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陌生人,可以留下一本你喜欢的书吗?

用户69331981


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村上春树的佳作,给我的感触很深,看完这本书后仿佛也回忆了自己的青春。书中的文字细腻而伤感,带有一种徐志摩式的淡淡的忧伤,里面有着属于青春的元素:感伤、孤独、迷茫、欲望,拥有那种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的魔力,故事性和抒情性都很强。

书中有很多有名的片段,我最喜欢的是这三处: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或许我的心包有一层硬壳,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对人一往情深。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我对书中这三处印象尤其深刻,是因为看到这三处时,我只觉自己的心灵仿佛震动了一下,有的是因为惊讶,有的是因为共鸣。看到第一处时,我的内心是迷惑的,死难道不是生的反义词吗?将死看作是生的一部分,这样的说法我还是第一次见,所以决定带着这个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

直到看完整本书,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主人公渡边的好友木月死后,他一直都无法忘记木月这个好朋友,木月的死成为一直横亘在他与直子之间的心结。有的人虽然死去,可是一直在影响活着的人,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

我对后面两段话深有共鸣,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不容易爱上谁的人,也是一个经常孤独的人。当我看到村上春树这两段话时,觉得自己心里有个雾一样的东西终于明晰了一般,把很多人难以表达明白的东西用优美而有哲思的句子写出来,这也许就是一个作家的功底吧!

总之,看了这本《挪威的森林》后我开始被村上春树圈粉了,也明白好的书给人的感觉确实是不一样的,看那些网文有时会觉得味如嚼蜡,但看这本书没有那样的感受。如果你想看文学类的书,《挪威的森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知宛文苑


《平凡的世界》我初中第一次读,到现在出来工作几年还在读的书,反复看了很多遍,每一遍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如果说喜欢这本书什么内容,我也说不准,大概是那黄土热情吸引了我,大概是那时代的生活感动了我,大概是书中的爱情让我有共鸣,这本书怎么看都不腻,看书又看了电视剧,推荐看一下。


红了青椒


借花献佛。推荐一本老舍先生的不朽著作《茶馆》。《茶馆》是老舍在一九五六年完成的作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话剧《茶馆》以旧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从清末戊戌变法到军阀混战时期再到抗战胜利后三个时代半个世纪的事事变化,描绘了一幅旧时代的画卷。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精明的茶馆老板王利发、民族企业家秦仲义和正直的旗人子弟常四爷来完成的。《茶馆》道出了人物悲剧的命运,道出了社会的局限性和人们精神的局限性。

《茶馆》字数很少,三万多字,出场人物共七十多个,时间跨度五十年。其语言文字魅力无需多言,一个小时时间,读了你就明白了。



古韵藏真


看到题目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一本很适合推荐给你的书,作为陌生人,可以留下一本我喜欢的书,那就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了一个女人从14岁起至生命终结,始终如一的爱着一个人,而整个过程对方全然不知,直到最后,她给他写了一封信,道出这一生辛酸的暗恋。整本书把女人暗恋的细节刻画的很真实,因为爱的太刻骨,以至于她不敢不能也不想去表白,每时每刻都沉浸在保护这段感情的思绪里,一人饮酒自己醉。

最近的疫情期间,无聊又翻出这本书,比起从前草草速读,多了些思考也多了些理解,人是会在用情至深之时,完全不求回报,纵然表面光鲜,成功,精致,也抵不过一场陷入深渊的暗恋,在此旋涡中,难以挣脱卑微的包围,即便每年送那个人一束花,即便再次相遇,即便争取到了一些机会,她依然没有讲出一生的等待。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候着一生的爱。

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这就是我要推荐的我喜欢的书,经典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至于喜欢的原因,可能有些许共鸣吧!


读书写字讲故事


最近又重读了一遍《百年孤独》,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这些感悟会随着成长的经历而变得不同,变得深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2018年12月21日,《百年孤独》入选“40年·25部影响力外译作品”书单。



耕根


很喜欢曲黎敏教授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这本书。

正如她的自序所述:“中国有《诗经》,中国就另有一片天空,干净、温润,仿佛从没有脏过。《诗经》也是远古一个最美的微笑。

这本书引领你走进我们先祖的生活,有厚德之极的(关雎),有优秀男人的典范(卫风.淇奥);有古典美女(硕人);有总愿永以为好的(木瓜),有婚姻天定(绸缪)、(衡门)和(竹竿);有琴瑟和鸣的(女曰鸡鸣)、(风雨)、(樛木);有远慕.归隐.孤独(汉广)、(鹤鸣)、(黍离);有人生四季皆风景(豳风.七月),有民族灵性在诗心(小雅.都人心),等等。

阅读《诗经》,你会感到诗经之美句句生香,她美到你的骨子里了。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生死契阔,与之偕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因篇幅原因不能一一列举。句句经典,句句直击灵魂,越读越爱不释手。

如今这个速食时代,让我们丢掉从容、丢失了诗意,丢掉的我们的本真,让我们忘了多久没有会心一笑。而《诗经》唤醒现代人沉睡的诗性和情感,唤醒了人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净化了人的灵魂,也让现代人在跑的太快太远的同时慢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总之,这是本不可不读的好书。我推荐!



一生淑女


刚刚看完路遥的人生,其实很早的时候看过的,时至今日,感觉忘得差不多了,利用这次疫情带来的闲暇时光重新温读了一遍。

人生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之前写的一部中篇小说,路遥这个人非常务实,他写的书也是如此。人生这部小说短小精悍,人物不多但是每一个都经过精心构思,情节紧凑合理,读起来欲罢不能非要一口气读完不可。这部书一经出版,基本奠定了新中国文坛先驱的地位,对于平凡的世界影响甚广,也深深地影响了身后的其它作家。

读到里面的德顺老汉,我就不自觉地会给身边许多个德顺老汉对号入座,豁达通透。圆滑的高明楼是任何乡村都能见到的不大不小的人物,马战胜这种玩弄政治遭人骂让人恨又不能忽略和绕过去的人物,要替妹妹出气的巧英和鬼灵精怪的巧玲,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就在眼前。

主线人物我就不过多介绍了,作者通过两对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出主人公想冲破阶层跨越时代的梦想,可悲的是造化弄人弄巧成拙,让人唏嘘感慨可叹可惜,就像最后德顺老汉所说那是一块金子啊——忘掉初心的人不配拥有这样的爱情。

正如柳青所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这部作品贴近生活贴近政治格调淳朴,书中有大量的方言尽可能地再现了原生态的“人生”。这部作品后来拍成电影(84年)成为了第一部入围奥斯卡的中国电影(个人觉得电影的节奏跳跃的太快,远没有书上来的精彩,演员也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出彩之处,倒是几个远景的光影调度让人印象深刻)。据说后来马云正是读了人生而大受启发,才有了今日之阿里帝国!当然,这部作品里是看不到商业启发的,我想,它所带给马云的更多的应是精神层面的刺激和感悟!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99无名


钱钟书的《围城》很好,对于当下来说,更有警醒意义。

《围城》一书被我们现代人提取得仅剩一条婚姻格言,像新书腰封上醒目的大字。《围城》被读到薄至如此,却又广入人心,不知是该书的幸,亦或不幸。但我想钱钟书先生一片匠心,也定不是想用25万字告诉我们一条婚姻箴言。

《围城》中精妙诙谐的譬喻俯拾皆是,书中人赵辛楣评价主人翁方鸿渐“方先生人聪明,一切逢场作戏,可是我们这种笨蛋,把你开的玩笑都得认真”。

该书语言表面上也看似“逢场作戏”,实则隐喻着作者情感上的睥睨慈悲,他笔下的人物或窘迫难堪、粗鄙媚俗,或虚伪遮掩、蝇营狗苟,他们都生活在作者几乎是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喻中,但被如此描述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执拗自我,活得认真,恰恰是这份认真,营筑了各自的围城,才有了大时代中个人努力下的挣扎与计较,有了群体生活中个人心理的不堪与狼狈,读者读着书中各色人物,哀其不幸,恨其不争,自然想到这围城亦是自己的人生,走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难以突围。

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就像《围城》一样,想要逃离他,但当逃离过后,又总会想要踏入,内心不够坚定而虚伪。



BH海天一色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跟大家推荐下这位年轻的作家吧,她的名字叫孙频。

提到孙频,一定要介绍她的痛感三部曲:《疼》《盐》《裂》。三部曲的每一个系列都由几个短篇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多元的世界,多重的人间。

《疼》:打开它,像是有人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嘲讽着生活。每一个词汇,甚至每一个字,都像有人拿着榔头一点点敲击着你的骨头,从外至内,狠狠地砸碎着你的灵魂,是真的疼,疼到骨缝里。《圣婴》好似让我吞了一只苍蝇,闭上眼就是肥天鹅的舞蹈,还有沉重的落地声砸着我的心脏,直到窗边落下了那老妪的身影,圣洁被染红,人生即剧终。最可怕的是《柳僧》,那些熟悉的对话,那相似的生活不就是身边的你我他?生活果然是把杀猪刀,磨刀霍霍向每一个生者,或许命运本该如此,就像故事中那对母女。读《疼》系列,仿佛让我回到了青春期追韩剧的感觉,边看边疼,是真实存在的生理上的痛感。

《盐》:第一个故事叫作《乩身》,一个盲女如何与这世界自处?无奈、卑微、恐慌、看透,种种最底层人们挣扎的苦楚始终缠着绕着,却无法解开。《无相》,世间万物皆空,归于无物,众生无相。故而,身体不过是皮囊,于是我们看到了贫穷能使人无耻到何种程度。穷,从来不是可怕的,怕的是习惯贫穷,还有适应贫穷时的习以为然。

《裂》:这个系列时期的孙频柔和了点,慈悲了点,她允许主角有个出口,有条活路。于是,多多少少有些微的阳光照射了进来。我们看到了《九渡》《不速之客》,主角们有了救赎。曾经年少意气,欠下的债等不及几度轮回;曾经不珍惜的伴侣,就真的成为了余生不可推托的命运。那些平凡的人,自比底层蝼蚁,最廉价的,可能就是命了吧。

《裂》食了人间烟火的《盐》,缓解了《疼》,即便生活再难,站到阳光下,也总有微光。最近真的非常痴迷孙频的小说,我想一定是对生活抱有最大幻想和期待的人,才能写出这么残忍又绝情的文字,让人看的五识俱疼却又欲罢不能。毕竟,失望和希望是连体共生的。喜书之人,真的不该错过。






雪忆柔


一个来自陌生人的热心推荐。如果是留下一本我最喜欢的书应该是Hans Rosling(汉斯.罗斯林)的《事实》,这本书会对你的世界观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产生一个足够积极的影响。在书本的开始,它会询问你10个关于世界现状的问题涉及经济,文化,人文,环境各个方面,但是你的真确率却不会超过三分之一,但并不是你一个人正确率底下,而是全世界所有的参与回答的人正确率都是如此,因此作者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说人还不如大猩猩。

这本书并不是说教式的,作者在长期的实验中获得了许多图表,这些图表显示出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接着作者从各个方面解释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深入剖析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