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Miss张小豆


时而听人说“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家长)”,但为何自家的孩子总是不爱学习?这句话是骗人的吧?

作为教过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老师,也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可以很负责任的讲,那句话没错。

孩子不爱学习?你指的“学习”是学业、是应试吗?请问这样的学习你爱吗?

真实的情况是,不仅你的孩子不爱这样的学习,就是你眼中的那些好孩子,也不爱这样的学习,只不过那些“好”孩子为了成绩、升学等,努力控制自己去学罢了,他们并不喜爱学习(真正喜欢这种学习的凤毛麟角)。也就是说,你的孩子不爱学习才是正常的,不用过于指责、批评,那无济于事。

那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

①如果你的孩子能管住,而你又不愿意想花样(或者不会弄花样),那可以督促、监督、监管、强制他学习(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是这样做的),这样虽然不太健康,但比较直接,一定程度上满足应试要求。

②如果你有心,或者第一种办法失败了,那我建议你想办法让学习变得有意思一些,具体方式要根据你孩子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而定。

讲两个我的亲身实例。第一个,有个孩子特别不喜欢作文,上小学五年级了,竟然还发生考试时作文交白卷的情况。家长让他背了几篇万用作文留考试抄写,但他就是写不出来。后来家长想办法让我指导,我发现他比较喜欢谈《复仇者联盟》等科幻片,我便引导他进行创作,但不同于手机上的玄幻小说,而是让他合乎逻辑又诗情画意的创作,几个月后,他以学校为背景的小说在同学中争相传阅,曾经绝望的作文变成了他的兴趣和骄傲。

第二个,现在中小学要背大量的古诗文,有些人硬着头皮背,很烦,耗时间,效果也不好。我便设置游戏比赛,每周都趣味比赛,还有奖品,一个月就把几年的古诗

词全背完了,关键这过程对孩子们来说并不痛苦,反而很有趣,争先恐后的去学习,一点都不累。

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也都是精力旺盛的,而知识本来就是新鲜的、有趣的、有用的东西,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新知识的。

是我们将有趣的知识变成了无聊的应试,加上手机游戏等的吸引,才造成孩子不爱学习。

那只要我们用心将学习的趣味发掘出来,加上适当的引导、管控,你的孩子会喜欢学习的。

这不容易,但这条路走的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你能坚持走下去吗?


龙场文化Loongedu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邻居家有一个10岁男孩,今年上小学四年级。除了玩手机上网,打游戏是主动,关于学习方面全是被动。作业能不写就不写,要写的偷工减料,老师提问,一问三不知,金口难开。一点也不爱好学习,学习成绩差,班上倒数第一,全年级倒数第二。

我经过观察,造成不爱学习有几个重要原因。

一、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学习上有效管理、辅导。

二、隔代教育。孩子从小就由爷爷奶奶教育,老人沒什么文化,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怎么会辅导孩子学习。再加上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不爱学习就由着孩子。

三、手机网游害人。刚开始,作业不会做用手机搜。慢慢的学会用手机,上网打游戏,沉迷网游。对学习再也不感兴趣。成绩一落千丈,再也上不来。

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对学习感兴趣。

一、父母要注重小教。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孩子的学习须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须要父母用心陪伴。孩子在学习,父母不能打麻将、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进程,掌握孩子的思想波动,及时调整孩子的学习方法,纠正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四、经常与老师、学校互动。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动向,家校合一,配合学校老师,提高孩子的学习。

五、远离手机网游。

孩子的学习成长,须要父母的陪伴与呵护。











山野古村易


吃苦受累家长都不怕,就怕孩子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好好学习。

对于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呢?

一棵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小树苗本身健康壮实有潜质。

第二、要适宜于享受生长的环境和土壤。

两个条件之中,第二个条件更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把一个健康壮实的小树苗放在盐碱地里,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孩子的学习同小树苗的成长原理是相通的,也必须得有两个条件:

第一、孩子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有适宜的学习环境。

要想培养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就必须要在这两个条件上下功夫想办法。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又是孩子学习自主性的基础,能极大的促进孩子学习自主性的提升。孟母三迁说的就是改变来一次学习环境的事情。



一,彻底诊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环境。

1.硬件。

你们家周围(包括学校)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孩子所交往的朋友,同学,伙伴是否积极上进?

在你们家里,孩子有没有独立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否温馨安静?

2.软件。

我们都见过这样一些家庭:父母都农民,文化层次不高,也不见得懂得懂教育,但是人家的孩子却特别的勤奋努力,上进好学,成绩优异。根本原因就是,这样的家庭有淳朴的家风。父母勤劳朴实,相互恩爱,善良正直,勤俭持家,和睦四邻,对孩子的教育朴素而真挚,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却注入了很多的精神力量。



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状况。

有没有一个温馨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庭氛围?

有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亲子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孩子在家中快乐不快乐,高兴不高兴,有没有幸福感?

父母是否能够以身作则,勤奋工作,勤俭持家,相互恩爱,和谐家庭,快乐生活?

3.规则。

家庭成员有没有规则要求?

比如,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到没有?

家中有没有明确的界限和规定?

父母对自身有没有严格的要求?能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则来做好自己?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有没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对于这些规则要求又是如何去执行和落实的?



分析诊断后,列出一个整改的清单,然后痛下决心逐项改进。

二、激发孩子的学习自主能动性。

1.目标引领。

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必然是前方有目标,内心有动力。

那么目标在哪里?目标如何去制定?

目标实际上就是一个方向,是一个能够引领孩子不断朝前走的方向。

比如,他想自己不断努力考上重点高中,将来上名牌大学,想有一个美丽的人生舞台,这既是理想,也是目标。

那么,这个目标如何才能够有?

可以带孩子实地去考察名牌中学和名牌大学;

可以可以带孩子去拜访身边考进名牌大学的同学,让他们给孩子现身说法,给孩子鼓舞和激励;

可以带孩子去拜访当地的名师、名人,让他们给还一些点拨,哪怕就几句话也是管用的;

引导孩子在内心确定一个励志的偶像,用偶像来不断激励自己前行。



2.陪伴扶助。

孩子的学习过程,需要精神力量和精神动力,而这个力量和动力只有父母才能够给他。

父母的高效陪伴和大力扶助,就是孩子的精神食粮。父母的信任、支持、关注、鼓励是孩子前进途中的动力源泉。让孩子在前进的途中,始终觉得自己的背后有父母支持,前面的困难再大,艰难再多,自己都不再畏惧。



3.激励表扬。

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也属于正常。要想使孩子爱学习,有十足的学习动力,就得不断的激励鼓励孩子。激励忌空洞,表扬忘乏味。激励表扬必须放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就事论事,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诚恳真挚的对孩子进行鼓励表扬,这样才是有效的。只要孩子在前进的路途中有进步,就要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孩子前进的途中始终信心百倍,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4.巩固提升。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时半会不可能收到什么显著成效。需要父母长期的陪伴。要巩固好孩子的每一滴进步,要不断促使孩子超前进步。

要让孩子从一个高度,达到另外一个高度,从一个站点,走向另外一个站点。切不可,一天两头热,两天三头凉,半途而废,一曝十寒。

只有坚持,巩固和不断的提升,才能迈向更远的目标。




教育探微


可以找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因为我打小不爱学习,我喜欢画画,后来我读的也是美术专业,若是没有发现兴趣爱好,可以利用小学生的性格 ,比如说让其他爱学习的小朋友炫耀自己的学习成绩来激发不爱学习的毛病。或者采用奖励的方法来鼓励小朋友的学习行为


我数123310


这是一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挠头的问题,孩子能真正主动学习的并不多,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是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想让孩子改变可以这样做。

第一,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兴趣越小越好,多数孩子不愿学习是因为学习枯燥,老师也好家长也罢,千万不要让孩子死学硬记,另一方面不要把孩子学习目标定得太高,要循序渐进,让孩子摸得着看得见,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兴趣才能爱学习。


第二,选择培伴。很多家长把孩子推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只会惯不会教,一定要父母自己亲自培伴。我家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只要孩子回家我就培着孩子学习,他写作业我看书,有时也和孩子探讨一下学习的事,孩子在家我们从来不看电视,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三,告诉孩子知识改变命运。通过身边孩子读书成才,走向大城市的典型事例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第四,远离手机。对孩子来说手机甚比毒品,手机不离手的孩子不会有好成绩,要想孩子不玩手中,父母一定首先做到,因为你就是孩子的榜样。


烛之光jy


慢慢培养孩子兴趣爱好


秋秋A8


这是一个如何以科学方式进行教育的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好学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的天性。小孩随时抠抠这、摸摸那,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一看到新的、没见过的事物就想去看看、体验一下,实际上体验和模仿就是小孩最大的学习世界的方式。因此广义上说没有哪个小孩是不好学的,只不过有感兴趣的一面,就会有反感的另一面。

记得我小时候一二年纪也非常好学,可是当三年级去到一个规模大一点的学校,开始了繁重的作业,自此之后就不是很喜欢课业学习这件事了。今天的小孩作业其实比我们多,但作业效率比我们高。因为当时我们的作业需要抄题,明明答案很容易做,但抄题却成了最费时间、最大的负担。再加上语文动不动就叫抄生词、句子十遍,那时间就不是完全花在学习上了,而是痛苦地把精力花在无意义地重复上。握笔的指头上都因为写字写凹了一块。于是很快就不爱学习了。就是说,小孩的学习兴趣大多是被不正确地教育方式扼杀掉的。还有一种不爱学习是没跟上学习进度,人都有这样的情况,自己越擅长的事物越爱去摆弄研究,自己的短板就会不自觉地屏蔽掉。如果有小学生突然不爱某一科了,有可能就是由于他没跟上进度,心理受挫了。还有的是因为他可能在课业学习上是短板,是天生的学渣。这样的人其实是需要在课业之余发现他的兴趣点和别的能力的,家长在督促帮助他课业学习之外逐渐给他提供别的可能性条件。尤其今天文凭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学到真本事才重要。


科学方式教育首先就是要认知清楚人性,没有不喜欢学习的小孩。第二就是通过学习效率改进让小孩的学习兴趣始终都在线。一般而言,人一旦处于一个不断有新认知、不断有新突破的状态里,就会不断激发兴趣并持续。怕就怕他感觉到这个兴趣的嗨点被无意义地重复辛苦所覆盖。就是说把知识弄懂了比通过重复去加深印象重要百倍,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小学教学设置的内容不够,重复加深记忆的垃圾内容太多。等到了初中有突然加大学习量,让人不适应。这明显是低估小孩的能力,无意义地重复还把兴趣给扼杀掉了,把字也写得更加难看了。今天稍好的方面是很多作业是卷子和印好的习题集,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很高。不好的方面是同样的知识点还是被不厌其烦地重复出题,这样的答题太多了。实际上也就是没有维持兴趣所需的那个嗨点存在了。所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教育工作部署者对教育细节的研究提升远远不够。例如语文,实际上是非常悲哀和浪费时间的一种教学模式。学了一半天,学生连文章的语言风格都没有机会对比品味过。没有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去体会什么是民国体语言,什么是当代流氓体语言,各方言体语言给人带来的感受和味道。这些都不讲,而是去学西方人教语法,去教最荒唐的被字句、把字句。把原本会说话就会的语言在课本里搞重复,把最简陋的语言模式给你划成重点。所以我敢说,如果学生们不多看一点优质文章小说,根本无法提高语文基本水平。文章最重要的也不是归纳啥中心思想,更不是强调某某思想如何去教学生唱高调、玩假大空。小孩子并不适合那么复杂的思想认知,对语言的色彩、温度、喜怒的感受才是培养文采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小孩能结合自己和身边能激发兴趣的所在。语文教学其实远远不如过去的私塾教育,过去私塾教育出来的个个是文字高手。今天就连翻译都是使用粗鄙的字词,甚至是词穷的,看看民国时代那些翻译词汇的水平就知道了。


始终让小孩保持在兴趣的嗨点上或者找回他兴趣的嗨点就是让他喜欢学习的保证。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你要分清他是笨还是因为痛苦地重复而损害了兴趣。因为笨就必须让他有那么几次能弄懂经历,让他找回自信,找到那个弄懂了的嗨点。如果因为是无意义的重复使得感到学习很痛苦,那就只需要采用是否认知弄懂了这个方法检测一下,让他明白弄懂就不会折磨强迫他了,他也就不会对学习感觉痛苦了。重复性学习其实只是对肢体训练有奇效,反复练习某动作会越练越熟练,比如弹琴也可以强迫让他不断反复练。然而对课本的理解认知包括记忆其实重复是最不好的方法。可以重复,但一定得少。比如一个生词抄两遍就可以了,这样有时间多记忆下字是怎么写的。过后重复检测一下就行,而不是动不动抄十遍。

以上说的并不全面,但核心思维是清晰的。智力上弄懂需要减少无谓的重复和惩罚式的作业,记忆可以有重复,但也不是最佳和唯一的手段。保持兴趣上那个问题被突破后获得的嗨点最重要。肢体上的训练是需要勤奋不断重复流汗去反复练习的。二者的方法不能搞反了。


國病


玩,是孩子的天性,埋头读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强迫孩子看书其实效率很低。就拿我来说吧,我小的时候父亲逼着我在房间里看书写字,但是我满脑子都是窗外的小伙伴的笑声,根本看不进书。想让孩子有效率的看书其实很简单,要引导他们的兴趣爱好,看他们对哪方面感兴趣,鼓励他们尝试


传说中的大背锅侠


遇到不爱学习的孩子那就头疼了,看年龄了,年龄越大改的越难,我女儿我自己有体会,首先我们做为家长,要全身心的放下其它事情,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样孩子就更愿意打开心去学习。教育是门艺术,相当难,大家一起加油


麦子敬拜


孩子不想上学的理由大致如下:

第一、课业问题。比如:感到学业压力大、没有玩的时间;作业太多,睡眠不够。

第二、逆反问题。比如:讨厌某一位老师,觉得世界是灰暗的;父母只关注考试成绩,讨厌父母,就做想让父母不高兴的事情。

第三、挫折问题。比如:在学校收到侮辱、欺负或不公平的对待;与小伙伴发生矛盾。

其实,孩子不想上学的情绪就跟我们大人不想上班一样。如果父母处理的手段粗暴,命令、要求、强制孩子继续上学,这样的后果是孩子会积累更多的厌学情绪,在内心与父母越走越远,对学校的厌学情绪会因为父母的粗暴态度,而产生逆反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家长应该怎么做?

第一、尊重并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表述,找出他们不想上学的具体原因。

第二、针对原因,进行开导和鼓励,针对孩子情绪的调整,父母做出任何承诺必须兑现。

第三、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经常的成功会给孩子带来快乐,通过学习取得好成绩,收到老师和父母的称赞对孩子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所以,在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的时候,及时给孩子一些认可,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总之,在不同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客观去分析和梳理孩子不想去学校的原因,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状况中,首先都必须掌握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耐心倾听,承认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处境。

当孩子在父母的帮助和支持下,清楚地感受到父母的认同和接纳,认清他眼下在学校生活中确实存的哪些问题,他自然会有动力也有勇气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度过眼下的难关。

“我是王栋,一名教育心理学老师,欢迎大家关注我,与我交流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