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主播/ 夏忆 ,配乐/李晋《春天》、伍々慧 《Distance》

在天黑以前,我拎着满满三大袋子东西,从家附近的超市走回了家。路上行人稀少,偶尔经过的人也都戴着口罩。

袋子装满了蔬菜、水果、日用品,花掉了大几百块,我一周的预算。到了家里,妈妈责怪我说不应该拎这么重的东西回来,万一累到就麻烦了。

我心想,没有办法啊,从武汉开始封城到今天一个月了。老爸自从初一开始就真正意义上的没下过楼,妈妈零星出去过几次,而我则负责每周固定出门一次的大采购,毕竟一家三口的生活,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零零碎碎的少不了。

爸爸这几天嗓子疼,一副精神不振的样子,我和妈妈都很担心,给他又是买药又是熬梨汤,两天后他总算说觉得好点了。而长年卧床不起、由舅舅照顾的90岁高龄的外公,最近开始吃不下东西,住进了医院,没有单人间,只能六人挤一间房,我们不得不带着口罩小心翼翼地去探望护理。

毕竟,这个时候去医院还是心惊胆战的,老家这边的医院,因为大部分医生都去支援湖北了,许多医院的门诊都停掉了。

而这只是距离湖北千里之外的一个普通家庭的缩影。对于这场肺炎,我们是真的怕了,因为谁都知道,万一发生点什么,后果真的承受不起。

而这长达一个月的家中自我封闭式的生活,也让我对接下来的人生,有了一份更深入的思考……

01.

规避风险的能力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本来我是打算2月中旬就从老家回上海的,年前有几个重要的案子在谈,谈得顺利与否,关系着作为自由职业者的我这一年的工作状况及收入。但风险就是,从家里乘两三个小时的车到高铁站,再在封闭的车厢内“煎熬”数个小时……

若是早几年我可能就义无反顾地回去了,曾经我是个凡事无所谓、做事不会太多去预设后果的人。几年前在国外居住,经常一个人出去玩,遇到过好几次紧急情况,比如在异国冰天雪地中空无一人的雪乡车站等最后一班车,而手机又被冻得没电了;又或者是在树林茂密的山里误入了偏僻小路,差点走到无人区,幸好碰到当地人把我带了出来……当时的感觉只是觉得好幸运,有惊无险,甚至有些刺激,但最近两年想起这些事却后怕的很,一万个幸运也抵不过一个“万一”。年轻时的随心所欲、潇洒自如,现在看来背后有一半是莽撞与无知者无畏。

可能是随着年岁渐长,有了“惜命”意识,我再也不愿意鲁莽地去做一些高风险的事情了,遇到情况不会只考虑自己一时爽,而是多想一步,这件事自己有没有能力完全搞定,又或会对家人或亲友带来什么影响,风险是否可控,最坏的结果有多糟。

所谓的“若发生风险,都由自己独自承担”,大都是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一个人,是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中的,除非他没有任何社会或亲情关系,否则风险一旦发生,一定会波及到身边人。有时候,我们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家人的期待而活。

经历得越多,就越觉得拥有规避风险的能力有多重要。很少有人能与生俱来地拥有这种能力,你需要跳出局限的视野,更需要拥有理性思维,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一点点培养起自己的判断力与决断力,这不容易,但是很重要。

幸好我在其他方面还有一些规避风险的意识,我知道自己不擅长数据分析,从不碰股票等理财产品,所以从来没在投资上赔过钱;我从30岁起,每年都主动去做全面体检,检查出有异样马上去复检,有任何问题都及时问诊,好在至今身体健康无恙……

所以在要不要冒着疫情风险回上海这件事上,我退却了,可能我会失去很好的机会……但是考虑到被感染的恐慌和家人的心情,我宁愿在最开始便将这风险扼杀在苗头里。

02.

学会存钱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虽然不能回上海,但是电脑连上Wi-Fi我就能工作。除了工作,我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买口罩,年前我手头囤了一些,而年后想追加时刷遍各种app和朋友圈,发现之前买一包20片的钱现在买一个都不够,要么就是6块钱买一个一次性口罩——我还是舍不得。

当经济下行,赚钱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难的时候,我对于花钱的标准也变了——以前我总觉得做社畜不容易,不能委屈自己,赚钱和花钱(享受)同样重要,也过了几年的舒服日子,买衣服、包包、旅行。然后就突然有那么一天,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存下钱来,

因为赚钱难了,花钱却更容易了。

尤其是每天都看有关肺炎的新闻,看到人们因为生病而备受折磨的情形,很受触动。且不说这莫名的病症,身边就有太多例子,想起家中长辈之前因为重症抢救上了呼吸机,十天不到就花掉十几万……我从心底说,今年一定要努力赚钱和存钱。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能支撑着精神不垮掉的,一定就是物质基础了。

虽然朋友眼里我的条件还算不错,趁房价没涨起之前就买了一个小房子,没有贷款,有点小存款,有份说好不好说坏不坏的收入,父母也有退休工资。只是我自己知道,如果真的发生了紧急情况,需要大笔现金流的时候,我还是会一筹莫展。我甚至想好了退路,把房子卖出去,换取一笔现金,再换个面积更小的房子。

我也突然羡慕起身边特别会存钱的朋友,她们经济条件尚可,但是对自己的日常消费异常严格,虽不至于省吃俭用,但也和都市女孩的潇洒快意有别,之前我也不是特别理解她们为何如此小心谨慎,但是这时刻,我觉得可以get到那个点。

在因为疫情不断听到裁员或工资打折的消息,而重新找到工作又变得遥遥无期时,面对着每天都避免不了的生活开销,以及压在身上的房贷,“有存款”简直就是强有力的定心剂。

当时间将蒙蔽在眼前的那些所谓及时享乐的泡沫拂去,我发现,人到中年,收起小资或文艺心理,踏踏实实赚钱,安安稳稳消费,才是王道。那些既能赚钱,又会存钱的人们,其实是拥有一种宝贵的自律能力。

房子,存款,保险,车子……它们不是负担或枷锁,而是在危急时刻支撑你不崩溃的最后防线。

03.

未雨绸缪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因为这次疫情,我还多了一个以前没有的兴趣,开始看一些和生活技能有关的推送了。我收藏了一个豆瓣上的话题“我家的应急物资储备方案”,看看别人为了应对疫情而囤吃喝、日用品,别说,还挺有意思的。

长期独立生活,一直以来,我的应对方案是让自己舒服就行,越简单方便越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不爱囤货,除了和国内专柜价差大的护肤品之外,基本不囤日用品,都是快用完了再买;另外,因为不怎么做饭,家里也不放粮米油——因为曾经有把几袋大米放过期半年的悲催经历。

但这次疫情把我的生活体系完全推翻了,又令我重新审视在日常生活里,有一点生活智慧是有多么重要。往近了说是提前准备一些必要的物资,往远了说是给未来的生活做规划。

我很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未雨绸缪”。讲真,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有这种意识,做事尽量往前赶不拖延,能够为日后多考虑几分,那么在接下来的生活里,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受用,不光是物质上,也是精神上的。好比如果舒服或享受了太久,又没有忧患意识,一旦有危机袭来,可能心理上就垮掉了。

就拿口罩来说吧,因为之前一直有晚上戴口罩外出散步的习惯,家里一直备着一些。结果疫情爆发之后,拼拼凑凑,我竟然翻出来20多个各式口罩,够用一阵子,简直是欣喜过望。

而另一个很会玩比特币的朋友,一向对于各种经济或市场趋势研究得特别透彻,在疫情刚刚露出一点苗头、大多数人还无人在意的时候,就囤了800个一次性口罩……这种超前意识令人震撼。眼看着已经到了3月初,口罩仍旧是照常缺货,想想她的远见卓识,只能说发自内心的佩服。

04.

年轻时的积累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对于刚刚过完39岁生日、已经踏入40岁大门的我而言,“未雨绸缪”还有另一层意思——“年轻时的积累”

过了40岁,很多以前根本不用考虑的问题就一下子冒出来,家人、自己的养老,未来的职业规划,健康问题……有好一阵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不由得深深反思,若是二三十岁时就能稍微有些为四十岁“积累”的意识,那么我今天肯定会过得更舒服坦然一些。

比如保险,快四十岁的时候我买了人生中第一份重疾保险,保额不算大,但每年的保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也是买保险时,我才知道,如果30岁出头就开始买保险,我的负担会轻松很多。

比如工作,之前本来就是在流动性很大的行业跳来跳去,我更有一、两段的Gap Year。结果最近想再找工作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公司对于离职经历的要求不仅非常严格,甚至是可以决定成败的,而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遭遇。

当然,很多事情也是自己一步步走过来才慢慢品味出来的,80后的人生之路本来就有些特别,与“包分配”无缘,工作都靠自己摸索。虽然有同龄人的经验交流,却少有前辈可以传授经验,被授之以渔,所以,磕磕绊绊,直至今日。

平时我的一点小爱好是听欧美摇滚乐,有的乐队或歌手,一路听了十几年。有时候循环着他们不同时期的音乐,就不由得有这样一种感悟: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最有少年感或创造感的,也就是20岁出头的那几年,青春的灵感或火花迸发激荡,取之不尽。虽然之后的时期各有不同境界的美感,但是青春的心境稍纵即逝,创作,还是凭经验和技巧更多。

其实,把这种青春的张力,放到个人财富的创造上,也同样成立。最有创造激情和力度的时候,就是20岁-30多岁这几年,所有个人的能力与价值,都是处于一个持续输出的顶峰时刻,工作或赚钱的机会大把,只要你想、你努力,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各方面的“创造”,不光是精神上的,还有更重要的物质。

我感谢自己在刚毕业那几年里的奋斗与产出,每周工作五天之外,周末至少有一天在做些兼职的事情;或者加班到11点到家,洗漱之后仍然接着写外稿写到凌晨两三点——连续半个月雷打不动。

但是你让现在的我,再为了增加一份额外的收入去熬夜或通宵,对不起,哪怕是追剧或玩手机都能玩到凌晨一点,我也不愿意为一点稿费而耗尽一晚的心力。而每每写稿子写到一定时间,就感觉自己江郎才尽,年轻时期的不断从脑子里蹦出的灵感,一去不复返。

虽然庆幸自己在能大力产出的时候还是赚了点钱,在房价没有飙升时买了个小房子,也算“未雨绸缪”了,但现在也有点后悔后来飘了,没有继续focus在资本积累上,考虑到自己五十岁、六十岁的中老年生活,还是有很多忧虑。只能继续“积累”,弥补当年不走心的后果。

05.

工作的能力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还有一个逐渐被人意识到的现实是:即便中年之后可以拥有了充足的经验与阅历,但是你拥有的工作机会相比于年轻人,是大大地变少了,用职场金字塔原理来诠释或许更容易理解。

这两天,一位和我年龄相似、行业经验丰富的朋友跟我诉苦说面试失败,一个常见的、毕业几年就可以胜任的新媒体编辑职位,给出了这样那样的拒绝理由。她很沮丧,我只能安慰她说,有面试机会就已经很好了,毕业五年,投5份简历就能面试一次,现在或许要变成50份。尤其是今年的疫情又变成全球性爆发,想做片不被波及的雪花?不可能。

长叹一口气,不由得庆幸我还可以接到项目做。自由职业虽然不稳定,但是在经济下行期,相比于随时可能被裁员的上班族,还是有一点点优势的,有了资源和人脉累积,从控制成本的公司手里获得外包的案子,夹缝中求生存,起码可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

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其实是一个“碎片式”的拼凑,作为一个经历过职场生活、国外边打工边读书、而今是自由职业者的人,“工作”的各种形态我都经历过了。不同行业的职场拼凑,断断续续的空窗期拼凑;如今,是忙得要死和闲得要死的不稳定接项目状态的拼凑。在这“碎片化”的时间内,我搞清楚一件事情,拥有工作的能力,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人活着,要工作,人生才丰满、才立体,要创造价值,人生才有价值,也能享受这价值带来的快乐。

经历了这次疫情,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工作过,我甚至厌倦了放养式的SOHO状态,想要重新回到朝九晚五的“笼子”里,能为我遮挡一下风雨;我也是突然之间就理解了朋友圈里本来是高级白领却突然做起微商或保险的人们,因为我们要活下去,就要工作,就不能计较工作的形式。

所以,即便仍旧享受SOHO的自由自在和随心所欲,我也打算找工作了。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有人给交社保,不管多少,都有一种在风里浪里搏斗得筋疲力尽了再“上岸”的安稳感,而且,我还可以继续做副业……大概,这是一个普通人所能设想的最好配置了。

或许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的真相,就是得小心谨慎,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寻求安全感。工作小心再小心,尽量不出错,不然还要自己收拾残局;不能生病,不敢生病,自己遭罪也连累家人;偶尔想出去玩一次,还要看特价机票,APP上比房价看几个晚上挑最划算的定……

不过,认识到生活的真相,调低了预期,也许一切都变得容易接受了。先生存,再生活吧,学会“苟活”——谁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比现在还难呢?但好处是,当你可以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后,今后所迎来的一切惊喜都会让你觉得分外美好。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本文作者:小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本文配图均为日本插画师夫妇sysmstudio的作品。

这次疫情,你做的最坏打算是什么?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日常花艺课

用11节线上课

疫情终将结束,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