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说,剑桥、牛津充满了中国游学团,你怎么看?

简阅中英空间


游学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到国外参加学习营或短期学习的一种行为方式。

中国家长扎堆送孩子去剑桥、牛津游学,侧面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是中国经济能力富足的象征。

在我看来,游学是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另外一种教育方式的辅助补充。很多时候能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人生经历。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能从小就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教育元素,感受到全球的多元化,确实也是一段不错的经历。

而对于有出国留学的打算的家庭,提前通过游学形式,让孩子去体验一下留学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了解一下报考院校的氛围,确实也能为日后的留学生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但是,如果家长们希望游学来彻底实现让孩子“短平快”的“脱胎换骨”,比如孩子不爱学习就送去游学,然后满心期待他们回来就能爱上学习,那可能我要建议他们三思而行。教育从来没有“速效药”,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

说到底,能够对孩子教育带来深远影响的,最终还是家长,家长们不要忽略自身的榜样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曾敏敏老师


自从教育部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各中小学纷纷响应,这才出现了“剑桥、牛津充满中国游学团”的报道,但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一、“游”和“学”哪个才是重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崇尚的游学,其实游学“学”才是重点,“游”只是一种形式,游学的目的是通过游,让祖国的大好河山成为学生的体验场,让学生能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以游促学。游学更应该带着任务去游,而不是“上车睡觉,下车胡闹,一问啥都不知道”游学更应该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貌、名人轶事、风土人情,让学生在游中学习,游中交流和分享。游学的形式也可以 是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前不久我校就和日本的一个访问团进行了交流大家在一起载歌载舞、打乒乓球、互相交流,让大家见识了日本学生的素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见下图)

二、不良商家趁机打着游学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忘记了游学的初衷。

教育部倡导研学旅行后,不良商家以游学为幌子四处招揽学生,并且价格昂贵,许多家长和学生上当受骗。

三、游学并不是一定要去名山大川。

游学重在学而不在游,所以并不一去要去那些名山大川,也可以去一些革命老区,爱国主义基地,也可以是本地的名人故居,还可以是一些高校能请一些高校的学霸讲讲学习方法就更好了。

四、游学不应该是有钱人的专利。

游学牵扯到吃、住、行,门票等,这些都要花钱,有的收费还比较高,比如像题中的剑桥、牛津游学团估计花费应该在万元以上,这就不是大多数家庭能承担得起的,这种只是少数人的游学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游学还应该切合实际,在选择地方上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

五、建议:

1、教育部门能规范游学行为,让游学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不是打着游学的幌子去旅游。

2、政府出面让一些景区和爱国主义基地对学生免票,并提供讲解。

3、对一些借着游学赚钱的商家给予曝光。


教育黄金眼


咋了,这不是很正常么。你以为只有中国人?

其实日本人、韩国人、欧洲大陆的、英国本地的都来牛剑参观游学。牛剑作为世界级的大学吸引的绝不仅仅是中国人。

先放几张我之前拍的剑桥大学。大部分人来参观都是沿着主路逛一下国王学院、女王学院、三一学院以及圣约翰学院。也是剑桥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最近一段时间寒暑假中国人游学确实多了不少,但是我想说的是其他国家也很多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有钱了,多出来看看是好事。








一心学长


学习而已啊,又不是崇洋媚外,只有了解对方,才能战胜对方。


输过败过但不曾怕过133564607


有钱就当旅游提前体验一下,没钱最好别去,学不到东西心态也可能受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