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言诗雨


欢迎来到文乎问答领地,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楔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用一半生命去漂泊的旷世才子伟大诗人李商隐,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和瑰丽的诗篇,带你走入他任由岁月、风雨淘洗,却丝毫不减其魅力与华贵的诗性世界。

言由心生、感之写之,作者的诗词创作风格,于个性于环境遭遇都有很大关联。外部世界给予诗人的体验感受,与他的内心情态相互交织融合生发出来的思想投诸文字可略见一斑。关于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分下面几方面详细论述。

李商隐生平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兼长诗、古文、四六诸体。唐代皇室日薄西山,朝廷上下朋党比出,出身寒微的诗人不幸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而愈显命运坎坷。没落混乱的时局与凄凉悲愤的身世交织出诗人华丽凄美的篇章。其人生遭际令人感慨和同情。

李商隐的诗词题材

  • 他的诗多为咏物、咏史、感怀、政治讽刺和艳情诗,清词丽句,蕴藉风流,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其文骈散结合,清新峻拔商隐的散文清新而不浮靡,挺拔而不纤弱、华藻而不淫荡,虽称四六而骈散兼行,托体较尊,有情韵之美。他的骈文,调谐声律,有气势。
  • 他的诗歌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它们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藩镇分裂割据和宦官擅权乱政的黑暗现实,尖锐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行将没落的唐王朝国势衰微、民生调蔽的社会面貌,所以不论从反映现实的深度还是广度上,他都高出于当时一般创作题材狭窄、格调卑靡的诗人。

李商隐的经历

  • 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838)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 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
  • 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因为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40)就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生平经历对他的创作影响

李商隐诗风是晚唐诗歌代表特色,其成因在于晚唐社会整体环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治因素,特别是牛李党争,它使诗人始终处在斗争的夹缝之中,使诗人一生郁闷,但成就了其特殊的诗歌韵味。

  • 李商隐一生纠缠于政治派系斗争,与恋爱的痛苦中,养成感伤抑郁的性格。作品中多讽刺意味,大半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其爱情诗手腕高妙,严肃而不轻薄,清丽而不浮浅。
  • 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 李商隐生于帝国摇摇欲坠的晚唐,日渐凋敝的大环境为每人的生活都准备了一块极富悲剧色彩的背景板。幼年丧父、家道衰微、经济困难,使他背景板中的悲剧色彩比旁人更浓。而他的一生,挣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在恩主家与岳父家的对立关系中进退维谷,灵魂撕裂成两半,直至潦倒而死。多舛的人生,自然少不了眼泪,凄清之美是其诗歌的一大特征。
  • 如《有感二首》、《重有感》,记述甘露事变中宦官的暴行。还有许多咏史诗,也借史事指陈时政,如《北齐》、《隋宫》等,讽刺历史上帝王荒淫误国,引为现实之鉴。《贾生》诗于咏史中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叶嘉莹认为李义山的诗感受精微锐敏、心意窈眇幽微,足以透出于现实之外而深入于某一属于心灵之梦幻的境界。
  •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记载:在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 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有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
  • 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 李商隐只活了四十七岁,可他的一生却曲折离奇。在牛李两党间苦苦挣扎,不想倾向任何一方却又受害于任何一方。仕途不得志,只得做幕僚这种压抑的差事。政局动荡,他和他所投靠的人升贬频繁,他也不得不四处奔走,颠沛流离,想找一个安定的栖身之地,却到死也没有找到。
  • 从他的诗中我可以知道,李商隐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经历的很多,自己心里想的也很多,而他笔下涌出的诗句就更多了。一只鸟,一朵花,一片云都能引起来他无数的秀词丽句,令那原本普通的景物如画龙点睛,鲜活起来,不仅灵动,且多情。
  • 李商隐的诗题材不如李杜等大诗人那般宏大广泛,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抒写自己美好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抒发怀才不遇感慨的;写离愁别恨的;写倦游心情的;感叹年华易逝,岁不我与的;反映贫病交迫生活的;酬赠府主、朋友,发抒知遇之感的;反映诗人与令狐绚曲折微妙关系的。
  • 总观李商隐的一生,抑郁是主调。贫病交迫,怀才不遇,朋党半争牵连、排挤,他的生活寂寞悲惨。这也就造成他用过多的笔触来描写人生的失意,抒发个人的情感,而直指社会写给大众的作品就相对较少了。因此,可以说他是在一个灰暗的环境下苦苦地描绘着自己五彩的梦,可爱而可悲。

  • 《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更是完美化用庄子的故事和杜宇的传说抒写了自己人生如梦,才华未托的感慨。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果你亲自读李商隐的诗,就会感叹其身世飘零。
  • 唐代皇室日薄西山,朝廷上下朋党比出,出身寒微的诗人不幸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而愈显命运坎坷。没落混乱的时局与凄凉悲愤的身世交织出诗人华丽凄美的篇章。寄托深邃,常常是通过不着痕迹的景物描写,寄寓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绝句寥寥数字,却生动刻画了人生。

李商隐一生坎坷。其诗作大多数抒写其"欲回天地"的政治抱负不得实现而终生奋斗的情怀。在他的诗歌中透露出一种坚韧而婉转的风骨。饱含强烈的感染力。这种风骨和感染力,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文人学士。

结语:李商隐代表晚唐,又超越晚唐,他的诗歌主张和创作实践,承继了传统精神,熔铸了时代风尚,更多有发展创新,对后世诗界,尤其对宋诗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唐诗向宋诗的转换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他人品高尚,出淤泥而不染,高尚却成了他与同僚最深的隔阂。他的夜晚,多半都裹挟着怨叹。他看过善变的嘴脸,听过浮夸的宣言,闻过人海腐臭的气息,遭遇种种不公与欺骗,世界在他笔下依然那么美。

无论是写情人的眼泪,还是写名利场上的虚伪,他都有用不完的真心真意。 我不知道他要多么痴情,才能在经历那么多残酷后仍坚信真善不只是空话,但我知道,他的坚信是对他的诗意世界最后的倔强。


文乎


李商隐究竟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呢?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呢?请看下文:

(一)单亲家庭,从小需要跟着母亲忙于生计

  李商隐出生于郑州荥阳一个小官家中,他的曾祖,祖父都早夭,十岁左右,父亲在浙江任上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开始接受生活的历练。

  在别人还在享受童年快乐时,他要帮着别人抄书舂米,挣钱贴补家用,帮助母亲分担生活压力。长此以往,导致心理受到伤害,内心极度内向敏感。

  他的母亲也无暇给予他更多的关照。导致李商隐的内心充满胆怯,也不愿与人交往,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他喜欢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做事,但与此同时又极度渴望被人认可。

(二)年少求学,幸遇恩师,广交人脉

  首先是一位满腹经纶却隐居在野的祖叔,精通五经,在古文、书法上都有颇高的造诣。当这个祖叔有余力且耐心的教导李商隐时,少年李商隐是感激且珍惜的。

  在学习上,他勤勉又聪慧,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李商隐还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好文章。但唐朝科举考试以考进士为荣耀,表现在写作体裁上则为诗歌,或者说骈文。而十六岁的李商隐,却抱着一摞不合时宜的古文四处拜谒。

  终于,一个历仕六朝的元老重臣,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将身无功名的李商隐招至自己幕下做幕僚,并且对他未来的考试学习进行指导。要知道,令狐楚的骈文,杜甫的诗歌,韩愈的古文并称为当时的三绝。很快,李商隐厚积薄发,骈文这一“软肋”变成了“强项”。

  令狐楚不仅教他文章,还带着他结交人脉,夸耀他的才学,俨然把他当作自己家孩子,处处照料并且以之为耀。在令狐楚这个六十多岁的长者的关怀下,李商隐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终于,这一年进士及第,但令狐楚老爷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虽然学业有成,事业有发展,但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心态却很难改变,对于从小缺少父爱的恐惧,一直存在。我认为这也是后期仕途坎坷的重要性格缺陷。

三,陷于“牛李”党派之争,仕途坎坷

  取得进士资格但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吏部举办的考试,李商隐落榜了。一次打击就让他消沉好久。这时,李商隐收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向他抛来的橄榄枝,去泾州作了王的幕僚。

  王茂元对李商隐非常欣赏,不嫌他穷也不嫌他临时工,还将女儿嫁给了他,可见这次遇到的除了伯乐更有真爱。

  虽然寄住在老丈人家,但总算有了一个温暖的归属地。以后岳父多多提拔举荐,自己总会有机会出人头地的,李商隐的安全感指数短期内急速上升。

  但现实是残酷的,在朝中的站队上,自己的恩师令狐家属于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一派,而岳父王茂元则属于以李德裕为领袖“李党”一派。牛李党争,互相倾轧,是你死我活的水火不相容。

  离开恩师令狐家,娶妻王茂元女儿,悲催的李商隐明明白白地将自己卷入到党争的旋涡中。令狐家说他“忘家恩,放利偷合”。故交们讽刺他,背义负恩,脚踏两只船。

  开成三年,他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因品行不好被除名。延迟一年终于通过考试,分配来的首都公务员校书郎职位,被改派为偏远地区县尉……但是李商隐没有想到,没有最差,只有更差,荆天棘地的路看不到尽头。

  随着,在岳父家所属“李党”势力上升的关键期,母亲去世,李商隐要回去丁忧。为母亲丁忧尚未结束,岳父王茂元突然病故,而自己的前途尚未有着落。丁忧结束回归朝堂时,自己支持的势力遭清洗,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四)夹缝中生存,短暂安稳后离世

  夹在两派中间,不管李商隐做什么都被攻击,不管他说什么,迎来的是全民骂怼。李商隐越来越沉默,沉沦到谷底,以至于朝堂上不屑于再践踏他。

  随后,一个叫郑亚的“李党”骨干被贬官,邀请李商隐做自己的判官,他便奔赴到千里以外的桂林,远离朝廷漩涡,努力工作。心境刚要平静下来,上司再次被贬,李商隐捧着失落的心无处安放。

  归来到处投简历,到处碰壁。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去徐州作判官。李商隐以为终于找到一棵能依靠的大树,岁月安稳的时候,幕主卢弘正病死。

  失业还没赶回家,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逝去。

之后,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他发出邀请,李商隐便到西南的四川做判官。在这里将近五年,远离是非,宁静安稳,疲惫的心灵终于找到一个停歇的港湾。

  之后柳仲郢任满入京,李商隐追随左右,被安排盐铁推官,品级虽低但待遇丰厚还远离朝堂是非。

  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继曾祖,祖父,父亲之后也早早夭亡了,享年仅45岁。

(五)少年缺爱,一生缺安全感,寄深情于诗词

  李商隐的一生很都严重缺乏安全感,害怕被忽略和抛弃,只能不断追逐温暖,寻找依赖。但命运好像就是,你怕什么就会来什么,总是不顺,却又不能面对,我认为这也是他不得志的内在原因。不过,还好唐朝人们喜爱写诗,他的愤闷,他的抑郁,他的不得志,他的才情才有抒发之地。于是,他留下了最荡气回肠的诗歌。








林意诗语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儒释道意象

李商隐写尽无题诗,最是有情人。借助儒释道意象,曲折、幽隐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情怀。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善良、正直而又具悲情色彩的诗人。儒家正统思想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故儒学之思和政治抱负至死不灭,伤感悲怆的人生伴着日暮途穷的封建帝国演绎着晚唐的衰飒;坎坷的生活遭际,使他时常借助佛教世界麻醉痛苦的心灵;借助道家、道教思想修养心性、寄托精神,又望寻终南捷径。儒家、道家、佛教、道教对李商隐人格、情感、思想等的多元影响,构成李商隐无题诗丰富、深婉的意象。本质上,李商隐并非沉溺和笃信佛教、道教,但他了悟了不少佛、道之理,并借佛、道意象,曲折、幽隐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情怀。从无题诗中的佛道意象又可反观李商隐的家国之思和对政治追求的执着。

一、万里风波一叶舟——至死不灭的儒学之思与政治抱负

李商隐出生于下级官僚家庭,十岁丧父,家境困顿。特定家世激发了李商隐积极进取、振兴门庭的愿望。《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二《祭徐氏姊文》云:“以显之意,虽不敢望,无忝之训,庶几或存。”生活的艰辛不仅没有闭锁少年李商隐的心灵,而是早早地展露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凌云的政治抱负。他寄望居庙堂之上,关心国家兴亡大事。其诗作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讽喻现实的情怀。然生活在风雨飘摇、落日黄昏的晚唐,身陷朋党斗争的漩涡,被排斥、打击,长期沉沦、辗转幕府,满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却倍受压抑,有时也从宗教中去寻找精神慰藉,排解痛苦。但读书仕进、治国安民的儒学之思始终存留心间。《四库全书总目》(下)卷一五一云:“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故《蔡宽夫诗话》载王安石之语,以为唐人能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商隐一人。”是对李商隐诗歌形式的评价与肯定,更是对其诗歌内容表现出的现实精神和如杜甫般奉儒守官的认同。

追寻李商隐生平仕途和诗作,其思想追求表露无疑。唐敬宗宝历三年、文宗大和元年(827),十六岁的李商隐作《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为他的出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宗大和三年(829),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为巡官,从楚学今体文,这是李商隐仕途的开始,此后便是长期的幕府生活。大和六年(832)应试落第,后又依令狐楚幕中。大和九年(835)春,应举往来长安、郑州,有《夕阳诗》,千愁万绪,身世飘零落拓,浓缩在字里行间。但深受儒家思想濡染,读书求仕、治国平天下是他的不懈追求。终于在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

然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试博学宏词科,为人所抑落第,遂归泾原幕,愤而赋诗斥责党局嫌猜,李商隐陷牛李党争漩涡自此始,“无题”诗也就不断产生。开成四年(839),李商隐释褐为秘书生校书郎,作《玉山》《蝶》。“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干寻凤要栖。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孤蝶小绯徊,翩翾粉翅开。并应伤皎洁,频近雪中来。”诗中透出期求汲引之意。李商隐冀望官场有所作为,又缺知音同道相携,自己又不愿屈尊高洁的人格,只能自己在险恶官场中挣扎,但对事业仍是孜孜以求。

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商隐弟羲叟及第,商隐喜而上诗献启礼部侍郎魏扶,亦见他对读书仕进的重视。商隐应桂管观察使郑亚之辟为支使兼掌书记,赴任途中作《海客》:“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冯浩云:“‘海客’比郑,‘星娥’自比,‘支机石’喻己之文采,‘牵牛’比令狐也,孰知其遥妒之深哉!”“三句谓不惮他人之妒也。时令狐绹在吴兴,未几亚贬而绹登用,遂重叠陈情而不省矣。”读这首诗,我们就能感到晚唐政治斗争、朋党斗争的律动,但商隐依然比较自信地在浮沉的宦海中挣扎与追求。五月抵桂州,作《桂林》《晚晴》。十月,自桂林奉使南郡,作《宋玉》:“何事荊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渚宫故事》:“庾信因侯景之乱,自建康盾归江陵,居宋玉宅。”《北史传》载,庾信先侍武帝,后侍简文帝、元帝三朝。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云:“信虽遭乱漂流,犹得以文学侍从三朝;而义山历文、武、宣三朝,沉沦使府,故有羡於子山也。语曲情哀,味之无极。”五月,自桂州至潭州,作《潭州》诗,怀古伤今,伤时感世,极目故园,知音者稀,路途坎坷,乡思羁愁,无以排遣。作《木兰花》,曲折含蓄地表达落寞孤寂,天涯漂泊之感。九月,经郑州至洛阳,作《商於》,感人世冷暖,存身不易,又抱有幻想和希望。十一月,作《钧天》,感知音难觅。大中五年(851)秋,作《青陵台》《相思》悼念亡妻王氏。大中三年十月,武宁节度使卢弘止辟李商隐入幕为判官,十二月商隐赴任。大中六年(852)正月,奉使西川,即回梓州。三月,在东川梓州幕,作《西溪》(怅望西溪水),感时光流逝,回京无望,只好借西溪云波以寄托情怀,语意悲凉。作《西溪》(近郭西溪好),在无依无托、抑郁悲凉中,借诗酒排遣,思念故乡、亲人、京城,然而诗人却依然漂泊幕府,在窘迫困顿中如杜甫一样奉儒守官。

大中九年(855),商隐由梓州回长安期间写下《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更白头。”“一叶舟”是自己的人生写照。“万里风波”是大半生坎坷的缩影。“怀古思乡”点明题旨。怀古人之功义,求人生之有为,然政治上的失望伴他一生。生活在日暮途穷的晚唐帝国,早已注定了诗人的悲剧人生,而诗人忧郁而不屈的性格,也铸就了其命运的悲剧。虽然离去世只有三年了,面对着不可救药的晚唐社会,那颗历经失望与悲怆的心似乎还没有对政治彻底绝望,“岂得”之问可见一斑。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隐四十七岁病卒于郑州。

“延颈全同鹤,柔肠素怯猿。湘波无限泪,蜀魄有余冤。轻植长无道,哀筝不出门。何由问香柱?翠幕自黄昏。”(《哀筝》)以筝喻人,赋比兼用,象显而意隐。借筝声之哀怨,喻己之愁肠百转。状筝形与弦,又以自喻。湘波泪、蜀魄冤既比所弹奏筝曲,又自喻昔游,双重借喻,由湘波泪到筝曲到人之无限哀思,哀婉深沉。意象表现不作具体的示意,潜沉意象是借助神话或传说加以强化,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构成喻体转引。无题诗中不直言的愁绪与哀怨所为何事?是政治失意!一生追求一生落魄!

李商隐为仕途奔波到生命最后时刻。在封建伦理思想和宗法观念上他更多接受了孔孟之道。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云:“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李商隐至死不渝的家国之思和儒学追求。

二、更在瑶台十二层——咫尺天涯的道教意象

李商隐早岁就参加过道教的养炼实践。《全唐文》卷七百八十《梓州道兴观碑铭并序》云:“载念弱龄,恭闻隐语。蕙纕兰佩,鸿俦鹤侣。”《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八《上河东公启》云:“兼之早岁,志在玄门。”从弱龄、早岁可见李商隐年少时已与道教有了实质性接触。《东还》诗云:“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按冯浩注,商隐汲求功名十载,迄今一无所获,仿如一梦,不如再回“嵩阳仙观”成就自己的“仙才”。

李商隐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春应举,往来长安、郑州,第四次应试落第,打击是沉重的。科举不中,求仕不得,十年前的玉阳山情结依然挥之不去,怀着极度失意的心情写下《东还》诗,这年李商隐24岁。那么,其早岁学道当在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27),约十四、五岁时。李商隐为什么参加道教养炼?他的道教养炼有什么特点?其诗歌的道教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李商隐隐居学道不同于一般醉心丹药的道徒。商隐十四、五岁始有道教养炼的经历, 24岁第四次应试落第,《东还》诗中的玉阳山道教情结系身世仕途感慨,也是终南捷径的企望,而不是真正的归隐。从此后两年即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进士及第综合考虑,归隐不是李商隐的思想取向。大中二年(848),三十七岁的李商隐仍在进行道教养炼,有《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为证。多次参与道教活动,作《为马懿公郡夫人王氏黄箓斋文》三篇、《为相国陇西公黄箓斋文》等。

从李商隐所作黄箓斋文可知其对道教斋蘸科仪制度和道教教义的熟知程度。从其《梓州道兴观碑铭》、《道士胡君新井碣铭》中也可见出他对道教活动的重视。但在内心深处,李商隐并不笃信道教教义,这在他的无题诗中表现得最为清晰。《无题四首》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借用道教典故,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被邀至仙洞,半载后还家,子孙已七世,后重入天台山寻访仙女,踪迹全无。蓬山仙境渺茫,连曾入过仙境的刘郎已恨无路可寻,何况相隔万重蓬山?

李商隐已明白地表达了对寻仙之路的否定。“碧城十二曲阑干,……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碧城三首》其一、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表现出对道教修炼、服仙药、登仙等并不欣赏,而且对道教养炼及飞升之人还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李商隐一生经历中晚唐宪、穆、敬、文、武、宣六帝,其中宪、穆、敬、武、宣五人都因服丹药而死,故李商隐对道教信仰有自己理性的批判,写下许多尖锐地讽刺、批判帝王求仙的诗作。《瑶池》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为何没来赴约?因为他已经死了,可见求仙之虚妄。李商隐对求神仙、求长生给予了极大讽刺。“神仙有分岂关情,八马虚追落日行。莫恨名姬中夜没,君王犹自不长生。”(《华岳下题西王母庙》)无论何人,修道求仙都不可能长生不老。

李商隐还借无题诗间接、隐晦地表达了他在非无题诗中难以直言的与道教中人的交往与情感纠结。如《无题四首》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魂牵梦绕的深婉爱情,借助道教意象,写得扑朔迷离、遥不可及。是失望,更似绝望。《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只可想象、向往,但不可就近。或借道教意象抒发自己被压抑而又难以排解的情感。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借道教意象或表达爱情追求的幻灭,或表达政治生活和官场的失意情怀,或表达世事的不平与难鸣等,意象深沉、丰富、幽隐、朦胧,足耐千秋后人寻味品评。

李商隐隐居学道,一是因为命运坎坷,科场不顺,屡遭挫折,一生沉沦下僚,精神上需要借宗教来自慰。李商隐十岁丧父,十六岁以文初谒令狐楚受赏识,却五次科考方进士及第,在朝廷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且任期都很短。

从大和三年(828)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858)去世,三十年中有二十年辗转于各幕府,历佐郓州、太原、华州、兖海、泾原、陈许、华州、桂管、京兆、徐州、梓州诸幕,时间长则五载、短仅月余,仕途艰难、人生困顿,孤独无依。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五《上李尚书状》云:“某始在弱龄,志惟绝俗,每北窗风至,东皋暮归,彭泽无弦,不从繁手,汉阴抱瓮,宁取机心,岩桂长寒,岭云镇在,誓将适此,实欲终焉。其后以婚嫁相萦,兄弟未立,阳货有迷邦之诮,王华生处世之心,靡顾《移文》,言从初服(此指入仕)。”

往日的学道经历便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二是借隐居既可读书习业,继续为应试做准备,又可赢得清名,寻得终南捷径,寄望一朝为帝王和公卿赏识,便可平步青云。

有唐一代,提倡道教,诸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信道、访道。道教典籍被列入科举考试内容,《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云:“(开元)二十一年春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另据《通典》载:“自开元二十九年(741),京师置玄馆,诸州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举送课试,与明经同。”开设道举,为唐代士子拓宽了进身之阶,士子栖居道观学道与温习举业两者并行不悖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盛唐李白与杜甫一同到王屋山王母洞,访道士华盖君。贺知章曾请入道士籍。白居易、元稹曾在永崇里华阳观习业。这种社会风尚对青年时代的李商隐自然产生了一定影响。客观上,道教名山胜景、神话传说等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故义山诗作中具有道教特色的意象、典故,这虽然丰富了诗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但同时也孕育了义山诗颓丧低靡、隐晦曲折、朦胧幽僻的风格。

三、一寸相思一寸灰——苦寂虚幻的佛学意象

唐代除武宗反佛、灭佛外,其他皇帝态度不尽相同,但大都利用佛教为封建统治服务。李商隐熟悉佛教文化也很自然。《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八《上河东公第二启》云:“伏以《妙法莲花经》者,诸经中王,最尊最胜,始自童幼,常所护持。”可见义山接触佛教较早。诗人被排斥、打击,从佛教中寻找精神解脱也是消解痛苦的方法之一。李商隐与智玄、僧彻等有较深接触,并经常听讲经,佛教义理对其产生影响并流露在诗歌中,也不足为奇。

晚年居东川,参禅礼佛思想随之上升。《樊南乙集序》云:“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经历仕途打击和妻子亡故,愈加潜心佛事。《上河东公第二启》自叙在梓州“长平山慧义精舍经藏院,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上件经七卷。”并请幕主柳仲郢为其记文。

《宋高僧传》云:“有李商隐者,一代文宗,时无伦辈,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诀别。’云。”亦见李商隐晚岁耽沉佛教有加。《上河东第三启》谈对《法华经》的理解。《唐梓州会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介绍四证堂的地理位置、环境及几位高僧的功业。《全蜀艺文志》中有《为八戒和尚谢复三学山精舍表》和《弥勒院碑》,为佛寺作记,可知义山对佛教的了解与交结。

为说明无题诗的佛教意象特点,不妨仍借助几首非无题诗与无题诗做一点比对:

李商隐的非无题诗或直接以佛教术语入诗表达某种情怀。如《题僧壁》直用佛教术语“舍生求道”“乞脑剜身”表象地对佛教表达虔诚,用“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表达并非笃信佛法教义。或直写僧众、禅师。或写与僧人交往,反映现实的幻灭感,寄寓自己痛苦无助以及寻求解脱的情怀。如《忆住一师》以西峰的清幽、静冷、无知无觉中的“雪满松”,寄寓孤寂、失意、悲凉的心境。《五月六日夜忆往岁与澈师同宿》于佛门中寻找一片心灵宁静。《送臻师二首》其一,希望臻师在佛门“清凉地”仍能忆起混迹于滚滚红尘中的自己。《题白石莲花寄楚公》在孤寂、空虚、梦幻、“老病僧”等意象中,寄寓凄凉、愁苦的心境。《咏三学山》咏佛教灵迹,叹悟法者少,认为修悟佛法须潜心向佛,方能得到佛法真谛。

而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佛教意象则相对曲折隐晦,往往以特定意象而不是直接的佛家术语来表达某种禅理诗趣和人生感悟。如《西溪》“近郭西溪好,谁堪共酒壶。苦吟防柳恽,多泪怯杨朱。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通体体现着诗人清净、寂寥、虚空的心境。

《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只可想象、向往,但不可就近。佛教认为一切都是无常,诸缘之合无自性,只有空性。否认自我的实在性,回避陷入生死的无际苦患。提倡无我,使人获得超越情爱生死的智慧,自觉而为。

《一片》:“一片非烟隔九枝,蓬乱仙仗俨云旗。”主人公在“望”与“隔”中,表达期待、盼望与虚幻之情。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别离是苦,短暂的团圆而终将分离的聚首也是苦。别离之苦、相思之苦,正是佛教“四苦”中所讲的“生苦”。

《无题四首》其四:“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所爱之人求之不得,身陷情感痛苦漩涡不能自拔。抚今追昔,希冀未来,销蚀自我,至死不渝。

《无题二首》其二云:“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明知相思无益,相思无果,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纯真之恋是美好的,求之不得是痛苦的,但这一切终究还归于虚幻。

《无题四首》其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表现了刻骨铭心的爱与咫尺天涯之苦。情至极致,方悟得一切终归空幻虚妄,正所谓“情至空处则为佛”。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一诗,写人生?写爱情?写政治?或兼而有之?这首诗是义山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性诗篇当无疑义。锦瑟年华,庄生梦蝶,望帝鹃啼,沧海遗珠,一切皆空。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锦瑟》是李商隐精神世界与佛学义理的美妙契合。

李商隐无题诗更多的是借助佛教义理,释解自我的现实痛苦。诗人永远不能完全超脱世俗,无法达到佛法教义中的“四大皆空”“五蕴皆空”“破我”“无我”的境界。因此,李商隐晚岁耽沉佛教主要是对严酷现实的精神救赎,而不是思想观念的深层接受与认同。尽管如此,毕竟诗人在佛国世界中作过诗意的旅游,那颗蒙受着尘世污染与烦扰的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与安宁,也算诗人长期佛教因缘的造化了。

李商隐是一位有才情、有抱负、有责任而时运不济的诗人,虽处晚唐,诸多士子对社会失去了信心,审美情趣由国家社会转向了内心自我,但李商隐读书求仕,积极面对现实与人生,执着追求,至死不渝,这是他极为难能可贵的一面。然面对着严酷的社会环境和官场党争,又时常借助佛、道消弭人生的悲苦与愤懑,企求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个人的志趣与人格追求,加之晚唐社会的雕琢,赋予了李商隐无题诗意象丰富、深婉的文化内涵。


诗情画艺生活百科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 抒怀、 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 《曲池》、 《县中恼饮席》、《花下醉》。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 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所写的诗更加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在夹缝中生存,诗歌创作走向晦涩难懂


用户云水禅心12535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大诗人。

李家自曾祖父起,迁至河南,父亲曾任河南获嘉县令,后获聘浙东观察使幕僚,家境还算一般,但好景不长,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于是,他与母亲不得不把父亲灵柩送往河南老家安葬,常年在外,偶归故土,孤儿寡母,惨景可知,“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便是当时处境的写照。父亲的早逝对他冲击很大,同时又缺乏亲情的温暖,这使得他形成了文弱伤感的性格,对他以后的诗歌产生了影响。

父亲去世以后,李商隐发奋读书,希望通过科举的方式,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他是幸运的,在令狐楚及其子令狐绚的帮助下,李商隐在25岁的年龄,取得了进士。后来令狐楚去世,他又受到王茂元的赏识,茂元爱才,就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了李商隐。人这一辈子,事业上顺心,婚姻上美满,夫复何求!

但,李商隐又是不幸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党争非常严酷,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就发生在他的这个时期。前文提到的令狐楚父子都是牛党骨干;而他的岳父王茂元属于李党。两党相斗,受伤的肯定是他这种无名小卒了。牛党说他忘恩负义,李党念他不识大体,再加上李商隐性格比较孤僻,为人敏感,在牛李党争中,处处受排挤打压,所以,常常内心非常苦闷。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使本来抱有“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李商隐痛苦不堪,慢慢的由踌躇满志,变的沉沦下僚。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我们也发现,他的许多作品有时候表意不明,有时候暗流涌动,有时候不知所云,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朦胧诗”。

此后不久,妻子病故,子女有寄居长安,李商隐一个人在外拼搏,内心备受煎熬,终于在30年挣扎中,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我是可乐橙汁,欢迎大家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