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十一個練拳的誤區,我終於知道太極拳為什麼不能實戰了

中國傳統太極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太極拳術是以其高超繁雜、奧妙無窮的技擊技術和深奧的哲學內涵名揚天下,歷代不乏高人。但是在如今,在人們對太極拳的認識上卻存在著很多的誤區,為了使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能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免於空耗精力之苦,在下不揣愚陋,將較為普遍的認識上的誤區綜述如下:


誤區一:就是把流行甚廣的“太極操”當作太極拳,致使許多人對太極拳產生了誤會,你看公園裡的許多操練太極操的老年人們,他們能實戰嗎?以此類推:就說太極拳不能實戰。其實,首先應該區分太極拳和太極操。真正的太極拳存在於各個流派的少數傳人當中,太極拳的技術高超,理論上比較深奧,因此得到真傳的是極少數的傳人。


誤區二:許多人以為太極拳只是盤架子和推手,他們想通過盤架子、推手來達到成為太極拳高手的目的。而有的人傾一生之精力,悉心專注於此道,結果練到老來也是空耗精力。殊不知,傳統太極拳的訓練手段多矣!


誤區三:許多人以為太極拳只能沾著打,因此講究粘黏連隨的打法。意味只有在“沾”的狀態下才能夠發揮太極拳的威力,因此有些人稱“太極拳”為“賴拳”,意思是“耍賴皮”的拳,不是真功夫。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實戰當中變化萬千,對手豈能和你黏糊?殊不知傳統太極拳也講“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見輸贏”的打法。能沾著打,固然好,可以發揮太極拳的長處,不能沾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去沾?難道太極拳的長處就只有沾、粘、連、隨嗎?


誤區四:對“積柔成剛”的錯誤理解,積柔成剛的理論本身是不錯的,問題就在於對這四個字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積了一輩子柔,也沒有見到“剛”為何物,練了好幾十年柔軟的太極拳,愣是沒有積出剛勁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關鍵是在於“柔”的理解上,那麼,什麼是“柔”?其實柔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軟”,“軟就是懈怠,不是柔。軟則一按就癟,沒有了迴旋的餘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彈性的。頗有你軟他就硬,你硬他就軟的柔和圓順,不丟不頂的意味。絕不是一味的軟。


誤區五:對“松”的錯誤理解,有些人練習太極拳認為“練太極拳就是不使勁,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為了什麼,結果練了一輩子,練成了那種“稀鬆太極拳”,根本就不能夠用於實戰,實在是可悲!其實,練習太極拳放鬆是正確的,放鬆是為了能使身體的氣血流通,氣血流通了就能達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極拳練習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的原理是有哲學基礎的,有“松”則必然有“緊”,有“柔”則必然有“剛”,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還有的人讀了幾本太極拳的書,就以為懂得了太極拳的道理,且還沒有通過練習達到“松”,就開始追求“空”。其結果是練習日久,除了動作熟練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看了這十一個練拳的誤區,我終於知道太極拳為什麼不能實戰了

誤區六:關於呼吸方式的誤區,有的人以為練習太極拳只要始終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實大錯特錯矣!殊不知太極拳功夫是分層次的,初練者採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但是當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堅持自然呼吸就是錯的,練習太極拳就象學生讀書一樣,怎麼可能總是使用同一級教材呢?初練是採取自然呼吸的,練習日久後,功夫長進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動作的蓄髮、開合協調起來,蓄時吸氣,發時呼氣,小腹的起伏是逆式的,即吸氣時收縮,呼氣時鼓起,因此稱為“逆腹式呼吸”,隨著功夫的長進及內功修煉的進步,日久後,達到“呼吸通靈”,同時丹田內產生一個“丹球”,這個“丹球”隨著意念和動作轉動的,有人稱為“丹田內轉”。


誤區七:有人說太極拳就是圓弧運動,其實不然,太極拳不是那樣簡單的,太極拳的動作包含了許多小轉折的動作,許多細膩的技術就包含在裡面。人體有許多關節,在太極拳的動作裡,身體的關節部位都要根據需要而轉圈。大圈套著小圈,高度協調,此即所謂“亂環法”,不懂這個,在實戰中就不能夠柔化對方的力,那就把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苦練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亂環法就能把對方的力量化解於無形之中。


誤區八:由於王宗嶽先師在其經典著作《太極拳論》當中提及“雙重之病”的危害,於是就有人曲解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雙重之病”,甚至把雙重(zhong)解釋為重(chong 音:蟲),殊不知“雙重”(zhong )與“偏沉”是對應關係。還有的當今太極拳名家,在其文章當中解釋的頭頭是道、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可是觀其表演的太極拳拳架仍然是徹頭徹尾的雙重架子!其實雙重之病是很簡單的。人的身體部分結構是對稱的,練習太極拳陰陽不分就是雙重,分出陰陽就必然是一邊偏沉另一邊就偏輕,所以說偏輕不是病。“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何也?乃雙重之病未悟耳!”可見避免雙重之病是練習太極拳至關重要的。避免雙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頭和文字中,要體現在所練習的太極拳拳架當中。


誤區九:內家拳講究以靜制動,後發制人,太極拳是內家拳,演練和實戰都是溫文爾雅,練太極拳都是猶如行雲流水,神閒氣定,並不講究氣勢。此大錯矣!內家拳長於以靜制動、後發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發制人,以動制靜,既有行雲流水的文架,也有猶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傾、動靜相兼、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武架。而武架太極拳是很講究氣勢的,一露眼神,恰欲懾敵魂魄,奪神亂志,過去常說高手比武,雙方目光一對,打個照面,勝負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園裡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軟綿綿地練太極操者,想有氣勢,能嗎?


誤區十:某名家著書,竟言某某、某某當年隨楊祿禪先生學拳,各得先生一體,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剛發。其實這無意當中是在貶低某某和某某,太極拳乃剛柔相濟的拳法,某某和某某都是太極拳大師,豈能只得一體?練太極拳只善柔化,無異於尋常人只用一條腿走路,此笑話也。


誤區十一:常聽人言“太極十年不出門”,此言大謬也!太極拳技術複雜不假,然絕非十年不出門,如果能有明師教誨,能保證系統訓練,保證練功時間,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話,應該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實乃誤區也!假如有些人跟著某“名師”苦練十年後,身上沒有真功夫的話,那麼“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成了最好的藉口了。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以及評論,把你想說的都寫下來吧!

天下太極是一家,理雖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練法,傳播正確練法練功不練招,請持續關注“太極的秘密” 交流請私信!---《文宇太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