的"鬼"。

陝北的苦,關中的實,陝南的鬼,你可同意?


黑藥123


每個省都有作家,提問者估計是陝西人吧!作為商洛人,從小喜歡看京夫的短篇,路遙和陳忠實的長篇!作為老家的名人,賈平凹的書看不下去,太粗俗了,雜亂無章!

雖然賈平凹的書也和路遙,陳忠實一樣獲得過矛盾文學獎,但水平遠不及二人。

另外,矛盾文學獎也有很多優秀作品,如李自成、南方有嘉木、穆斯林的葬禮。


秦嶺夜譚工作室


陳忠實、路遙、賈平凹是陝西作家的代表,他們根植於這片土地 ,盡情抒發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敘述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悲歡離合曲折的情感經歷。他們能從全國眾多的著名作家群裡走出來,是陝西人民的榮耀,是陝西曆史文化厚重,人文思想豐富的的時代體現。



陝西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長達1100多年 。陝西也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在陝西領導中國革命歷史13個春秋。



陝西文化,從西周到秦、漢、隋、唐的各朝代,都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陝西戲曲秦腔表演,細膩、粗曠、樸實、生動。秦腔所演劇目內容豐富,流傳廣闊。給生活在三秦之地的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秦腔也使一些目不識丁的人們都能知道歷史、瞭解歷史,理解歷史事件中所傳遞的豐富的文化。



隨著近代歷史的劇烈變遷,陝西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變革同當地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而文人用自己的視角記錄了這一變化的過程 ,陝西地處內陸,經濟和思想發展相對保守,在同新思想和新經濟的碰撞時,作者用敏銳的眼光捕捉到了這一點, 並進行了藝術加工,創造出了這些優秀的作品。



三位作者從陝西走出,它既有歷史的必然 ,同時也是歷史的巧合。 他們身處於這個變遷的時代, 用他們自己的角度,敘述了他們的所見,他們是生動的,同時 ,也是深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