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雨的詩詞當中,以意境奪先的是哪首?《春夜喜雨》及自寫除外?

久住青山Lee



南風孤雁1


《春雨的筆調誰更美》

寫春雨的詩,能與孟浩然《春曉》杜子美《春夜喜雨》的名篇比美的,應當數李商隱的《春雨》了。不過孟浩然的《春曉》,杜甫的《春夜喜雨》都是五言句,是正面寫。而李商隱的《春雨》,則是七言,從反面寫。下面對比一下一一

《春曉》一一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一一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土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燭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春雨》一一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祫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白袷衣,作夾衣解。白門,指江蘇南京。意多違,許多事與自己願望相違背。珠箔,即珠簾之意。畹,太陽落山樣。玉璫,玉做的耳飾。緘札,密封過的書信。

如果說孟浩然的《春曉》圖,杜甫的《春夜喜雨》是純景物的素描,那李商隱的《春雨》就是一首情詩了。它抒發的是作者因一夜春雨引起的感想和情素。全詩表達了眼下的窘境,從而引發對情人的追懷。由於情人遠去,只能夢裡依稀相見的惆悵,要想與她相見卻又音信難通,顯現出自己孤單漂泊的悲涼。而這萬般情思結合飄灑迷濛的春雨,不是更顯得悱惻纏綿嗎?而後滿是華燈珠簾的街巷與黯然離去的情景,設色與孟浩然《春曉》,杜子美的《春夜喜雨》的意景。就都可以入畫了!




李老根2017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意境裡浮現的不只是初春的小雨,還有我對你多年的情誼

除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寫春雨的詩也有太多: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黃庭堅的《次元明韻寄子由》“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南江北水拍天”;歐陽修的《田家》“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志南的《絕句》“沾衣欲溼杏花雨,春面不寒楊柳風”;孟浩然的《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但我認為以意境奪先的,當屬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它不僅開篇就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先聲奪人,以清新的筆觸描繪出春雨的特點,初春小草的異於其它季節獨有的特色,後兩句還和暮春進行了比較。而且,更主要的是,這以“意境奪先”的小雨,見證著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誼。

韓愈其人:文章鉅公、百代文宗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焦作孟州),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有“文章鉅公”、“百代文宗”之名。和柳宗元並稱“韓柳”;和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寫作理論,對後世具有指導意義,影響很大,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大曆三年(768),韓愈出生。本是官宦之家,祖父和父親都曾在朝中或地方為官;可惜韓愈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由兄長韓會撫養;大曆十二年(777),兄長因事被貶,抑鬱病逝;年紀尚幼的韓愈只好跟隨寡居的嫂子,生活困苦。和別的文人年少成名不同,韓愈的進仕之路是屢敗屢戰,屢敗屢戰,三次科考落榜;終於第四次貞元八年(792),進士及第。兩任節度推官,官累監察御史;後因事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俢撰、中書舍人等;做過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過討平“淮西之亂”,後來又因為諫“迎佛骨”之事被貶至潮州(發現古時那些大文人要是沒被貶過可能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當過官)。長慶四年(824)病逝,年57,被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文”,故又世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韓愈雖少時艱難,宦海沉浮卻得善果,也算是生前風光過死後亦榮耀。雖然他的死因有些不光彩(風流成性、妻妾成群;亂食藥物、硫磺有毒),但瑕不掩瑜,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傑出文人和好官。因為他“設水布”,筆架山改為韓山;因為他驅逐鱷魚,鱷溪改為韓江,埔子叫韓埔,渡口叫韓渡;因為他“過馬牽山”,有了“竹竿山”;因為他知錯就改,有了“叩齒庵”。這些,都是潮汕人民懷念他功德的證明。

韓愈與張十八即張籍的友情:良師益友、患難之交

張籍,就是本詩題目中的“水部張十八員外”,也是唐朝有名的大詩人,字文昌,是韓門大弟子。代表作有《塞下曲》、《徵婦怨》、《秋思》、《江南曲》、《採蓮曲》。張籍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語言凝練而平易自然,詩多是現實主義之作;樂府詩和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因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故稱“張十八”,和“劉十九”、“董大”、“杜二甫”、“李十二”一樣。

張籍認識韓愈還是孟郊介紹的,就是那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的孟郊。據說張籍很是貧困,“空堂留燈燭,四壁青熒熒”,除了昏黃如豆的燈燭,家徒四壁。韓愈憐其貧困更愛其才,在貞元十五年薦其在長安進士及第;又在元和元年(806年)經韓愈推薦調補太常寺太祝。《唐六典》裡記載“太祝三人,三九品上。凡國有大祭祀,盥則奉匜,既盥則奉巾悅”,就是給長官太常端洗手水遞毛巾的打雜,再一起跪讀祝文,“禮成而焚之”。就是這麼個活,還是韓愈託關係安排的,看樣子啥時候穩定的工作都不好找。這一干就是十年,35到45歲,男人一生中最好的年華,張籍都是在端水遞毛巾和燒紙中度過的,眼睛又患病,時人稱“窮瞎張太祝”,“張大登朝如夢裡,貧窮做活似村中。未能即便休官去,慚愧南山採藥翁”,窮得還和村裡人一樣,卻不敢辭職,辭職了更沒飯吃。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漸愈;元和十五年,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外郎。大和二年(828年),遷國子司業。張籍這一路走來,都是韓愈在保駕護航,說韓愈是張籍的恩人一點也不為過;他不只是伯樂,亦師亦友,並且總在張籍困頓之時噓寒問暖、雪中送炭。張籍在《酬韓庶子》中說“家貧無易事,身病足閒時。寂寞誰相問,只應君自知”,家貧多病之時,只有韓愈相知相助。

全詩解析:意在詩外,言短情深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就是在張籍當了水部外郎之後,韓愈寫給他的春遊邀請函。為什麼這麼說呢?此時張籍雖不是“生病多時又客居,滿城親舊盡相疏”,“家貧常畏客,身老轉憐兒”時的落魄,但早期經歷使然,不愛出門,不愛社交,所以韓愈在以詩相邀,讓張籍出來踏春郊遊,放鬆放鬆心情。這個從《其二》中表現得更明顯,其實二者是相承接的,《其一》描寫早春景色,告訴張籍,春天來了;《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憑君先到江頭春,柳色如今深未深”,有些戲謔、引逗的情調在裡面,可見二人感情之深。兩人關係鐵桿,題目裡卻用“呈”,恭敬地呈上,而且以官職相稱;因為韓愈從不以老師和恩人的姿態自居,這標題裡透出的是尊重;親密而又保持一定的距離,看樣子韓愈深諳待人之道。

彼時的韓愈是高興的,不久前,唐穆宗長慶三年(823),鎮州(今河北正定)藩鎮叛亂,韓愈奉命前往宣撫,以一介書生之身深入拔刀開弓相迎的叛軍之中;又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叛軍首領,平息了叛亂。皇上一高興,把他從兵部侍郎上調到吏部侍郎。他想邀張籍出去散心玩樂,又怕這個不愛出屋的人不去,連哄帶逗,引誘張籍出去走走。嗚呼,有友若此,夫復何求?

這首小詩新穎別緻,開篇即以意境奪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京城大道的空中雨絲紛紛,酥油一樣細密滋潤;遠遠望去,草色微綠連成一片,近處一看又顯得稀疏零星。“潤如酥”,形容小雨潤澤滑膩,就象是動物的油脂,和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盡卻無”,則細緻入微地刻畫出了早春小草的特點,須有過人的觀察力所能為,和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如出一轍。

而這開篇兩句,短短十四字,就為我們營造出了朱自清《春》裡的意境“看,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罩著一層薄煙”,早春小雨如霧如煙,發綠小草星星點點,有的冒出綠芽尖,有的隱在去冬衰草之下,整個意境如夢如幻,充滿詩情畫意。這就是我說它意境奪先的原因。

至於後兩句,也是別出新意,說這就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勝過了綠柳滿城的暮春。過猶不及,那時滿城滿眼的綠,不如這時的清新淡遠;暮春若是濃妝婦人,這早春就是素顏少女。韓愈用細微的觀察力和一首好文筆,把早春的自然美昇華到藝術美。

總結語

和《春雪》裡“二月初驚見草芽”的簡約不同;和《晚春》裡“百般紅紫鬥芳菲”的繁華不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小詩意境奪先,所營造的意境清新隨意,帶著小雨微微的涼意,帶著小草香澀的氣息,更帶著對朋友無微不至潤物無聲的深深情誼!

這就是我的回答,不知大家可滿意?


hyg陌上花開


唐詩宋詞中描寫春雨的詩篇很多。但題主提出條件:要從“人生意義,而不是愛恨情仇”。

想想還是選杜甫筆下的春雨吧,因為“詩聖”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筆墨落在“春雨”中的“好雨”,通過擬人的手法,看似寫雨,意在抒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一、題為“喜雨”而意在“好雨”。並對“好雨”提出評判標準和要求。

詩的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

那這場春雨到底好在哪裡,詩人分了幾層意思來讚美它:

a、這場“好雨”不但“知時節”,還要“潤物”不損物。

詩人先用夸人的口吻來誇雨,說這場“春雨”是“喜雨”,來的很及時;又像說人“識時務”一般,說雨“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詩人的這種擬人一點都不顯牽強。不是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你看這“春雨”多麼好啊!

b、進一步表明何為好“雨”:“潛入夜”並“潤無聲。

詩人覺得,春天的雨,要得到好評,必須使人“喜”,

光有“知時節”,還不足以表現雨的“好”。所以在第二聯寫出:典型的喜雨,應該是那種伴隨著和風的綿綿細雨,“潤物”而不“損物”,那個“好”字才能落到實處。

c、“意在“潤物”,不在“討好”。不但“潛入夜”,而且“潤無聲”。

詩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好的“春雨”,只為“潤物”,而無“討好”之意。不但是“潛入夜”,並且“潤無聲”。所以它才選擇了在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毫無聲息地細細下著。

d、既然是“好”一雨,就應該下多下夠,下個通宵。

雨下多了,才能充分潤物。還好,放眼望去:“雲境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江面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地面一片黑沉沉的;看來這雨,總會下到天亮。所以評介這場春雨為“好雨”,一點也不為過。

二、這首詩《春夜喜雨》通篇使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去描寫雨,評判雨,要求雨。

a、詩的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

在生活中,“好”通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人做的好事。

而詩中用“好”來讚美“雨”,很容易喚起關於“好人”、“好事”的聯想。

b、用評判人的方式去讚美雨,用“好”與“壞”來評價雨。

詩人像說人“識時務”一般,去說雨“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

因為它是春天的雨,它是萬物生長所需要的雨,它是“知時節”的雨,來的很及時,下的多而夠。所以詩人贊它為“好”雨。

c、雨意在“潤物”,而無意“討好”。使“雨”具有人的特性。

詩人筆下的這場“春雨”似乎很通人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仍然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讓“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是悄無聲息的夜中“潛”入人間。

那“雨”是有意來“潤物”,並無討“好”誰的意思,

不張揚,很低調。這點挺有意思,夜間下雨,似乎有點兒偷偷做好人好事的味道。

三、通過對“好雨”的品格上的評判和要求,也表現了詩人所認為的高尚人格。

春天的雨一般都是伴著和風細雨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比如它會伴著冷風,變成雨夾雪;有時會伴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這類雨自然不會讓人“喜”,也稱不上好。其實,做人也是這樣。

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不僅切雨、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所希望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此詩題目中那個“喜”字,雖然在詩裡沒有露面,但“‘喜’的意思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那春雨,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而且有了這場雨,天明之後,將是滿城春色。

和那些朱門的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難道不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嗎?!


文子心語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翁卷《鄉村四月》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以上都是我們熟知的寫雨的名作,為歷代所吟誦。這些詩感情豐富,意境優美,寫景不離抒情,且以抒情為主。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在寫景時往往參雜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景即其心境的折射,或者用比興,或者別有寄託。

唐詩中純寫雨景而不抒情的詩極少,《溪上遇雨》是為數不多的一首。這首詩實實在在的為寫雨而寫雨,你在閱讀它的時候尋不到任何的寓意,也感受不到詩人一絲的心境。

《溪上遇雨》—唐·崔道融

坐看黑雲銜猛雨,噴灑前山此獨晴。

忽驚雲雨在頭上,卻是山前晚照明。

詩人準確的抓住了春雨迅疾、飄忽的特點,用直白的藝術手法,把春雨飄灑的景緻描繪的淋漓盡致,使人感受到一種酣暢的意境美。

這首詩的藝術手法和唐詩通常含蓄深沉的表現手法有明顯的區別,它沒有通常寫景虛實相生較簡括的筆法。它採用了“窮形盡相,快心露骨”的寫法,有意加深雨景在讀者腦中的印象,真正做到了以意境奪先。


晉唐風骨


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三月末的雨,已經沒有了初春的柔情,就像是美人遲暮,沒有了少女心,無情的狂風颳著驟雨橫向屋內,含著眼淚問花,如意郎君何時歸來,花無語回答,只見得雨打花落,春已去。

歐陽修的這首詞描寫的是一個遲暮的美人在深宅大院裡,生活很優越,但是精神孤單,郎君留戀章臺那種地方不歸家,女子在漫長的等待中韶華已逝。


青青子衿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走在京城的街道,天空下著如乳汁般細密而滋潤的小雨。遠遠的看去路邊有輕輕的草色,走進了去卻發現都才剛剛發芽,稀疏零星,暫時還不成氣候。這才是春天最好的時候啊,萬物生長,生機暗發。比起煙柳成蔭,綠色佈滿全京城的暮春好多了。

前兩句將早春最美的兩種東西和在一起,春雨滋潤,青草萌芽,凸顯出了無限的生機。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了春雨的滋潤,細嫩的草芽飽含著水分。小草雖然細微,卻是春的使者,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一切都充滿著希望,有什麼比這還讓人欣喜的呢。

這首詩是韓愈在56歲高齡的時候寫的,身在暮年,是什麼讓他如此欣喜呢,肯定不止有春雨。前不久,鎮州藩鎮叛亂,韓愈做為兵部侍郎受命前去宣撫,經過一番遊說,叛亂竟被平息,唐穆宗大悅,特將其調任至吏部侍郎。此時正值春風得意,就邀請時任水部員外的好朋友張籍一同春遊,張籍因年高體弱推託,他就寫了上面這首詩去誘勸張籍。

不知最後這春遊是否成行,但我們知道了那年斜斜密密的細雨和似有似無的嫩草,在京城呈現出最美的早春。


文史趣聞


宋代史達祖的《綺羅香·詠春雨》也是寫春雨的作品。

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盡日冥迷,愁裡欲飛還住。

驚粉重、蝶宿西園,喜泥潤、燕歸南浦。

最妨它、佳約風流,鈿車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極,還被春潮晚急,難尋官渡。

隱約遙峰,和淚謝娘眉嫵。

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

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

這首詩是一首詠物名作,詠物即為詠懷,詠春雨,只因詞人自降生以來曾多少次見過春雨,感受過春雨,心有所悟,則將雨聲化為詩聲。作者多角度窮形攝魄地刻繪春雨。先寫近處雨景,除“盡日冥迷”兩句正面著墨外,其餘多借花、柳、蝶、燕,側面顯示。妨礙“佳約”,則從影響遊春方面說。下片為遠處雨景。春潮、遠山、斷岸、一處一景,無不是春雨風光。收拍剪取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暗含雨字,巧妙點題,詠雨隱寓惜春情,“惜花”、“困柳”、“催春”、“落紅”云云,均將情思融入描寫之中,不露痕跡,下字精美。“和淚謝娘眉嫵”,以眉黛與淚合寫雨中遠山,美妙入神。無一字不切“雨”字,卻全文不見“雨”字,結尾始出“雨”字,而又不露字面。綺合繡聯,巧奪天工。



秋葉凌風25361


不止於春雨,

最愛是雨巷,

最愛戴望舒。

雨可以是寂寥的,

可以是憂愁的,

可以是彷徨的。

可我們總會期待,

那丁香一樣的色彩,

和丁香一樣的感動。

雨巷

[ 現代 ]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Rutian2018


古人寫春雨的詩極多,有意境的名句也不少,比如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宋代志南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唐朝杜枚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還比如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些描寫春雨的詩,以景抒情,情景相融,讀來就好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畫緩緩在眼前展開,美不勝收。

但個人認為最具意境的一首,是唐代杜甫的《水檻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詩中描寫的畫面極美:

居所遠離喧喧囂的鬧市,門前的庭院開闊敞亮;四周沒有村莊遮擋,景色一望無邊

遠處澄碧的江水與江岸齊平,似乎要將江岸淹沒;岸上樹木蔥鬱幽靜,其間開滿美麗的鮮花。

濛濛細雨中,魚兒競相浮出水面;微風中,燕子斜身輕快的穿梭。

城裡千戶萬戶,熙熙攘攘;而這裡卻只有兩三農家,優然自得的獨享著自然美景。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成都西浣花溪畔。在經歷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後,杜甫終於有安定的居所,身心得到休憩,心情愉悅,這時候面對著綺麗的春景,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詠景小詩。

作者由門前的庭院開始寫起,由近及遠,再由小及大,就像拿著一個長鏡頭,從門前慢慢拉到遠處的江岸,將岸上的樹木繁花和江中的魚兒、空中的燕子一一定格,最後再將鏡頭放大,將眼底所見的畫面框選成一幅生動活潑的春景圖。全詩句句寫景,卻句句“遣心”,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閒適歡欣的心情和對大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

整首詩用語簡單質樸,卻“自有天然之巧而不雕琢”,能將春天的景緻刻畫得極其細緻入微、栩栩如生。“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將雨中魚兒和風中燕子的形態描寫得活靈活現,一個“出”字,一個“斜”字,境界全出。葉夢得曾誇此句“殆無一字虛設”,而王國維則認為此句的意境不輸作者的《後出塞五首》之二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此詩曲調明快,景色意境優美,讓人沉醉和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