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眼光看魯迅

對於近現代中國文學史,魯迅,是一個無法避開的人物,他是中國近現代文學、思想的一杆大旗。

今天,我們談魯迅。

小時,魯迅對我而言是一個一臉嚴肅、刻板、時刻準備訓人的形象,課本上魯迅先生的圖像也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樣子。那時魯迅先生於我們而言就是考試的“噩夢”,因為幾乎每次語文考試都有魯迅先生的身影。

其實,如今想來,或許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不適合在小學甚至初中就接觸的,他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不到一定年紀是讀不懂的。

哲學眼光看魯迅

中學還是依舊會有魯迅先生的作品,那時讀已不是噩夢的存在了,而是一種欣賞亦或享受了,無論是文筆或是思想。那時讀來,讀出的是魯迅先生的憂國憂民、慷慨激昂以及義憤填膺,他總是在諷刺,在挖掘,在痛心。他真的是想用他那支棄醫從文的筆喚醒國人,要起來,要覺醒,要戰鬥,要自由,要民主,要思想……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想,魯迅先生是真正以他一生的實踐與努力做到了。在今日,我們依然記住他的思想,他的抗爭,他的理想。

哲學眼光看魯迅

今日再讀魯迅,覺得魯迅有點“小家子氣”了,他畢生追求的,是興國安邦,是修身齊家平天下。他深受影響的,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他字裡行間表達的,侷限於對中國時事之看法。

然而如果我們用哲學的眼光去看,用宇宙與生命的眼光去看,我們會發現,這些都是小事,這些不是哲學。

孔子的儒家思想不是哲學,而是倫理學,是社會結構,是人脈關係,是無法拿到世界上與蘇格拉底、耶穌、尼采相提並論的。其實魯迅先生早年還是深受老莊、尼采的影響,只是到後來,由於儒家思想太強大,他放棄了。

魯迅的絕望,是對國事的絕望,不是對命運的絕望,命運的絕望,是悲劇。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作品,都是寫悲劇,寫命運的絕望,命運於諸神之上,是絕望的,為何絕望?因為人無法與其抗爭,抗爭的結果亦是絕望的。魯迅說喜劇是把無價值的撕破給你看,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你看,說對了一半,多可惜呀,再往前走,他就全對了。

或許,是我對魯迅先生的期許過高了,無奈,中國近代至今,甚而言之,由春秋以降,百家爭鳴之後,中國再沒有出過真正的哲學家,一個魯迅,本來是最有希望成就的,然而最終也無法再往前一步。

哲學眼光看魯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