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老照片:百年前的山東社會,人們乘擺渡船過黃河


1913年3月31日,山東樂陵附近圍觀邁耶拍照的人們。有史以來,齊魯大地的存在感一直很強。時至民國初年,山東的社會面貌如何呢?我們來看一組100多年前的老照片。這些作品由荷蘭業餘攝影師邁耶途徑山東時拍攝。

1913年3月31日,山東樂陵附近的農民。這些照片拍攝於1913年、1914年,也就是清朝滅亡、民國肇建之際。這兩個年頭,山東都督先後由周自齊、靳雲鵬擔任。二人早在清朝末年就辦理洋務,思想較為開通,尤其是周自齊曾留學美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山東的近代化進程。

1913年4月3日,濟南附近黃河南岸。民國初年,流經濟南的黃河上只有一座濼口鐵路大橋,普通百姓來往兩岸只能依靠擺渡船。照片中所示是一處簡易碼頭,行人和馬匹在此上下船。那時候的黃河水,是不是很渾濁?

1913年4月8日,山東濟南附近的村莊。從這些照片來看,民國初年的山東還是比較落後,民生環境亟待改善。

1913年4月8日,濟南北門。北門位於大明湖北岸,因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又稱“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此處有濟南最著名的風景之一“匯波晚照”。北門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

1913年4月8日,濟南趵突泉公園內一景。趵突泉自古有名,很多人慕名前來觀賞,乾隆皇帝南巡時因泉水泡茶味醇甘美,冊封其為“天下第一泉”。邁耶不是專業攝影師,他這張照片拍攝不太好,未能展現趵突泉的美。

1913年4月9日,濟南南門,即舜田門。這張照片記錄了濟南的古樸風貌。此門位於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因此得名“舜田”。康熙皇帝南巡途中曾登上南門城樓,巡閱濟南百姓。

1914年3月17日,山東濟寧運河邊收穫的蘆葦。

1914年3月20日,泰安一村莊的街景。大雨把道路變成了小河,可見當地農村建設的不足。

1914年3月18日,泰安火車站站臺一景。1909年,泰安火車站修築完成,它是津浦鐵路上的重要一環。清末、民國時期,津浦鐵路是連接京津和江浙的大動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扼守津浦鐵路山東段尤其關鍵,為兵家必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