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做錯,有些人就說我不喜歡你了,要怎麼幫孩子應對這種情形?

小葵寶寶成長記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是於爸,一個和善與堅定並行的超級奶爸。

孩子一做錯,有些人就說“我不喜歡你了”,要怎麼幫助孩子應對這種情形?

通過題主的描述說“有些人”不改,我們能做的就是自己做好就可以了,要求別人改變是不現實的,有時自己要改變自己一個習慣都挺難的,何況是希望改變別人。

除了要求別人改變,對於孩子,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就是兩個字——傾聽

傾聽孩子,有可能有兩種情形:

情形一:我們可以問問孩子:“當你吃飯時,把菜掉地上了,有人對你說‘我不喜歡你了’時,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孩子說:“沒什麼呀,我很平靜”。

我:“哦,你覺得沒什麼,很平靜”。

孩子:“是呀,不小心把菜掉地上了,下次我注意點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覺得沒什麼,我想我們家長也不要太在意了,有可能只是太在意“某些人”的“我不喜歡你了”的評價。把我們的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某些人”內外一致的表達就可以了。

情形二:我們可以問問孩子:“當你吃飯時,把菜掉地上了,有人對你說‘我不喜歡你了’時,你的感受是什麼?”

孩子:“很害怕!”

我:“你害怕‘某些人’真的不喜歡了?”

孩子:“是的。我只是不小心把菜掉地上了。”

我:“你只是不小心的,把菜掉地上了,沒想到‘某些人’會這樣說‘我不歡你了’,讓你好害怕”。

孩子:“我下次,吃飯的時候注意點,夾菜的時候,筷子夾穩一點。”

我:“你想到了筷子夾穩一點,菜就不掉地上了”。

孩子:“我吃飯時用一個大一點的碗,菜我不容易掉地上了。”

我:“碗比較好,菜就不容易跑了……”

整個過程,沒有評判,沒有指責,沒有表揚,沒有建議,全心全意地信任孩子,孩子他自己會找到辦法,面對自己遇到的負面情緒。

我是於爸,一個和善與堅定並行的奶爸,本期回答就到這裡,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有幫助您,歡迎留言評論點贊轉發,一起交流育兒經驗。


於爸的育兒經


我兒子今年快三週歲了,前段時間因為特別皮,玩過玩具老是不收拾,每天地上都是炸彈炸的一樣,一片狼藉,孩子奶奶就會老是不停的叫孩子去收拾,孩子不願意,有點皮。

奶奶就說我不喜歡你了,我喜歡妹妹了什麼的。孩子當時眼眶就紅了,那麼小的孩子,哪能承受得住親人不喜歡他而喜歡別人呢?過一會就放聲大哭,我立馬把孩子撈懷裡抱著。

問他怎麼了?這一步是為了緩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把心裡的委屈說出來。孩子哭了半天,說話根本連不成句子。可委屈了。

我就抱著他,問他你是不是現在特別的傷心啊。

他說是的。

我說為啥傷心呢?是因為奶奶嗎?

他說是,奶奶說不喜歡我,喜歡妹妹了。

我說奶奶不會不喜歡你的,你那麼可愛,奶奶怎麼會不喜歡你呢?

他情緒好像平和了一點。

然後我問他,奶奶剛剛為啥這樣說啊。他不說話,肯定知道自己做錯事了。我又說是不是因為玩具沒有收拾啊。他委屈巴巴的點點頭。

那奶奶讓你收拾玩具是不是對的呢?小朋友玩過的玩具是不是應該要收拾起來啊,不然下次再玩就不好找了。

然後我拉著他,帶著他一起把玩具收起來了。

我跟他說,不管別人說什麼?媽媽是永遠愛你的,你做錯了事,媽媽也會懲罰你,但媽媽不會不喜歡你的。同樣奶奶也不會不喜歡你的,奶奶只是因為你不收拾玩具生氣才說的這樣的話。我們下次再玩了玩具以後把他收起來好不好?

這一場風波也就過去了,因為孩子哭的厲害,爺爺奶奶以後說話也注意了。

@堯媽佑多


堯媽佑多


寶寶說“不喜歡媽媽了”,為他付出我的全世界,想die的心都有了;

寶寶說“我不要你做我媽媽了”,聽到寶寶說這句話後我徹底崩潰了;

寶寶說“我討厭死媽媽了”,老公卻說:“看你怎麼帶的孩子”,頓時心中只有兩個字“離婚”。

目前雖說父母工作繁忙無暇陪伴孩子的成長,但也不止於讓親子關係發展的如此糟糕,我的好奇心又發作了,決定向這些麻麻們一探究竟,也給生在囧途家庭的媽媽提出一些建議。

案例1:建議媽媽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小萍的女兒不滿三週歲,最近一遇到媽媽提要求或是有些不高興的時候,就會脫口而出一句話:

“我不喜歡媽媽了!”

“儘管童言無忌,但她說出這句話時,小萍的心裡還是特別的不舒服,甚至有些心痛和崩潰的感覺,更擔心這樣時間長了,母女關係真的出現問題。遇到她說這樣的話,我到底該怎麼應對呢?”

我問她你都是怎麼應對的呢?小萍說:

“媽媽這麼愛你,你怎麼能不愛媽媽呢?媽媽就是批評你,也都是為你好呀!寶貝不能再說這句話了。如果你再說這句話,媽媽也不喜歡你了!”

了經解後我發現孩子這樣的反應應該是可以預見到的,因為小萍的表達裡包含著指責、說教和交易,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強化母女之間的對立

小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孩子說不喜歡媽媽,一般是為了吸引媽媽的重視,此時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早上說不喜歡媽媽了,媽媽難過了一整天,飯都沒吃好。”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媽媽還是喜歡自己的,一會便將以往的不愉快忘統統忘記了。

所以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唯一宗旨。

案例2:建議媽媽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小茜的兒子才六歲,每次考試失利的時候,媽媽都說他不如別人家孩子的時候,他習慣性的爆出一句:

“媽媽,我討厭你”

任何一個媽媽聽到這樣一句話,想必多少都會有點心碎的感覺。一路經歷了10月懷胎的骨肉相連,哺乳期孩子百分之百的依賴,產假結束上班的時候,雖然心疼孩子哭著喊著不讓媽媽離開,但也是滿滿的存在感。

小茜也無奈的向我訴怨著,並向我討教育兒經驗。

當我問及她怎麼應對孩子的那句話時,她兇斥的對孩子說:“你不喜歡我,以後我也不管你了。”

別以為以嚇唬他就能聽話,其實不然,此時正在消逝著你在孩子心中的權威,你的反應越強烈,就越容易誘導孩子使用——無意中建立了“我只要這樣說”,媽媽便不會再拿別人家的孩子與我比較了。如果頻繁的發生此類事件,還將會導致孩子把你的話不當一回事,長此已久,想要與孩子建立親密度關係就難上加難了。

其實孩子考試失利,心情本來就不好,媽媽先孩子冷靜一下,如果先去做一頓好吃的,安撫孩子失落的心情。然後再與孩子一起考試失利的原因後,這樣不僅孩子將會更加努力的學習,而且與媽媽的關係也會更加融洽。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孩子的童言,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當真,這只是成長的一個階段——孩子正在用各種試探,只要通過正確的引導,我們還是孩子口中的好爸爸,好媽媽。


木木夫人S


孩子一做錯事或者不聽話,一句:我不喜歡你了,就重重的砸在孩子的心上。這是很多朋友們都曾經做過的事情,曾經的我也有過這樣的錯誤行為。為什麼稱之為錯誤行為呢,實際上作為孩子代養的成人,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我不喜歡你了”這句話是家長面對孩子的行為的再無能力去應對的一種方式。殊不知這句話有多傷人,尤其是再加上“把你送給別人家”。它未單不能制止行為的發生,反而促使孩子繼續變本加厲的繼續搞事情,這是調皮的孩子會這樣,他們為了更加的吸引家長對自己的關注。而那些情感脆弱、敏感的孩子會因此而形成一種討好的應對父母家人的模式,而且這種模式有可能伴隨他的一生。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路上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以求生為基準的,所以我們再處理孩子的事情上真的要冷靜。

我們面對孩子做錯事或不聽話的行為,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1、如果是無意做錯的,他也是有擔心害怕的情緒的,我們首先接納他的情緒,小一些的孩子可以把孩子抱在懷裡,媽媽知道你也不想做錯,你是無意中做錯的。。。下次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我們可以怎麼做更好呢。。。等一些列的對話,幫著孩子平復情緒後引導去覺察。

2、如果孩子是有意做錯的事情,這個時候不喜歡的話語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一般這樣的孩子他們是相對來講缺少了一些規則,和自我的一些邊界,正因為他們缺少這些,他們才用此行為來試探成人的規則和邊界,所以這時候是我們堅定的樹立規則的時候,而且同時我們成人在給孩子建立界限的同時,我們也保證自己有一定的界限感,因為我們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各自都越清晰,他們才能更好的發展他們自己。

做一個智慧的父母,孩子你可以的,大膽的去成為你自己吧,我們永遠在你的身後支持你!

智慧父母一起學育兒!


腦說學習心理學習障礙


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其實也是大多數的父母無意識中在做的和麵對的問題。對孩子說我不喜歡你這樣的話,是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的。

1.當你的孩子因為其他人說這樣的話收到影響,說明孩子在家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也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抵抗外界的負能量,這是父母要反思的。

2.孩子是需要足夠的愛和安全感的,任何時候一定要弄明白事件的原因,而且不要指責他,一定是用你的行為去讓孩子改變,而不是用語言去傷害。

3.孩子做的永遠是對的,你要時刻站在孩子這邊,充分相信孩子,不要用自己固有的認知去評判孩子。

4.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成長,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也沒有去學過如何做合格智慧父母,當你能夠提出這個問題時說明你已經在想辦法。

5.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是陪伴和保護孩子的成長,當你做到真正的愛他,孩子才會真正的自信。

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孩子的也都是因人而異,如果需要更針對於性的幫助請評論留言或者聯繫我。


超仁教育


《對視,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接受教育的健康氛圍》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可以人們可以瞭解與感受對方的狀態。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人類的未來,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張白紙,非常需要成人的教導及呵護。《幼兒園教育指南》指出: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首先應該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高興、鬱悶、傷心、快樂都是人的正常情緒。如果過久的鬱悶、傷心得不到控制、調節,就會引起孩子生理、心理上的各種問題和疾病。如果孩子一做錯事,有些人就會說'我不理你了',這會讓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措。因此,成人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縱上所述,以下我分二點展開談談這個問題。

1.如果遇到孩子犯錯,父母親在場時可以讓孩子在房間一角或另一個房間裡冷靜一下(不要關門,讓孩子能夠看得見你,孩子的安全還是要注意),等孩子冷靜過後,再給孩子講今天這件事你錯在哪裡了,以後應該怎麼做。如果你改了,父母親還是很喜歡你的。這裡我要重點講的是,家中成人教育態度要保持一致,切不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這種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孩子的正確行為也是需要成人經過多次正面努力強化教育、引導才能形成,切不可僅有幾次教育沒達到目地而輕言放棄。

2.如果孩子是在幼兒園裡犯了錯,那身為教育者的老師應該怎麼做呢?那我就講講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吧。那年初秋,剛剛開學,孩子們的天真活潑和一雙雙明亮的眼晴,讓我很快愛上了他們。但是在這中間我卻發現了一雙充滿不安、焦慮和傷心的眼睛,他不合群、哭鬧、孩子們午睡時他會起身亂跑等等,如果這時候我說一句:你犯錯了,我不喜歡你了,管用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要走進孩子的內心。

從此以後,我在生活中主動照顧他,多盛一些他愛吃的稀飯、麵條和肉,上廁所時不習慣蹲坑就帶他上馬桶;遊戲時多和他互動,比如:發現他愛聽故事、愛講故事,就安排他參加園內講故事社團活動,在活動中多用眼神交流,讓他體會到老師點點滴滴的關愛,潤物細無聲猶如春雨一般滋潤了他小小的心靈。後來他有不開心主動尋求我的幫助,有心裡話很樂意找我訴說,最可喜的是犯了錯也能愉快的接受我的批評並樂於改正。我與孩子感情的互動有了成效。

由此可見,我所做的這一切是在感受與體驗孩子、是在發現與理解孩子,是在尊重孩子,更是在通向有意義的教育,其背後也充分體現了“兒童觀決定教育觀”這一簡單的道理。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教師如果有了觀察孩子眼睛的自覺,自己的教育人生將會因此擺脫平庸、蒼白,逐漸變得深刻、豐富起來。





薄荷雨依依


首先,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穩定的支持系統。這些都是幫助孩子抵抗負面情情緒、恐懼甚至挫折時最好最有效的保護。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許多這樣的時候,但是內心健康,能在被愛中得到滿足的孩子是能有足夠的能量去對抗這樣的時刻的。\r

其次,教會孩子如何去分辯不同的評價。不要因為孩子一做錯事受到批評和指責就立刻認為是孩子是錯,“對”“錯”放在不同的場合、條件以及評價體系內有可能帶來截然相反的兩種評價。比如,孩子摔碎了一個水杯,在成年人看來這是孩子做錯了一件事,需要改正、反省。可如果能仔細傾聽孩子聲音,瞭解事情的原委,也許你會發現,孩子摔碎了杯子不過是因為她想給口渴的小同伴倒杯水。就結果來說也許是孩子做了件錯事,但就原因來說,這不僅沒有做劃,反而是一個值得表揚的善舉。因此,在“錯事”這件事的評判標準上,父母首先要具有分辯能力,也要能懂得傾聽孩子的聲音,進而才能一步步幫助並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去分辯不同的聲音。\r

最後,教會孩子說“不”。很多時候成年人對孩子說的這一句“我不喜歡你”,更多的是一種威脅,一種對於掌控感失靈的憤怒,投射的是內心的軟弱。而無辜的孩子反而成為了成年人不成熟舉動的渲洩,這個時候不需要教會孩子一味的認錯和妥協,反而要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對這種舉動的抵制。如果你可以任意威肋我、評價我、傷害我,對我說“我不喜歡你”,那我也可以對你的這種表達表示我的不喜歡、不接受。在表達情緒的權利上,大人需要學會尊重並公平平等的對待孩子,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同樣擁有對人對事發表看法表達意見和情緒的權力。


王瑞031


我想你的困惑是如何幫助孩子不陷入迷茫並能自我接納。但這不應該是孩子去應對的問題,而應該是父母去應對的問題,孩子還不具備這樣的心智和成熟去應對成人的挑釁。但父母此時的態度所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很重要,他們會從父母的神情舉止和話語中學習自我接納和自信。如果你表現從容有底氣,孩子就學習到自信有底氣,如果你焦慮和尷尬,孩子就無法學習到自信。關鍵是父母的態度神情,其次才是言語本身。

我打個比方,當孩子做錯事請,旁邊有成人就說不喜歡你了,這時候如果父母也站在那些人一個立場來糾正甚至帶有指責地教導孩子,這樣孩子勢必接受到的信息就是,我不夠好,我不值得別人欣賞。但如果這時候,父母堅定地站在孩子這邊,給孩子一個自信和接納的榜樣,父母可以這樣當這朋友的面,對自己的孩子說,“ 即使你做錯事,媽媽/爸爸永遠愛你,喜歡你。別人說不喜歡你,who care!爸爸媽媽永遠挺你!” 這樣,孩子就學會了接納和自信。因為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從父母而來的,而不是其他人的言語。自信和接納比做對一件小事重要太多了,況且即使糾正孩子做對了這件小事,將來也一定還會做錯另外一件事,因為我們人並不完美,一定會犯錯誤的,成長本身就是不斷犯錯誤又不斷學習的過程。所以,自信和接納的自我形象,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絕對要站在孩子這邊。你的意識是正確的。就差實際有效的行動了,千萬不要怕得罪朋友或者擔心場面尷尬,為了孩子的自信人生,值得我們付上面子代價。

— 來自一位三寶的媽媽的回答



HelloBecca


孩子一做錯,就說我不喜歡你了,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是及其不利的,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敢做事情,不敢說,不敢做,變成一個內向,膽小的孩子!

孩子做錯事情很正常,她們不知道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身旁引導: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怎麼做是對的,要讓孩子心裡清楚,不能稀裡糊塗的,不知所以!

然後,多鼓勵孩子做一些有利的事情,就算方法,方式錯了,也不要責怪,及時幫孩子指出並改正。慢慢的孩子就會自己判斷該怎麼做了!

最後,告訴孩子不管什麼事情做錯了都不要緊,也不要怕別人責怪,只要自己及時改正,並以後吸取教訓不犯同樣的錯誤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