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日军俘虏去西伯利亚挖土豆,10年后为啥只回来50万?

随小刘


西伯利亚那片土地,可是有着人间地狱的尊称

尽管日军具有极强的帝国主义精神,但是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实际上那种生活,已经超过了他们身体耐受的极限,毕竟一死了之才是最好的解脱。

根据二战期间的一位日军老兵描述:他当年在西伯利亚集中营之时,对于死亡的恐惧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甚至他对于那里的印象,足够用鬼都害怕来形容概括,西伯利亚4个字,在俄罗斯人心中,都已经成为了死亡的故乡,对于原本生活在气候宜人之地的日本人来说,无非就是人间炼狱一般痛苦,即使是正常人,生存条件都受到极大限制,别说是各方面政策,福利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战俘了。

西伯利亚位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寒冷

由于此地纬度较高,气候状况异常的恶劣,极端寒冷的环境,也成为地球上仅次于高寒极地的存在,整体而言,全年气温高于0摄氏度的时间少之又少,这里甚至能够达到零下70度的低温,属实算恐怖级别。

1945年,对于我国和其他战胜国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解脱,但对于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本和德国,就不显得那么友好了,毕竟他们曾经的所作所为,需要在今后的多年岁月中付出应有的代价,关于战后处理问题,因为成为战败国最终关心的焦点,当时的苏联红军最终俘虏60万日军,也将我国的东三省从日军的魔爪当中彻底解放出来。

足足60万的日军战俘,对于当时的苏军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好消息

毕竟他也可以充当免费的劳动力,为当时的苏联创造不小的生产力价值,但这对于所有的日军战俘来说,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面对这样的最终决定,他们无从选择,当然也是为了给日军一个惨痛的教训,最终将这60万日军压到了西伯利亚的战俘集中营。

自古以来,俄罗斯与日本的矛盾争端也不断,尽管当时的俄罗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他们也为整个二战的胜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60万的日军战俘,实际上也对俄罗斯后来的重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尽管位处高寒地带,但这里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却是整个俄罗斯战后重建的不竭动力源泉,而这些战俘恰好可以派上用场。

从1945年9月份开始,历经两个月的战俘押送,也最终落下帷幕

曾经士气高昂的日本官兵,在这里也成了众多俄罗斯民众调侃戏耍的对象,当时身上有价值的物品,不仅被搜刮一空,而且也彻底失去了人生自由,其实按照当时的数据统计,最终成功被遣返回国的日军俘虏共计有40多万人,当时登记在册的死亡人数共计5.5万人,而其中的10万人却去向不知所踪。

当时的日军俘虏究竟从事哪些活动呢?

首先就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当然60万的劳动力,食物来源也成了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自给自足,而且还要通过矿产资源的开发,来进一步恢复俄罗斯的经济建设基础。

住宿条件极其简陋,很多战俘都没有完整的衣服来抵御寒冷,更别说能够吃饱肚子了,取暖方式就是众人挤在一起,夜晚的温度低至零下40度左右,每天都有人在饥饿和寒冷中死去,暴尸荒野也是常有的事儿。关键当时的苏军对于战俘的区别对待,也让很多日军死于非命。


历史红尘


苏联当年在东北俘虏六十万关东军之后,为了战后更好同日本谈判,于是便将这些战犯押解到了苏联垦荒地做苦力。

对于这些战俘,苏联人可谓是十分“友好”,知道日本战俘适应不了这寒冷的冬天,便每日都检查冻疮和冻伤。

只要被冻伤了,或者生了冻疮,苏联军人就让这些日本战俘不用每天劳作,转而带他们去烤烤火。

这十万人就是烤火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被不慎倒在炉子之中,据说进去之后,便会化作一阵青烟飘回日本。

号称帝国之花的关东军士兵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苏联人眼中,他们就是劈柴,一旦没有了价值,立马送火炉。

而在战后,由于国际形势突变,苏联在同日本谈判完北方领土问题就是,依旧是决定不归还战俘。


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在日本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基地,就是为了限制苏联势力的扩张。

且加上当时日本,一直没有承认北方四岛的归属,这对于苏联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其实查阅资料就知道,苏联在北海道的驻军,一直到五十年代末才彻底撤走,目的就是要北方四岛。

所以谈判就一直这样拖着,苏联一直都是提条件,一直想要日本承认北方四岛归属于苏联。



但是日本却也是咬口不放,甚至玩起了文字游戏。可想而知当时哪些战俘有多么绝望,可是政治就是政治。

最后苏联从日本那获得了机床技术之后,这才宣布陆续送回日本战俘,而日本发现少了十万人之后,也是选择了沉默,直到苏联全部送还剩下的人,这才象征性的提出抗议。


小司马迁论史


苏联对日军恨之入骨,为报当年日俄战争之耻,苏联人不惜违背国际法,将六十万关东军战俘拉到西伯利亚的冻土荒原上挖土豆。日军战俘渡过了10年难捱的时光,24个人挤在不足8平米的屋子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因为缺乏营养,许多战俘患上了夜盲症,有人在上厕所时一脚踏进了茅坑,为此不得不加派守夜人,为夜盲症战俘指路。长期的俘虏生活令日军苦不堪言,大约10万人死在异国他乡。不过,苏联人最终没有赶尽杀绝,到1955年,仍有大约50万战俘重返日本。


到高大


在1945年8月的时候,苏联集结100多万大军直接攻击日军在东北的关东军,虽然关东军号称是精锐,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事发生的太过激烈,日本将很多关东军的老兵都抽调了太平洋战场,导致了关东军的实力大幅度下降,但是在苏联红军的攻击下他们仅支撑了10天,70多万关东军就全军覆没,近9万人被全歼,其余近60万人直接被苏联俘虏。

虽然关东军战败了,但是在8月15号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国际惯例,苏联应该遣返这些俘虏,但由于二战时期苏联受到了德国的重创,所以为了能够恢复经济,斯大林拒绝归还日本俘虏,并将他们押送到西伯利亚修地球,导致在苏联冻死饿死了十几万的关东军士兵,最后苏联建设完成才将这批战俘归还给日本,苏联违背《日内瓦公约》的做法让日本无可奈何。



苏联的红军俘虏了日本60万人,等到战争结束后,这些日本俘虏被关押在东北,他们的命运谁都不知道怎么处理,直到苏联高层讨论,决定把这些俘虏送到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1945年9月底,这些日本俘虏就慢慢开始运送到指定的地方,运送了整整4年多才运送完成,苏联在二战中把全苏联的三分之一的男人都打光了,2200万人口全部死伤,八分之一的女人死伤,那时候的苏联紧缺劳动力,苏联决定把日本俘虏当劳动力使唤,正因为德国和苏联的几年战争,所以把苏联的男丁打的寥寥无几,那时候的日本是德国的盟友,日本应当替德国盟友偿还,所以苏联让60万俘虏去当劳动力是理所当然的。




大家都知道远东和西伯利亚没有什么人,天气很寒冷,自然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开采难度比较大。60万日本关东军白天砍木和开采矿石,晚上就几十个人围在一起睡,还吃不饱,有人生病了也不给医治,对于日本这样的民族,谁能保证他们不再发动战争呢?必须要让他们感受肉体的痛哭,苏联这样做可以说:全中国人都会同意的,这样恶劣的环境,吃不饱天气又冷,将近17万日本关东军被折磨死。


直到1950年,日本和苏联谈判,要求把剩下的日本关东军放回日本,后来经过调解,就把剩下的日本关东军归还了日本,一直运送了6年,直到1956年才把这些人从西伯利亚运回日本,这些日本战俘回到日本也是地位极低,他们把国家带到了地狱,没有给国家带来荣耀而是侮辱,这样的日本战俘也就在日本过着卑微的生活,日本打了败仗就把所有的原因归纳到士兵身上。


鹰扬纵横


一个名叫木内信夫的日本画家。他画了一本名叫旧ソ連抑留的画集,其实就是关东军战俘苏联拘留画集。里面描述了日本人在西伯利亚的情况,但是挖土豆很少有人去干。

第一章——进入苏联国境

木内信夫是这批俘虏的人员之一,他开篇就概述自己在苏联的悲痛生活。苏联作为异国他乡,他这样安慰自己:“这是大正青年应该背负的宿命。”


当初载有俘虏的船只从北朝鲜与南港起锚,到达苏联的小港口波赛特登陆。之后就是穿越20公里的茫茫原野,中间根本就没有休息的机会。有些体力不支的日本人,就这样倒在了地上,不过这个时候并没有人去拉他们一把。等到这支队伍到达维格波之后,又遭遇了两个星期的大雨。这批日本俘虏只好搭建起简易的帐篷,下面用很厚的毛巾垫着。不过还是浸湿了水,最后很多日本俘虏都生了病。等到两个星期的大雨停了之后,虽然有医疗设备,但是注射器全部都是用给牛马打针的那种大粗针。
紧接着这一批俘虏,又被塞进一个有50节车厢的列车上。每节车厢可以站40个人,全部都是人挤人。车厢外面被牢牢锁住,每节车厢两端都有一个端着机枪的苏军战士看守。一趟列车可以大约乘坐1500名日本俘虏,中间路过贝加尔湖的时候,进行过一次修整。很多俘虏渴的受不了,直接跳进贝加湖里面喝水。经过了30天的运输,终于把所有的俘虏都运了过来。
在苏联每天都过着比较屈辱的生活,是完全的与外界隔离。厕所也只不过是用草棚搭建起来的露天厕所,不过却成为了聊天的场所。

每次聊天都是说什么时候回去的消息。虽然一直都有听说不久就能回去,但是这个不久并不清楚是什么时候。住宿环境也非常差,由于西伯利亚特殊的气候条件,有着相当长时间的寒冷季节。不过在铁路职工宿舍,却完全不需要保暖设备。因为8平米的房间里面,挤满了20多个人。

寒冷这点还是可以克制的,但是因为很多人缺乏蔬菜,以及粗食太多,很多人都患上了夜盲症。晚上上厕所的时候,经常发生碰撞。在零下20多度里守夜的守夜人,则是成为了这些患有夜盲症人的指明灯,不过最多只能站一个小时,否则很有可能出人命。

第二章——艰苦的工作


在苏联的日本俘虏,每天必须做够足够的工作,不然根本就没有饭吃。最繁重的工作是采石,一整天对着一块岩石,一人拿着一根铁棒,必须采购一立方米的定量。采下来的石头先用担架装上,然后抬到另外一处石堆上。旁边则是交给年轻的苏军战士看守,有时候会在旁边打瞌睡,有时候也会在旁边读书。

每次工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非常恶劣的天气。有时候下暴雪太大,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这个时候会有苏军战士鸣枪指路,但是还是无法避免的有人遇难。而在东欧的低温更加可怕,最低可以达到零下25度到30度。而这些日本俘虏自幼生长在日本,根本抵抗不了这种严寒天气。很多时候早上醒来,身边的日本俘虏已经冻死。
不过这些日本俘虏最喜欢干的工作是挑土豆,而并不是题目当中描述的挖土豆。所有的土豆都已经堆放在仓库里面,交给一些老弱病残的人来做。经过挑选的土豆,在水桶里面通电煮熟,就可以吃了,但是这样的工作百年碰不上一次。

第三章——全世界都是朋友


昭和22年6月底,来自斯拉维扬斯科拘留所与马扎尔拘留所的俘虏,进行了一场大会合。当日本俘虏到达的时候,匈牙利的俘虏还用他们的爱国进行曲来热烈欢迎日本兵。匈牙利的人虽然很热情,而且看上去非常有朝气也开朗,但是从来都不主动多干活。有一些人特别亲日,甚至比日本人还要了解日本人。

(这一部分主要是描写苏联关押的其他俘虏和日本人的交流,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不给大家介绍了。)

第四章——精神一点


为了恢复卫国战争留下的创伤,苏联不管男女都要参加到劳动当中,甚至一些比较危险的工作。这在当时的日本完全无法看到,因此让很多日本兵感到惊讶。苏联人都干活了,日本兵肯定也不能闲着。其中有一个工作是过钢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用一个独木车推着从钢梁当中滚过,不过都是轮流着做。

还有个工作是铲煤,当货车把煤拉过来的时候,日本俘虏需要把这些煤炭全部都铲下来,然后再运到别的地方。这个工作比较累,而且还有时间限制。除了这些体力活之外,日本俘虏还必须做一些稍微技术一点的工作,比如说打磨火车的车轮。要求他们用焊枪把上面的毛刺去掉,不过由于温度太高,经常会灼伤眼睛,有的人因此失明。
日本人也吃大米,苏联人不得不把一些本来就不多的大米分给他们。不过送给他们的大米,最多只能烧一点粥。有时候一些吃不饱的德国人,会厚着脸皮过来要。

而且德国人一直认为日本人吃的比较丰盛,每次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会用眼睛狠狠的盯着日本人。因为德国人吃的是面包和汤,日本人则是吃粥和自制的味增汤。

第五章——终于可以回国了。


在得知可以回国的前一天,木内信夫和音乐大学出身的一位日本俘虏,合作写了一首歌谣,交给了一位会指挥的德国人。这个时候,木内信夫才体会到音乐无国界。整场表演比较顺利,虽然日本人唱的不是很熟练,但是勉勉强强的撑了下来,最后回归的日期也定了下来。

这次和进来的时候不一样,车厢没有被锁住。可以通过车厢口,看到列车在西伯利亚铁路上飞驰的情况。经过多地辗转,迎接日本俘虏的船只终于到了,不过距离他们当初被俘虏,已经过去10年时间。
当俘虏们走下桥的时候,很多日本人还高呼着万岁、辛苦了的口号。随后这些日本俘虏被送进淋浴室,从头到脚又好好的洗了一遍。很多人迫不及待的趴在榻榻米上,感慨着回来的感觉真好。

——————————————————————————

上面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囊括整个画集的内容了。从这些图片当中就可以看出来,日本人在西伯利亚的工作其实比较繁重,挖土豆的事情基本没有。这些都是他们应得的惩罚,而且距离弥补他们犯下的罪过远远不够。

10年时间,60万日军俘虏回来50万,真希望一个都回不去。


史之策


二战苏军出兵东北后以秋风扫落叶般直扫日本东北军,打败日军后有60万日军被俘!如何处理这么多的俘虏成为当时苏联的一大问题!

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民以伤亡2000多万人口的代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急需劳动力的苏联对于日军俘虏开始利用,斯大林决定让苏军直接押运这些庞大的几十万关东军战俘去西伯利亚“挖土豆”去了!

当时的西伯利亚的气温你能想得到,零下几十度那绝对不是好受的,这些战俘去了可不是咱们想象的每天到地里挖集合土豆哈,那是直接去做伐木工 挖矿,那需要体力活就指派到哪里去,对待战俘不是棍棒气候就是看你不顺眼该枪毙就枪毙!冰天雪地的也不知道冻死多少,饿死病死累死的不计其数……

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就包括臭名卓著 犯下滔天罪行的731部队,无论怎样对待他们都不为过!天道轮回终于也让他们尝到做战俘的滋味了!没过多久倒毙了几万名战俘,从1946年到1947年苏联应日本的要求陆续遣返俘虏后,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万名战俘永远的埋葬在了这片土地上,当然也有一部分日本俘虏因为和当地苏联妇女通婚算是好点的结局吧!





军粉菌


苏军抓约60万日军去“劳动改造”,10年后为什么仅放回约50万?

1945年7月30日,苏联在得知美国有可能一次性解决日本,独自控制日本之后,当即出兵150余万大军向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起了猛攻,负责进攻的部队从装备上来算,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上。

攻坚城池要塞的各式火炮,足足有2万6千余门,负责火力打击的飞机、坦克各有5000架,在海上掩护,防止日本海军支援的各式军舰也有200余艘。

相对的日本关东军这边,就要寒酸的多了,兵力上虽有24个师团约70万人,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期间,关东军主力被大规模调往太平洋作战,这70万人论战斗力相比1939年鼎盛时期的关东军差多了。

其中约25万人是退伍老兵组成,剩下的则不是没有打过仗的新兵,就是在军营里不务正业的军痞子,有卓越战斗力的人没超过一半,对此有人评估的说苏联打的24个师团,战斗力只有鼎盛关东军8个师团的武力。

一方武器呈压倒性优势,一方连士兵都不行,二者互相对攻的结果可想而知,日军是全面崩溃,8月8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30日日军选择了全面投降,两则之间的时间差仅仅有22天。

也正是因为日本人很快就投降了,在东北战场上其实日军并没有死多少人,不完全统计70余万人中的约60万被俘了。可能是出于重建需要劳动力,这些投降的日本人,并没有被解除武装放回日本。

而是被苏军押解到了西伯利亚从事强制的劳动,帮助苏联人可以更快的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来,由于日本人是曾经的施暴者,因而他们这次服劳役的经历,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首先他们被像“动物”一样,关进了密封的铁路车厢运输,在车厢上除了一个小小的通风口,剩下的就是苏联红军黑洞洞的枪口,只要他们有逃跑的举动,无疑会被无情的击杀。

到达了劳动地之后,由于西伯利亚属于极度贫困地区,不但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还几乎没有,日本士兵往往是20余人挤在8平方米的房子里,粮食也极度缺乏,不管白天干了多累的活,能到手的食物往往都只是粗茶淡饭,几乎看不到一点肉星星。

也正是由于西伯利亚没有食物,又高频率劳动,加之当地时不时就弄刮风下雨的自然灾害,大量的日本战俘死在西伯利亚,不完全统计人数足足有约10万人长眠于了大地。

至于为什么当时的日本战俘,在受到苏联这种劳动剥削的时候不反抗,苏联做了2手有效的准备,第一个就是加强思想教育,击溃日本人的精神防线,让被俘的日本人知道,自己是有罪的,在苏联劳动是一种赎罪。

再而是强势的武装压制,对于日本战俘只要被认为是要计划反抗,苏军会干净利索的干掉,做个杀鸡儆猴的示范。同时在日军劳作的时候,荷枪实弹的苏联士兵遍地都是。

最后是苏联选的地方是西伯利亚,劳动地周边往往百余公里没人,没有充足的食物,走出劳动地只有死路一条。也正因如此苏军抓约60万日军去“劳动改造”,10年后仅放回约50万。


袁载誉


苏联对日本战俘的政策就是:对于身体不好的战俘就送到劳动量比较小的地区修养,养的差不多了就送回劳动量繁重的地方加大劳动量,循环往复。死了就地一埋。给与战俘的取暖、餐饮和医疗资源都极为有限。


日本战俘的来历

苏联在1945年8月8日与日本正式宣战,宣战当天苏联精心准备三个月的三路大军正式出击,不到一个月就消灭了远东地区的约70万日军。8万余日军被直接打死,剩下的60万关东军就成了苏联人的俘虏。

苏联人对与60万俘虏做了初步的筛选,有4万人属于老弱病残的状态,苏联觉得这部分俘虏留着也没有价值,关押了一段时间就和伪军就地释放了。



苏联对日本战俘的分配

剩下的56万日本俘虏就成了苏联人眼中的免费壮劳力,对这些俘虏开始了狠狠地压榨。毕竟苏联地广人稀,有的是项目让日本俘虏挥洒汗水。其中有一部分的确去了西伯利亚地区挖土豆,但其实这批俘虏先后被分配到了好几个地方干活。

最初这些俘虏分配的时候,运气比较好的日本囚犯被流放到了临近的滨海边疆区和黑龙江下游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开发林业。

接着派出去了一部分在南千岛群岛(日本所谓“北方四岛”,今天和俄罗斯的争议领土)上从事农垦,这部分人应该是二战后迄今为止唯一建设过这里的一批日本人。



运气差一点的就被拉到了苏联中部的西伯利亚荒原上,开始了在集中营里漫长的劳动改造生涯,也被戏称为“西伯利亚挖土豆”。和他们命运相仿的是最后的皇帝溥仪,他在沈阳被俘后,曾有一段时间被关押在苏联赤塔,这也是一片西伯利亚中部的荒原地带。

运气最差的日本俘虏则被流放到了陌生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地方都是以沙漠和戈壁为主,对于在海边长大的日本人来说,地域差异过大了,有一部分战俘劳动没有累死,因为水土不服死了的更多。



在苏联日本战俘的命运

经过大致估算死在苏联的关东军大概在6万人左右,这6万人里少部分死于水土不服,绝大多数都是死在了繁重的劳动之中。苏联为了压榨他们的所有价值,400俘虏只给满足150人饭量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1946年初,随着二战尘埃落定,联合国成立,国际秩序开始重建,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始向苏联讨要这些滞留日军。免费劳动力这么好用,苏联还是不愿意释放这些俘虏。所以斯大林没有一次释放所有俘虏,每年都挤一点牙膏,一直到1956年才释放了最后一批战俘。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给我点个关注、点个赞吖! 不方便的话,也谢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大泽遗珠


从事如此密集的农业工作,10年可使60万人回复到50万人,是不是很好?谁知道投降的日本人没有被公平遣返,而是以极不平等的方式被关押在苏联,帮助人们恢复农业,促进二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综合国力的发展?

也许在1945年,60多万日本关东军幻想苏联红军能够像对待中国军队一样对待战俘,并将他们安全地送回祖国。谁知道数百万苏联红军从西伯利亚乘飞机和坦克从数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来到中国东北,并一直在军队的中心。散乱的关东军立即投降。谁曾料到苏联红军口中的“不射击,不杀人”与中国军队口中的“不射击,不杀人”是不同的呢?在60万士兵刷完武器后,长队士兵被护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亚,而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日本岛。

由于受试者已经询问,在种植了60万人10年之后,为什么只剩下50万人,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西伯利亚的冰雪不如日本的樱花。”

这句话想表达的是环境和气候的差异。日本的气候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一样,属于北温带。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地方。全年四季分明。在西伯利亚极北地区,暴风雪终年肆虐。天气很冷。一年四季都很冷。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生存了14年,无论如何都不能忍受这样的寒风。如果十天半月没问题的话,谁曾经想过,那就是十年。

第二:物理创伤和心理抑郁

长期与中国作战,可以说是造成这些士兵身心疾病不容忽视。从1931年日本关东军入侵华东三省开始,他们就长期驻扎在中国东北。已经14年了。长期的战争给日本士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压抑。在边远地区作战的人,应该永远忍受失去家人和家园的感觉,以及对战争结束时间的怀疑。也许当他们第一次来的时候,他们还兴高采烈。14年的战争爆发了,这足以使他们灰心丧气,筋疲力尽。很难结束,他们等待着与世界隔绝的10年的体力劳动。第三,苏联官方的“悲剧”

如果60万人作为劳动者被抓在西伯利亚,但得到优待,苏联可能不会有10万人死亡。幻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瘦如柴的。当时,苏联以悲剧的方式对待60万囚犯,最终导致西伯利亚10万人死亡。长期的俘虏生活,使60万关东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种植土豆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忠心于玉碎的皇帝,而是受苦而死,这是很痛苦的。


苍穹何以如此湛蓝


其实说起来的话,这是死掉的将近十几万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劳动量过重而死。

对于前苏联来讲,他们并不是那种说拉了战俘以后不给吃的这样一种国家,当时在欧洲方向上面,盟军的主要战俘营是莱比锡战俘营,前苏联这边也有自己的战俘营,但事实上不同于大家的印象,说美国政策好,英国政策好,法国人心地善良,这些莱比锡战俘营的德国士兵都必须自己搞吃的,很多人都是被饿死的,相反,当时投降前苏联的那些德国的战俘,在战俘营里面至少还有吃有喝能够填饱肚子。

这批日本人一部分人水土不服,死在了半路上面,这是少部分的人,大部分的人被拉到战俘营以后,前苏联还是表示十分开心的,一方面自己的西伯利亚由于长期的战乱以及卫国战争的且巨量牺牲,劳动力缺乏,但是急需开发,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派人过来开发这些东西。第二件事情,日本的战俘特别听话,而且干活特别卖力,这恐怕和日本人的特性有关。日本人到这里来,前苏联表示拥有这么多免费而且优质的劳动力,使用起来特别得心应手,所以至于说克扣粮食,这事情也很少,而且有的时候前苏联为了照顾这些日本战俘,还派送大米下去给那些模范战俘。

前苏联在使用这些日本战俘的时候,尽可能的压榨这些战俘的劳动力,在前苏联看手的情况之下,要求这些战俘每天必须完成固定的工作量,在完成玩固定的工作量以后才能够吃东西,大部分的人都因为劳作至死,当然死了以后也没有地方进行安放,(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草草掩埋了事。

当然如此众多的人集中在一个地方,也很有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传染,而且这些战俘营在西伯利亚和千页岛的战俘营还比较好,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的战俘营,日本战俘是和德国战俘关在一起,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地方,并造成战俘的大量死亡。

这也就是为什么60万抓过去的日本战俘,六个人里面会死一个人,这样一种惨状,最终只回来了50万人。

直到1950年,日本方面才和前苏联方面展开交涉,说能不能把这些战俘送回来,毕竟当时日本也缺劳动力,前苏联在推却再三的情况之下,花了六年时间,才把散落在前苏联各地的日本战俘集中起来送回日本,当然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些从西伯利亚战俘营里面跑出来的日本战俘,确实上也是属于不受待见的那一种,很多人都已经被早早地认为她已经死亡了,这个时候突然回家,想想家里面那种尴尬的气氛。

当然相比较于二战刚结束的时候,日本国内那种死气沉沉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此时此刻,日本国内虽然说不待见这一批人,但是至少还是能够拿的出东西来招待自己曾经的同胞,这些从异国他乡踏着晨中不乏回到自己故乡的侵略者,也可以向自己的同伴诉说着战争之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