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秋社,关于土地爷的故事,钻地的本事不是跟土行孙学的

荥阳秋社,关于土地爷的故事,钻地的本事不是跟土行孙学的

秋社村航拍图


从京城路一直往南,途经一个村庄,名字叫“秋社”。

大路从这个村中间穿过,路东的民宅已经夷为平地,盖上了彩色的防尘网,等待开发。然而,有一幢两层青砖古宅,尚矗立在废墟上,旁边还有一个看起来不伦不类的小庙。

多次从这里路过,都萌生要下来看看这两层古宅的念头,但都是一念而已,车已驰出几十米,下次吧。这念头重复了几十次,终于,我决心停下来看一眼,拍几张照片——这么久都没有拆除,应该是个文物吧。


荥阳秋社,关于土地爷的故事,钻地的本事不是跟土行孙学的

古民居


“秋社”这个地名听着很顺耳,很有诗意的感觉。

“社”字,从“神”从“土”,是祭祀土地神的意思,在《西游记》中,土地神是一个地位很低的、和善可亲、信息灵通的小老头儿,最大的本领就是“倏”的一声,钻入地下就不见了。土地庙几乎到处都有,谁家盖房建屋、修墙垒院需要动土的,都要去土地庙祷告一番。反映了老百姓对生我养我的土地的敬畏之情。有土地神,当然也有管作物生长的谷神,称为“稷”,有一片能生长作物的土地,人类就能生存下来了,如果土地占得足够的多,就是“社稷”了。而在人口聚集比较多的城区,则有“城隍”来管理,土地和城隍一个管城里,一个管乡下,是仙界的基层管理干部。

一直以为土地神跟《封神演义》里面的土行孙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们都可以象鼹鼠一样有钻地的神通,查了一点资料才知道,他们还真没有任何关系,传说真正的土地神本名张福德,曾经当过征税的官员,是个至贤至孝之人,活了102岁,据说死后三天容颜不变,有一户穷人觉得很神奇,于是就建了石屋祭祀,结果不久就发了家,大家认为是他显灵了,各地纷纷建庙祭祀,并尊为土地公。

有两个跟土地神有关的节日,就是“春社”与“秋社”,春社就是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传说是土地神的生日,此时寒冬刚过,万物复苏,祭拜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很多地方都会有仪式和活动。

每天的农历八月初二,为“秋社”日,春天在土地神面前许下的愿,到了秋社日,就到了兑现的时候了,此时要祭祀土地神,感谢土地爷的照顾和一年的丰收。在古代,秋社的活动应该也是有很多的,陆游在《秋社》中写道:“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苏辙在《秋社分题》中提到:“南亩场功作,东家社酒香。”秋社之日,大家载歌载舞,饮酒相贺还是挺热闹的。

这个地方,应该是举办这个祭祀活动的是固定场所,这大概就是这个地名的来历。

走近了看,这处吸引我眼球的古宅并非二层,而是三层,第三层是一个起脊的阁楼,整个建筑设计简单大方,外观并不破旧,也没有很复杂的砖雕一类的装饰。建筑风格上像是晚清或民国的产物,荥阳地近郑州,经济相对要发达,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寥寥无几,这一处古宅完整的保留下来,难能可贵。

隔着一条小路,北面是一个小庙,我印象中的庙宇都应该有一个古典的山门,要不是门前有一个水泥砌的香炉,过往人真看不出这是一座庙。庙前有石碑数座,成色尚新,看了石碑的日期,竟是2017年才立的。从石碑上才看出,这个寺庙名为“广济寺”,印象中北京好像有一处叫“广济寺”的庙宇。这让我顿时对这处小庙产生了兴趣。

碑文是淮安府清河县令李进所撰,大概意思是,关公,乃是忠义之士,在此之前,关公寺庙中都是配角,从雍正年间开始,皇帝开恩颁旨,让关公居中向南,成为主神。

雍正年间,大修关帝庙,提高关公的地位,是出于安抚汉人的政治需要,没想到在秋社这个小庙也得到了贯彻实施。再看碑首,才得知全称是“广济寺关帝君崇陛正殿”,这应该是广济寺关帝殿。


荥阳秋社,关于土地爷的故事,钻地的本事不是跟土行孙学的

关帝殿


其中有一块碑文上面刻了达摩的像,下面有数百字,介绍了广济寺与达摩的关系,大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孙在公元636年来到广济寺传教,并“止于广济寺”,从而得出了“禅宗祖庭”的结论。

说实话,眼前这座寺庙,真的让人无法“禅宗祖庭”联系在一起。印象中少林寺倒是挂了这么一块牌匾。

达摩通彻大乘佛法,在北魏时来到洛阳、嵩山一带传授禅教。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师从般若多罗大师修行。达摩从广州进入中国,当时的梁武帝非常信奉佛教,听说有印度高僧到来,便高高兴兴的接见了达摩,问道:我在我们这里修了这么多寺院,养了这么多的僧人,我这该是多大的功德啊?

达摩双手合什,恭敬的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听后心里非常的不爽,觉得没办法跟达摩好好聊天,懒得再搭理他了。

因为佛家讲究的是空,是不执著,是心无所住,而梁武帝执著于自己建庙的功德,已经背离了佛的宗旨,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梁武帝不过是叶公好龙之徒。

于是,达摩便一路北上,一苇渡江,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他面壁十载,割肉喂虎,佛法精进到顶峰,并将自己所学尽数传给慧可和尚,自己又去陕西陕州空相寺,并在空相寺圆寂,活了一百五十多岁。从达摩的活动范围来看,秋社广济寺距少林寺不足一百公里,达摩或许真的曾经在这里修行传法?

达摩创立的禅宗,传到第六代,六祖慧能在南方一代传教,并著有《六祖坛经》,这是中国僧人唯一的被称之为“经”的佛教文献。神秀在北方传教,并被尊为国师,自此,佛教的禅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文人也都把佛理当作自己的选修课,如王维、苏东坡等,并极大影响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


荥阳秋社,关于土地爷的故事,钻地的本事不是跟土行孙学的

达摩石碑


广济寺北邻一座小院,是“陈氏祠堂”,陈氏是秋社村第一大姓,据说周边很多陈姓都是从这里迁出。

太平天国年间,内地连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在政府的干预下,陈氏一脉从山西迁入此地,繁衍生息,成为秋社的大姓。


荥阳秋社,关于土地爷的故事,钻地的本事不是跟土行孙学的

陈氏宗祠


广济庙前,有造型精美石牌坊一座,地处沟底,周围乱草丛生,快被垃圾埋住了,牌坊上没有字,但二龙戏珠的图案还很清晰,四柱四尊石獅齐全,如果这是广济寺以前的山门的话,它在曾经在历史上规模应该不算很小。


荥阳秋社,关于土地爷的故事,钻地的本事不是跟土行孙学的

古牌坊


距牌坊几米远,有一两抱粗的古槐,郁郁葱葱,正值此时,槐花盛开,远远就能闻到香气,地面亦密密的落了一层。走近看,主干皴裂枯死,从一边却发出一枝,形成新的树干,感觉好像是槐抱槐。在民间,对这种树龄特别长的古树有一种崇拜,特别是庙前的树,觉得一定会有神灵在上面居住。经常看到一些古树前面有香火供养。

园林部门正在做道路两边的绿化,并特意在古槐十数米远的地方修了一个公共卫生间,供人休息,看来这棵古槐可以继续荫及后人了。


荥阳秋社,关于土地爷的故事,钻地的本事不是跟土行孙学的

古槐村


在一片废墟中品味这些残留,真是百感交集,心里沉甸甸不是滋味。虽然这些东西侥幸留下来了,虽然以后可能保护得更好,但搬到高楼中的原住民们,还能不能把传说一代代的传下去呢?村民们离开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土地,剩下一个空的地名还能在记忆里保存多久呢?

有来历的地名,有传说的寺庙,有故事的祠堂,有历史的石牌坊,有记忆的古树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符号,这些符号深深的刻入一方人的脑海内,形成共同的记忆,这就是老家,这就是文化,唯有文化才是人类共同的灵魂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