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致敬!

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半邊天”!

女神節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葉玉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一直都在研究腦的功能以及與腦神經相關的疾病。她和她的團隊發現了一系列新型神經營養因子,並闡明這些蛋白如何作用於神經細胞上的受體。這些成果有助理解神經營養因子如何參與在神經細胞的分化及維持過程中,揭示其應用於治療神經退行性病變疾患,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等的可能性。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馬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馬蘭教授實驗室主要採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行為藥理學和遺傳學等技術深入研究學習記憶和精神藥物成癮機制,揭示相關藥物的新靶點。近年來的研究發現β-arrestin的核信使功能和成癮性藥物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學機制,揭示了藥物作用的新途徑;發現GRK和β-arrestin在學習記憶和藥物成癮中的關鍵作用並闡述了其分子機制。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胡海嵐,2017、2019年中科院院士候選人,浙江大學教授,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胡海嵐教授實驗室利用最前沿的電生理、光遺傳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層面研究手段,應用離體腦片和整體動物模型對情感相關的神經環路進行進行細胞和環路水平的研究。課題組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正常情緒的神經編碼機制、異常情緒(如抑鬱症)的神經環路及分子機理、社會地位的神經環路機制。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孫鳳豔,教育部長江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孫鳳豔教授主要從事中風引起的腦損傷、腦保護和腦修復的基礎研究。目前,重點研究損傷腦內神經元新生和神經-血管單元的結構和功能重建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具體包括:1、腦內神經細胞的 DNA 氧化損傷和修復機制; 2、神經元的再生和腦保護作用及其機制; 3、腦保護措施的基礎與臨床基礎研究。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王韻,教育部長江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王韻教授實驗室綜合利用多學科手段,整合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電生理學、形態學和行為學等方法,研究:(1)痛與痛覺調製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採用慢性病理性疼痛模型,研究痛覺傳導通路中,外周和中樞神經發生的可塑性變化,並圍繞細胞信號轉導的核心分子——蛋白激酶。(2)神經發育和損傷修復機制:探討參與神經元極性建立、遷移、樹突發育、突觸形成和修剪等神經發育過程 。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張玉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復旦大學教授。張玉秋教授實驗室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痛相關情緒和痛“記憶”形成的細胞和分子機制;(2)病理性疼痛的中樞敏化機制。疼痛是一種複雜的體驗,它既是生理上的一種感覺,也是一種心理體驗. 前者稱之為痛的感覺分辨特性,主要編碼和感受刺激的屬性,包括刺激的性質,強度,位置等等;後者指痛的情緒、情感特性,涉及編碼傷害性刺激所引發的厭惡、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吳志英,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大學教授,第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吳志英 教授長期從事神經內科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尤其對運動障礙性疾病、神經遺傳病及神經變性病進行了較深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作為一名臨床教師,吳志英教授注重為人師表,總是利用簡單的圖解和臨床病例將書本知識講得生動活潑,淺顯易懂,深受學生的好評。她除了指導研究生們進行課題設計、實驗和論文撰寫外,更加註重培養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鮑嵐,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鮑嵐博士目前主要從事神經元中蛋白質轉運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以及與初級感覺和痛覺調製關係的研究,發現了電壓門控的鈉離子通道內質網駐留及調控機制,揭示了神經肽前體分選入大致密芯囊泡效率的調控規律,闡明瞭阿片受體作用的細胞生物學機制,糾正了慢性痛解剖結構基礎的錯誤概念。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於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於翔研究員的實驗室主要研究:1、自然感覺刺激對感知覺神經環路形成的調節作用:發現從出生起對小鼠進行觸覺或視覺剝奪,不僅影響了對應大腦皮層的發育,而且還減緩了其他感覺皮層的發育,而通過豐富環境飼養增加自然感覺刺激可以促進多個感覺皮層的發育。2、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楊倩,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空軍軍醫大學教授。2009年,楊倩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從自噬(CMA)角度闡述了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α-synuclein誘發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的機理,建立了CMA自噬-α-synuclein-MEF2D調節通路,為帕金森發病提供全新的理論基礎,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回國後,以重要存活因子MEF2D代謝和功能調節為例,建立CMA自噬-胞核、線粒體相互調節。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王建枝,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被評為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師德標兵和全國三八紅旗手。從事老年性痴呆(AD)研究近30年,在揭示tau蛋白異常導致AD神經退行性變性機制及其診治策略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科研成果:相關研究結果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關tau蛋白的研究結果於201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龔輝,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博士生導師。研究成果“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MOST)獲取小鼠全腦高分辨率圖譜”入選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單細胞分辨的全腦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技術與儀器”榮獲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主持項目: 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靈長類單細胞分辨神經迴路的MOST成像;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全腦尺度獲取小鼠情感與記憶神經環路三維精細圖譜的方法研究。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嶽偉華,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專業為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常見精神疾病的分子遺傳學及神經生物學研究。牽頭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慢病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在Molecular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Lancet Psychiatry、PNAS等重要期刊上發表了系列文章,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引用。在精神疾病的影像遺傳學研究方面已發表多項研究結果,具備較好的研究基礎。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徐運,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行政主任,南京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南京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神經病學領域的科研、教學、醫療工作,專長:腦血管病、智力障礙疾病及痴呆、炎症性及脫髓鞘性神經病、頭痛等神經內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主要研究方向缺血性腦損傷與修復分子機制的研究;幹細胞誘導分化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韓瓔,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神經內科診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具有紮實的神經內科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2008年起主要從事AD臨床診療和認知障礙的神經影像學研究工作。國內較早將多模態磁共振成像方法應用於輕度認知障礙疾病早期評價,證實在輕度認知障礙早期即可出現腦結構和功能改變。主要研究成果發表在神經影像權威期刊Radiology、CC、JN、NI等,引起國內外同行關注。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許琪,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一直從事精神分裂症等重要精神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醫科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神經科學與重大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研究”首席研究員。現已在Natur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Nature Genetics等期刊發表有關精神疾病研究的SCI論文60餘篇。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王菁(Anna Wang Roe),浙江大學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王菁教授在哺乳類動物大腦皮層的視覺和軀體感覺信息處理方面的研究領域內享有盛譽。王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腦的功能與結構,團隊通過綜合運用磁共振成像,光學成像,電生理,和解剖學等實驗方法來理解非人靈長類動物行為的大腦功能結構基礎。 在工程學同時進行相關合作,研究固定在頭上的光學腦機接口(光學成像輸出/脈衝聚焦激光刺激裝置)。希望這些技術會最終應用在治療人類疾病的新型的干預性治療儀器上。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張研,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長期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特別是阿爾茨海默氏症中神經元凋亡及澱粉樣沉積的代謝途徑的研究工作,有關成果在Neuron、 PNAS、ProgNeurobiol、Nat Protocol、J Cell Biol、NeurosciBiobehav Rev、J Neurosci、Cell Death Differ、JACS等期刊發表。主要研究領域: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細胞死亡機制研究;老年性痴呆症中的澱粉樣蛋白毒性和代謝,神經元極性和生物標記物研究;在正常和應激條件下的細胞間交流研究。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王藝,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擔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中國抗癲癇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分會神經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兒童神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兒科學會神經專業組組長、復旦大學癲癇中心副主任等,擔任多家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雜誌編委。以兒童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為研究方向,重點針對兒童期癲癇早期診斷與防治、神經保護機制與干預以及孤獨症譜系障礙進行系統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郭秀豔 華東師範大學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PI,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學者。2002至2003年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相互關係”、“意識-無意識成分貢獻的權衡現象”、“內隱學習和緘默知識”以及“再認中意識和無意識的貢獻大小――兼論內隱記憶的抗老化現象”等;2003年博士論文“內隱學習的理論和實驗”被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同年出版專著《內隱學習》。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畢彥超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IDG/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青年專項首席科學家、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和語義記憶的認知神經基礎。以腦損傷病人(腦卒中、腫瘤、外傷、進行性腦疾病等)認知和影像研究為核心,結合健康被試行為和影像研究,考察語義記憶、概念知識、語言系統加工與障礙認知神經基礎。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包愛民,理學博士、浙江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神經科學學會理事、中國解剖學會人腦庫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部中國人腦庫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部神經生物學系副主任。包愛民領導的研究組長期從事抑鬱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發病機制研究,聚焦於下丘腦、額葉、Meynert基底核等腦區以及神經內分泌學病理改變,在對抑鬱症發病機制的“應激假說”和抑鬱症發病的性別差異機制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以第一和/或通訊作者在行業著名期刊如Brain、Mol Psychiatry、Front Neuroendocrinol.、Sleep、Cereb Cortex、Trends Neurosci.等發表SCI論文30餘篇。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謝俊霞 博士,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任青島大學腦科學與疾病研究院院長,國家生理學重點(培育)學科主任,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對策研究26年,研究內容聚焦於腦內高鐵選擇性聚集、特異性損傷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機制及干預。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及海外合作基金,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973計劃子課題和省重大自主創新專項等20餘項。在Nat Commun,Cell Res,Neurology等國際SCI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崔東紅 教授,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精神疾病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精神疾病樣本庫主任、上海市精神疾病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主要從事精神分裂症和雙相障礙的臨床基礎研究,主要是病因機制及生物標記物研究,在我國最早“應用基因表達譜芯片尋找精神分裂症相關基因”。在國際上首次發表了AF1q、TXNIP、APC、ASAH1等精神分裂症新易感基因,以及NGFB是雙相障礙與物質依賴共享基因,還發現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症發生代謝障礙的風險預警因子及在中樞和外周的作用機制。在JCI、Molecular Psychiatry等發表論文70餘篇。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羅歡,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支持,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主要採用認知心理學結合高時間分辨率的人腦成像技術(腦電圖、腦磁圖等)探索視聽覺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覺、注意、學習記憶等)中的動態結構和時間組織及其腦神經機制。她以往的國外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人類語音和複雜聽覺信息處理的神經動態機制,近年來帶領團隊在視覺和聽覺場景中的信息整合、多物體注意、序列記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陳小芬,廈門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暨福建省神經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點實驗室教授,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先後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廈門市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目前A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也沒有治療AD的有效藥物。載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和髓細胞觸發受體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 ,TREM2)是目前發現的、與AD發生風險最為相關的兩個基因。陳小芬團隊擬結合生化、分子、遺傳、細胞生物學、電生理以及動物行為學等手段,闡明apoE和TREM2影響AD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制,開發潛在的AD治療藥物。


BrainNews特刊|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腦科學的“半邊天”


閆森,博士,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青年珠江學者。2016年加入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再生研究院,主要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動物模型的建立(小鼠、豬、猴)、胚胎髮育基因修飾、分子機制的研究。利用CRISPR/Cas9的方法進行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 和運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與團隊成功地建立了世界首例基因敲入亨廷頓豬模型、ALS轉基因豬模型、以及ASPM基因敲除猴、老年痴呆猴等模型。建立的世界首例亨廷頓基因敲入豬模型的研究成果最新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並被Cell雜誌主頁刊面選中,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好評和關注。


抱歉,Brainnews編輯部能力有限,只能給大家彙編一部分。還有很多優秀的女性神經科學工作者我們沒有逐一列舉,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Brainnews編輯部祝福所有女性讀者,節日快樂,幸福美滿!

Brainnews編輯部致敬所有神經科學領域的女神,好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