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公認的“中國旦角第一嗓”,融合多派唱腔,銳意進取改編新劇

李維康,著名京劇演員。女,1947年生,祖籍北京,中國國家京劇院演員,工青衣,是家喻戶曉的京劇界泰斗級人物。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曾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梅蘭芳金獎大賽金獎得主。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主席團成員。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好的舞臺氣質和感覺

我覺得這是對演員首要的評價條件,我曾經在其他的文裡說過,演員是否好,就要看他在一出場是給你的第一感受,在京劇中所謂的“亮相”,其實我覺得還不僅僅是“亮相”那麼簡單,更多是從邁出側幕時到給觀眾以全身展示時的一個整個的過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不是說它能含蓋演員藝術的全部,一個演員是要看全面的整體的表演,但是一個演員的出場,就可以看出這個演員的分量如何,好的演員他在舞臺上有一種極為“厚重”的力量和底蘊。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受?我是有的。有的演員在一出來的時候,就顯得蒼白無力,我頓時看戲的興趣大減。演員的分量來自於幾十年的舞臺磨練,在現在的研究生班裡,就有很多的青年演員缺乏這樣的“分量”,看他們的戲總是提不起興趣來,當然,我不是把李維康和他們做比。我的意思是說:演員的厚重度來自於舞臺的磨練,有的老藝術家,演出是腔也黃了,動作表演也簡化了,但是他傳達給你的感受,就是不同,就是有分量,他能“壓”的住你。(這裡面也不排除一種對老藝術家的崇拜和景仰的心理因素),李維康的舞臺氣質,如果您客觀的想想,您一定不會否定我對她的評價:華美典麗,雍容大方。

她是公認的“中國旦角第一嗓”,融合多派唱腔,銳意進取改編新劇

在其塑造的一系列人物中,三聖母的華彩,楊貴妃的雍容,李清照的清新,王桂英的大方,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在其中能找到一點共性,也就是李維康塑造人物的共性,好象覺得都有一樣,就是顯得很華麗,也就是說,感覺她演的人物出來後都差不多,這對於一個演員來說,不一定是個好現象,但是同時對於一個大青衣演員來說,這卻是一重難能可貴的條件,就是她良好的舞臺氣質和風韻。李維康的好和壞都同時體現在這裡。這是一個演員自身條件使然,性格演員畢竟是少數,張君秋也不是。只有梅蘭芳是。梅蘭芳也華美,但是他能夠很清晰的分開表現。

高超的表演手段和展現

李維康的表演,在她的一舉手投足間,透出大方的氣度,她沒有很拘謹的時候,在任何的一個場合,她都給人以很美的感受。我很仔細的在電視上看過她的表演,我曾經為她的李清照所陶醉,我忽然發現她是那樣一個有風韻的女人,風韻不是壞詞語,因為我確實被她陶醉了,李維康曾經在“晚霞工程”中說過:我覺得一個演員在臺上的時候眼睛裡要有“具像”!我忽然的豁然,我深深的理解了她所說的“具像”是個什麼意思。

具像---就是一個演員在臺上的時候,眼睛裡要有一個具體的事物,哪怕是舞臺上沒有具體的事物的時候,眼睛裡也要有,不光是有,還有有你對這個事物詮釋的語言,也就是潛臺詞。

這樣說起來很抽象,但是如果,你還保留有她在前幾年的一次春節戲曲晚會上演出《李清照》“西皮慢板”的錄象的話,你就可以找到她所說的“具像”,特別是在“嬌切切意融融羞染霞光”這一句的時候,我覺得她的眼神美極了,新婚燕爾的幸福感受在她眼神“具像”時羞澀的流淌。那一時刻,我忽然覺得她不簡單,不是一個一般的演員。她懂得怎樣運用表演手段去刻畫人物和心理。

不要小看這個“具像”,很多的人沒有!不是臉上沒有,是心裡沒有。

優越的嗓音和相貌

“唱唸做打”唱為先,李維康是公認的“中國旦角第一嗓”,也有“金嗓子”的稱號。我曾經現場看過她的演唱,她的聲音沒有任何的雜質,很純淨,這是天賦,是求也求不來的。

在她以前,她和耿其昌唱的都是F調,甚至升 F 調,我對此有一定的意見,我向來不贊成高調門,演員嗓音的寬厚是最難得的。現在我發現她的演出都是 E 調了,我校對過,我覺得很好。

李維康的嗓音,可以說是要高就高,要低就低,決無阻擋。運用自如。這樣的嗓音和適合音樂的表現力的加強。

我身邊有的人(我說的不是網友)曾經對我說過:小唐,李維康現在唱腔不知道她想怎麼樣,這個拼,哪個湊。不倫不類的。

首先,我要說:這樣的責任不要全怪在李維康的身上,記住,她不是作曲。在她所演的一系列劇目中,唱腔不是由她來編的。她只是個代言人。來演繹別人寫的唱腔。當然,她既然唱了也就有一定的責任。但是作為一個國有劇團的演員來說,她還能做些什麼呢?她自己並沒有“李維康劇團”。

李維康的唱腔大部分是宗“張”。她用梅的腔極少。在表演路數上她是宗“王瑤卿”。儘管她演出了很多的梅派劇目,但是在有些戲上,比如《紅鬃烈馬》,她絕對是宗王的。

範畹老師說的關於表演路數的問題,我覺得範畹老師說的有他的道理,但是,我想不能以梅的標準來要求李維康,《貴妃醉酒》雖說是梅的代表劇目,但是這是以前傳下來的。李不一定就是宗梅的演。據我所知,路三寶,黃桂秋,尚小云,張君秋,都演過,我相信絕對不是一樣的。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李維康在這個戲上有欠缺的地方。

相貌,我更多的說是扮相,現在我發現越來越多的觀眾對演員的扮相更加的關心了,前一段時間說什麼張克什麼眼的,呵呵。

李維康是對京劇化妝做第二次改革最早的一個,目前還只有見到她改了,她降低了臉部底彩的濃豔,改為淡妝,對眼部眼窩的眼線做了很大的調整,我們以前看到的是一個大柳葉狀的黑塊,她則不是,改用淡彩的眼影,這樣無疑是對於電視上鏡才改的,在舞臺上絕對要濃,但是電視是近距離的,只要你誇張了,它就會把你誇張的再次放的很大。通過看李維康前幾年的電視錄象,就可以看出,她做了有益的嘗試,確實感覺很好。再看看李炳淑的化妝,就可以看出她還是老的化妝方法,李維康的舉動,說明她是一個有心人。

新劇目的演出

一個演員不可能總是啃老本,不錯,傳統的是要繼承,但是,在如今市場經濟的運作下,啃老本真的行嗎?我們在不厭其煩的說:春節戲曲晚會真沒意思,年年都一個樣。是啊,我們也有厭的時候。就是老藝術家天天老演這幾個戲,你也會煩的。試看一下,其實,以前的老藝術家誰不在創新,誰不在爭相的上演新劇目?只有在不斷的進取中,才能吸收好的經驗,去掉一些認為不好的,觀眾不愛看的,我們才在今天看到了所謂的京劇傳統劇目。

李維康也是如此,在80-90年代期間,她編演了很多的新劇目《恩仇戀》《李清照》《寶蓮燈》等等,她也是在嘗試。當她剛剛露出一點頭時,就被別人壓制了。一系列的條條框框壓在她的身上。在傳統劇目的繼承上,她是做了改革,但是她沒有大的變動,只是在演唱上一方面遵循張派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根據自己的條件變了變,就是在一些小腔的地方。

例如,“落得個孝子的名兒在那天下傳”中的“名”的腔,她用的就是程派的腔,化到張派裡面去了。

還有“今朝仙女會襄王”的“王”字,在老的傳統的唱中,是落在“3”音上,但是李維康別具一格,改為了落“5”,沒有按湖廣韻的格式走,而是按北京音唱的。很好的歸正了字音,讓你感覺就是“王”這個字的讀音。

在新劇目演唱中,有很多新的腔調。我也不認為有的就是很好,但是大都數是非常成功的。例如《李清照》當中的幾段唱,非常的不錯,是關雅濃設計的。我說了不管成功與否,不要片面的責怪演員,他們只是代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