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女神節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葉玉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一直都在研究腦的功能以及與腦神經相關的疾病。她和她的團隊發現了一系列新型神經營養因子,並闡明這些蛋白如何作用於神經細胞上的受體。這些成果有助理解神經營養因子如何參與在神經細胞的分化及維持過程中,揭示其應用於治療神經退行性病變疾患,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等的可能性。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馬蘭,2017年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復旦大學教授。馬蘭教授實驗室主要採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行為藥理學和遺傳學等技術深入研究學習記憶和精神藥物成癮機制,揭示相關藥物的新靶點。近年來的研究發現β-arrestin的核信使功能和成癮性藥物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學機制,揭示了藥物作用的新途徑;發現GRK和β-arrestin在學習記憶和藥物成癮中的關鍵作用並闡述了其分子機制。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胡海嵐,2017、2019年中科院院士候選人,浙江大學教授,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胡海嵐教授實驗室利用最前沿的電生理、光遺傳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層面研究手段,應用離體腦片和整體動物模型對情感相關的神經環路進行進行細胞和環路水平的研究。課題組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正常情緒的神經編碼機制、異常情緒(如抑鬱症)的神經環路及分子機理、社會地位的神經環路機制。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孫鳳豔,教育部長江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孫鳳豔教授主要從事中風引起的腦損傷、腦保護和腦修復的基礎研究。目前,重點研究損傷腦內神經元新生和神經-血管單元的結構和功能重建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具體包括:1、腦內神經細胞的 DNA 氧化損傷和修復機制; 2、神經元的再生和腦保護作用及其機制; 3、腦保護措施的基礎與臨床基礎研究。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王韻,教育部長江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王韻教授實驗室綜合利用多學科手段,整合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電生理學、形態學和行為學等方法,研究:(1)痛與痛覺調製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採用慢性病理性疼痛模型,研究痛覺傳導通路中,外周和中樞神經發生的可塑性變化,並圍繞細胞信號轉導的核心分子——蛋白激酶。(2)神經發育和損傷修復機制:探討參與神經元極性建立、遷移、樹突發育、突觸形成和修剪等神經發育過程 。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張玉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復旦大學教授。張玉秋教授實驗室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痛相關情緒和痛“記憶”形成的細胞和分子機制;(2)病理性疼痛的中樞敏化機制。 疼痛是一種複雜的體驗,它既是生理上的一種感覺,也是一種心理體驗. 前者稱之為痛的感覺分辨特性,主要編碼和感受刺激的屬性,包括刺激的性質,強度,位置等等;後者指痛的情緒、情感特性,涉及編碼傷害性刺激所引發的厭惡、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吳志英,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大學教授,第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吳志英 教授長期從事神經內科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尤其對運動障礙性疾病、神經遺傳病及神經變性病進行了較深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作為一名臨床教師,吳志英教授注重為人師表,總是利用簡單的圖解和臨床病例將書本知識講得生動活潑,淺顯易懂,深受學生的好評。她除了指導研究生們進行課題設計、實驗和論文撰寫外,更加註重培養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鮑嵐,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鮑嵐博士目前主要從事神經元中蛋白質轉運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以及與初級感覺和痛覺調製關係的研究,發現了電壓門控的鈉離子通道內質網駐留及調控機制,揭示了神經肽前體分選入大致密芯囊泡效率的調控規律,闡明瞭阿片受體作用的細胞生物學機制,糾正了慢性痛解剖結構基礎的錯誤概念。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於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所高級研究員,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於翔研究員的實驗室主要研究: 1、自然感覺刺激對感知覺神經環路形成的調節作用:發現從出生起對小鼠進行觸覺或視覺剝奪,不僅影響了對應大腦皮層的發育,而且還減緩了其他感覺皮層的發育,而通過豐富環境飼養增加自然感覺刺激可以促進多個感覺皮層的發育。2、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楊倩,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空軍軍醫大學教授。2009年,楊倩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從自噬(CMA)角度闡述了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α-synuclein誘發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的機理,建立了CMA自噬-α-synuclein-MEF2D調節通路,為帕金森發病提供全新的理論基礎,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回國後,以重要存活因子MEF2D代謝和功能調節為例,建立CMA自噬-胞核、線粒體相互調節。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王建枝,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被評為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師德標兵和全國三八紅旗手。從事老年性痴呆(AD)研究近30年,在揭示tau蛋白異常導致AD神經退行性變性機制及其診治策略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科研成果:相關研究結果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關tau蛋白的研究結果於201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龔輝,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博士生導師。研究成果“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MOST)獲取小鼠全腦高分辨率圖譜”入選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單細胞分辨的全腦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技術與儀器”榮獲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主持項目: 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靈長類單細胞分辨神經迴路的MOST成像;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全腦尺度獲取小鼠情感與記憶神經環路三維精細圖譜的方法研究。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嶽偉華,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專業為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常見精神疾病的分子遺傳學及神經生物學研究。牽頭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慢病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在Molecular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Lancet Psychiatry、PNAS等重要期刊上發表了系列文章,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引用。在精神疾病的影像遺傳學研究方面已發表多項研究結果,具備較好的研究基礎。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徐運,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行政主任,南京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南京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神經病學領域的科研、教學、醫療工作,專長:腦血管病、智力障礙疾病及痴呆、炎症性及脫髓鞘性神經病、頭痛等神經內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主要研究方向缺血性腦損傷與修復分子機制的研究;幹細胞誘導分化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韓瓔,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神經內科診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具有紮實的神經內科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2008年起主要從事AD臨床診療和認知障礙的神經影像學研究工作。國內較早將多模態磁共振成像方法應用於輕度認知障礙疾病早期評價,證實在輕度認知障礙早期即可出現腦結構和功能改變。主要研究成果發表在神經影像權威期刊Radiology、CC、JN、NI等,引起國內外同行關注。

腦科學日報特刊| 致敬!她們撐起了我國神經科學的“半邊天”!

女神節

Brainnews能力有限,就給大家彙編一部分。還有很多優秀的女性神經科學工作者我們沒有逐一列舉,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Brainnews編輯部祝福所有女性讀者,節日快樂,幸福美滿!

Brainnews編輯部致敬所有神經科學領域的女神,好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