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影視圈的淘汰相當的驚人,也很殘酷。很可能錯過幾年,就要錯過一輩子。

張愛玲曾經說過:成名要早。這對於演員來說,尤其是如此。

因為演員是靠外表立身的,瞬息萬變的容貌,往往移步換影,結果必定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了那個店。

《大眾電影》雜誌前身是《人民電影》。劉曉慶、李秀明、陳沖、張金玲,都曾經在這個雜誌的封面上亮相。能夠走上《人民電影》的封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肯定,合成的是名氣大增。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好運。

1978年4月號的《人民電影》中,刊登的是一位男演員的劇照,電影名叫《豹子灣的戰鬥》,演員名叫李成彬。

現在有幾個人能記得他?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豹子灣戰鬥》公映於1978年,同時公映的還有《我們是八路軍》,在這個電影裡,我們今日所熟知的黃梅瑩扮演一名女兵。

《豹子灣戰鬥》與《我們是八路軍》兩片很是相似,描寫的都是抗戰時期八路軍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故事。這種相似,兩片公映的時候,就被觀眾發現了,指責兩片人物設置、矛盾衝突、故事佈局幾乎是一個媽媽生的。

但兩片還是有著微妙的區別。《我們是八路軍》構思於1974年,它多了當時流行的主題,就是知識分子的改造問題,黃梅瑩在影片裡扮演的角色,主要貢獻就是服務於這一個主題的。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但是《豹子灣戰鬥》的原作話劇創作於1960年左右,在這個話劇中,還沒有《我們是八路軍》中的主題。從主題上來看,《我們是八路軍》的內容更廣一些,包含了《豹子灣戰鬥》的主題,它在《豹子灣戰鬥》的主題立意基礎上,更增添了更多的時代的流行意識。

《我們是八路軍》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形象,一點錯誤沒有,身上打著高光,而《豹子灣戰鬥》裡的主人公,卻恰恰是《我們是八路軍》裡的那個一心想上前線、不願意從事後方生產線索的放大。

因此,《豹子灣戰鬥》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主人公沒有《我們是八路軍》裡的同樣角色來的那麼完全正確,而是在影片裡一直對自己從事的墾荒戰鬥存有不理解情緒。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因此,《豹子灣戰鬥》裡最大的尷尬就是主人公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他自己就是一個對自己的行動缺乏統一認知的人。

所以,當時這個劇本出來的時候,就被指出劇本里的主人公是一個“中間人物”。

扮演這個中間人物的就是李成彬。

因為《豹子灣戰鬥》裡的李成彬要體現出人物的思想的轉化,所以他要比《我們是八路軍》裡的由馬昌鈺扮演的一點思想起伏沒有的男主角要生動一點。但僅僅是一點。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豹子灣戰鬥》出現在1960年左右,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豹子灣戰鬥》倡導的解決衣食住行問題,正應合了當時處於困難時期的時代訴求。劇本里,有一段表現戰士們沒有糧食,只能尋找替代品,然後他們想象著未來,什麼時候不再有這樣的忍飢挨餓的日子,劇本里的正面人物,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不要忘記今日的艱苦。這樣的主題,都顯示出任何文學都烙印著時代的印痕。

《豹子灣戰鬥》與《我們是八路軍》幾乎是同時問世,兩部影片都配備了強大的導演陣營。

《豹子灣戰鬥》的導演是長影的王家乙,其導演的《五朵金花》堪稱經典。而《我們是八路軍》的導演是八一廠的資深導演王蘋,參與導演過《閃閃的紅星》,足見其功力所在。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但兩相比較,還是《豹子灣戰鬥》比《我們是八路軍》更好一點,這是因為《豹子灣戰鬥》的劇本誕生於1960年左右,人物多一點生活化,而《我們是八路軍》出現在1974年左右,受到當時的流風所及,人物更顯得僵化、概念化,連導演王蘋都對電影劇本不滿意,但又無法突破劇本的固有設定。

《豹子灣戰鬥》中主演八路軍的李成彬從頭至尾都對執行大生產運動抱有不理解的態度,這個人物,在李成彬的演繹下,顯得有一點油滑而輕浮,特別是李成彬的沒有緣由的輕蔑的大笑,更使他的笑聲帶有油滑之感。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這也應該是這部電影原作上的一些天生的缺陷。李成彬扮演的角色,在影片裡不斷地受到團長與教導員的教育,然後才被迫接受了任務,一直到最後,他都在不斷地重複著這種接受教育的設定,比如最後一幕戲是他對紡線的排斥,重複著之前對開荒種地的不理解的思想狹隘意識。

這也是《豹子灣戰鬥》早在1974年就被提上拍成影片議事日程而最終沒有完成的原因之一。據《人民電影》的介紹,1974年準備把這個話劇搬上電影的時候,因為男主角稱不上完美無缺,不符合那個時代的文藝作品流行趨勢,一度準備將教導員由女性換成男性,而將原來的男主角換成副連長。這樣傷筋動骨的改編,註定難以最終實現。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豹子灣戰鬥》在鏡頭調度上,體現出導演王家乙對鏡頭運用的嫻熟與酣暢淋漓。電影也根據自身的特點,對劇本中沒有涉及的開荒的過程,作了影像的還原。最終片尾,還加進了墾荒兵團重新回到戰場的場景,充實了原劇本中的單一設定。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接下來,李成彬在長影於1978拍攝的電影《贛水蒼茫》中扮演男主人公。這又是他的一個重頭戲。

這部影片的劇本初稿形成於1975年,帶有那個時代的鮮明痕跡。影片的主題,是表現紅軍長征前後的一段故事。影片中李成彬不乏英武之氣,但這部電影同樣帶有非常明顯的話劇痕跡。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他扮演的角色,在影片中與女游擊隊員,似乎有那麼一點朦朧的感情糾葛,但是,電影中的女游擊隊員想有所表白的時候,立刻被李成彬扮演的角色給擋回去了。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1980年,長影拍攝的《黃英姑》中,再次出現了李成彬的身影,他在影片中仍然扮演一名紅軍指揮員,受命去改造一支綠林武裝。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在這個電影裡的李成彬與之前的兩部影片中的氣宇軒昂有了較大的改變,幾年的時間裡,也凸現出他的容貌上的一些欠缺,這或許也是他日後難以再受青睞的原因。在這部電影裡,他在過去影片裡所體現出的硬骨錚錚的外形,竟然有了一些扭曲,過於突出的下巴,也失去了前幾年影片中的男子漢氣息。

就是在這一剎那間,李成彬被洶湧的時代拋棄了,他沒有跟上新時期電影的審美潮流。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穿越過這種殘酷的七、十年代審美突轉潮汛的演員,也大有其人。如唐國強、郭凱敏、朱時茂都是在同一時期走上銀幕的,但他們在新時期的電影中,仍然發揮出他們的表演天賦,而李成彬卻被甩下了潮頭,淹沒在過氣演員的濤濤洪流之中。

後來,他在湖北電視臺從事導演一職,也在影視劇中出演一些零星角色。

他導演的作品,可以查到的是,他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與湖北電視臺導演的八集電視劇《紅帆》。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2005年在電影《叢林無邊》中扮演老獵人。這也是一部表現紅軍題材的電影,但是與他參演的三部紅軍題材的電影截然不同,過去他在電影裡體現出的是一種正面表現針鋒相對衝突的角色形象,而在《叢林無邊》這部電影中,時代主線淪為背景,電影著意強調的是大背景之下的個人的命運與情感衝突。

而這正是李成彬最初參拍電影之際,一直到這之後數十年來的文藝取向與嬗變的主要特徵。就是從正面表現人物思想交鋒轉化到人性這個幽深的層面去刻畫人物。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在這個節奏緩慢的影片中,李成彬帶著長鬚,難以看出臉上的真容,唯有他矍鑠的眼神依然能夠看到他當年英姿勃發的陽剛氣質。

之後,我們能夠查到他參演的電視劇有:1985年,在湖北電視臺拍攝的由李法曾主演的《諸葛亮》中扮演徐庶,2008年在《西風烈》(又名《鐵血長平》)中扮演馮亭,另外在《父子情深》、《黃興》中也扮演過角色。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李成彬所經歷的被影視圈置於邊緣化的地位,正反映了他之前為代表的角色形象發生了時代審美的逆轉。適應這種逆轉的,成功地轉型了,如果不適應這種轉型的,只能被影像塑造所拋棄。這包括他這樣的濃眉大眼、稜角分明的外貌特徵,在八十年代中期電影審美向審醜轉化的過程中,已經難以找到自身的立足之處了。

他的劇照曾刊在《大眾電影》前身封面上,主演三部電影后隱沒不聞


從他在影視作品中的吉光片羽的留影中,我們或許能夠捕捉到中國影視審美流變的一些規律性的隱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