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宰相?

于佳俭


因为刘伯温不适合当宰相。

刘伯温才华横溢,为何不适合当宰相呢?这跟当时的政治情况有关。

其一,淮西勋贵为当时主要的政府人员架构。

朱元璋是以淮西起家的,跟随他打天下的大多是淮西勋贵,这些人员成为当时政府架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担任政府各个部门的重要职位,尤其在军队中,更是被他们牢牢掌握。

而刘伯温则是半路出山,是在朱元璋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后才来投靠朱元璋,而且是浙东子弟,在淮西勋贵眼里,就是个外来者,刘伯温始终难以融入其中。

而宰相一职,是负责上通下达的重要职位,管理着六部和全国事务,是负责各个部门的重要职位。对淮西勋贵来说,宰相理应是他们淮西人士来当,如果一个外来者来当他们的领导,淮西勋贵势必不服,执行命令也势必阳奉阴违,不利于政府的办事效率。

从这一点上来讲,刘伯温不适合当宰相,更适合从旁监督他们,事实上刘伯温也正是当了御史,来监督淮西勋贵。

其二,有更合适的人当宰相。

从当时情况来看,有人比刘伯温更加适合当宰相,那就是李善长。

李善长是朱元璋起兵后第一个跟随他的谋士,是朱元璋的老班底,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李善长的很多政策对朱元璋的崛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淮西勋贵的“老大哥”,李善长当宰相是众望所归

,尤其在淮西勋贵的眼中,李善长早就是他们默认的宰相了。李善长当宰相,既有才能威望,又有人情,上通下达非常合适。

所以,李善长比刘伯温更加适合当宰相,也就轮不到刘伯温了。即使李善长后来卸任,宰相人选仍然是淮西勋贵的胡惟庸,而不是刘伯温。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中国民间流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说明刘伯温是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但诸葛亮是宰相,他反而不是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几点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t刘伯温作为一个聪明人,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刘伯温是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前的中途追随在他的身边左右,作为军师,他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在朱元璋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之后,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心想离开这危险之地,朱元璋却不答应,刘伯温只好留在朝中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小心翼翼的做着自己的事,不张扬,不喧嚣。

二、\t刘伯温犹如刘邦时期的张良,擅长出谋划策,不擅长处理繁杂的事务。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曾评价他的三大功臣:“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子房就是张良,也是刘邦的军师。刘邦认为,在他的三大功臣之中,运筹帷幄的军师是张良,擅长处理事务是萧何,最能打仗的则是韩信。朱元璋也曾评价过,他认为刘伯温是他的子房,“吾子房也”。宰相是什么?就是处理朝廷日常事务的大总管。所以刘邦把宰相的职位给了擅长处理事务的萧何,朱元璋把宰相的职位给了擅长处理事务的李善长,有了当年的刘邦之意。

三、 是由于刘伯温的性格决定的。

这也是由于刘伯温的性格使然决定的,虽然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也是以个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傲气,他性格高傲,言行无忌,经常得罪人。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秉性,不适合干总协调的大总管宰相,所以不当宰相才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四、\t再次拒绝朱元璋的邀请,招致自己不明不白的死亡。

当宰相李善长年老辞官后,刘伯温又面临着危机。朱元璋又把刘伯温找来商量,问他新宰相应当任命何人。刘伯温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不偏不倚的评断当时朝中几个有可能当上宰相高位的官员。当朱元璋提名三个都被刘伯温反对并警示,但后来都证明了刘伯温的发对是对的。后来朱元璋对他说:“我也知道满朝的大臣才学没有一个能及的上你的,既然他们都不合适,那这个宰相还是由先生你来做好了。”刘伯温知道了自己已经引火烧身,连忙回答说:“陛下有所不知,当宰相的人最好要平和如水,处事冷静,我的个性却是嫉恶如仇,见到不平之事很容易怒火难平,这样做事恐怕会有失公允,不利于国家。而且我的身体不好,也怕不能承担这么繁重的工作,有负陛下的嘱托。”他又一次婉转拒绝了朱元璋让他当宰相的要求。

正是因为这次的拒绝,刘伯温终于如愿回到家乡隐居,但最后也不明不白的去世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