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拿工具去刮原子壁,能刮出粉末一樣的東西來嗎,粉末是什麼?

幸福di地圖


歡迎來到微觀世界。

首先,微觀世界並不具備我們日常的一般常識,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在微觀世界中並不存在。比如:

原子並不具備可操作性。對一個原子進行簡單的物理性操作是不可能的,如果原子被放大到汽車大小,最簡單的工具也是會達到航空母艦的尺寸,用航空母艦去刮一臺汽車?不具有操作性。

原子不具有物體性,只具有物質性。不能以看物體的方式看原子,在微觀世界,所有粒子不具有物體屬性,比如大小、重量、硬度、顏色、大小、邊界尺寸等,它的尺寸只具有統計意義,而沒有測量意義,形象地比喻一個放大的原子,更像一個不停飛舞的蜜蜂,而且是有30多(對不起,我忘記鐵的序列號了)個翅膀的蜜蜂。

既然不具有物體屬性,那麼單個原子就不具備經典物理屬性。也就是說它是不可分割的,更不可能被刮下屑來。

但它是可以被破壞的,比如用另一個原子彈爆炸產生出來的中子轟擊它,它可能會產生一些變化,不過我編不下去了。


叮叮東334


一個人對上帝說:主啊,請幫我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吧,我想刮點原子壁上的東西回去做藥引。

上帝說:好吧,雖然這不是我的專業,但誰叫我是無所不能的萬能者呢?不過我只能幫你放大,刮不颳得到就不知道了。

這人說:理解,理解,謝謝,謝謝。

上帝雙手合十,食指豎起,喝一聲: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疾!然後說:這事兒成了!

這人一看,周圍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急了:原子呢?

上帝說:都說了不是我專業,我只是放大了一個原子,其它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就隱然不見了。

這人趴在地上找啊找,找了半天,什麼都沒找到,正垂頭喪氣要走的時候,一個聲音歡快地傳來:嗨,聽說您在找我?

這人說:我在找原子啊。

聲音說:我就是原子啊。

這人問:您在哪兒啊?

聲音說:您把手張開,掌心向上。

這人照辦了,聲音說:好了,我現在在您手上了。

這人瞅了手掌半天,還是什麼都沒看到,就說:我還是看不到您啊。

聲音說:我在您智慧線和命運線相交的地方。

這人就在掌上找,終於在差不多是掌心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小小的塵粒,眼睛焦距稍一離開,就又看不見了,非得再重新聚焦才行。

這人說:哎呀,上帝他老人家騙我,我請他把您放大到公交車大小的。

塵粒說:他沒有騙你,我確實有公交車那麼大。

這人說:那您就是在睜眼說瞎話了。

塵粒說:您看到的我只是原子的心臟——原子核,只有原子直徑的十萬分之一。上帝應您的請求把我放大到一輛10米長的公交車大小,原子核的直徑也只有0.1毫米。在心臟的周圍,還有電子隨機出現在10米範圍內的任何地方,只是它還要小得小得多,您就是再請求上帝把原子核也放大到公交車大小,也沒辦法看清楚電子呢。

這人說:懂了,我要怎樣才能刮點您原子壁的材料回去做藥引呢?
塵粒說:我的壁就是電子啊,只是按照量子力學的觀點,它是隨機出現在公交車範圍內的任何一個地方,您要刮下它可不容易,它跑得很快呢。

這人問:有多快啊?我可是田徑高手,吃過藥,尿過檢的。

塵粒說:如果按經典理論來說,它的速度比光速還快。

這人垂頭喪氣地坐到了地下:那怎麼辦啊?

塵粒說:嗯,按量子理論的觀點,電子是同時出現在周圍所有可能的地方的,您隨便刮一下就有可能把它颳走了。

這人大喜,說:太好了。就拿了一把勺子出來要刮。

塵粒說:且慢,按照約翰·惠勒的說法,整個宇宙中就只有一個電子,它在時間中一會兒向前走,一會兒往後退,出現在宇宙中任何地方,讓人們誤以為宇宙中有無數的電子。您要把它颳走了,宇宙怎麼辦啊?

這人說:可我治病要它做藥引啊。

塵粒說:您這病沒治了,拜拜……


徐德文科學頻道


如果真的可以把原子放大到這麼大,那麼用工具刮,得到的是一個巨大的“電子”。

不考慮量子效應的情況下,原子的構造和太陽系很類似。所以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那麼你得到是一個個巨型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一翻景象,而且這種繞核運動還和經典的行星繞太陽系不一樣,因為原子內的電子是以一定概率隨機出現在各處的,而這種概率可以以概率雲(電子雲)的形式描繪出來。另外,由於電子在核外的運動非常快,所以導致我們看放大後的原子時,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電子雲外殼。



如果此時我們卻“刮”原子,那麼無疑我們得到的僅僅是巨大的電子而已。而且不論我們使用多厲害的工具,都只能夠得到電子。因為按照現在的物理學理論,電子已經是最基本的粒子了,具有不可分割性。所以我們只能夠把原子最外層的電子給刮下來。

當然了,把原子放大也僅僅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之中,就像蟻人裡面的皮姆粒子,就可以通過改變原子大小來改變物體的大小。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現實世界裡面是不可能隨意放大一個原子的,因為核外每個軌道都是量子化的、固定不變的,原子不可能出現突然變大或者變小的情形。


科學探秘頻道


假設你將一個原子突然的靜止,就是瞬間讓其停止了運動(當然絕對停止運動是不可能的),達到了極限逼近絕對零度時的狀態,導致電子運動、核運動達到了最低的量子態時,把這個原子變成一輛公交車般大,比方說鐵原子吧,鐵原子的原子序數是26,代表鐵原子擁有26個質子,26個電子。

有人說就26個電子是如何讓鐵原子擁有近似球體的結構的呢,根本填不滿諾大的原子體積啊。

這就要提及描述原子模型的電子雲模型了,電子的存在其實是概率的分佈,並不是實實在在的在那裡繞著核運轉的粒子,只有在經典力學中是這樣解釋的。

在量子力學中,電子的存在變成了概率的分佈,根據測不準原理,你無法精確測量一個電子在某位置時精確的動量,所以你就無法描述電子的運動軌跡。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表示它的啊,於是,科學家用一種能夠表示電子在一定時間內,在原子核外空間各區域出現的概率的模型來描述電子在核外的運動,這就是電子雲模型了。

所以,你用刮子刮一下,那麼刮掉的可能是幾粒電子、另外還摻雜著一些光子。

個人的淺見,你們有什麼要補充說明的嘛?


科學船塢


刮不到什麼。把原子放大到汽車大小,那麼其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電子也就黃豆大小,原子運行的速度將是光速百萬千萬倍,想象一下,一個黃豆大小的電子,圍繞雞蛋大小的原子核,以大約四、五為半徑圓,速度約千倍光速運轉,由於電子的運動軌跡是不確定的,這樣就在以四、五米為半徑的圓面上好似形成了一層十分堅硬“膜”。但是,你想從這個“膜”上刮下粉末,是辦不到的,因為這個球“膜”是高速轉動的電子所形成的,不是真膜,電子是十分的,並且高速的轉動所產生的能量,當人拿著刀還沒有靠近“膜”時,刀就會融化或被打回來。


惠舒旅社老闆


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差異很大,就比如原子,現代的觀點看來,原子並非實心小球(因此題目所言的把原子放大,之後再拿工具去刮原子壁是不可行的)。


如果這道問題拿去問20世紀前的物理學家,他們給出的答案可能就是肯定的:你會刮下一些原子粉末甚至還會有一些電子下來。因為那時候物理學家建立的原子模型分別是“道爾頓的實心小球模型”和“湯姆遜的棗糕模型”

道爾頓認為原子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心小球;再後來湯姆遜認為原子內部存在電子,而電子是鑲嵌在原子表面的。


隨著實驗技術的不斷髮展,物理學家對原子的認知水平也不斷的上升,最後就出現了由盧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認為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的,中心存在原子核,周圍環繞著電子。按照這樣的觀點,那就不存在什麼原子壁了,你用勺子去刮,要麼刮到電子,要麼碰到原子核。

當然了,現在的觀點是基於量子力學得出的電子雲模型。如果非要定義一個原子壁,那隻能是電子雲來充當電子壁了,而所謂電子雲,其實就是電子的存在變成了概率分佈,只能說那個位置發現電子的概率是多少。

說到底,原子內部的電子、中子、質子,甚至於組成中子、質子的夸克。。這些究竟是什麼模樣呢?沒人知道。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在想把原子放大後,用什麼工具去刮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所認為的原子模型是什麼,如果以現在公認的原子模型-電子雲模型來看,那麼你基本不存在原子壁這一說,因為當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時,電子的繞核運動可能沒有想的那麼密集,所以要麼碰到電子,要麼就是刮到了空氣!因為原子核只佔整個原子大小的幾千億分之一!

所以這種情況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刮到電子,要麼刮到空氣!

當然如果非得想刮下類似粉末一樣的東西,那麼就必須欺騙自己相信最早的道爾頓模型或者棗糕模型,這兩種模型都是早期人們對原子的認識,他們認為原子是一個實體,那麼當你放大後自然存在原子壁這一說法,也自然能刮下來粉末狀的東西。


當然我們不能騙自己,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最後這個問題有個bug那就是用什麼工具刮呢?畢竟刮的是原子啊。。。。


科學認識論


原子上能刮下的物質是什麼,當然是磁。

題主表述的原子不準確,叫原子核才更準確,因為原子核周圍的電子雲是沒有固定的外壁的。

原子核外面包裹著什麼?是磁。不僅原子核,就是電子、夸克,甚至號稱最小的量子,都浸泡在磁的汪洋大海中,所有微粒,無不與磁進行著親密的互動。

當然,磁還不是最小的,在組成黑洞的基本微粒面前,磁子也是龐然大物。但在黑洞外面,人們所能感知的最小微粒,磁恐怕能排第二。排第一的,非引力子莫屬。只不過在黑洞裡面,引力子仍然是龐然大物。


締造新社會


答:微觀粒子和宏觀事物有著本質區別,微觀事物不再具有實體的表面,更像是由力場包圍著的能量團;在量子力學中,基本粒子比如夸克、電子是不可分的。


原子由核外電子與原子核組成,原子核由核子(中子和質子的統稱)組成,核子又由夸克組成;假設我們把一個原子,放大到汽車那麼大,原子的各方面屬性同比例增大,那麼我們會看到什麼呢?

這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微觀事物和宏觀事物完全不一樣,比如對一個電子來說,由於不確定性原理,電子不可能擁有實體的表面,所以你也不可能從電子錶面上刮下來什麼。


我們就來大膽猜想一下,如果把氫原子核的直徑,放大到1米後的情形:

(1)核外電子的軌道直徑,將達到10公里,根據氫原子的電子雲模型,電子不會像行星繞著太陽那樣存在,而是隨機出現在整個空間當中,只是在軌道附近發現電子的概率最大;

(2)放大後的氫原子,在原子核附近數公里範圍內,將存在非常強的電磁力力場,由於人體也是由各種原子組成,所以人在放大版氫原子核附近,將會被原子核與電子產生的強大力場分解掉;

(3)如果我們忽略原子的電磁相互作用,繼續靠近放大版的氫原子核,那麼在氫原子核數米範圍內,原子核會產生比電磁力強100倍的強相互作用力場;

(4)如果繼續接近氫原子核(質子),會發現質子由三個夸克組成,由於夸克禁閉,夸克無法獨立存在;

在微觀,基本粒子不再具有實體表面,它們更像是一種由力場包圍起來的能量團,根據相對論質能方程,粒子的質量對應著相應的能量,所以你是不可能在原子核表面刮出什麼的!

當然,上面只是個人的猜測,人類目前對微觀事物的瞭解還不夠,試圖用經典思維去描述微觀事物是非常不恰當的。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還別說,這想法很奇特,很有效。

微觀世界最大的問題,是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早期的科學家,不外兩種方式,顯微鏡放大,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另外就是猜,猜的合理,大家默認。

用α粒子轟擊金箔,絕大多數α粒子仍沿原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發生較大偏轉,個別α粒子偏轉超過了90°,甚至接近180°。猜測:原子內含有一個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帶正電的中心,原子間有較大的空隙。而陰極射線的發現,證明電子是原子的一部分。這樣原子結構差不多猜到了。

而刮的工作,還沒做到,畢竟沒有那麼小的東西。

科學家的手段,簡單粗爆,就是用加速器,將原子核、質子之類,打個粉碎,看看它們由什麼構成等。

和刮這麼精細的手段比,還差的遠。

如果能將原子、質子,甚至是夸克放大到可見的規摸,如搭拆積木,微觀世界將無密秘。

問題是如何放大,從一個緯度空間移到另一個緯度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