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时,朱允炆有一支三十万的秘密军队,为何至死也没启用?

园园熊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这一点来讲,连燕王朱棣都须臣服于建文帝,带着自己的兵马听从差遣。然而,一旦尾大不掉,势必会让君臣之名流于形式,届时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

有人称,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尚有一支庞达三十万的秘密军队,可是至死都未调动。按照这种观点,认为如果朱允炆破釜沉舟,调集这支“神秘部队”,将很有可能战胜燕王朱棣,重新改写历史。

其实,所谓的秘密军队,倒也算不上有多神秘,所指的就是平西侯沐英及其后人统率的“沐家军”。沐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八岁时被义军首领朱元璋收为义子,后从军南征北战,深受朱元璋器重。

明朝建立后,沐英奉明太祖之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同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讨并收服了云南。由于沐英是朱元璋义子,虽然没有皇室血统,但还是被视为镇守边疆的屏捍。沐英对明朝忠贞,其子嗣亦是如此,终有明一朝,沐家军一直兢兢业业地镇守西南。

由于沐英一支手握重兵,且尤为忠心,所以被有人视为朱允炆最后的依靠。不过,建文帝自己都未曾想到,原本实力并不如自己的燕王,竟能接连突破自己所设下的防线,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曾被寄予厚望的李景隆竟然临阵倒戈。

在燕王军队进逼南京时,李景隆私自打开城门投降,致使燕王军杀入城内。如此一来,原本尚有坚固城池可做依靠的建文帝,不仅失去了屏障,反而连失去了退路。绝望之际,建文帝便下令纵火焚毁皇宫:

谷王穗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闵帝本纪》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燕王朱棣还是建文帝朱允炆,他们双方都未曾想到这场战争最后会如此迅速的收尾。而在城破之际,朱允炆再想调集人马勤王,已经是悔之晚矣了。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当时镇守云南的明军,也无法尽数调往内地。要知道,明初西南尚不稳定,需要军队镇守。况且,即便是沐家军回撤到内地,也需要相当长的时日,与其从边地调兵,建文帝倒不如从周围各省抽调人马。



史海烂柯人


所谓三十万劲旅,指的应该是沐英带去平定云南的大军。沐英是朱元璋收养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在征讨云南的时候,朱元璋让沐英挂帅,带着这三十万大军前往,在征服了云南以后,朱元璋便让沐英留守云南,世代世袭在此地。

所以沐英和这三十万大军一直都驻守在云南地区,帮朱元璋镇守当地。

不过在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了以后,沐英因为伤心过度,也跟着去世了。沐英跟朱标基本上是一起长大的,而且沐英是朱元璋留给朱标最大的支持。可是朱标去世了,沐英也跟着去世了,而朱元璋居然还活着!

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沐英去世以后,云南镇守的重任落在了,沐英长子沐春的身上。可是建文帝刚上台,沐春也不幸英年早逝,于是朱允炆便将沐英的次子沐晟立为平西侯,接替了父兄的职责。所以当朱允炆上台以后,其实沐英的三十万大军,是由沐晟带领的。

那么沐晟跟朱允炆的关系如何呢?要我来说就是很一般,是非常普通的君臣关系。因为沐晟跟朱允炆没怎么打过交道,而且父辈早早就驻扎在云南一带,所以两人见面的机会也不多。靖难之役时期的沐晟,自然是会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间摇摆不定,毕竟是老朱家自己人内讧,这跟一般造反是不一样的。

沐晟当时的职责也相当长重要,他镇守云南地区,周围到处都是外敌的侵扰。

这一带的士兵是绝对无法动身的,一旦离开这里,云南极有可能就落在了外敌手里。所以沐晟一定是考虑了这一层重要的原因,所以才会选择不发兵。

况且沐晟也没有得到过朱允炆的任何命令,在没有皇帝诏令的情况下,贸然将三十万大军开拔到南京去,谁知道你是勤王来的,还是造反来的呢?所以沐晟只能选择按兵不动,等到进一步的情报消息。

朱允炆是一个非常优柔寡断的人,他跟自己的叔叔朱棣打仗,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可是朱允炆却吩咐手底下的人,千万不能伤到朱棣,因为朱棣是自己的亲叔叔。这下子他手底下的人可不知道该如何打仗了,结果直接导致朱允炆全军覆没。他如此优柔寡断,自然也就不会诏令云南地区的人马前往南京救驾了。

云南距离南京实在是太远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允炆也不会让沐晟前来救驾。

可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时,就算朱允炆的诏书下来了,也无法挽救当时的厄运了,因为压根就来不及。那个时候可没有高铁和飞机,所有人马都必须翻山越岭前往南京,这需要好几个月的路程。而朱棣一路披荆斩棘,三个月就能打到南京城下,沐晟就算是去了,也只能喝朱棣的庆功酒了。

沐晟对朱棣似乎更加恭敬一些,因为朱棣本人是戎马出身,又是朱元璋的儿子。算起来应该是沐晟的叔叔,所以沐晟对朱棣更加恭敬,对朱允炆这个小皇帝,其实沐晟是不怎么感冒的,毕竟没什么交情,朱允炆本人也太大的能力让大家信服。

我想,就算朱允炆当时让沐晟前来救驾,沐晟也会按兵不动,就算是出发,也会拖延时日。这是保全沐家最好的办法,就算沐晟帮助朱允炆打败了朱棣,难道他就会有好下场吗?至多还不过是个平西侯。当时的朱允炆已经开始削藩了,做王爷的没有一个好运的,所以沐晟就算是被封王了,也绝对是吃不了兜着走。

而且老朱家杀的功臣难道还少吗?沐晟救了朱允炆以后,一定是大功一件,那就势必会造成功高盖主的情况,这是沐晟所不想看到的。所以就算是朱允炆调动了这三十万大军,沐晟也会带头表示反对。


江湖小晓生


朱允炆即位后,为了稳固政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于1402年攻下南京。

朱允炆还有一支秘密部队,就是沐英统帅的沐家军。

沐英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洪武十四年,沐英率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并把守明朝的西南边疆。

朱允炆的实力远大于朱棣,但耿炳文和李景隆败的太快,沐家军火速来援也来不及了。

沐家军守护西南边疆,朱允炆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导致最后的失败。


语文360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皇帝。他的建国之路可谓是非常的坎坷,首先他的出身并不是很好,他早年最小的时候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后来因为地主家的牛病死了所以就把朱元璋赶出了家门,便当了乞丐靠乞讨为生。

可是乞讨没多久,又剃发为僧进入了皇觉寺。但是好景不长在他剃发为生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这时的他又被寺庙赶了出去。随后在一次朋友的介绍下,他才参加的农民起义军,就此开启了他的皇帝之路。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抵御外贼,朱元璋便将自己的几位儿子封为了藩王镇守边疆。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些藩王却拥兵自重,竟然成为了皇族的一个大威胁。后来,他的长子英年早逝,最终没有办法就只好让自己的皇孙朱允炆来继承皇位,但是自己的皇孙尚且年幼。

考虑到朱允炆年纪尚小,朱元璋开始大规模的屠杀那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皇孙朱允炆能够安稳的继承皇位。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诸位藩王的势力却日益做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允炆继位没多久就和大臣们密谋削藩之事。但是这件事情却给他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还让自己丢失了皇位。朱允炆一败涂地,朱棣继位成了新皇。

其实朱允炆本来是有机会取胜的,但是由于他的优柔寡断这才错失良机。可这些都不要紧,因为朱元璋给他留了后手,那就是当时镇守西南的三十万沐家军。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战事频频,而当时年仅7岁的沐英随母亲逃亡,可是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在途中去世。后来沐英逃到了濠州城,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朱元璋,朱元璋见可怜便收他为义子。

朱元璋夫妇视他为己出,教他行兵打仗,就这样沐英在兵营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公元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年仅18岁的沐英便在军中担任要职,屡立奇功。到了洪武三年,沐英被封为镇国将军。洪武十五年时期,昆明发生了叛乱,沐英带兵前往镇压,打的叛兵溃不成军,一举稳定了局势。而平定叛乱之后,沐英便留在了云南镇守西南。

那面对如此厉害的沐家军,您是不是也有一个疑问,就是这朱元璋当时为什么要把沐家军留下来,难道他不怕沐家军为难朱允炆吗?

其实除了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义子之外,沐英还和朱允炆的父亲,太子朱标关系很好。而且沐英的儿子沐晟和朱允炆常年在南京玩,和朱允炆非常交好。因此朱元璋就留下了沐家军三十万大军给朱允炆,但是为什么朱允炆到死也没用沐家这三十万大军呢?

其实根据史书推测,其实朱允炆他也不是不想动用沐家军来支援他,而是他压根就没有时间去调用沐家军。因为当时的李景隆一败涂地,朱棣势如破竹,根本没用多长时间就攻进了南京城,朱允炆根本就没有时间等沐家军到来,这也真的是浪费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啊。

不过朱允炆之所以败得这么惨,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自己。自从他登上皇位之后,便一直在重用文官打压武官,所以在朱棣攻打的时候甚至是无人可用,最终只得逃跑了!


李泉涌


其实,在我看来,朱元璋为防止将领在他死后,不受仁善年轻的朱允炆的制约,叛乱犯上,对开国将领大势屠杀,而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各个边关重镇,不可能没有意料到分封到各地的儿子,将来不会听朱允炆的。但他还是这样做了,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将各个儿子调回来,依旧让掌握兵权,分封在外。在他的皇明祖训,就说朝廷有奸臣作乱,藩王可以进京勤王,这也是给后来的朱棣造反一个借口,清君侧 。可能对他而言,虽然偏爱朱允炆,但是只要是朱家子孙做皇帝,天下还是姓朱,没有被那些叛将夺走,那就是差不多。

而对于身为朱元璋的义子,沐英一家,其实没有必要在两头下注。因为在往上求荣华富贵,已经不太可能,但一旦下错,那就是一切归于零,不划算。而且沐家可能领会到朱元璋的意思。还有当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失败之后,形势发生改变,我想朱允炆可能不太相信沐家在这样情况帮助他,还有可能沐家会来战前来一个反戈一击,向朱棣示忠都有可能。




小小书生说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先问两个问题:


1、是不想用?2、想用而没法用?

很显然,答案属于后者,朱允炆想用,但实在没法用,造成的原因有几个:



1、朱允炆的性格

朱允炆他崇尚儒家的仁义,他一直主张仁义治国,非常宅心仁厚,朱元璋喜欢朱允炆也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这种性格,对百姓很收揽人心,但朱允炆错误地评估对手了,站在他面前的是凶狠强悍的狼——朱棣,也就是自己的叔叔,这种他错过了一次又一举拿下朱棣的机会。

于是,朱允炆不仅没有杀掉朱棣,并且还下令不能伤害朱棣,对于下面的人来说是很纠结的,如果真的在真刀实枪中伤害了朱棣,那么就会不仅得不到赏赐还被受罚的,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对朱棣下手呢?

当然,朱允炆不对朱棣下手,一个是缘于他的性格,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朱允炆内心恐惧的,那就是朱棣一直驻守的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要塞——北方。如果说朱棣死了的话,那北元的人就会趁机来入侵的,那个后果就是亡国。

缘于这两个原因,朱棣不敢对朱允炆下手,这也导致朱棣越来越狠,势不可挡。



2、换帅决策失误

在讨伐朱棣时,朱允炆听信谗言,认为耿炳文多次不主动出兵是惧战,就撤换了耿炳文,任命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耍嘴皮的李景隆为大将军,在前线和朱棣对战,但李景隆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很快李景隆就全军覆没。

局势就像多尼诺骨牌,倒掉一个,全盘都输,胜利的天平开向朱棣倾斜,朱棣越战越勇,推进的速度惊人。



3、错失调兵机会

在当时的那种形势下,朱允炆紧急调拥有者30万大军的沐家军入京,有关沐家军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对朱允炆是非常忠诚的,但沐家军远在云南,而朱棣已经到了南京城下,云南离南京,2000多公里,别说骑马,坐飞机都要几个小时,结果朱允炆的调令还没有到云南,朱棣就领着大军攻占了南京。


所以说,朱棣起兵时,朱元璋曾留三十万大军,朱允炆到死都没用,不是没用,而是想用,已经来不及了,错过了,就不再。空留一声长叹。


吴聊历史,不一样地解读历史。


吴聊历史


明朝由一个草根皇帝建立,据说当年朱元璋穷到给别人家放牛,作为一个穷孩子逆袭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功绩自是不用说,而且在治国上手腕也是十分强硬,说一不二,说一不二,但是他的手腕,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却出了差错。朱标作为他第一个儿子,自然而然倍受宠爱,儿子朱标又是个可造之才,朱元璋算是放下了一块心病。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一支王牌部队,为何朱允炆至死也不启用?

《鹿鼎记》中反清复明的沐王府众人就是平西侯的后代。而朱允炆与沐家可谓是渊源颇深。首先,沐英与朱允炆的父亲,也就是太子朱标是好哥们。其次,朱允炆与当时留守南京的沐英的二儿子沐晟也是好哥们。更有传言称,沐英是朱允炆的义父。虽然不知真假,但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与平西侯府的关系非同一般,如若有事,沐家军一定会出手相救。可是直到朱棣攻破南京城,沐家军都未曾出手相救,这是为何?

朱棣以朱允炆削藩残害自家兄弟,公元1399年,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发动叛乱,带兵直捣南京,要为朱允炆清君侧,于是大明王朝进入一场惨烈的"南北战争"。战事之初,由于北方诸将多属燕王朱棣的旧部,投降朱棣者甚多,所以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内,朱棣先后攻下了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守将宋忠等人战死。随后,朱棣率领燕军挥师南下,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在耿炳文战败后,又改派派李景隆继续讨伐。

可是为什么朱允炆至死都不愿动用这支祖父朱元璋特意留下的军队呢,难道他是真的想出家了吗?综合各种史料分析,朱允炆不是不想征调这支大军,是他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时间去征调军队了。当时李景隆败的太快了,朱棣很快就率军到达了京城,加上城中又有内应,朱允炆根本没有那个时间了,所以他选择了剃度出家,并一路逃往西南,寻求沐家的庇佑,因为他知道沐家是肯定会站在自己这边的。


峰峰老九


朱棣首先在北平造反的,随即就遭到了建文帝朱允文的残酷镇压。但是,在北平附近的战斗最后是以朱棣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告终结。这时靖难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了朱棣的手里,朱棣随后向山东省进军。但是,在山东遭到了强力的阻击。虽然说,最后朱棣还是拿下了山东省,但是,这样的对等消耗的战争?确不是朱棣想要的。于是朱棣假借在山东修整部队,另出奇兵直捣黄龙,拿下了江北的重地镇江。随即兵过长江围困起来南京城。最后又在内应的帮助之下,打开了南京城的城门。使朱棣大获全胜,并且最终当上了大明永乐皇帝。


爱看爱思考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为了抵御边患,在位期间曾经两次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各地藩王坐镇一方,为的是抵御北方民族南下扰乱。朱元璋在位时可以压得住这些儿子,但是朱元璋去世。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就对这些叔父就约束不住了。

建文帝继位后,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密谋削藩。削藩前期确实卓见成效,实力弱小的王爷纷纷被削。但是到了燕王朱棣这里却遇到了硬对手。燕王朱棣20岁自北平上任,苦心经营多年,怎么能因为一支削藩令就交出兵权?朱棣心有不甘,所以当即率兵占领北平,并且打出“清君侧,诛奸臣齐泰、黄子澄的口号,发动靖难。

朱棣造反前期,由于北方的诸多将领都是他的老部下,投降朱棣的非常多。以至于朱棣来势汹汹,一举拿下多个城池。建文帝派出耿炳文率领30万大军讨伐朱棣,将朱棣困在了山东河北等地。

由于建文帝指挥不当优柔寡断,贻误战机。又有内臣向朱棣告密,朱棣知道南京空虚,改变战略,挥师南下。不久之后大军直逼南京,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朱棣攻陷南京城。当朱棣攻陷南京城的时候,宫中起了大火,建文帝也不知所措。其实朱允炆有多次机会能够取胜,但他优柔寡断,白白贻误战机。哪怕就是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还有许多能够卷土重来的势力。而朱元璋留给他就是镇守在西南的30万沐家军。

沐家军原先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领导的军队。沐英小时候就被朱元璋夫妇收为义子,改名姓朱。不仅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带兵打仗,就像自己的亲孩子一样。沐英小时候一直在军营里度过一生戎马,明朝建国以后,沐英就被封镇国将军镇守西南。

都知道朱元璋建国以后杀害了跟他打天下的老臣。但当时沐英手握重兵,却没有被朱元璋杀害。小编认为不仅仅是因为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而是因为沐英由于和朱标年纪相当,两个人感情非常深厚。这种感情有多深厚呢,据说朱标病死之后消息传到沐英耳朵里。沐英痛哭流涕,伤心过度而死。沐英的儿子沐晟自由也是生活在南京,得到朱元璋的喜爱,所以和朱允文关系非常好。朱允炆登基以后就把沐晟封为候,依旧镇守云南。

那么朱允文还有这么强硬的后台,为什么不愿动用这支军队呢?其实根据一些专家分析各种史料得出结论,并不是朱允文不想调用这支军队,而是在当时没想到李景隆失败的太快,竟然投降,导致没有时间去征调军队。

而之后朱允文虽然神秘失踪,但是后来他选择剃度出家,并且一路逃往了西南。小编感觉他要是再去寻求沐家的庇护了吧。毕竟他和沐晟的关系那么好,肯定会站在他这一边的。


历史名将录


建文帝朱允炆在基因上遗传朱标比较多,为人忠实厚道,勤政爱民,也有治国的才能。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不够果决,太过仁慈,甚至有时候有些自大。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之后,虽然在实力上来说,朱棣跟朝廷没法比,但是朱棣行动迅速,做事果断,用人得当,再加上运气也不错,最后居然逆袭而上,一路杀入南京,夺了朱允炆的皇位。虽然很多名臣武将都被朱元璋给杀了,但是整体实力上来说,朱允炆还是很有优势的。朱允炆手握一手好牌,最终却将它打烂。他在战争当中优柔寡断,几次有机会杀了朱棣,他却念及亲情下令不准杀。他任用的大将李景隆也实在不争气,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

在当时,其实朱允炆手中还有一只强大的部队,数量近三十万,那么他在危机关头为何不用呢?

这只军队就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统领的军队。当年沐英和傅友德奉命出征云南,消灭仍在负隅顽抗的元朝余孽,在战争结束之后,傅友德被召回,而沐英则奉命率领军队镇守云南。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沐英的军队扎根云南,数量达到近三十万。沐英及其子孙此后近三百年时间都忠心于朝廷,驻守云南,誓死守卫着明朝的边疆。

其实这只军队也不是朱允炆不想用,而是来不及用也用不起。朱允炆在战争当中接连失策,他任用的大将李景隆在最后关头居然开门投降,这让朱允炆措手不及,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调动沐家军救援南京。沐家军虽然强大,但当时元朝余孽没有完全平定,云南境内各地土司也是叛乱不断,沐家军不得不分散驻扎,防备突发情况的发生。

所以朱允炆即使真的召集沐家军,他们也未必能出多大力,一是沐家军能抽调的部队不会太多,二是集结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云南到中原路途遥远,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赶去救援朱允炆。


朱允炆最后失败也不是因为他缺少云南这三十万军队,而是明朝军队自朱元璋诛杀名臣武将之后,明朝军队的素质大幅下降。再加上君臣失策,又遇到朱棣这么一个真拼命的主儿,失败也自有其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